读庄子有感

时间:2025-09-10 06:59: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庄子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庄子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庄子有感1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读庄子有感2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意。人的辈子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意,那么,还有哪些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生。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清茶,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了解。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实的,就好似太阳经常从西边升起一样,就好似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遭遇的灵魂问题,结合其浓厚的中式修养,从另类的时尚角度把儒学的精典著作《庄子》用简洁的语言和独白铭刻在了我们的灵魂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幸福,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如何的态度来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么能够作为一个美好幸福的人,告诉我们如何修养道德品性,让心灵智慧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得到不求上进的妨碍,但在我觉得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全球;那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宽容。他宽恕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经验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及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清朝乾隆皇后下江南的之后,在南京金山寺,他问当年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常常,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唯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大抵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这些之后,我们会置身于这种的无奈中。所以人必须认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取舍。诗人纪伯伦曾经抱怨:我们将要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见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平静的.灵魂,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能够真正发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里有大境界,你才无法认清超越言行的心里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些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严谨于心而不张扬的。

读庄子有感3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他的了解,始于中学的语文课本,我所知道的关于庄子的一切都源于语文课堂,来源于各个老师的口中。因此,我对他的认识,只是各个老师心中庄子印象的总和。

  在深入接触他之前,我对他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庄周梦蝶""濠梁之辩"中那个思想奇诡而能言善辩的主人公,"逍遥游"中那个遗世独立,孑然一身行于世间的老翁。所有的老师都告诉我,庄子的追求是出世,是放荡不羁,正如道家所讲的无为一般。但老师所给我的庄子是如此的片面,洒脱到近乎消极的一个人,又怎会成为一代思想大家。于是我想要自己去了解庄子,找寻一个更加丰富的,属于我的庄子,而不是别人口中的庄子。

  认识庄子的第一步,我决定从"知其文"开始,一个人的气质总会不经意的透露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庄子》被金圣叹称为是"天下第一才子书",庄子文章写得好,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可以说是千古之下无出其右者。好在哪呢?好在庄子的语言更有魔力。用我的话来说,庄子的文章更好看,更让人看得懂,也更让人想看。而这,大概就是源于庄子采取了一种寓言式的"言说方式"和"叙事策略".这也正是庄子与孔子不同的地方。孔子常常把自己参悟的道理直接告诉弟子,因此才有了《论语》,而庄子则更喜欢讲故事,把自己所要说的道理,藏在故事里,让后人去参透。因此读庄子文章的过程实则是一个探求真理的过程,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要不怎么说庄子是哲学家,寓理于事看似复杂且多此一举,不如孔子来的直截了当。

  相对于孔子灌输式的说理,庄子多了些趣味,与其生硬的接受,不如自己去探寻,这样反而更易于接受,体会的更透彻。因此我觉得庄子比孔子多了几分人文情怀,对于孔子的学生来说,孔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少了自己思考和探求的过程,庄子的学生则不然,你自己参透了什么就是什么,所得的道理更有现实意义。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庄子的文章,可能都会得到不同的'启迪。而孔子说的话,过了几千年还是讲的那个道理,虽说深刻,不免少了几分灵活。

  除了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外,庄子的文字和语言汪洋恣肆却又不失优雅。用郑开先生在书中的话来说,庄子的语言介于"固着性"和"魔幻力"之间。语言的固着性,即语言所能传达给人的只是很有限地以抽象的形式传达事物的一部分内容,因为活生生的精神经验是难以表达的,语言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即使是像"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样的诗句也无法传达出赏烟花之人当时那种新鲜而兴奋的心境。

  长期以来,一切的物似乎只是成了代名词,提到长江,大家想到的无非是一条很长的河,但这却不是长江,他少了长江的奔腾万里的气势,提到泰山,人们只是脑补出眼前有一座很高的山,但这座山磅礴的气势却无法体现,说到底,用文字体现出来的事物毕竟是死的,少了几分生命力。

  "庄子对于语言有着极其深刻的洞见:一方面对于语言的局限性他有着很深的体察,另一方面又充分意识到哲学思维实际上离不开语言,尽管任何语言都绝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道的真理’。"庄子是个哲学家,如何将他的哲学思想诉诸于文章是他所要研究的,语言要表达一个既是又不是的东西时,他会非常拙劣、不灵活。而我们的经验往往正是这种既是又不是的东西,因此我们每次想要把经验化成语言时,就会觉得特别困难,只会把这些语句弄得拐弯抹角,搞得很别扭。老子洞见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名".

  在某些地方,庄子像极了李白,这么说可能不太贴切,但李白被人誉为"诗仙",而庄子则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李白的诗浪漫飘逸,庄子的文洒脱优雅。可能这也是郑开先生说的"魔幻性".读庄子的文章,有种读诗的感觉。诗的本质是什么呢?诗的本质是要去建立一个纯粹的,玲珑剔透的,金刚不坏的世界,使我们进入这样一个空间。这就是诗的本质,不管它是以怎样的一种形式。《庄子》则有了诗的特质。庄子把声音分为三种"天籁"、"地籁"和"人籁"."无心之言"发乎天机则为"天籁";风声、雨声、万物自然之声称之"地籁";人之声就是"人籁".庄子想告诉我们的,却难以直接明了的表达出来的,我想应该就是这天籁,而庄子以人籁和地籁这些人们习以为常听得懂的声音为契机和媒介,向我们传达一种天籁之音。所谓大音希声,天籁不只是用耳朵去聆听,而是用心去感悟。

  说庄子的文章写得像诗,还有就在于要把内心的那个激情,那个感动,要充分有力的表达出来,其他东西也都不在话下。庄子想要表达的最深刻的东西,是无法用世俗的人类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他只能以"天籁"予以我们一些提示和启发,其目的就是要召唤大家进入他的那样一个世界,主动地进入而非被动的关照。

  庄子确实是个诗人,他的文风似李白般清逸洒脱,所写之物却是白乐天的朴实无华之物。他所写的物,比如蝴蝶,乌龟,溪水,皆是自然之中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之物,由此可见,庄子实在是个热爱生活,充满生活情趣的一个人,这可能也是现代人读不懂庄子的原因之一吧,越来越远离自然,当然不能理解当时庄子的心境。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庄子果然是个智者,同样的花鸟鱼虫,他却洞见的物背后的本质。庄子就是能在幽微处发现人生的奥妙。禅宗的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庄子大概是已经明了了此种真意。上面说别人写物只是物,而庄子却能把物写活,写成人,这也是庄子的高明之处。庄子在他的文章中经常提及的就是大与小,物与道的辩证关系,可能我的认识还过于浅薄,在我看来物则是小,道则是大,物中参道便是小中见大。

  《庄子》中的"大小"可能更为复杂些,《逍遥游》开篇提出"大小"的问题,有较强的辩论意味。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为大;蜩与雪鸠"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难道只是说鲲鹏为大所以能够遨游于世间而不受拘束吗?仔细想来当然不是,庄子的眼界自然更为宽阔,他所求的逍遥并不是此逍遥。常人眼里看来,小与大是对立的两个面,而庄子则不然,在他眼里"大小虽殊,其性一也",郭象认为,"大鹏"也好,"麻雀"也好,不管体型是大是小,只要有飞的姿态,动作没什么障碍,就可以适性逍遥,就可以尽他自己的性。在这点上,我的想法倒与郭象特别贴合,但后世流传的《庄子》皆为郭象所著,他有没有对其进行调整我们也不得而知,众人对庄子的小大之辩众说纷纭,我想这也正是庄《庄子》才是有现实意义的,这才是千百年来帮助士大夫们"解毒"的《庄子》。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庄子》。

  人们读庄子常常陷入一个怪圈或者误区,前段时间我也陷入过这样的迷茫,大家都认为庄子讲求的遗世独立,是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不需要在乎别人的想法意见。如果把这种想法无限放大,则势必会导致一个极端,就是人们盲目的桀骜甚至演变成了嚣张。这难道就是庄子给世人的开导吗?我想显然不是。后来我在了解了庄子之后才发现,他讲的遗世独立,是指一个人可以活于世间,而不影响他人。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少害关系",人与世间则是一种承载关系,这与一般人认为的随心所欲、肆无忌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庄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出世,而是豁达和刚健,初读《庄子》只知庄子逍遥快活,不拘于物,再读《庄子》才发现他才是更有温情和责任感的那个人,他教导世人应该更温和地刚健起来。是他在那些一流人物陷入困境时,与他们对话,给他们安慰,帮他们回归正途。

  现在我眼中的庄子多少终于是丰富了些,但这也终是郑开先生眼中的庄子。这本书我还只是初读,只是大概了解了庄子的文和名,对于其中深意还知之甚少。我会继续阅读下去,弄明白庄子想要传达的究竟是什么。也希望在课堂之中,见到一个更不同的庄子,让我脑海中的庄子更立体更鲜活。

读庄子有感4

  落日晚霞美景,映衬着读庄恬淡时光。今日读庄6-9章,信息量很大,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有“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的现实反思,有“内外之刑,金与木,动与过”的心灵洗涤,有“九征至,不宵人得矣”的识人之术,有“德有心而心有睫”的心之叩问…,然无论何种,大道至简,终归简单纯粹点好,凡发乎内心,至善至纯的去做一件事,便不会被种种羁绊,如同做公益一样,就真正的'只是循道而为想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追求“做公益”这个光环及光环所带来的“好处”。若想太多或带有目的功利的做,不仅可能会有外刑的“金与木”(法律意义上惩罚),还会带来内刑的“动与过”(自责和躁动),如此种种,有了“机心”“有蓬之心”之时,压力、焦虑、身心内卷的问题便接踵而来,身心便不得再安住,如此人生所累,往复循环,终不见天日。做个简单而豁达的人,向道而行吧。

读庄子有感5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读庄子有感6

  从朋友处借得《庄子》心得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 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 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

读庄子有感7

  万米阳光,暖暖的颜色,暖暖的心情

  四季轮回几多沧桑,我都不管,只要给我万米阳光。

  喜欢阳光的明媚温暖,喜欢阳光的跳跃欢畅,喜欢阳光洒在身上。最近,每天都有大把大把的阳光,随便抓来一把,身心俱暖。

  很爱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的样子,温柔一泄,落满一地缱绻。阳光不刺眼,托腮相望,每每会在光亮里看到了岁月静好的模样和触摸到了日子的安详。迷恋这种感觉,梦幻般舒畅地发泄。有时坐在离窗户比较近的位置,便能与阳光拥抱拥抱,它伏在身上的温柔,会轻轻地化解在课堂上的'烦闷和无聊,它贴在脸上的温度,可以温暖心灵里的每一个角落。

  三千落叶,暖暖的颜色,暖暖的人生

  大约在千里之外,秋风吹来了,一夜吹落梧桐叶,满地金黄。

  行走在铺满了梧桐叶的路上,便觉得行走在秋日的尽头。纷繁堆积的黄叶在路上延伸开来,肆无忌惮地样子。也许这是属于它的季节,它爱怎么折腾爱怎么嚣张,无人可以管制。也或许这也是它在生命里头的最后一次狂欢,因为转瞬就会在时光里腐烂殆尽。

  其实也不是金黄色,那是黄叶堆积繁冗后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当踩在干枯轻柔的叶上,近距离审视后,会发现那是一种暖暖的淡黄色,给我一种释然的感觉,那是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味的感觉。

  它们静静地躺在路上,任由人们去观摩、踩踏。他们默默地明白于心,又会有一阵风,把它们吹走,大约在万里之遥。满地的落叶,它们也许不知道,趴在道上的状态到底是生还是死,但是,它们肯定知晓一点,既然是生,就生而尽其动;既是死,就死而尽其静。

  人之亦如此,尽管人生恨短,但若自然而行,便是暖暖的永恒。

读庄子有感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信息量极多,更新极快。各种东西用苟日新,日日新形容都不为过。因此若如忙不颠儿的急着学习、存储、改变,想是会累个半死,就这样也不一定跟的上脚步。所以,保持自我的根本,就是那个不变的稳定的自己,之后再随形式稍微加减。保持自己的节奏,慢慢的,妥妥的,以最少得消耗投入达到最大的能量输出,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消极怠工,就去吊儿郎当的混日子呢?我想庄子是不会答应的。每个人的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和积累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因为这和我们的'出身、家庭、成长环境、教育资源等息息相关。但成年以后,在我们有能力去构建一个独特的多维度的自我时,我们还是要积极的让自己的版本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好效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之后再因其固然,再依其天然。我想,这样才会可能达到庖丁的游刃有余的踌躇满志的状态。

  如何安然自在,应该就是积极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有智慧去区分二者。自在是一种心中有数,自在是一种经历过之后达到的满足,自在是世事通明,达练人生。

  接触过一位很资深的民办大学校长,70多岁的年纪,但看上去像是50多岁,问其保养心得,校长说,不过是该处理事情时集中精力处理事情,到了休息的时候绝不拖延,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一定就寝,每日再忙要保持散步1万步以上……听起来没有什么高深的手段,不过是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但其实,你看到她本人,你会感觉到那种自在、内心平和的状态,身为大校长,也没有让人感觉很繁忙,感觉就是一种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信。并且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因此,我想接纳自己,安然自在就是在经过人生磨炼之后的一种智慧和慈悲共存的悲智双蕴状态。

  文中,作者讲养生过程比喻成手机的使用过程,感觉很形象贴切。

读庄子有感9

  一部《庄子》,实在有太多无法说清的迷团,几千年仍然众说纷纭。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当然地以为《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那种天真浪漫奇崛的自由精神是庄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其实不然,《齐物论》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恐怕超越了《逍遥游》。

  穿越岁月的遮蔽,人们把探讨《齐物论》的主旨时落脚为“齐”,其实大大偏离了庄子思想的主题。《齐物论》的核心主旨不是“齐”的问题——既非齐物,又非齐论,更非齐物论,恰恰相反清醒地揭示“分”的实质。

  “知”,实为全篇之心。知,有客观认知之义,也有主观感知之意。客观认知,是建立在人类具有共同遵守的理性标准之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客观性;但是主观感知,是建立在人类具有独特个性的感觉思绪之上的,在一定程度是具有主观性。前者,可以求得统一;后者,不可齐。《齐物论》,反复揭示这个道理。庄子痛苦地明白,世界是不可能真正齐的,生死有无也是有分别的,但是他又很庆幸人的感知在特别时空、某个阶段、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齐的。实际上,世界万物与人类感知,在终极意义上是否齐,都是不可预知的,正如世界宇宙的开始起源于无或有一样。那么,庄子在《齐物论》中追求的便是个人感知的齐——吾丧我——的精神自由境界,这与《逍遥游》的精神主题是相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表面上《齐物论》与《逍遥游》完全相反,实际上比《逍遥游》更进一层,蕴涵了太多的生命感悟和人生哲思: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熟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氐-鸟鸦蓍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猶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开头的三问三不知,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庄惠关于濠梁鱼乐问题的争辩一致,意在表明人的认识千差万别,表明世界万物的分别是显而易见的。鳅、猿、猴均不知正处;麋鹿、虮蛆、氐-鸟鸦、蓍鼠均不知正味;人、鱼、鸟、麋鹿均不知天下之正色。这些客观的差别,非某人某物所能明了穷尽。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感知更是难以统一。庄子提出物齐的着眼正是在人的主观感知,提出物齐的方法就是“吾丧我”,就是“不知利害”,即人放弃自己的自我感知,放弃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分门别类。当每个人的感知在这个角度上达到了一致,那么我们可以说“物齐”。在这里,很显然“知”是作为感知来理解十分合适。在这个角度上讲,庄子才发出“至人神矣”的.感慨:火烧感知不到热,河汉冱感知不到寒冷,雷击使高山爆炸,裂风使大海震荡,却感知不到惊慌。

  这正如老子所说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何等深刻残忍。《老子》以深刻哲思、简洁明了、一语中的见长,而《庄子》以奇崛想象、丰富渲染、层层揭示为佳,但是两者的思想精神高度一致,由此可见一斑。《老子》没有建立“感知”的理论概念,但是以“患吾身”的角度,从侧面朦胧地表达了出来。《庄子》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感知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以“吾丧我”的角度,即是放弃自我、放弃感知、从而追求精神自由的角度,从反面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才说《齐物论》与《逍遥游》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正是揭示了人的感知性,为人类的思想注入了主体性的智慧之根,为人类的持续超越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和源泉。

  在西方,十六世纪的天才哲学家笛卡儿第一次发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声音,以主体运动作为主体的存在性,即从主体自身来解释主体。他的完全主观主义哲学,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但又增加了认识论的元素。因为理性,而不是感知,意味着存在。

  此后,巴克莱首倡“存在即感知(知觉)”的哲学观点,给欧洲哲学引入了本体论的主观主义。他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归结为主体的知觉活动。尽管这种武断的经验主义学说,漏洞百出也不能自圆其说,但是如此强调人的感知与主体性的关系,倒是在沉闷的欧洲颇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把“存在即感知(知觉)”反过来说就是,虚无即无感知(知觉)。人失去了感知知觉,形同植物人,那就是虚无,无意义,非存在。实际上,巴克莱的哲学思想与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可谓隔代的异域知音。所不同的是,老庄开创的中国古典哲学一派纯粹地走向了精神领域,而西方却走向了物质领域。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卷一说:“时有不同也,事有不侔也。向子平曰:‘吾故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第未知死何如生!’此达人之言。”若以老子、庄子的思想来看,那是远远不够的。若以近代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来体味,则足矣。

  返观尘世,身为现实所累,心为虚无所牵,身心各不得就其位,痛哉苦哉。一瞬越千年,千年亦一梦,古今相通,生命纯一,幸甚;然则,一己囚于樊笼之中,实难游荡于天地之间也。樊笼,天地,实有分也。悲夫,吾既难与世相谐,又与上苍无系,何立于大地。

  注:这是几年前草就的一篇习作,今日重新翻开,权当自勉,心境无甚变化,幸甚,抑或哀哉?

读庄子有感10

  有人说学习老庄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那些积极入仕一路顺风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连鲍鹏山都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见老庄的思想确实是可以消人忧愁,减人烦恼的也许因为此,老庄的思想便被赋予了淡淡的消极。不顺,心烦乏时,老庄便是良药;顺意之时,又哪管道家是什么呢!可是事物都是两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机锋来解释,消极就是积极,积极便是消极。老庄也一样,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顺乎自然似乎是一种不追求,无追求,一种消极之心隐于其中;追求逍遥。释放本性。心随性至。坚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来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积极的只不过积极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这便是儒家;消极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回归自然,这便是道家。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儒道两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有追求,只不过追求的对象不同罢了。可无论归隐之人如何说其此行为旨在追求本心,他们归隐的根源往往都是因为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拥”颜如玉”。住”黄金屋”,又有几人仍会追求本心而放弃这些呢?所以老庄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无路可走之时,闯入他们的世界,以追求本心来掩饰官场不得志的`落魄,这么说来,老庄真的又是消极的了。说来说去,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可事物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不都源于内心么?内心是怎么看的,事物便怎样存在。只要内心是积极的,采百家之长,必也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了。

读庄子有感11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若有鱼,便是小鲤一尾;若是鸟,便是小鸟一只。

  庄子倡导的思想与逻辑乃治国之根本,与万民之齐寿;大小之间谈论似潺潺流水:鲲大,得到世人的赞誉,却不会因此而越发膨胀;鹏大,也不会因燕雀的非难而越发沮丧,此乃做人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而幻化的东西是得不到如何的报应的,没有报应的为人即是死人,别人的冷眼我用来激励自己的思想,他人的赞美我附之一笑。流水般的人生如无名的野花,在世外桃源悄悄绽放然后凋谢,无人欣赏,无人讥笑。所谓“圣人”的含义便是如此了。品德高尚,修养极高的圣人,是永远不会体会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沮丧,恋爱的甜蜜,分手的苦涩。庄子嘲笑他们,用一种非常的手段。用宋荣子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卑劣,与人为善,导人向善的圣人总高高在上用教道者的口吻对付来自各个层面的攻击。小与大,大与小此刻却分不清了,小可以讥讽大,认为大就是受累,大嘲讽小,以为小就是受罪。

  读庄子,读到尽兴处,忘情大笑。别人讥笑我疯癫,我以圣人的口吻对付他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别人耻笑我狂妄,我以圣人的口吻对付他们:鲲游四海,乃借水力;鹏翔五岳,乃借风力,世间粗俗之人怎知无情有情之间乃是一念之差,一口之言。修养极致的人又怎会与无知的人争辩?回答即争辩,对应即回击。妙之所在,美之所在,道之所在,乃精华之所在。

读庄子有感12

  尽管好久,就知道于丹教授要讲《庄子》,而且我也极力去了解阅读庄子其人及其书,但听到于丹教授的讲座,我还是不甚明了,和当初听她的《论语》讲座,领悟的程度差得太远了。所以我很不甘心,因为,毕竟这是一次跟着老师学习的好机会,如果糊里糊涂的过去,以后恐怕更难加深学习了。

  为此,我在网上找到有关《庄子》的系列讲座,打算学着初和平的做法,对着视频打出文字,逐字逐句地学习体会于丹教授的讲座,以期悟到庄子的思想、精神本要。但这样做简直太难了,视频和输入文字的版面来回替换,速度之慢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先生说,过几天买本书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费劲?虽然有些吃力,但我还是坚持把“庄子其人”这集讲座做完了,大约累计六个多小时吧。透过于丹教授潇潇洒洒的语言,我感觉我对庄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丹教授认为,在现代的生活中庄子的寓言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追求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有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呢,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逍遥游》其实无限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与小呢,它决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边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的这一生,有生之年小大之境应用起来完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所以呢惠子和庄子之间存在很多对话。《庄子》中写到说,惠子啊,有一天去问他,说你看魏王给了我一棵葫芦籽儿,我在家呢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有五石之大。这么大一葫芦看起来很丰硕饱满,最后我就发愁了,因为他太大了什么用都没有。他说我把这大葫芦要是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所以叫做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举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盛什么东西都不行,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所以想来想去说,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的,不就是为了最后当容器,劈开当瓢来装点东西吗?什么都装不了了,所以惠子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得无用,我就把它打破算了”。庄子呢想了想就开始给他讲故事。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说我告诉你啊,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还真是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了水以后不皴。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所以就世世代代一漂洗为生。有一天,有一个过路的人偶尔听说他们家有这个秘方就来了。跟他商量,我以百金来购这个秘方。全家人一听,晚上就开了个会。说咱们家这个秘方,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全家人这样漂洗为生。咱们也没见过百金呢。人家花这么多钱,不就买个方子嘛,干嘛不给他呀,咱卖了吧。所以呢拿了百金以后太知足了,觉得这省去多少辛劳啊。这个过路的人呢,拿了这个秘方就走,他是去干什么呢?当时战国时候,各个地方都在诸侯混战之中,为了争地而战。那么在东南部就是吴越之争。吴越之地,我们知道是靠近水乡。这个人从宋国拿了秘方直奔吴国去跟吴王讲。如果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真正向越人发起水战,那么你有此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冻。手不生疮可以拿着兵刃。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你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效果。吴王就听了他的建议,拿着小小一个秘方开始向越人发起了水战。这一战吴国大胜。所以这个提供秘方的人呢。裂地封侯,马上身价非同一般。你想想,这个方子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果。如果你有大眼界呢?你会看到同样这样的一个秘方,但它会增值,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从而它会带来提供秘方这个人自身的改变。那么庄子告诉他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刨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做游泳圈呢?所以你可以去浮游于江海啊!带着一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去漂泊。难道一个东西必须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定建制的产品,它才一定做有用吗?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于丹教授认为,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即使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你做的是没用的事。这一下午如果你练钢琴是有用的。我们可能跟孩子说,你这一下午就在那儿和泥巴,搭城堡,这是没用的。如果这一下午,你练打字他是有用的。其实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试验。就是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明明可以跳很高,把盖子盖上以后让它跳。它一跳,啪!碰到了顶掉了下来。啪!再一跳碰到顶掉下来了。看它反复跳跃,等到它越跳越低的时候。你把盖子再拧开,你看这小虫还在跳。但它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将是不可逾越的。你什么时候打开了这个盖子,它已经不知道还有可以超越的可能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可悲的现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界定了太多有用的盖子。让孩子们认为,作为一个葫芦它以后只能成为瓢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游泳圈带着人浮游于江海;作为一块土壤这上面是可以种菜的也许可以种粮食,但是没有人去深入地追问土壤下面可能埋藏的矿藏。这一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以一种常规的思维束缚了自己的心智,而有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可怜的局限。这种局限本来是可以打破的。打破这种局限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其实是无羁无绊的。

读庄子有感13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朋友的介绍中,我第一次看到了这本书《于丹庄子的经历》。仔细咀嚼,慢慢阅读,在安静的夜晚轻轻地与心灵交谈,感受到生命宁静中的颤抖姿势,摇曳中的的性格。

  庄子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也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不自觉地深入人心。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于丹庄子的心得》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人们对寓言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引导生活,懂得用心生活,体验超越“悟”。我觉得生活有很多“觉”就像有些过程一样“屠夫”解牛的过程是一样的,用刀砍筋骨损伤刀,超越外在表现,找到内心的洞察力,区别在于精神世界的理解!

  “觉”与“悟”的联系

  故事是这样阐述的:《厨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厨师在解牛时的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是像新的一样。熟练的解牛,如果延伸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如何控制生活,熟练的解牛也在不断进步:第一个是全牛,三年后没有全牛,最后上帝遇到全牛和轻松。

  人生的控制,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有的过程吗?首先,规划生活,但这有点像站在山脚下规划登山路径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应该有一个“无”只有能超越山顶的精神,才能最终超越山顶“有”和“无”结合,实现“神”的境界,既能超越一切,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命大道。

  我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是如此,“觉”事件和过程随处可见:孩子们什么时候对学习最感兴趣,他们如何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小手时,他们渴望什么?……在这个时候,作为老师和导师,我们吞下了大枣,一笔带的结果是“丢失”了“悟”。

  然后丢了一次“超越”升华的机会“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习,那么你会故意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调动情绪;如果你理解老师的话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花,那么你的课就会和谐而有吸引力;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手中理解交流的愿望,那么你的课充满互动和灵活性……这可能是悟性的时刻,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积累。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的经历》还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强调了解自己的重要性。了解自己是一个人生的过程,需要你不断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逐流,盲目模仿。面对现代物质化日益强大的社会,它常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上迷失双眼,最终步履混乱,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和品质的本质,就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是中国著名医生的代名。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三兄弟都擅长医术。告诉我,你们三个中谁的医术最好?”扁鹊老老实实回答:“大哥医术最高,二哥第二,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你为什么以世界闻名,却默默无闻?”扁鹊说:“因为大哥给人治病,总能防患于未然。

  这个人生病了,但没有表现出任何迹象。他用手消除了疾病,消除了疾病的根源。这个病人就像没有生病一样,所以有些人不知道他给了人们一种预先的疾病。我二哥在疾病开始时接受了治疗,他用药消除了疾病。我们总是认为他能治愈的是一种小疾病,而不是针对这种疾病的发展,这将是一种致命的严重疾病!”

  扁鹊不容易在自己出名的时候说出这个事实,而不是用别人的观点去认识自己。它再次告诉我们要时刻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要被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从反复的教学反思中学习,了解自己的肤浅表现,挖掘自己内心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

  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让我们自满、自满,在别人的肯定中失去自己的地位。事实上,在仔细思考中,我们只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有扣上迎接朝阳的大门:及时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和总结,并将其应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缺乏现有位置“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礼物,让它成为个人价值。“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唯一门!了解自己“觉”品味人生的大“悟”,懂得感受这些内心价值深厚的普通人。

  每个人都能过上辉煌成功的生活,只要懂得去做“觉”,从觉中“悟”!

读庄子有感14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读庄子有感15

  因为闲着无聊,家里刚放了一本《庄子》,就拿起来看了好几天。平时不喜欢看这些古文书,但那天真的静下心来看了一下,有了一些感受。

  在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人们理想的社会应该就是这一刻。然而,这是一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时代。此时此刻的大多数人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满足并不意味着精神财富。庄子——贫穷不累。贫穷并不意味着不快乐。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相比,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拒绝放弃一点时间。从长远来看,他们会感到身心疲惫。世界的喧嚣都是为了过去。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这只是一个道理。然而,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他才有了终身服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服役而不知其归。这一天提倡的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丰满。在《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御天气之辨,游无穷。我们不必要求这么高。只要我们学会冷静下来,放松混乱的自己和忙碌的自己,我们的个性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我们能达到这句话所包含的境界,它不仅可以释放疲惫的身体,而且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有益。

  庄子强调自由这个词。庄子渴望自由、自由、无拘无束,身心不受束缚。虽然这个时代不可能像它说的那样,但它也可以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可以更全心全意地释放,在工作或学习中需要这种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必须被束缚的自由。在许多情况下,束缚并不妨碍自由。相反,它是为了让我们在一个世界上做得更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有许多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疾病,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为什么?原因是人们把物质与身心融为一体,抛弃精神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所倡导的,思想精神应该优于物质,因为精神世界带来的幸福远远大于物质。

【读庄子有感】相关文章:

庄子读书心得07-19

《庄子》的读后感12-04

庄子读后感06-01

庄子读后感10-01

《庄子》读后感09-12

《庄子》读后感07-21

《庄子》读后感范文02-12

《庄子》读后感15篇10-13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08-31

高二庄子读后感最新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