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时间:2024-07-21 17:20: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庄子》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1

  如果让我选择阅读的书籍,我还是喜欢看国学经典,原因:四个字“受益颇深”哈。看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如果说孔、孟的文化是北方的文化,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那么庄子、老子的文章则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庄子》这部书影响着后来的几千年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受到他的影响都非常的大。《庄子》这本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先提出来的,字面上的逍遥,可不是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哈,这个”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如果用佛学的话来讲的话,就是人要求要“解脱”的意思。人如果既不逍遥又不解脱,这样的人生就是很苦的。逍遥游应该是两个字,逍遥就是逍遥,游指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是不可能游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人生可以过的逍遥自在。那么如何才可以逍遥呢?我迫不及待的在庄子告诉我们的话语里找寻答案。庄子告诉我们答案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告诉答案。或许世界上最深的'道理,同人最深厚的感情一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来表达的,语言文字如果能如实的表达人的思想,那么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是不会有误会的。庄子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的比喻。

  整个逍遥游全篇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样才能知道呢?庄子讲,人生要有”具见“。普通的讲就是见解,再普通一点就是眼光、思想。打卡平台上的各位同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没有思想、远见的人,那么见解都会不行,要想成功,或者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不可能的。庄子讲,具见就是具备见地,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那么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见地呢?逍遥游告诉我们要有解脱的见,逍遥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困扰,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说被物质的世界或这现实的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地就已经不够了。白校长经常说,当你不图名利时,收获的才会是成功,当你为名为利时,有可能会一无所获。所以能够具备那些高远的见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所困扰,自然就会超越生活。

  《逍遥游》中让我们要明白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要"物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水、大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相互变化,而且非变不可,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都是在物化之下的。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是里面的“化”物,反之,不想被物化,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到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地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还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见,我们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成无限的功能。

  所以第二个方向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成超人,那么这个超人是怎么变的呢?超人就是在最平凡中变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者是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者倒霉的,没有办法的时候,一定要沉潜在深水里面,动都不要动,潜伏到相当的程度,一变就会升华高飞,所以我们至少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没有被认可,输掉比赛等其实是没有潜伏到一定的程度。庄子中还讲,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它的前途就有限。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对话了,非常的有趣。惠子是当时的“名”家,专讲逻辑、讲论辩的。他和庄子的关系非常的好。有一次惠子就告诉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个大瓠瓜的种子。

  结果种出来一个很大的大瓠瓜,有多大呢?大到没有用,为什么这么说呢?用它做水瓢,装的水人们拿不动,即使能拿动,也没有那么大的水缸来盛这个水。那么庄子听了惠子的故事后说,我也给你讲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个防裂手的秘方,尤其是在大陆北方天冷的时候,手很容易冻裂,乡下的人就晓得用一些猪油,等插在手上。那么南方也有一种药,冬天吃了这种药后,可以脱掉衣服跳到深海里,几个钟头都不觉得冷,然后再穿上衣服正好,如果吃了这种药,不到冰冷的水里边泡,人还会烧死。那么这个秘方很快就被人们所知道,有一个人经过这里,听说这个秘方,要求以百金的价值来购买并得到了这个秘方。那么这个人买了这个秘方干什么呢?他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吴越当时两地正在海边打仗,吴国的海军涂了它的药,不怕冷,不怕生冻疮,大败越国,因此他也立了大功,这就是有名的“裂地而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一个秘方,有智慧的人能够利用它,不生冻疮,不裂皮肤,而且还封侯拜将,名留万古:那么这一家人却只能用这一个方子,世世代代地替人家漂布。同样一个东西,就看人的聪明智慧怎样去运用,因此会出现天壤之别的效果。因此一个人穷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办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人的聪明智慧能否善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庄子就批评这个惠子,说你现在家里头有这么一个大瓠瓜,怎么怕没有用处呢?你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交通很不方便,要找一只船都非常的难,庄子说你把这个大瓠瓜晒干挖空,像坐在大船里一样到处可以游玩儿呀。

  我借用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用佛学的观点来解释的话,那么就是“智量”境界的异同,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用高,就能把一个不相干的小事情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修道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它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应用的见地不够,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东西,到了他的手里也是没有用的。

  像庄子他本身很高明,写了一部《庄子》,结果有些人读了《庄子》之后,可以成为拿学位的论文资料、可以是指导人生的法宝,帮助人们解除困惑,那么有些人把《庄子》读了后,会不会像那个大瓠瓜,很可怜呢?

《庄子》读后感2

  于丹庄子心得是一本关于庄子思想的解读作品,作者于丹在书中通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探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包括道家的生活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我内心的冲突等。

  在书中,于丹通过庄子的故事和言论,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庄子思想的核心,即“道法自然”。她指出,庄子的思想是希望人们能够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困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智慧。庄子认为,自然是最美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天而行。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和功利所驱使,忽略了自然和内心的美好。庄子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

  同时,书中的一些具体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庄子对于生死、是非、得失等问题的看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是非得失是人生常态,我们应该以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它们,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总的来说,于丹庄子心得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思想,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所有读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庄子》读后感3

  悠悠五千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再漫长的岁月里,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在众多杰出的人才。

  以前,我经常听到父母,老师谈到孔子,庄子,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在耳边回响。最近,老师让我读了一本书,《孔子庄子》让我对这些圣贤名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洗礼,震撼了我的心灵。

  《孔子庄子》顾名思义,主要就讲了孔子和庄子两个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曾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书。庄子是到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贫困,隐默无闻,却着述丰厚,《庄子》一书流传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奋,勇敢,坚强,好学是成功者亘古不变的必备素质,我最喜欢孔子。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学而又勤奋,对于学习他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拜了许多人为老师,起早贪黑地学习。孔子勇敢而又抱负远大,满怀救世治国的`志向,积极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并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坚强而又持之以恒,虽然许多君主不重他,总是吃闭门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周游列国,寻找他人生的最终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静静思考,我是不是连他们的千分之一也达不到?人生在世,谁都有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愿望,可实现这些需要走一大段并不平坦,荆条丛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勇敢坚强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坚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种困难,遇到各种危机时迎难而上,困难和挫折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退缩,即使再大的苦难,只要勇敢坚强一点,也是可以过去的。有时候,要努力几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个国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当中有必不可少的失败,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轻言放弃,一个能用坚强,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一切苦难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闪闪发光,令人敬仰。

《庄子》读后感4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在《内部》中排名第一。逍遥游意味着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漫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一首《逍遥游》,一首追求抑郁灵魂的歌。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

  权利分为三段,便于分析。从第一段到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讨论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他描述了一系列具体的事情,生动地解释:无论是摇晃的乘天大鹏,还是起飞的蓬松小雀,无论是晦涩难懂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虽然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大小和长度,但它们是相同的依赖和期望。他们不能自由旅行,也不能进入绝对自由的境界。然后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反复申报绝对自由的罕见。

  第二段从姚让世界在许由到失去世界,主要着力塑造神人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形象具体化。作者首先通过渲染姚让世界的事情,表明你的思想观点不够贵,权力不够珍惜,然后通过许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态度:给世界无用!然后,通过肩武与连叔的对话,创造了皮肤如冰雪,绰约若处,不吃谷物,吸风喝露,乘云,御飞龙,游遍世界的神人形象。这个神人就是上面提到的至人,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所以庄子给了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

  庄子不能忘记这个世界,所以他写了姚让世界和其他世界;我不能忘记我,所以我写了我和惠子辩论的.是非。这是全文的最后一段,庄子和惠子的辩论非常生动幽默,有用无用,小用大用。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用,才能物无害(之),永远在无家可归,广莫之野中自由游泳。其实也指出了无为是通往逍遥游的途径,从而结束了整篇文章。

  简而言之,在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的帮助下,庄子的《自由之旅》否认了自由,提出了绝对自由的领域,创造了一个神的形象来具体化它,并指出无为是实现这一领域的一种方式。虽然阅读这部古代作品需要很长时间,但最终有如此大的收获真的很高兴。

《庄子》读后感5

  青海敦煌西北一线的旅游途中,发信息给丈夫问要不要我带什么礼物,以为在家的丈夫和女儿会给我提出带点特产或其他什么的要求,不想丈夫回信息陶冶出一份平川万里的心态就是给我和女儿的最好礼物。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这个问题,何谓平川万里的心态?而丈夫又为何有如此一说?

  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读到了肩吾和连叔的故事,肩吾对连叔说了一个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说那个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可是却可以驾着飞龙,乘着云气,游乎四海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间。读到这里,我也象肩吾一样,笑着在心里说,其实哪里真的有这样的神人呢?

  庄子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庄子说这个神话,其实也只不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心游万仞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对生活少一点成见,少一点抱怨,给自己的心多一点智慧,让自己的心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水流,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让自己的心干干净净。也许这样的心态便就是平川万里吧。

  做为女人,一生需要担当的角色真的`很多,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与人友与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转换以及生活给予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是否也让我不经意的会有一点点疲惫,所以丈夫才有平川万里的心态一说?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知道,单位、家庭两点一线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生活,的确让我常常有点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时会因此而有障碍,看不见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凉风冬的雪。余秋语先生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我做不到是无疆的行者,但是也许我也可以试试乘物以游心,给我自己的心灵安上一双翅膀,遨游无疆看看平川万里的吧。

  如何让自己的心也平川万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游完敦煌,我们乘大巴前往兰州,车子沿着祈连山脉长长久久在一望无际灰朦朦的戈壁滩中行使。导游介绍说如果天气晴朗阳光很好的话,我们可以在中午时分看见美丽的海市蜃楼。看海市蜃楼是我久远的梦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场据说是十年难一遇的雨,阳光迟迟不肯出来。但是行驶途中,在祈连山下远远的出现了一个水库,水库上面云雾缥缈,映着山巅的白雪,美丽极了。不知是谁喊了声:看啊,海市蜃楼!车里一下热闹起来,七嘴八舌还有相机喀擦的声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楼。导游说那只是水库,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着说不要紧,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就是!

  是啊,我们当它是海市蜃楼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台湾作家写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坚持自己在四层楼高的公寓里把长椅坐成了小舟,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潺潺水声,隆隆车声就是车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我们当然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愿意而将美景幻成海市蜃楼。

  万水千山总关情,知道了其实看山看水关键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许正是这样吧。不论何时,自己感觉山在水鸟在林,将冥漠大化万里江山放在心中,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这样生活就可以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心无智障 ,如此便就是平川万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坚持与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话,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庄子》读后感6

  暑假里读到了《庄子传》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庄子。这是我对庄子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这本书中写到的庄子不像孔子、老子、墨子等只谈仁义礼乐之人,他视天下如弹丸,视官位如粪土,傲视王候,本可做各国大官,却只是以做草鞋为生,非礼非仁。他的寓言让人十分容易理解,在他看来,这是抛开一切束缚,游于天地无穷之间,如果得道的人,就像醉汉一样,物不能伤他,也可长寿。

  我觉得这本书中的道,不像我们正常人的理解,物处不分,善恶美丑也不分。其实十分好理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材,可是这成了一个自我毁灭的机会,就如漆树一样,正是有用,才会被人毁灭而取有用的部分。有人会说:如果一只鹅会打鸣,另一只不会,不就无用的.要被先杀了。对于这问题,庄周说:“成材与不材之间虽会相似,但还是不能摆脱被杀的危险,就像我们种的物一样。达到道之人,没人夸奖,没人抵毁,像龙一样善变,如蛇一样机灵,会真变化,能主宰别人,而不会被奴役,不会有被杀的危险”。

  我爱这本书,我更爱庄子这个大哲人。

《庄子》读后感7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庄子》读后感8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烁着文采精华;既充溢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好玩,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讲《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别出心裁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肯定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溢奇妙的想象和浪漫的色调,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肯定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而且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在那样的年头里,只是何等的'心胸与气魄,这是怎样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狭小的空间,把思想插上翅膀飞上九天翱翔,距今两千年了,我们才得以真正的飞上蓝天。

  假如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心中能藏有这种乾坤,哪还有什么人生的苦恼不能随运气而飞至九天之外呢!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看看这句话,现在中国人中很多人都被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鲜少有像庄子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我们自己生活在标准里面,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为了面子而生存,为了别人的眼光而生活,却从来很少想到过自己,所以大家都是一个面孔,一个模式的标准化,世界因为多彩而精彩。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全世界的人赞誉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劝勉呢,这且不论,因为更加努力总归是好事!但是一旦遭到不同看法,不要说是举世,即便是一部分人就足以让我们苦痛不堪了,不知道下一步是做下去还是不做了呢。因为心中无境界,所以终其一生也只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哪有什么自己。庄子的一个一般境界就已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在生活中实践了。

  庄子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这亦是我崇拜庄子的一个方面,红尘滚滚,物欲横流,我们当世难得发觉人不去为了名利而奋斗的认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是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为了自己的爱好与爱好去做点事情,那样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个一般人,我们的人生也应当是云淡风轻过的诗情画意一点儿!不应当在物欲中用完心机,心情负重,了无生趣!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才智,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原委、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苦恼,一切自然就好。

  对于庄子,最让我赞美的是他的一些争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我对庄子,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凡人之心险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国人都没爱好去探究自然山川,原来都去探究人心了。“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随遇而安,知天乐命,逍遥自由,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一事无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个知足常乐,自然一切都好。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与取象也。”这对与庄子来说,尤其恰当。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奇丽的艺术境界。我读庄子,读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我读庄子,读他:“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读庄子,读他:“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境界我一生的梦!一声的追求!

《庄子》读后感9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若有鱼,便是小鲤一尾;若是鸟,便是小鸟一只。

  庄子倡导的思想与逻辑乃治国之根本,与万民之齐寿;大小之间谈论似潺潺流水:鲲大,得到世人的赞誉,却不会因此而越发膨胀;鹏大,也不会因燕雀的非难而越发沮丧,此乃做人之道,为官之道,治国之道。而幻化的东西是得不到如何的报应的,没有报应的为人即是死人,别人的冷眼我用来激励自己的思想,他人的赞美我附之一笑。流水般的人生如无名的野花,在世外桃源悄悄绽放然后凋谢,无人欣赏,无人讥笑。所谓“圣人”的含义便是如此了。品德高尚,修养极高的圣人,是永远不会体会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沮丧,恋爱的甜蜜,分手的苦涩。庄子嘲笑他们,用一种非常的手段。用宋荣子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卑劣,与人为善,导人向善的圣人总高高在上用教道者的口吻对付来自各个层面的攻击。小与大,大与小此刻却分不清了,小可以讥讽大,认为大就是受累,大嘲讽小,以为小就是受罪。

  读庄子,读到尽兴处,忘情大笑。别人讥笑我疯癫,我以圣人的口吻对付他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别人耻笑我狂妄,我以圣人的口吻对付他们:鲲游四海,乃借水力;鹏翔五岳,乃借风力,世间粗俗之人怎知无情有情之间乃是一念之差,一口之言。修养极致的人又怎会与无知的人争辩?回答即争辩,对应即回击。妙之所在,美之所在,道之所在,乃精华之所在。

《庄子》读后感10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感。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建筑设计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哪会下作到向君主摇尾乞怜,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的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细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关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旧中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我的。庄子是旧中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吹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丰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我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啊!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庄子》读后感11

  我推荐于丹庄子心得,最很久就有朋友向近抽时间读了一遍,果然受益匪浅。于丹教授不愧为北师大知名学者,一本博大精深的庄子,被于教授以平实浅显的语言展示在我们普通人的面前。于教授在这本庄子心得中,对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是很深刻的。看完之后深有感触,但是我们普通人若想做到庄子那种逍遥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而更新飞速的现实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说在追名逐利似乎更实际,每天一睁开眼,就不得不为了生存的目标而打拼,正所谓世人皆被名利累,人间多少温情存。虽然庄子说人可以有高尚的.追求,要有大的境界,但是,我们所追求的大境界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富有成就感。

  我现在读庄子心得还真正是时候,因为自己正处于心情浮躁时期,看完这本书心情沉淀了许多。尽管自己平时自认为很淡泊,但是一旦有小风声草动当头时,也难免心浮气躁,以至于搞的自己心神不宁。后来静下心来想想,有些东西根本不必太在意的。当然不在意并不是放弃,而是如何正确理解。比如亲情和爱情,虽然不能时时誓言以对,不能时刻环绕身边,但是,只要知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就可以了,并且彼此都在对方的心中,还强求什么呢?对于理想和事业更应当如此,人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就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而不是要环境来适应你。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能够去研究人体,或许有一种从外到里的神秘揭开,所以,我选择了冷冰冰的医学。生性多愁善感的我,活泼好动感的我,每天却要面对那些厚厚的医学书籍,乃至复杂的解剖图普,还有那血淋淋的尸体标本,毫不顾忌地挖掘着一种自我认可的潜力,面对那些病患苦痛的表情,甚至生离死别的哀伤,也是对自己心志的折磨和考验。

  当一切都适应了以后,生活又出现了新的转折点,面对自己的新身份感到无所适从。经过内心水火相搏,我忽然之间领悟了一些东西:我们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对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问题是怎么样正确的看待它,我不会刻意的追逐,只会让它顺其自然的发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庄子所说的,我虽然不能做装水的瓢,但我却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说人总会有自己的位子。

《庄子》读后感12

  方今天气寒冷,神思内敛,这一本《庄子》越读越有味。其实古人的心胸与眼界远比今人为大。《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古人说“三才天地人”,是以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类活动的最高主旨便是洞悉天地的运行规律,并以此指导人的行为,最终使人与天地三者和谐共存。因此人世间最高明、最根本的学问就是——明道(亦即探寻宇宙的终极真理。)我们今天依旧处在探寻的道路上,我们用科学来探求它,用哲学来思辨它,用数学来验证它,虽然如此,仍是徒劳。千百年来推崇庄子的人有许许多多,可是能读懂他真意的人少之又少。

  庄子是一个明道的人,一个传道的人。虽然你们可以把他立为宗教教主又或者尊为思想巨擘,但在他心里,他对这些名号都不在乎。《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他说你们这帮红尘之中,庸庸碌碌,来去奔忙,追逐名利的人,都是些愚不可及的'可怜虫啊!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無终始者为友。”他说这世间不能明道的凡夫俗子,率皆蜩与学鸠之辈、井蛙夏虫之徒,我庄周是不会和你们做朋友的!

  稍及年长些,随着个人阅历和见识的丰富。真正到达了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阶段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心理深处真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我时常追问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弃的无奈,是否都是随着我的本心而没有违背?是否都值得?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是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追问而通达到的一种境界。

《庄子》读后感13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轻轻朗诵着。心中不禁有感而发......

  君子友谊是心与心的交流。一种天和地共有的默契,互相理解`配合,这样的友谊最为珍贵;小人的友谊是鸡鸭鱼肉的交情,我认为,这种友谊是虚假的。不存在的!

  而小人友谊常常在我们身边徘徊,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件事:有2个人。其中一人常常请另外一个人吃大餐。就这样。他们觉得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十分亲近。便成为了一对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他们俩在一座陡峭山上骑自行车,刚一起步,发现前方有一个急速弯道,只能容纳一人,就在这时,靠里面的一个人把外面一人一推,随着一声惨叫,那人已掉下山去.....这样的游戏往往不可靠,这便事小人的友谊!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又轻轻朗诵着......

《庄子》读后感14

  可是有人会说了,你不掺和,如何发财?

  以庄子的逍遥,他对发财也不会拒绝的,庄子只是比别人更清醒地看到机会背后的风险。

  有一天,庄子外出访友,走路疲劳,便倚靠路边一棵大树睡着了。

  梦中大树对他说,你看,我这周围原来是有很多兄弟的,现在只剩我一个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要么长得直,要么长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都给砍伐了;

  只有我,长得歪歪扭扭,还有很多疤结,就没人惦记我了。

  庄子醒来,便把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说了。

  继续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兴,下令童子杀鹅宴客。

  童子问,咱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杀哪只呢?

  主人说,会叫的.还能看家啊,怎么能杀呢?

  于是下令——去,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

  庄子的弟子听了大惑不解,问他,那棵大树因为没有用得以幸存长寿,这只不会叫的鹅却因为没有用被杀掉了,到底有用更好,还是没有用更好呢?

  庄子回答得似乎模棱两可,他表示自己将处在有用无用之间,不拘泥于成规,随机应变就是了。

《庄子》读后感15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谁在浩浩的长江与黄河的奔腾呼啸中狂歌,“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是谁,在一洼小小的干泥塘边长叹。是谁,一梦化作一世逍遥,是谁,一生写尽一代风华。

  “昔者,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一个带着上古遗民的气息,孤独而出世的智者,一个千年前彷徨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的贤人,带着战国的风尘,从微黄的书页中,缓步走来……

  世间一梦,万事逍遥,是什么让你无视那让天下人趋之若鹜的权势,在苏秦、张仪等人的梦想之前哂然一笑,面对那“愿以境内累之”的楚王,面对那恭敬立在自己身后的楚王使者,头也不回,“持竿不顾”的吐出那样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语: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千年一梦,万世逍遥,湿润的吴楚大地的广袤平野上,依旧回荡着千年前你不一样的逍遥,当诸子百家们纷纷奔向城市,奔向诸侯将相的府邸时,你却转过了身,走进了乡村,面向着布衣百姓,讲述着你的道与德;当孟子、商鞅等向帝王们洋洋洒洒的陈述他们的治国方略之时,你却行走在田野之间,向着路边的老农讲述着大鹏与斥鷃的故事;当苏秦,张仪之流得意洋洋,愉悦的听着自己口袋中诸国相印相碰而发出的清脆声音时,你默默辞去了漆园小吏的职务……你是先秦诸子中的异类,在那样的时代中,你显得是那样的逍遥。

  还记得你鼓盆而歌的那个日子吗?是她,在那无数个日日夜夜中,和你一起起早贪黑,操持家务,毫无怨言。是她作为你最坚强的后盾,为你那惊世的智慧提供最坚强的支撑,但是,她却是那样的去了,可以想到你的悲伤,但是,你是庄周,你的智慧决定了你不会像那些凡夫俗子一样无谓的哭泣悲号,你的鼓盆而歌中,又有几分豁达,几分悲伤,几分逍遥。

  风起,云涌,大鹏南飞,从苍茫的北冥之上飞往那浩淼无际的天池之畔,是你那瑰丽的笔触为他装上翅膀。你在那风云涌动的战国,用你的逍遥,守护着心灵的月亮,谱写了战国诸子不一样的风采。当田野间的风吹过你的身旁,纵然如此逍遥的你,是否感到一种乡愁的滋味。

  不是物质之乡的乡愁,而是精神故园的愁思。

  你带着上古的气息而来,从精神上你更像是上古时的人们,而非那个战火纷飞中的乱世的子民,你向往上古那淳朴的民风,却只在现实中看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的精神故园早已毁于一旦,心灵的月亮也已蒙尘,你的`精神根本无乡可回,你只有怀着那永恒的乡愁,在精神的无何有之乡中,独自彷徨!

  这是梦吗?或者不是吗?天下众生都是迷茫的吗?还是唯独我一个人是迷茫的?精神的故园无处可寻,你却只有仰首问天,无限彷徨。

  但是,纵使怀着无法消却的乡愁,你却依旧是庄子,不朽的庄子,纵使世事苍茫,你无法参透,但是你却可以选择远离喧嚣,远离嘈杂,到山林田舍中去,为世俗增添一抹来自上古的亮色,在那枯寂的世界中,一梦逍遥。

  纵使你已离我们远去千年之久,翻开你的书,依旧感受到来自上古的不灭沧桑,仿佛看见你的淡淡的乡愁,心灵与智慧的力量,以及一世逍遥。

  轰鸣的机械文明在我翻开你的杰作时已经远去,尽管窗外车水马龙,轰鸣喧嚣,我也只能听见你在那精神的故园像我们慢慢讲述你的故事,我们知道,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既然旧的精神故园无法归去,那我们何不自己开辟一个新的故园!

  我们知道你永远不会老去。

  因为你说过: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读后感06-01

《庄子》的读后感07-05

《庄子》读后感范文09-04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04-15

庄子读书心得02-26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荐)03-08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后感07-06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