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庄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观点。我认为在众多经典著作之中,最引人莫过于《庄子》。
《庄子》又称为《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 周,庄周被世人称为庄子。《庄子》全书共三十三篇,相传,书中内篇七篇为庄周本人所著, 而其余外篇十五篇与杂篇十一篇为庄子后学所著。
内篇多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外篇则介绍庄子的事迹来反映他的观点,让他描述的思想 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细细读来,《庄子》并不像现代哲学教研书那样枯燥,反而十分有 趣。《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大量如鲲鹏、小若蜩之间的对比,写出心怀大地之人与鼠目寸 光之人的区别。而斥 那无知之言令人发笑。用宋荣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不加沮”“列子御风而行”来反衬出庄子心目中能真正逍遥的境界。即书中所言“至人、圣 人、神人”的'境界。从这些境界中,可以看出庄子对身体、精神,甚至某些更为玄妙状态下 的绝对自由的向往。读罢此篇,我突然发现,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经十分缺乏对于这种自 由的追求思想。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我对庄子追求极致自由的思想顿生敬意。
而庄子对于人类状态的思考,其角度更为精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庄子在 《齐物论》中,写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样的话。这种将人类与其 它物种相互交融,看成一体的想法确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直接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在外篇《至乐》中写道:“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去探望庄子, 想安慰他。但惠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有看见悲伤的庄子,反而看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 一幕——庄子正在敲击盆大声唱歌。”故事有些夸张,但这正是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他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那就是他认为人本是从天地间衍生而来的,而人死后不过是回归自 然天地,又为什么要为妻子的死而伤心呢?如此豁达,天地间唯此一人尔。
《庄子》可以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书。书中崇尚自由,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 想让我受益匪浅。在我看来它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一般有趣的哲学书。
庄子读后感2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意。人的辈子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意,那么,还有哪些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生。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清茶,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了解。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实的,就好似太阳经常从西边升起一样,就好似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遭遇的灵魂问题,结合其浓厚的中式修养,从另类的时尚角度把儒学的精典著作《庄子》用简洁的语言和独白铭刻在了我们的灵魂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幸福,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如何的态度来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么能够作为一个美好幸福的人,告诉我们如何修养道德品性,让心灵智慧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得到不求上进的妨碍,但在我觉得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全球;那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宽容。他宽恕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经验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及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清朝乾隆皇后下江南的之后,在南京金山寺,他问当年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常常,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唯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大抵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这些之后,我们会置身于这种的无奈中。所以人必须认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取舍。诗人纪伯伦曾经抱怨:我们将要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见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平静的灵魂,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能够真正发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里有大境界,你才无法认清超越言行的心里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些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严谨于心而不张扬的。
庄子读后感3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具有相对意义的词:小与大,多与少,得与失,有与无……但祖先并没有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够真正区分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似乎对有与无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话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像物理学中的动与静一样,宇宙万物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这句话也是这样:一个有钱人会觉得三房两厅的舒适房子太小,但对于一个饥寒交迫的游子来说,一个屋顶可能就足以让他避雨;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起来,但那是一群蚂蚁的午餐……生活中存在与不存在也是一样,没有人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有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存在。
庄子云:“至人无我,神明无功,圣人无名。”有时候人不求必得:公司里有些人虽然不追求名利和地位,但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得到回报。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者希望每次都能赚大钱,那么你就会损失惨重,期望值不高的人可能会找到合适的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当今社会的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再仔细想想,那些人真的拥有一切吗?欲为官则失为人之欲,有志则失仁义,有地位则失自由……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人之精巧。字。必须放弃,想要得到一切,就必须失去一切,这就是“有则无,无则有”的道理。
“存在”的概念可以推广到生命的生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如一阵风,死后也会化为一阵风,依旧飞翔在人间,所以人间没有生死之别。这种想法或许有些荒唐,但这都是因为他看不起一切。在他眼里,世间万物皆无物,于是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少年的我们,或许无法像庄子那样,生死存亡,等待一切,但庄子那种淡泊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自由就是不等待任何东西,学习和做事也是如此。无所学,无所忧,一切成败悲喜,人生无所不在,无所不在。
庄子读后感4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赖于老子的哲学思想,所以后人把他和老子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解释一些真相。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教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个刀雕竹雕的时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长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的对话,引申了《齐物论》的观点,试图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人生的高低、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让人们回归自然,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利而伤害自然本性。
庄子将事理的无限性与人类理解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错误的局限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他对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辩证关系的理解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无疑对人们突破理解的局限性,从而从武术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度非常有帮助。,在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显然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动方式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秋水》,从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尔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对话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还是这样,更别说我们这一代凡人了?然而,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来,骄傲永远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径是谦虚谨慎,谦虚求教。千万不要对现状自满。
接下来,他们开始谈论事物之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能说冰,因为冰雪对他们来说太虚伪了。井里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天地,对井蛙来说,天大也太虚妄了。的确,比如教育,有时候这些虚假的东西在我们身边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怪学生不遵守很多规则,包括交通规则。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边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这样。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天地大,与宇宙相比,真是沧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却很小。
庄子用我们最喜欢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间的对话,延伸了《齐物论》的观点,试图证明一切的大小,对与错的无限相对性,生活的极端无常,荣辱,用易懂的写作风格,告诉我们,生活回归自然,让自然,不追求名声、财富等,伤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虚拟和安静的,谦虚和谨慎,不要骄傲和自满!
庄子读后感5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烁着文采精华;既充溢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好玩,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讲《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别出心裁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肯定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溢奇妙的想象和浪漫的色调,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肯定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而且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在那样的年头里,只是何等的心胸与气魄,这是怎样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狭小的空间,把思想插上翅膀飞上九天翱翔,距今两千年了,我们才得以真正的飞上蓝天。
假如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心中能藏有这种乾坤,哪还有什么人生的苦恼不能随运气而飞至九天之外呢!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看看这句话,现在中国人中很多人都被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鲜少有像庄子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我们自己生活在标准里面,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为了面子而生存,为了别人的眼光而生活,却从来很少想到过自己,所以大家都是一个面孔,一个模式的标准化,世界因为多彩而精彩。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全世界的人赞誉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劝勉呢,这且不论,因为更加努力总归是好事!但是一旦遭到不同看法,不要说是举世,即便是一部分人就足以让我们苦痛不堪了,不知道下一步是做下去还是不做了呢。因为心中无境界,所以终其一生也只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哪有什么自己。庄子的一个一般境界就已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在生活中实践了。
庄子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这亦是我崇拜庄子的一个方面,红尘滚滚,物欲横流,我们当世难得发觉人不去为了名利而奋斗的认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是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为了自己的爱好与爱好去做点事情,那样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个一般人,我们的人生也应当是云淡风轻过的诗情画意一点儿!不应当在物欲中用完心机,心情负重,了无生趣!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才智,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原委、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苦恼,一切自然就好。
对于庄子,最让我赞美的是他的一些争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我对庄子,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凡人之心险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国人都没爱好去探究自然山川,原来都去探究人心了。“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随遇而安,知天乐命,逍遥自由,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一事无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个知足常乐,自然一切都好。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与取象也。”这对与庄子来说,尤其恰当。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奇丽的艺术境界。我读庄子,读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我读庄子,读他:“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读庄子,读他:“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境界我一生的梦!一声的追求!
庄子读后感6
前文说到,本章第一大段第一部分就是一个寓言,讲了三个比喻。现在咱们来说说这三个比喻。说是比喻,其实也可说是例子。
例一,人籁,地籁和天籁。人籁是管竹乐器之声,地籁是风吹各种孔窍之声。天籁呢?南郭子綦说,想想是谁推动了地籁的进行?
人吹管竹乐器之声,可以用耳朵听到;风吹各种孔窍,不仅耳朵可以听到声音,而且眼睛也可以看到树枝晃动;那么天籁呢?是不是也可以用感官来感知到。比如说风是如何产生的?以某种观点看,是由于太阳的热量而产生的。而太阳不但可用眼睛看到,皮肤也可直接感受到其热量…
例二,如果体外的变化可以用体表感知到,那么体内的变化,“百骸、九窍、六藏…”又怎么感知呢?显然,用体表的感官很难感知到体内的'变化。有人说可以凭神经来感受到;是可以感受到一部分,但是越往体内神经是越少的。以中医的观点看,神经也是由心来指挥的。从个人的感觉上说,体内的变化,可以用心来感受到。
那么心内的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例三,所谓心内的变化,就是一些情绪。“大知闲闲,小知閒閒…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这些比较复杂的情绪,参杂了不少人为“智巧”的成分,类似于外界的“人籁”;而“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这类情绪,相对简单、“自然”,类似于外界的“地籁”。那么这些简单的情绪,又是从哪来的呢?
想想咱们小时候,假如得到一个玩具,可能就会高兴;突然别的小孩来抢走了这个玩具,咱是不是就会生气,而且要拿回来?假如努力之后玩具还是拿不回来,咱们可能就会沮丧,甚至哭起来;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大人“主持公道”,把玩具又拿回来给咱了,是不是又开心了呢?这里“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是从哪萌生的呢?是不是有个观念,认为这个玩具是“我的”?假如这个玩具就是“别人的”,而且他可以随时拿走,那咱们还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吗?所以说,“我的”这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
甚至于,“我”这个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一天南郭子綦说道,“今者吾丧我…”于是,颜成子游就看到了,开篇老师子綦隐机而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那一幕。
庄子读后感7
生活如诗,可以色彩斑斓,
生活如狱,可以苦闷昏暗,
回眸一探,转个视线,
又是另外一片天。 ——题记
你认清自己的生活了吗?我每天扪心自问。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适应外界条件,顺应自然,就能活得惬意,活得精彩。
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喜欢漫步在温暖的阳光下,暂时抛却成长的烦恼,猛然发觉一切都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朴实美好。
曾记得有多少次像听天书似的上数学课,脑子飞快的转着,却总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只有双手在不停的`运动,复制下老师的板书;曾记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试卷的一刹那,脑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凉了半截;曾记得有多少个夜晚,面对眼前的作业发呆,不知何以下手的无奈涌上心头……很多次很多次当真为自己沉重的生活下了定义:如同地狱般的生活,不是人过的。
诚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认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正如那令我厌烦又不能及时消化的笔记成了我最宝贵的学习资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数背后却隐藏着我必须消灭的敌人——学习的薄弱环节;那犹如“雪满太行”的难题,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欢欣鼓舞无可替代……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庄子能把知识分子认为繁重、肮脏、卑贱的宰牛劳作,写成一曲美妙的音乐演奏,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将学习生活看成一种享受呢?既然无法无法改变学习的艰巨性,就让自己去适应它。
换一种眼光看生活,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庄子读后感8
人的社会化,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他的一窍又一窍。到最后,他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而此时又离他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态有多远呢?
书中将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层的楼梯,当我们终于达到终点时,才发现最重要的东西——行囊,已经被丢弃在了20层。初入社会,一腔热血的`我们都肩负着这样一个行囊——理想。可当初的热情总被愈见残酷的现实打磨殆尽。我们日复一日地碌碌而不之所为,打着“理想”的旗号却为了或名或利南辕北辙,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停下慌促的脚步,却可悲地发现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让外物扰乱你的心律。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复其初。
复其初就是要抛开欲望、杂念。梓庆为鲁国做鐻,首先斋戒七天。这个斋戒是指心斋,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做鐻,便浑然忘却了功名、美誉,忘记了自己是为国君所做,顺着自己的本性去创作、发挥,不曾料想竟达到至善境界。今之学者皆为利往,以私己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实我们大可抛开这些,因为一切的荣辱贵贱都会过去,最重要的是当下的质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过于幸福快乐,而这幸福快乐本为生活的属性,只要你认真地生活,自然不必过多追求。
复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内不化”。人生存于社会之中自然要做到遵从社会规律,根据社会的步调调整自己的步伐,此谓“外化”。而纷繁的社会极易蛊惑人心,改变你的方向。此时,你需要把握内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保持内心的坚定,让自己老来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谓“内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而生命应当有所坚持。
复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弥漫六合的“道”。
庄子读后感9
在很久以前,当人们还处于统治者的重压之下,是庄子,带着学生们呼唤自由,呼唤无拘无束的快乐……
现代的人们解放了,可社会却愈加复杂了。现代社会的中心或许曾与庄子的思想打了个照面,却又匆匆而过,从未理会过,古时,一位老者的深深呼唤。
庄子或许没想到,中国人摆脱了封建制度,但他们没有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人们无法再达到“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无拘无束的境界,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没有时间,也无法再与自然合为一体。
庄子与现代隔着几千年的时间洪流,却早已认识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一点。众多的机械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却使人类想尽办法简化一切。就算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数学题上偷懒,都极易全盘皆输,更何况生活了?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庄子却没有预料到,人们对“无为而治”的认识偏差,能改变一个大国的.命运。多少皇帝沉迷于享乐,却把这句话当做挡箭牌,当作最有道理实际却是最无道理的、堂而皇之的借口,导致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奸臣当道,江山易主。
人类啊,把脚步放慢一些吧,安静下来,倾听这位思想家的娓娓诉说……
庄子读后感10
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 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庄子读后感11
当我们被人群、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时,你何曾听过自己内心的倾诉?
时钟不厌其烦地滴嗒。执《庄子》于手中,微风卷帘,树叶轻颤。轻咪双眼,我惬意地仰靠在椅背上,感慨人与自然关系之微妙,好似灵魂升华,物我两忘。
庄子是如此幻化无方,意出尘外,永远有些我们不曾涉足的境界。是《逍遥游》中“大而无用"的争论,是《德充府》中人故无情的见解,亦可是《秋水》濠染之上的“鱼之乐”。他所处的年代,战乱频发,生灵涂炭。他是清醒的哲人,在众人皆醉时,他独醒。它是一股清流,直到如今仍涤荡着无数人的心灵。
我曾惊叹于伯乐鉴马,驯马之神力,坚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而庄子却道:“伯乐善治马,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我一开始不解,最终却油然而生哀叹。马,宇宙的生灵,食草饮水, 喜怒分明,此乃真性也。伯乐却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用马的'痛苦来换取步伐的整齐划一,战场上的雄姿英发,以此造福于人。
在马的身上,我难以见其本性,但我却看见了他们噙着泪的眼睛。我不可否认伯乐训练出的马能行千里,但我却悲哀的感慨,他们正在偏离原点。
淳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其实,人们同样有自己的本性,织衣而穿,耕田而食,大家浑然一体,任其自然。那或许便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然而, 这终究是梦。
庄子认为,正是有了圣人去传播仁义,于是有了阶级,有了分裂,有了对立,有了繁琐的礼仪与法度。二元冲突正是痛苦的开始。
但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 回到过去又谈何容易?时光长河漫漫无止境,奔流不复回。从质朴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这是时代发展的大势。
我时常不解,我们为何要学习,日复一日,意义何在?我畅想,远古时代,没有学堂与考试。向往庄子垂钓与濮水的闲情逸致。我突然意识到,人生不该只有日夜苦读是走向成功的唯一剧本。我想处于竹树环合之境,与自然共呼吸。而此时睁开朦胧的双眼,摊在桌上的试卷却令人绝望。
薛定谔曾说,生命以负熵为生。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抗熵增的过程。我们深刻地明白,熵增定律是一场悲剧,就如同我们明白我们必定会走向死亡。既然我们有幸能来这世上走一遭,那就珍惜现在的每刻每滴,不顾过去,不畏将来,顺应当下,顺应自然。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荀子评价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他不过是看透了世间冷暖,他之所以感叹,是他对于人类的怜悯。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庄子做到了。
合上《庄子》,指尖触碰着纹理鲜明的布质书皮。钟声依旧,时光流逝。起身,被暖阳蒸融。嘘!你听,我们在与当下的自然共呼吸……
庄子读后感12
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我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庄子读后感13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庄子读后感14
前几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叫《童话庄子·逍遥游》的书。这本书很薄。是一篇童话。只有差不多200页。刚开始觉得很无聊。但一翻开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里书面不仅有有趣的内容,还有好看的插图。让读者一读就好像进入了这故事的世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施小惠为了抓蝴蝶闯入了一片栅栏,进去之后发现了,在一座石头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自称庄周。他把施小惠,误认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进行了一次对施小惠来说史无前例逍遥游。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庄周。因为他个性自由,与我的个性非常相像。我还觉得,作者把庄子写的`胜似神仙。庄子他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本不是在一个时代的,而在这本书中,庄子却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一同变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飞翔。此外,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引用了许多《庄子》里面的名言。让读者学到了很多庄子对生活方面的认识。不仅如此,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编的古老历史神话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既有新鲜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无穷。
说到《庄子》,我就想到了这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我在许多文章中都看到有点评过。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和地把万物一起生下,万物与我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谦虚。
故事中的逍遥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遥游,还要比故事中光彩许多。而且,它,还在待续着呢……
庄子读后感15
暑假里读到了《庄子传》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庄子。这是我对庄子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这本书中写到的庄子不像孔子、老子、墨子等只谈仁义礼乐之人,他视天下如弹丸,视官位如粪土,傲视王候,本可做各国大官,却只是以做草鞋为生,非礼非仁。他的寓言让人十分容易理解,在他看来,这是抛开一切束缚,游于天地无穷之间,如果得道的`人,就像醉汉一样,物不能伤他,也可长寿。
我觉得这本书中的道,不像我们正常人的理解,物处不分,善恶美丑也不分。其实十分好理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材,可是这成了一个自我毁灭的机会,就如漆树一样,正是有用,才会被人毁灭而取有用的部分。有人会说:如果一只鹅会打鸣,另一只不会,不就无用的要被先杀了。对于这问题,庄周说:“成材与不材之间虽会相似,但还是不能摆脱被杀的危险,就像我们种的物一样。达到道之人,没人夸奖,没人抵毁,像龙一样善变,如蛇一样机灵,会真变化,能主宰别人,而不会被奴役,不会有被杀的危险”。
我爱这本书,我更爱庄子这个大哲人。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的读后感07-05
《庄子》读后感范文09-04
《庄子》读后感15篇06-26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04-15
庄子读书心得02-26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荐)03-08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3-05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伟大的悲剧读后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