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6 15:17:5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山子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1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8.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贤于材人远矣B.仓鹰击于殿上

  C.舜发于畎亩之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②因谓之方山子谓:

  ③适见焉适:④余既耸然异之异: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

  参考答案:

  8、(2分)B

  9、(2分)C

  10、(4分)①隐居。②称,叫

  ③适逢,正巧④以为异

  11、(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1分)

  A

  组基础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B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C然终不遇遇:对待

  D因谓之方山子因:于是

  【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 )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

  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

  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参考答案】B.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2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11.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12.B

  13.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14.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3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材料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题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 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

  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B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何逊《下方山》阅读答案及赏析06-19

《水浒传》阅读答案05-28

和董传留别阅读答案09-22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7-31

蝉鸣的阅读答案02-02

《忽略》阅读答案01-02

航标阅读答案01-17

天籁阅读答案03-30

儿女 阅读答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