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5 15:17: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友人》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友人》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友人》阅读答案

《送友人》阅读答案1

  送友人出塞①

  吴伟业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释

  ①友人因罪流放宁古塔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

  ②鱼海:即"捕鱼儿海",远在塞北内蒙古之境。

  ③零支塞:友人出关必经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译文

  捕鱼海寂寞冷落万里都是白霜,西方开始吹响的时候能使人愁断了肠。劝告你走出去后不要回望零支塞,木叶山头就是你的故乡。

  发配的人这一走道路有几千里地,长虹古亭的外面荒草连接远处的天际。不知道黑龙江边西风吹拂的雪花中,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

  试题及阅读答案

  (1)零支塞是友人出关必经的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当友人离去途经此地时,诗人本该劝他“回望”故乡,却不合情理地劝他“休望”,为什么?

  答:①背井离乡的人途中的回望,只会徒增几分乡关日远、一去难返的哀慨和绝望。诗人的劝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时的凄绝心态。②反常的劝慰,使思乡之情流徙之苦倍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意思对即可)

  (2)诗中友人尚未离去,但离后景象已在眼前。这是一种什么景象?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这是一种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在草木萧条的鱼海畔,在寒冽的塞外霜天下,正蹒跚着一个孤独的身影。更从西风如泣中,渲染那流徙天涯的“断肠”之悲。主要运用虚拟笔法。

  (3)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主要不同?请简析之。(4分)

  答:①第一首诗运用想象手法,悬拟友人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表现友人肠断天涯之伤。(2分)②第二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在风雪肆虐的黑水与亭草渡船的江南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第二首诗中“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两句发语惊人,请赏析其妙处。(3分)

  (2)两首送别诗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含泪作别,既不嘱咐,也不安慰,而问西风吹拂雪花的黑龙江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在“黑水”“江南”的惊心对照中,透露出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的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怀有十分深切的牵念和担忧。

  (2)两首送别诗,其一从塞外“鱼海”苍凉虚境的悬拟,借反常的劝慰,写流人肠断天涯之伤;其二从江南长亭的相送实景点染,借“黑水”“江南”的对比和问语,写诗人送友远徙之悲。

《送友人》阅读答案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训练】: (说明:以下阅读题为综合各处习题整理而成,囊括了本诗相关知识点,特此说明。)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阅读答案3

  送友人出塞

  唐·姚鹄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离怀醉不开。

  作别欲将何计免,此行应又隔年回。

  入河残日雕西尽,卷雪惊蓬马上来。

  有思莫忘清塞学,众传君负佐王才。

  [注]清塞:诗僧名,居于庐山、镇江等地,擅长近体诗,多写羁旅、送别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都城的春天到来,寒梅在枝头绽放,点明了送行的季节和时间。

  B.首联的第二句直抒胸臆,离情别恨溢于言表,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

  C.颔联写不忍分别却无计可免,且将与友人一别两年,表达出难舍之情。

  D.整首诗歌情景事兼具,惜别的同时又有对友人的勉励,可谓哀而不伤。

  16.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边塞特点的。(6分)

  答

  15.B “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表述错误,营造的是哀怨低沉的氛围,表现了离别时浓浓的不舍、要与友人分别的难过伤心之情。

  16.虚写,通过想象再现了边塞的景象;选用典型意象表现边塞空旷辽阔的景物特点;精炼动词,形象地表现出边塞苦寒严酷的气候特点。

《送友人》阅读答案4

  援疆

  白云峰

  伐林送远秋山外①,忆君清影杯重开。

  从今孤旅心乘月,向晚乡音梦入怀。

  红尘不居②雁南北,绿鬓无依落妆台。

  龙泉夜夜鸣③东壁,关山捷报挽潮来!

  【注】①伐林送远,伐林望友,又叫伐林望徐。刘备送徐庶,树林遮挡视线,伐林相送。②红尘不居,时光流逝。不居,不停留。③龙泉夜鸣,语出清代《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夜夜龙泉壁上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援疆即各省支援新疆。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反映现实。

  B.前两句写送别之情,表现在对诗人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临别前共同举杯,目送友人远到秋山之外。

  C.“绿鬓”代指友人,长发无依,散落妆台,透露出远在他乡的友人的`真切感受。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手法多样,情感蕴藉,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且多样化的特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并分析。(6分)

  答

  15.B(不是共同举杯,是诗人自己重新举起酒杯,没有神态描写。)

  16.①惜别之情,诗人运用典故,伐林望远,目送秋山,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②之情,诗人抓住杯重开的细节,以及对友人心乘月、梦入怀、鬓落妆台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③赞美与祝福之情,诗人运用典故,说友人像秋瑾一样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不久好消息就会越过关山潮水般涌来,有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

《送友人》阅读答案5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思念故乡之情。

  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赏析诗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可诗中的具体诗句分析得出。题干已将离别之情排除,从《峡口送友人》中来时万里同为客一句可知,诗人与友人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而从《送蜀客》中自缘身是忆归人一句可知,诗人在思念故乡。故可知两诗都流露出了思乡之情。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表达手法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议论)、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正反相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回答本题只需抓住一点赏析即可。比如,从写景方面,第一首写的是欲尽春的伤春之景,第二首写的是早春的清新之景。因此,前者是正面烘托,后者是以乐写哀。

  「拓展」

  司空曙[唐](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今河北省广平县)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大历年间进士,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性耿介,不干权要。家无担石,晏如也。尝因病中不给,遣其爱姬。韦辠节度剑南,辟致幕府。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卢纶,钱起,韩翃。

  「赏析」

  《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送友人》阅读答案6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偶,情景交融。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送友人》复习指南

  《送友人》(六年级下)复习指南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孤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喻指远行的朋友。2.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诗句大意:

  首联:一抹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水绕着东城缓缓而流。(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静,一动,情景交融,更显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颔联: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远去万里之外,漂泊不定,音讯难寻了。(“孤蓬”的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漂泊天涯的深切关切。此联点明“送别”题意,表达对有人的依恋不舍。)

  颈联:游子漂泊,就如这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而眼前落日缓缓西沉,似乎对山峦和大地无限不舍,就如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用比喻的手法,自然地将眼前景物“浮云”和“落日”融入句中,形象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尾联:两人上马,挥手告别,两匹骏马似乎也和主人心意相同,忍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情意。(以马写人,含蓄而深沉,言已尽但意无穷,将整首诗的离情别绪推向了最高潮。)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描述送别情景,表达出诗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送友人》阅读答案7

  薛涛《送友人》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

  ⑴水国:犹水乡。蒹葭(jiānjiā):水草名。《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⑵苍苍:深青色。

  ⑶今夕:今晚,当晚。

  ⑷离梦:离人的梦。杳(yǎo):无影无声。关塞:一作“关路”。【1】【2】

  【翻译】: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

  【赏析】: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送友人》阅读答案8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蓬”指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处喻指诗人。

  B.颈联巧妙运用“浮云”“落日”作比,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C.“挥手”写出了分离时的'动作,流露出诗人看似潇洒,实则不舍的心情。

  D.面对离别,“班马”尚且“萧萧”悲鸣,人何以堪?全诗以此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13、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

  12、B

  13、(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山上草木葱绿,好一派生机景象。一条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在城的东边,潺潺而过。

《送友人》阅读答案9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

  (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

  (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案:

  7.(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

  (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10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

  答

  (1)B

  (2)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

  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1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11

  湖口送友人

  李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4分)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意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此画面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描写诗人在湖口送别友人所见的一幅莽苍深远空旷的湘江暮色图(1分)。这幅画面既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1分),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落寞气氛(或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3分,大意相似即可)。

  (2)尾联包含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首联就用画面描写暗示了感情基调(第①小题已考,不再赋分);颔联用大雁喻友人,表达不舍之情(1分);颈联通过别离后的想象表达对友人旅途艰辛的关切(1分);尾联腊月末凋零的梅花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自况,既包含着自伤落寞之意,又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1分)。(5分,强调感情要全,结合诗歌要逐联分析,分析结论要与三种感情对应。其他合理的理解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赏析:

  《湘口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送别诗。此诗以写景见长,诗人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送友人》阅读答案12

  湖口①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②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②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口”所见,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远眺云梦,最后注目孤舟离人,描绘出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

  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有关星河高悬的描写,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C.尾联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现了诗人自伤之意,念友之情。

  D.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几种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

  (2)这首诗的“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1)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错误,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

  (2)①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②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和对友人的不舍、担忧。③诗人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送友人》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送友人》阅读答案14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什么诗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作品鉴赏】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薛涛《送友人》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相关推荐】

  《送友人 薛涛》阅读答案

  送友人 薛涛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友人薛涛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送友人薛涛前两句哪几个字描写了秋天月夜苍茫悲凉的景象?

  薛涛 《送友人》.诗歌第一二句写景.具体描述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送友人》阅读答案15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湖,指镜湖;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

  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

  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

  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

  15.“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答案:

  14.A(“偏宜”意为“特别合适”,“堪压谢灵运”错。此项重在考查个别词语的理解,与近几年高考命题选择题考查一致,如20xx年考查对“穷”的误解,20xx年考查对“一窗间”的误解。)

  15.镜头转换,动静相宜。镜湖辽阔平静,东海波涛汹涌,两个特写镜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对比映衬,色彩鲜明。“霜清”“雪白”,与“万壑树”之碧绿,两相映照,更显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上下两句均运用比喻手法,平静湖面如清霜染镜,汹涌波涛似雪山倾倒,形象生动,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增强了感染力。运用想象和联想,充分体现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7-31

蝉鸣的阅读答案02-02

《忽略》阅读答案01-02

航标阅读答案01-17

天籁阅读答案03-30

儿女 阅读答案02-27

《松鼠》 阅读答案06-16

古诗阅读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