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诗阅读答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阅读答案1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登快阁①
[宋]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③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④。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②痴儿:作者自称。③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
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
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
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2
饮酒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8、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9、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标准:每点2分,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古诗阅读答案3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4分,每点1 分,言之有据即可)
古诗阅读答案4
《与朱元思书》(共15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字(4分):
(1)一百许里 ( ) (2)猛浪若奔 ( )
(3)互相轩邈 ( ) (4)窥谷忘反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小题3】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4】鸢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个句子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思想?(3分)
答案
【小题1】大约;这里指飞奔的马;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反通返,归,返回。(4分)
【小题2】(1)蝉鸣不断,猿啼不绝。(2分) (2)山峰凭着高峻的形势竞相凌空,互相伸展。(2分)
【小题3】(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从流漂荡,任意东西。(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分)
【小题4】表达作者鄙弃功名利禄,追求一种淡泊人生态度。对这种思想评价可以从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来谈,但只能围绕一个方面来谈,要求观点要鲜明,言之成理即可,不要偏激。(3分)
古诗阅读答案5
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小题。
春 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8.“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9.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请指出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
8.“幽情”在本诗中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情感。(1分)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9.“逆”和 “私” 用得极为精妙。“逆”,迎接;“私”,偏爱。(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2分)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6
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10.(7分)【(1)(3分)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惠城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本小题最多得3分)(2)(4分)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2分)前面写东风浩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本小题最多得4分)】
古诗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题目。
归乡 陆佚仁①
万里归蓬万里云,关山过处忆犹新。
凄凄峪道金狄马,寞寞重山武穆心②。
故里梨园停宿雨,圩③中旧巷走乡音。
茶淡火熄人寂静,浅秋摇曳月黄昏。
注:①陆佚仁,明正德银川卫职方司书办,受刘大夏案牵连,被迫辞官。②北宋名将狄青,受朝廷猜忌,郁郁而终,葬于汾阳峪道河。金狄,墓前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其中的武将名金狄。武穆,指岳飞,因奸臣秦桧陷害,被召南归,风波亭被害,有词“小重山”。③圩:江淮低洼地区村庄周围防水的堤。
1.请分析颔联运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颔联用典(2分),借用狄青和岳飞被朝廷猜忌陷害的故事(1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牵连辞官后报国无门的.郁闷、凄然和有志难舒的落寞、不平(2分)。
2.纵观全诗,说说诗人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首联、颔联写了归乡之前,被牵连辞官,独自南归时的孤寂、不平、凄然、落寞。(3分)颈联、尾联写归乡之后,看着熟悉的梨园,听着村巷里熟悉的乡音,炉火边烹一杯淡茶,看天边月光摇曳。这舒缓宁静的生活安抚着作者的心境,心绪逐渐平复,归于淡然和宁静。(3分)
古诗阅读答案8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5、(20xx山东卷)(1)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 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原因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需结合诗作整体分析说明。)
6、(1)何妨吟啸且徐行 (2)休说鲈鱼堪脍 (3)一尊还酹江月(4)赢得仓皇北顾(5)东篱把酒黄昏后(6)如今有谁堪摘(7)揾英雄泪(8)乍暖还寒时候
古诗阅读答案9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
(2)(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
记叙文阅读内容概括的方法
1、找中心句法(适合文章/段落内容概括)
2、抓关键词法(适合段落内容概括)
3、按六要素法(适合文章/段落内容概括)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格式: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有何结果。
4、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并段意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6、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7、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8、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说明文阅读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古诗阅读答案10
一.解词
【1】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古今异义
1.以头抢地耳 2.长跪而谢之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 2.请广于君
3.天下缟素
【4】重点词语解释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4. 秦王怫然怒
5.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二.翻译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7.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阅读
(一)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1.解词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岂直五百里哉?
(3)傧者更道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译句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古诗阅读答案11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阅读答案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3)、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4)、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3、淡白、清明, 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4、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5)①惆怅(1分)。②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
2.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
(1)举:_________ (2)任:_________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选文第1段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孟子》
2.(1)被举用 (2)责任、使命
3.D
4.(1)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饱受饥饿以致于消瘦肌肤,身受贫困之苦。
(2)这样才会明白,因有忧患才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之。
5.通过列举历史上的事实说明要想干大事业必须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行。
6.“略”。提示: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克服苦难等。
古诗阅读答案13
清平乐
周 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
(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
1)书斋里环堵皆书,垂帘密掩,温馨安谧,翠瓷壶中满插鲜花,花气飘逸研席之间,掀开垂帘,冬日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
(2)①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一种散淡。例如,从上下片内容可推知,由于前夜弈棋太晚,夜深天寒,残局未收,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早上起来后,也一任棋残。②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具有极高艺术品位。图书满室,插花满壶,熏香满屋,晴日满窗,可见室雅。残棋未了,生上
香炉,铺开研席,词人坐下来勘读唐碑,又说“无酒无诗情绪”,可见趣雅。③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精神境界之阔大。
词作虽着笔于读书人的小天地,却用“欲梅欲雪天时”婉曲地回应了“无诗无酒情绪”,意在表明,当大自然欲梅欲雪之日正诗人欲诗欲酒之时,从而将境界从小小书斋推向隆冬将春的大自然,使人觉得人与自然相通,意远神怡,这正是中国文人和中国艺术阔大的精神境界。
古诗阅读答案14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
①小单于,军中号角常奏此曲。
1. 两首诗都写到了秋风和 两种意象,第一 首中的秋风有暗示 的意味。(2分)
2.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手法 的不同之处。(5分)
参考答案
1. 月 入侵者(战事)
2. 严诗以对仗描述连贯的动作,一气而下,表现出战场势如破竹的气势和主将果断的气魄以及胜利在握的神情。//李诗以塞鸿尚且无力飞度关塞来反衬出征人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地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绪。(前一句2分,后一句3分)
对比赏析
《军城早秋》是唐代将领严武的诗作。此诗描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在对敌作战中的警惕性,以及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
《听晓角》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首句写秋霜落叶,展示了边城秋日的萧瑟景象;次句在秋霜落叶中,又添了一轮孤月,写出了在拂晓的号角声中景象的凄凉;第三句是诗人抬头看见空中无数大雁飞过时产生的联想,暗示了边塞景象的广漠荒凉,飞鸟难渡;末句写秋风送曲,在无限凄凉的景色中,可以想见这是一支悲伤的乐曲,全诗也于此戛然而止,然而余音缭绕,不绝如缕。全诗四句,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整个境界苍凉雄浑。
古诗阅读答案15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
馆③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居江湖,已十年
不归。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
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①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②“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
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两项是(3分):
A.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C.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D.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E.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③“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
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5分)
答:
①B(3分) ②C E (4分)
③内容不同:①时令不同:赵诗写的是黄梅时节,而本曲是秋夜; ②地点不同:赵诗写的是在自己家里,而本曲写的则是客居驿馆。 ③情境不同:赵诗写约客未至,而本曲则写诗人客居孤馆,举目无亲,只能和自己下棋来消磨时光。(3分)
情感不同:赵诗---诗人内心稍有着急、失落,但不乏闲逸之感(1分);本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及因不得志而备受冷落的伤感(1分)
【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穷人》阅读及答案07-25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7-31
乡愁阅读答案02-15
天籁阅读答案03-30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0-26
遣兴 阅读答案04-15
苦雨阅读答案11-03
航标阅读答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