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时间:2025-03-24 10:53:5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65年5月

  7.依次写出这首词押韵的字。(2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寻找诗词中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参考答案: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8.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4分)

  (1)写景的句子:

  (2)景物的特点:

  解析:概括景物特点应根据所写意象并联系词句的内容做概括。

  参考答案:(1)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2)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2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词人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降临,一弯残月高挂天际。

  2、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3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词,完成第14、15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甲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 。(1分)

  15.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分)月亮

  15.(3分)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分)。A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1分)。B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1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4

  水调歌头

  向子諲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北宋末年徽宗大观四年闰八月,作者曾与朋友登高望远,抒怀写志,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又是闰秋,

  作者感时抚事,写作此词。@芗林秋露作者自制的香水。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补天修月人去"来赞美朋友有补天修月的才能,抒发了豪迈和洒脱的感情。

  B.诗人回忆当年与朋友登高送日东楼望月志趣相投,词间有真切醇厚的朋友之谊。

  C.诗人自制香水芳香弥漫举杯畅饮借酒消除忧愁表面洒脱,更多的却是无奈。

  D.时间过去四十年而今又逢闰中秋其间的`沧桑变化让诗人心中千头万绪难以名状。

  1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中蕴含了哪些深沉的感慨。(6分)

  答

  14.A

  15、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当年的朋友相聚,如今自己年老,故人多已离逝,只剩孤单凄凉。世事变迁,浪迹他乡,北归不得。当年欢乐快意,如今诗人像浮萍一样漂泊南方,平添几多伤悲。山河破碎,空有一腔爱国真情。诗人心中充满对故都的向往和留恋,但是中原沦丧,“神京”终究已成黄粱一梦。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5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分)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分)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分)

  参考答案

  10.(1)(3分)①木叶下、菊花黄;(2分)②比喻。(1分)

  (2)(4分)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的凄凉形成对比)。(每点2分)

  (3)(4分)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每点1分)

  赏析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上片由写景入词,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亭边的树木。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登高临远,秋意已浓,原来是重阳节就要到了。先点明时间、地点。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他想起了彭门往事。那时自己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部队,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这几句话描写了从前戎马生活的一个消闲场面,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愤慨悲凉,在雄健俊爽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抑郁。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6

  《江城子》

  苏轼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ng),自难忘(w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有断肠处一说)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ng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6)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7)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8)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9)顾:看。

  (10)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2分)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2分)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又不尽相同,试作简单的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前者:是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述分局两地的人们共赏月光的情形。后者:则是有我之境,是作者寄语远方的弟弟,也寄希望于明月之有情。

  对比赏析:

  江城子赏析

  这首《江城子》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作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具体真实,生动传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水调歌头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7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8. 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5分)

  9. 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

  8.①结构:承上启下,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引出下片的伤今。(3分)②内容: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由此联想到人世沧桑、朝代兴废,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2分)

  9. 答案: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2分)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2分)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8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④,未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山。

  注释 :

  ①人鬼 :三门津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仅人门可以通船。②一峰 :指黄河中的砥柱山。③秘神奸 :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④燃犀下照:东晋温峤曾在牛渚山用火把窥探怪异。⑤佽飞强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⑥骑鲸客 :指李白。⑦银山:比喻涌起的波涛。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字写出黄河咆哮奔涌,天地万物都可能被冲决的逼人气势,反衬出砥柱山昂然挺立的伟姿。

  B. 上片写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有远景的摄取,也有特写镜头的推现,画面交替出现,层次井然。

  C. “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攀栖鹘之危巢”的'句意,写出了砥柱山的高峻艰险。

  D. 本词笔力雄健,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谋篇布局上下回应,环环相扣。

  15. 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此作品“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4. B

  15. 上片写黄河险峻壮观的气势,反衬中流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下片承接上片景物描写,三门峡纵是如此惊险,他也要唤取像李白这样的高士,击鼓穿过风浪。表现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作者以奇横之笔势,写雄阔之壮景,抒博大之情怀。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9

  亭皋木叶下,原隰①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②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

  ①隰:低下的湿地。

  ②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在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5分)

  2.本词下阕抒发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对任何一种手法即可)答案一:对比(2分),作者当年在彭门时,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部队,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如今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两组对比:当年的的年轻力壮,英姿飒爽,如今的年岁已老、漂泊无依;当年豪情满怀,满腔热血,希图建功立业,如今一腔悲愤,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3分)

  答案二:虚实结合(2分),虚写回忆中过去在彭门时自己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部队,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实写现实生活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3分)

  2.(6分)①下阕抒发了作者故友凋亡,故交的悲叹,从词中当年其间的英雄豪杰,大半已流落或去世可以看出。②自己年华已老,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愁,从词中“霜鬓”“漂泊水云乡”可以看出。③自己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的伤感。词人自感功名无望,只能借酒浇愁。(一点2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0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1】,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2】,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3】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1】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2】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3】寻:长度单位。

  1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昵昵”两句,描写了天将亮时青年男女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

  B.“忽变”三句,写琵琶曲调变为高昂,展现了乐音迅疾雄浑的气势。

  C.“众禽里”三句,写音乐的婉转错杂,于众声中独不闻凤凰的鸣叫。

  D.“推手”两句,写弹者奏罢,听者难以安适,已情到深处而“无泪”。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序中的“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退之”指韩愈,二人皆为作者所尊崇。

  B.“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C.“指间风雨”一语双关,既写弹奏情态,更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

  D.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13.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一赏析。(6分)

  答

  11.(3分)A[此处并非实写私语场景,而是将琵琶弹奏声比作私语(或从琵琶弹奏声中听出私语况味);另,“天将亮时”的'解说亦不合语意。]

  12.(3分)C(“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理解失当。)

  13. 【评分参考:本题6分,确认相似手法,2分;分别从两首作品中举例,2分;合并分析手法作用2分,其中作用1分,效果1分。除下面示例外,有其他合理认识并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赋分。】

  (答案示例)

  ①比喻(2分)。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勇士猛进的呼喊、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和坠入深渊(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1分,举出一例即可)。 比喻手法,变抽象为具体(或:将乐声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1分),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1分)。

  ②烘托(2分)。本词中“肠中冰炭”是写音乐一会儿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儿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无泪与君倾”是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 (1分,举出一例即可)。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1分),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1分)。

  ③对比(2分)。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中,有“大弦”的骤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宛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1分,举出一例即可)。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1分),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1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4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2分)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2分)

  2.①对朝政的.不满;(1分)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1分)

  ③想以山水自娱,(1分)

  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1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2

  水调歌头 沧浪亭①

  (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②,忽有扁

  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

  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③。刺棹穿芦荻,

  无语看波澜。

  【注】①沧浪亭:苏舜钦得罪免官,隐于苏州,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②陶朱张翰:陶朱,史载越国大夫范蠡辅勾践灭吴后,弃官泛舟五湖,后居于陶,经商致富,天下称陶朱公。张翰,西晋人,在洛阳见秋风起,思念家乡苏州的菰菜羹、鲈鱼脍,遂弃官而归。③青纶:佩系官印的.青色绶带,借指官员。

  19.简析上阕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0.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心态。(4分)

  答案:

  19.(4分)

  ①描写了太湖山水的凄清寂静、烟雾迷蒙、扁舟归晚和落日风雨等不同景象。

  ②以眼中实景渲染了全词气氛。

  ③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的心境。

  ④景物及其意蕴的丰富性,为下阙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

  答出1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20.(4分)

  ①生逢盛世而耻于闲废。

  ②身当壮年而憔悴已老。

  ③欲隐而不甘。

  ④苦闷而无奈。

  答出1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3

  原文: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①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②。酾酒问蟾兔③,肯去伴沧洲④?

  注:①姮娥:嫦 娥。②黑貂裘:用苏秦典。“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③蟾兔: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④沧洲:水滨,此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相关练习】

  8. 上阕前四句写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 下阕借月抒情,作者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8.经历:漂泊不定(四处奔波)(1分)感受:凄凉之感和惊喜之情(2分)。作用:为下文写登楼赏月的兴致和望月抒发的`悲情做了铺垫(2分)。

  9.①山河破碎的无限惆怅,②蹉跎岁月、壮志难酬的沉痛感慨,③退居归隐的衷情。(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4

  水调歌头

  赵秉文①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②,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③。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④。

  【注释】①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处世颇有太白遗风,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故赵秉文写词予以作答。②“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即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③“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④缘自韩愈《杂诗》“被发骑麒麟”。

  8.词的上片多处用典,请简要赏析。(5分)

  9.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8.①词人从古人到神仙,使用了“四明狂客”“谪仙人”“骑鲸人”“神仙官府”的'典故。(2分)②词人以“谪仙”自比,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表达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和对淡泊自由人生的追求。(3分)

  9.①下片的前五句,描绘了一种优美闲适的生活情状以及词人醉酒当书的狂放恣意之态,表达了词人对闲适高雅生活的向往。(2分)②第六到九句,词人用沧浪之水的典故,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性,以及追求淡泊境界的理想。(2分)③最后两句,词人借典故,返回天台作地仙,表达了意欲远离尘嚣俗世的归隐之情。(2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5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塞垣:边防城池。戛(jiá):敲击。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描绘了边塞景象,意境苍凉。

  B.诗人着意勾勒平沙千里中的“雕弓白羽”和“骏骅骝”,为此后的抒情蓄势。

  C.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诗人想起了汉代王昭君的.故事,忧愁袭上心头。

  D.上片主要是实写,凸现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15.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隐隐”以下句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闲愁”,体现的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前后情感色调并不一致,故不能说“奠定全词的基调”。

  15.①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如“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翠蛾羞”。

  ②对汉代和亲政策的批判。“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却“不减翠蛾羞”。

  ③对宋朝边备废弛、求和苟安的讽刺。词作借古讽今,结尾二句用反语,表面是歌功颂德,实则对当朝执政者的软弱进行了辛辣讽刺。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01-04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10-26

《走月亮阅读答案》阅读答案11-20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低头与昂首阅读》阅读答案11-05

《不求答案的叩问》阅读答案08-26

《秋思》阅读答案09-19

《竹》阅读答案12-18

《做客》阅读答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