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一箪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7.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古诗词中有关“舍生取义”的诗句并写明作者。(至少两句)
9.写出有关“义”字的成语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乡”通 “向”,从前。 (2)“与”通“欤”,语气词,无义。“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 选取正义了。
(2)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7.(1)“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9.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俸禄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好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2.下面对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1)(有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肾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必以分人
C.所欲有甚于生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谓为信然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2分)
小题4: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分)
小题3: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得分)(2分)
小题4:文天祥宁死不降元。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加点字意思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而”都为“连词、表转折”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观点是怎么提出来的。根据文章的开头来分析即可。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列举的英雄人物以及事迹只要与舍生取义有关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9-11 A A B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9—12题(6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1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10、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1分)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11、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2分)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12、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答案:
9、D10、B11、A12、A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妥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君将哀而生之乎
B.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C.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甚矣,汝之不惠【小题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答案
【小题1】D(2分)
【小题2】C(2分)
【小题3】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小题4】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棒禄时也要讲“礼义)(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摹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呼尔而与之 公与之乘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典故“____________”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4.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丽选取大义了。
(2)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不食嗟来之食
4.舍生而取义;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
5.示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答案不唯一)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辟予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记忆、理解和迁移。
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12、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 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考查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13、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2分)
【命题意图】
《考试说明》强调了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还包括对人物及事理进行简单评价,本题正体现了这一命题原则,也体现了比较阅读的特点,看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0、“辟”同“避”,“躲避”的意思。予:给。(2分)
11、(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2分)(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2分)
12、万事莫贵于义(1分),舍鱼而取熊掌(1分)。
13、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1分)。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1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9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呼尔而与之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6.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7.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乡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10.作 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1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 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参考答案:
1.用脚踢;停止;从前,通“向”;益处;感激,通“德”;高官厚禄
2.吆喝着来给他;这就叫失掉了本性。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C
5.(1)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种性情,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是贤德的人能坚持下去不丧失而已
6.舍生取义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D
8.(1)当这两者(生死)不可同时得到时,要舍弃生命来获取大义。
(2)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9.“略”。
10.“略”。
11.“略”。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所缺诗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 ()
(2)得之则生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回答
(1)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1)同时拥有(2)生存、活(3)侍奉(4)通“辨,辨别”
3、(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这样的丰厚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4、(1)舍生取义(2)答案不唯一,要言之成理(3)富贵不能淫。
5、“略”。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故不为苟得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小题3】翻译文中画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4】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想想选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答案
【小题1】(1)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如果,假使
【小题2】B
【小题3】如果两种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小题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苟属多义字,有假使、苟且等意。(2)如使为复义字,如与使的意思一样,都做假如,假使解。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点评:本题容易。此类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字词让学生直接解释,如本题;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或者判断词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
【小题2】试题分析:B相同;A C D不同。例句作比,表示比较。其余三项均不作此意解。A.作在
解。C作到,表示方向。D.表示从。
考点: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点评:本题容易。此类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字词让学生直接解释,如本题;
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或者判断词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
【小题3】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得兼译为同时拥有;生作生命解。者也表示判断。这两个分句有假设关系,翻译时注意体现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点评:本题稍难,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翻译必须忠实原文,明白晓畅。可直译,可意译。但倡导
直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可按照留、删、补、调、换五字诀的方法进行。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重要实词或虚词等系得分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疏通文意,其次吻合性相近,习相远观点,再者抓住最关键、最有代表性的句子。
考点:本题考查内容梳理。
点评:本题较容易。答题一要疏通文意,二注意题目要求,找到联系点。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2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课本原文一样,没有书写错误。
B.第一段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得之则生”两句中的“则”字用法不相同。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与“是亦不可以已乎?”两句中的“是”字翻译的意思相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选文第二段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通“避”,躲避。(3)侍奉。(4)停止,放弃。
3.(1)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2)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意对即可)
4.作者以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5.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善用排比的特点,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富于文采和气势。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4
阅读《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个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15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3)所以动心忍性( )(4)困于心,衡于虑( )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
②
9.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2分)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答案:
6.(1)用脚踢(2)为了(3)用这些来……(4)通横,阻塞,不顺畅
7.D
8.(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
9.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10.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5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20xx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C (加:益处,好处。)
12.B (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
13.A (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14.(1)那么一切可以用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则:那么,0.5分;可以:可以用来,1分;者:……的方法,0.5分;句意通顺1分)
(2)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来给别人(人家)吃,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补充省略充分“之”:东西,0.5分;“之”:代词,别人,人家,0.5分;句意通顺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别把我当陌生人》阅读答案06-16
《穷人》阅读及答案07-25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7-31
乡愁阅读答案02-15
春天阅读答案06-17
《芭蕉》阅读答案06-17
《菜花》阅读答案06-25
《社戏》阅读答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