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风入松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入松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入松阅读答案1
风入松(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趺鳎畈蒺Bデ奥贪捣中罚凰苛淮缛崆椤A锨痛汉芯脾郏患英芟翁漭骸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⑤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本词为悼念亡姬而作。②瘗(y),埋葬。庾信有《瘗花铭》。铭:文体的一种。③中酒,醉酒。④交加,形容杂乱。⑤双鸳,指女子的绣花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14.下列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点出时间,而且营造了风雨交作的凄凉意境,为后面的叙事抒情奠定了基础。
B.“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词人满怀愁绪起草“瘗花铭”,以示对故人的怀念。
C.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D.“新晴”与“风雨”相呼应,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因天气的变化而改变
15.近代学者谭献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是痴语,是深语”,请从艺术技巧上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D(“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因天气的'变化而改变”错,天气虽转晴,但愁绪未减。)
15、①运用联想和想象。这两句见秋千而思纤手,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用细微观察与奇特想象,从侧面烘托出对爱人的情之痴、情之深。②视觉嗅觉结合。从视觉和嗅觉描写“黄蜂频扑秋千索”写所见;“有当时纤手香凝”是嗅觉所感。通过不同感官的感受,增强了形象性和真实感。③采用虚实结合。“黄蜂”句是实写,绘声绘形;“纤手”句是飞腾的想象,它超越了时间、空间,但却表达了极为深挚的感情。(每点2分)(做题方法:可以参考注释和14题C选项中的“对故人的怀念”)
风入松阅读答案2
风入松
陆游
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万金选胜莺花海,倚疏狂、驱使青春。吹笛鱼龙尽出,题诗风月俱新。
自怜华发满纱巾,犹是官身。凤楼①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欲寄吴笺②说与,这回真个闲人。
【注】
①凤楼:指宫内的楼阁,借指朝廷。
②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指书信。
阅读题目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回忆蜀中十年生活,选取饮酒、吹笛、题诗等活动,再现了自在的生活。
B. “万金选胜莺花海”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以春日赏景的洒脱表现词人的狂放。
C. “吹笛鱼龙尽出”凸显了音乐的魅力,其写法与“舞幽壑之潜蛟”有相似之处。
D. 词人已是满头白发,回想早年的`壮语,不禁生发出久居官场为浮名所累的懊悔。
15. 本词结句与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都有一“闲”字,二者的意味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14. D
15. ①本词中“这回真个闲人”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但从整首词来看,“闲”暗含着失意的苦闷,有自嘲之意;
②《游山西村》末两句写诗人希望能在空闲时趁着月光再次前往,以享受田园之乐,“闲”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久居官场为浮名所累的懊悔”错误。“凤楼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意思是回想当年的豪言壮语,朝廷只给自己一个浮名,却不能让自己亲身实现当年的壮语,所以抒发的是作者仅有虚名,却不能实现自己当年的壮语的无奈之情。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字以及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词上阕回忆蜀中十年生活,那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是洒脱的。而下阕则是写现在的生活,现在已满头白发,但是当年的壮语并没有实现,朝廷仍然记得自己当年的豪情壮志,但尽给自己一个虚名,而自己的豪情壮士再也不能实现,所以一个“闲”字表达了作者的无奈、苦闷、自嘲之情,表面上是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
《游山西村》写于作者罢官闲居之时,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所以尾联写到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闲”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风入松阅读答案3
《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阅读答案
俞国宝①(南宋)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惯识西湖路②,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③。
[注]①俞国宝,生卒年不详,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本诗作于宋淳熙年间,选自《唐代词鉴赏词典》。②玉骢:毛色青白相闻的马。③花钿:女子头饰。
8.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下片中“明日重扶残醉”一作“明日再携残酒”,哪种写法更好?请简要说说理由。(6分)
答案:
8.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特别是运用了以乐衬哀、以盛衬衰的表现手法,即在乐景中写哀情,在盛况中写衰败。(3分)
通过写西湖春游,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时期偏安一隅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2分)
( 能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9.、“明日再携残酒”好。(1分)
诗人本是贫寒酸儒,穷愁潦倒,加之“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已是无钱“沽酒”,第二天把饮剩的“残酒”再带来消愁解闷,也是情理中的事情。(2分)
再说,携带“残酒”,来游览或浇奠这残山剩水,岂不益发可悲可叹!(3分)
“明日重扶残醉”好。(1分)
本词表面是以杭州西湖春日游景为吟咏题材的记游词作,实际是形象含蓄地反映南宋朝廷内外苟且偷生,纵情淫乐,寄生腐朽的生活。(2分)
统治者们可以不顾国家危亡,穷奢极侈,醉生梦死,而且醉后有人搀扶;一个“残”字,更令人联想到高宗(赵构)的残生,朝廷的残局,以及南宋苟延残喘的社会现状。(2分)
总之,“重扶残醉”更具讽刺意味。(1分)
诗歌鉴赏:
俞国宝
生卒年不详。号醒庵,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淳熙间太学生。《武林旧事》卷三载,宋高宗一日游西湖,御舟经断桥,有小酒肆,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孝宗驻目称赏久之,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孝宗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云。况周熙《蕙风词话》卷二谓俞词“第流美而已。顾当时盛传,以其句丽可喜,又谐适便口诵,故称述者多”。《全宋词》辑其词五首。
公元1164年(隆兴二年),宋金签订“隆兴和议”,此后的三十年内双方都挂起了免战牌。暂时的和平麻痹了人们的意志,也为上流社会提供了醉生梦死的可能性。
这首词写于淳熙年间,正是这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状态的反映。因此,读者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幅“西湖游乐图”。
词篇由描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开头。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西湖的美景,可是“一春”“长费”“日日”“醉”等词语却传达了作者对西湖的无比留恋:“玉骢”两句写马,然而马的“惯识”是由于人的常来,马的`“骄嘶”是由于人的惬意,所以三、四句是借马写人,再因人写湖,最后达到了人与境、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总之,开头四句是用作者浓烈的情绪感染读者,使人对西湖产生“未睹心先醉”式的向往,因此下文描写的游湖盛况,也就预先被蒙上了一层美的面纱。再说,词人、玉骢、酒楼都是西湖游乐图的组成部分,因之这四句所表现的词人情致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并使词篇“起处自然馨逸”(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
“红杏”以下四句是游乐图的主体。这里仅仅二十余字,可是所含的信息量是极丰富的:有繁盛的红杏,浓密的绿柳,如云的丽人;有抑扬的箫鼓,晃荡的秋千,漂亮的簪花;有氤氲的香气,和暖的春风。——作者抓住了西湖游春的热点,浓墨渲染,为读者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最佳契机,词人旺盛的游兴,也借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画船”两句为暮归图,是游乐的尾声。在这里,作者把“春”写成有形有质、可取可载的物事,不仅使词句贴切生动,也写出了西湖春天的特色:春在游舟中。“馀情付湖水湖烟”,在热闹浓烈之后补充幽悄淡远,在载春归去的满足之后补充馀情,表现的是西湖的另一面目和作者游兴中高雅的一面。人去湖空,论理词篇也该收尾了。
不料作者别出心裁,反以来日之事相期,收得别致而又耐人寻味,也更加突出了当日之尽兴欢乐。陈廷焯说:“结二句馀波绮丽,可谓‘回头一笑百媚生’。”(《白雨斋词话》)“重扶残醉”是说前一日醉得很深,隔日余醉尚不解。不过到底是酒醉呢,还是景醉呢,还是情醉呢,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一句的原文作“明日再携残酒”,是一个尚未解褐的太学生清寒潇洒、忘情山水的性格的反映,未必不工,只是没有高宗那种皇帝派头就是
风入松阅读答案4
风入松·寄柯敬仲①
虞集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注】①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吾乡柯敬仲先生,际遇文宗,起家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以避言路居吴下。时虞邵庵先生在馆阁赋《风入松》词寄之,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而此曲遂遍满海内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开头将女子的娇艳欲滴和自己华发不胜簪的.老迈进行对比,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
B.词人和柯敬仲深得皇帝厚爱,每次起草完诏书,皇帝都让宫人用宫灯照引着他们回去休息。
C.“御沟”句和“飞燕”句写眼前的景色变化,冰白水蓝,颜色鲜明,“又”字与上片“几回”照应。
D.“杏花”句运用写实手法,将江南春色描绘得有声有色,和“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
1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关心之情的?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5.D(“写实手法”错,“杏花”句和“枯藤老树昏鸦”都运用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想象江南春色。)
16.①“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通过回忆词人和友人当年在当值途中驻马花间,流连瞻顾,不忍离去的情景来表现怀念之情。②“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一语双关,写好友遭受的流言蜚语,如清寒还未散尽,还有谁会寄给你银字信笺呢?同时诉说自己因为好友的离去而寂寞冷清,完全感受不到春意的融和。③结尾处以景结情,告诉友人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时候,他也要南归了。(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风入松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春天阅读答案06-17
《芭蕉》阅读答案06-17
《穷人》阅读及答案07-25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7-31
《菜花》阅读答案06-25
放言阅读答案11-13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0-26
苦雨阅读答案11-03
《唢呐》阅读答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