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3 15:17:3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放言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放言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放言阅读答案

放言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放言五首(其二)①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③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④。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蠃须待局终头。

  【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②藏钩:相传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人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

  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

  ④马失应无折足忧:这里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开篇点题,揭示了世事无定、祸福得失相倚伏转化的现象,表达了朴素辩证观。

  B.这首诗语言形象生动深刻,将尘世的纷扰复杂比作一张网,将福祸轮回比作车轮转动。

  C.诗歌引用典故,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

  D.尾联用弈棋输赢不可预测的现象,表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结局无法预期的现实的认知。

  15.请结合颈联内容对本诗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进行解读。(6分)

  答案:

  14.C(注意选项前面说的是借用典故,很显然藏钩就不能够指游戏,而是以钩弋夫人的命运典故来表达参悟命运的难以揣测)

  15.①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无奈。颈联中灵龟神算,却无法避免自己的灾殃,充满对其中蕴含的矛盾和哲理的思考。“马失应无折足忧”一句,通过引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塞翁关马故事的一个逆向思考。没有马回来的惊喜也就不会出现儿子摔残的悲剧。

  ②表现了他被贬谪时的自我安慰,与友人的互勉,颈联通过典型的例证表现了作者对待命途不顺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既是对个人情绪的纾解,也是对友人的宽慰。

  ③表达作者对人生际遇的豁达。诗颈联体现的对人生起落无定的认识和感伤,同时也有基于此对命理的认识和豁达。

  【诗文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

  首联说世上的福祸出现和潜藏都是不确定的,在尘世的大网中纠缠最终也没有一个休止。颔联和颈联使用了典故,说福祸的轮回就像车轮一样循环转动,钩弋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荣枯的翻覆并没有恒常的规律。龟有灵性,能够占卜,却免不了被人挖肠的忧患;塞翁的马要是丢失了不再回来,那多他的儿子也就不会摔伤脚。而尾联说不信请看下棋的人,输赢的判定只有等待棋局终了。这首诗包含了矛盾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塞翁的马失而复还而且还带回一匹好马,这是福;但是后来,其子骑马又摔坏了腿,福于是变成了祸。其中,这个儿子去骑马,或是皮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这就是其福转化为祸的条件。而“马失应无折足忧”的说法,只讲转化,忽略了转化的条件,是不足取的。

放言阅读答案2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2.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不用”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3.“试玉”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章:枕木和樟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4.日:一作“后”。见《史记·鲁国公世家》。后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未篡:一作“下士”。

  5.向使:假如。复:又(有)。

  1.“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指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2.结合诗的颈联,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

  2.: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极通俗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解析:

  1.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2.诗歌的颈联是典型的议论,这与一般诗歌的写景抒情手法有明显不同。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首诗也不是一般的抒情诗,而是融入了议论和说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悉。

  参考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五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态度并告诫世人。第三首诗流传最广,以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若想对人、事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虽通篇议论说理,但启人深思,并不乏味。

  第三首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增强了诗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更曲折、更有波澜,产生了如设置悬念的效果。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放言阅读答案3

  放言

  王禹偁

  人生唯问道如何,得丧升沉总是虚。

  宁可飞鸟随四皓,未能鱼腹葬三闾。

  傅岩偶梦谁调鼎,彭泽高歌自荷锄。

  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尚问道和对得丧升沉有着透彻体悟的诗人形象。

  B.诗歌颔联运用了比喻,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飞鸟的羡慕和对屈原之死的痛惜。

  C.诗人看似追求隐逸的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对国家对朝廷的关心。

  D.诗歌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表现了诗人内心淡泊超然和对世间争夺的厌倦。

  16.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6分)

  答

  15.B

  16.①语言直白,感情深沉蕴藉。诗歌直言对道的崇尚,对名利得失的超然,但却暗藏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政局的关心。看似豁达,实则激愤。②用典丰富,托物言志。诗歌借用了四皓、屈原、傅岩和陶渊明的典故,使诗歌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同时他以飞鸟追随四皓,表明自己坚守节操的选择。

【放言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菜花》阅读答案06-25

垃圾阅读答案11-13

《养花》阅读答案11-08

《社戏》阅读答案11-10

语文阅读答案11-03

《野望》阅读答案11-04

苦雨阅读答案11-03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0-26

乡愁阅读答案02-15

纸船阅读答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