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教案

时间:2023-05-28 15:04:38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大班社会教案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社会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大班社会教案锦集六篇

大班社会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包馄饨所需要的材料,学习包大馄饨。

  2、学习在包馄饨时的捏、翻、压等动作。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看到过爸爸妈妈包馄饨。

  2、馄饨皮、馅、筷子、碗等

  活动过程:

  1、了解包大馄饨的材料

  教师出示材料:今天我们要来包大馄饨,瞧,包大馄饨需要哪些材料呢?

  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材料

  馄饨皮是用什么做的`?馅里面有哪些菜,是怎样做出来的?

  2、了解包大馄饨的步骤

  教师示范包大馄饨

  将馄饨皮的四周涂上水,然后在中间放上适量的馅,将馄饨皮对折后压一下,然后翻边,将两端粘在一起。

  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巩固包馄饨的步骤。

  3、幼儿包大馄饨

  教师介绍操作要求

  幼儿包大馄饨,教师巡回指导。

  延伸活动:

  1、在下午点心时,请幼儿品尝自己包的大馄饨。

  2、请幼儿谈谈馄饨的味道如何?吃到自己亲手包的馄饨,心里感觉怎么样?

大班社会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

  (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

  (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笑笑去文具店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她看不太明白,因此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你能从这幅图里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解读主题图的时候找到小数,发现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不是整数元的,有的'不到1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他们对于标价所表示的几元几角几分能够很清楚地知道,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趁热打铁,研究这些价格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小组讨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从而了解小数的意义:当我们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数的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5角是1元的一半,不能用1元来表示,我们就可以用0.50元来表示。像0.50、8.00、3.50、16.85、1.06等这些数我们就叫做小数。

  巩固练习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对于“贰圓、贰角、壹角、壹分、贰分”小面额的人民币不认识,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对汉字的“壹、贰、叁……”不认识,二是因为有些小面额的人民币目前已经很少见了,有的已经不流通了,学生不认识。发现问题后,我及时把“壹、贰、伍、拾”这几个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在字上注上了拼音,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在完成第三页“练一练”第一题:用小数写出具体的几张钱币为几点几元时错误就少多了。我还要求学生这样表述:“几个几元几个几角几个几分合起来是几元几角几分,写成几点几元。”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用“合起来”的回答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今后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

  总之,全课围绕着价钱的两种表示形式认识小数及小数表示的意义,较好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的知识。

大班社会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领悟经常迟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体验归咎于别人与改正自我两种态度及行为的不同结果。

  2、能结合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讨论,懂得要想不迟到,只有改变自己。

  活动准备:男孩玩偶一个、图片、准时卡

  活动过程:

  一、你会迟到吗?

  1、"你知道什么是迟到吗?"

  2、"你们上幼儿园会迟到吗?为什么会迟到呢?"

  小结:有的小朋友有时会迟到,有的小朋友经常会迟到,有的是因为感冒了去看医生所以迟到了,有的是因为吃早点慢迟到了,还有的是因为各种各样其它的原因迟到了。有一个小朋友啊,他也经常会迟到,我们听听他的理由。

  二、不是我的错。

  1、教师一边演示玩偶,一边讲述:他的名字叫嘟嘟,他上学经常会迟到。老师问他,他就说:不是我的错。是不是嘟嘟的错呢?我们来听一听。

  2、教师讲述故事从开头至"嘟嘟涨红了脸,不知该怎么说"。

  (1)故事刚开头,老师为什么问"嘟嘟,你怎么又迟到了"?(因为嘟嘟经常迟到)

  (2)嘟嘟是怎么回答老师的?(不是我的错,是妈妈骑车太慢)

  (3)第二天,第三天,嘟嘟仍然迟到,他又是怎么说的?他说是谁的错?(他都说不是自己的错,要么是妈妈不好,要么是爸爸的错,要么是闹钟的错)

  (4)听了嘟嘟的话,同学们为啥都笑起来?嘟嘟为啥涨红了脸?(嘟嘟讲的不对,同学们才笑。嘟嘟难为情了,所以涨红了脸)

  三、究竟是谁的错?

  1、讨论:嘟嘟经常迟到,究竟是谁的错呢?

  小结:上学经常迟到,是因为嘟嘟起得晚、动作慢,不是爸爸妈妈不好、闹钟不好。

  2、你想对嘟嘟说些什么?

  老师对嘟嘟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老师弯下腰来,对嘟嘟说:"自己早点起来,动作快一点,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3、嘟嘟听了老师的话他会怎么做呢?(早早就起来,很快就准备好)

  他这样做了以后,还会再迟到吗?

  四、怎样才能不迟到。

  1、嘟嘟迟到的时候是低下头走进教室的,嘟嘟不迟到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高高兴兴坐在位置上,抬起头,挺这胸,看这老师)

  2、我们怎样才能不迟到,高高兴兴地开始意义天的学习呢?(请幼儿与小伙伴一起讨论一下)

  (1)教师出示准时卡"这是什么?""表示了什么意思?"

  (2)怎样才能得到这张准时卡呢?(将准时卡奖励给说的好的幼儿)

  请幼儿说说具体的做法(起得早、动作快……)以及正确的态度(不要都说成别人的错,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4、引导幼儿一起学说嘟嘟的.那句话:不迟到,真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社会活动《总是迟到的嘟嘟》,故事是幼儿接触的最多而且也是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故事"总是迟到的嘟嘟"内容比较简单,孩子对于故事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在活动中利用提问,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的多向思维,逐步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测,是幼儿很快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在活动中教师充分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为孩子提供了宽松的语言环境,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活动最后,我请每天都能早早来幼儿园的孩子说说,怎么才能不迟到,大家纷纷介绍了自己的经验。而那些经常迟到的孩子,他们也说了自己的决心,并且要请爸爸妈妈一起监督他们养成这个好习惯。

  大班的孩子处在幼小衔接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是要为上小学打好基础的,而幼小衔接的关键不在于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总是迟到的嘟嘟》这个故事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更能领会到故事的意义,也更能帮助孩子找到并且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开始增强准时上学的意识。解决迟到现象,不仅要从种种具体问题入手,更要从认识和态度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把迟到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某个具体问题往往是幼儿容易产生的想法。很多次我问孩子为什么会迟到,孩子就会告诉我是妈妈或爸爸的事耽误的,理由说的一大堆,我经常和家长沟通,家长反映孩子吃饭慢,穿衣服磨磨蹭蹭,刷牙都要半个小时。因此,在上课时,我抓住认识和态度这一关键,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真正使幼儿体会到:要想不迟到,只有改变自己。

大班社会教案 篇4

  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用手语关爱聋哑人,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2、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他们的非言语交往和表达方式。

  活动准备:1、电脑一台。

  2、课件(做手语的人、聋哑小女孩、舞蹈千手观音图片)。

  3、音乐《感恩的心》、伴奏型《天使的翅膀》。

  4、视频舞蹈《千手观音》、大字卡、聋哑人故事。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捂耳朵"体验当聋哑人引入活动“猜一猜”让一个幼儿到黑板后面看字卡,然后把看到的内容用动作来表示,嘴不能说,让大家来猜。大家都捂上耳朵,教师来说一句话,看看小朋友能不能听见。

  二、看手语图片提问: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看,图片上的阿姨在干什么?对了,这个阿姨是在做手势,你知道这手势是做给谁看的?小结:聋哑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交流,他们听不到、也说不出来,只好用手势做手语和别人交流。

  三、初步认识手语你们会做手语吗?老师做几个让你们猜一猜。(教师示范:你、我、他、哭、帮助、叫、什么、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

  四、讲述故事,有帮助聋哑人的想法教师配乐《天使的翅膀》讲述聋哑人故事,出现小女孩的图片。

  提问:如果你遇到这个小女孩,想不想帮助她?你想怎么帮助她?可她是个聋哑人,听不到你们说的话,对了,我们可以用手语来和她交流,谁先来?

  (幼儿用自己想出的手语动作将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小结: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有了你们的帮助,小女孩就不会太伤心了,她得到了大家的.帮助,一天天长大起来,她用心学习,终于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

  出示《千手观音》的图片,观看录像《千手观音》

  提问:她们都是聋哑人,什么都听不到,但她们却跳得这么好,她们真棒。

  小结:他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精彩,他们感谢大家,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手语歌《感恩的心》。

  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做一做,感谢天下所有的好心人。

大班社会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知道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

  2、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对一分钟有多长的感受和想法。

  3、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做准备。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过时钟。

  2、时钟一面,幼儿操作材料(花生、纸和笔、跳绳、皮球等),画好标记的记录纸。

  3、小红花贴纸。

  活动过程:

  一、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1、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

  2、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3、师幼一起摆出一个造型定格,观看时钟走一分钟,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4、请幼儿说说自己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自己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

  5、师幼共同观看图片,并讨论一分钟人们都能做些什么事情。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教师发出口令,大家一起动手操作,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

  3、幼儿操作,并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4、幼儿分组把记录纸展示到黑板上交流汇总,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结果并讨论:同样花了一分钟做相同的事情,为什么每个人的结果不一样?

  5、教师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动作快的小朋友花的时间短,动作慢的小朋友花的时间长。

  三、珍惜每一分钟时间

  1、组织幼儿进行整理被褥实践活动,评一评谁最会珍惜每一分钟,颁发珍惜时间奖。

  2、教师总结:我们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希望大家能够抓紧每一分钟,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大班社会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会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及细致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每人二只透明杯,小匙一把、彩笔一支。

  桌上备有:奶粉、黄沙、水泥、糖、盐、洗衣粉若干。

  教师备:大烧杯二只,搅拌棒,清水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运用博士爷爷的来信,引起幼儿的尝试兴趣

  师:小朋友,博士爷爷又给我们来信了。信中说,他最近又做了一个小实验,叫“溶解的秘密”。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小朋友也来试试,好吗?

  二、提供多种多样的实验用品,便于幼儿进行尝试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每一组的实验用品。

  师:博士爷爷给我们准备了许多的实验用品,但每组的实验用品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参观。

  2.参观后,幼儿可以在任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用品的一组坐下。

  3.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自己桌上的实验用品。

  提问:你的桌上有哪些实验用品?

  (如幼答:我的`桌上有半杯清水、一把小匙、几块方糖)

  4.提醒幼儿今天的实验品不可以尝。

  三、幼儿初次尝试

  1.请小朋友用小匙取一点实验品放人你的半杯清水中,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①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验物在水中的变化。

  ②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组织语言说出实验结果,使其获得尝试的喜悦。

  ③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高要求,要求能把实验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现象进行对比。

  3.实验结果汇报。

  ①提问: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答:糖放在水中,不见了。黄沙放在水中,沉在水底)

  ②提问:哪些物品会在水中不见?

  (奶粉、盐、糖)

  小结:奶粉、盐、糖放入水中会不见了,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溶解。

  ③提问:哪些物品不会溶解于水呢?(黄沙、水泥)

  ④教师做水泥在水中的实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的变化来辨别水泥是否溶解于水。

  4.发展思维。

  ①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于水?

  (冰、味精……)

  ②还有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于水?(石头、木头、塑料……)

  四、幼儿再次尝试,初步了解饱和现象

  1.请幼儿先用彩笔在杯上做水位标记。

  2.请小朋友把会溶解于水的物品任取一样放入清水杯中,你看一看,会发现什么?

  3.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多放一些实验物品,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汇报尝试结果。

  ①提问: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水位升高了,盐不再溶解于水……)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幼儿答:因为盐增加了,而水没有增加。)

  ③有什么办法来解除饱和现象呢?(鼓励幼儿积极动脑、想出既简单又方便的办法)

  延伸活动:针对幼儿想出的办法去尝试,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