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翻开这本书,一个关心孩子、不失严肃的父亲的形象映入我的眼帘。傅雷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博学睿智的学者,也是伟大的父亲。
翻看着一封封家书,我发现傅雷并不是以一个长辈对小辈的方法教育傅聪,而是以一个朋友的形式与傅聪谈心,交流。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儿子成长,教会儿子如何对待生活。人没有抑郁,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只有当你有矛盾的时候,你才会被迫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就会向前迈进……他总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教儿子如何做人。如果教儿子谦虚,严谨,礼仪得体;遇到困难不气馁,获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和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优秀的艺术家。最后,在他的努力下,培养了两位优秀的人才:著名的.钢琴大师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这个家庭的成就真是令人羡慕,但与傅雷一家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总是喜欢溺爱他们的孩子,孩子想要尽可能满足,从长远来看,让孩子发展惰性,不知道如何珍惜:需要什么,只要开口,父母就会满足。正是这种思想习惯促使社会上大量的啃老族,甚至出现了父母对孩子不满意,孩子对父母拳脚相加的情况。当这种事情发生时,我不禁为这些父母感到难过,并质疑他们的做法。如果这些父母一开始不容易满足他们的孩子,而是教他们的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们最喜欢的东西,事情就不会这样吗?傅雷一家也值得学习:爱孩子不是溺爱他,给他更多的磨练可以更好地帮助他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这本书写了傅雷的长子傅聪在国外留学,在傅雷夫妻俩对儿子的思念关心下写给他的家书。一封封书信透漏出他对儿子的思念与爱。
傅雷是一位真正爱子聪慧的人,因为他在一封封家书里,既有对孩子的关怀嘱咐,也有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他时时刻刻关注傅聪的学习情况,对他提出批评或表扬。一句句的语句,有他对傅聪的期望,也有他对傅聪的关怀劝告,傅雷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技巧,许多的为人处事方法。傅雷用现身经历教导儿子要谦虚、不气馁、不放弃、不骄傲。
《傅雷家书》有关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想念和要求,有着浓浓的父子之情。虽然书中提到母亲的不多,但是母亲的爱与想念不比父亲差多少,甚至还要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永恒不变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这是一封书信的开头,这不多的字,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念。父亲要写信,是因对儿子的思念,可刚准备写,又想到儿子的急躁,怕儿子嫌烦,影响心情。所以将心中的思念压下去,不再去想。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在这本书还有很多。
说到教育孩子,傅雷对他的两个儿子非常严厉,有时甚至不近人情,这让他们的母亲也常常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为了让孩子走上正路,傅雷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哪怕会被孩子记恨也不会改变。而母亲则是会扮演温暖的港湾,温暖孩子的心灵。
父爱是那一座坚韧的大山,然而母爱是那一股清澈的泉水。母爱温暖着我们,让我们放松,温暖;父爱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强、勇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这个寒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进行了《傅雷家书》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有不少的收获。
《傅雷家书》是自1954年至1966年期间,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傅聪与傅敏的186封书信集和一些音乐笔记,这当中涉猎甚广:有贝多芬,肖邦优美的旋律,有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不朽的诗篇,有丹纳,罗素闪光的`哲理,有李白的放荡不羁,苏轼的恣肆意象,孔子,王国维精辟的思想,巴黎罗浮宫闪亮的光芒,中国汉代石刻的优美线条。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傅雷人格的光辉,高尚的情操,纯正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通过这些家书表现的淋漓尽致,对儿子寄予的期待也溢于言表,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点:傅雷深重的父爱。
在读《傅雷家书》之前,我有一些不理解父爱。小时候,我觉得父亲对我很冷淡,假使我和他一起走在路上我跌倒了,无论怎么哭,父亲都像没有听见似的,只是冷冷地丢下一句:“自己起来。”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那时我甚至一度认为父亲不喜欢我,想着想着就会哭的更大声,父亲却好像没有我这个孩子似的,不予理会,直到我慢慢长大,渐渐地明白了父亲每天的不容易,也明白了父亲对我的那份无私,无边的父爱。父亲从不会像母亲那样用言语去热烈的表达对我们的爱,而是用行动来表现他对我那如山般厚重的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封封小小的家书里都蕴含着满满的人生智慧与傅雷对儿子那份无私无言无声,却又响彻天际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在读《傅雷家书》之前,我从网上了解到傅雷的一个儿子傅聪是钢琴大师,另一个儿子傅敏是英语特级老师。我不禁感叹:两个这么厉害的人,父母一定很厉害。但是,有权势的父母不一定会教育有权势的儿子,而是需要很多品质。比如要负责,要有耐心,在教育的同时要付出很多,比如时间、体力、脑力等等,傅雷就是这么伟大的父亲。
事实上,不仅傅雷,所有的父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吗?也许有些人经常被父母唠叨,他们非常非常易怒,仍然认为如果父母不再唠叨该有多好。那你就错了。父母做的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吗?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事,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费时间费力的帮你管你教导你,你还不一定孝敬他,他也不能得到什么利益?为什么他们要做这种费力却不被你理解的.事?他们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吗?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的未来更美好。他们不指望你长大后回报他,孝顺他,只要你能默默地看着你在一个地方发展得更好,他们甚至担心你老了会成为你的负担。如果孩子为父母而活,说明孩子错了。如果父母为孩子而活,我认为这句话一定是对的。
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父母的力量在支撑。即使你做错了什么,世界上任何人都会抛弃你,父母也会永远等着你,等着你转身,等着你回头。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要做错事责怪父母,不要让父母为你做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说话,不要大声对父母说话,父母老了,不要提出他的错误,不要抱怨父母没有给你一切,因为父母给你的一切都是他们的一切。从今天开始,成为一个好孩子还不算太晚。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傅雷家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傅雷是个很爱孩子的人,因为傅雷和儿子分隔两地,所以只能用书信来交流,经管两人相隔万里,也阻挡不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傅雷虽然和儿子分隔两地,但是在信中,看到父亲在告诫孩子的过程中,也感受到爸爸对孩子的爱,在《傅雷家书》中,有一段是这样的: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永远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生
心孤诣的教子篇,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的父亲那样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弹琴,到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讨音乐、艺术以及为人处世等问题,书信中细致到跟孩子谈谈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更能“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响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学,深刻的思想,让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书》成为素质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妇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成功的家长家家相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双默默奉献的父母。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付出。我们要把父母对你的种种唠叨当做爱的絮语,不要辜负父母对你的无私奉献,不要荒芜了这份爱。
父母们请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每个人都经历过父母的善良和教导。当我读这本家书时,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教导。我似乎找到了另一个父母的儿子,这是大多数孩子无法理解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在过去的十年里对她的儿子感到钦佩的原因。,就像一次又一次珍贵的谈话,缩短了我们的'距离,我就像一个好孩子感觉,倾听,埋头记住。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是一位博学、睿智、端正的学者,个性十足。母亲朱梅福是一位温柔、善良、端庄、贤惠的东方女性,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受西方文化洗礼。
第一部门是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历史悠久的理解和马基雅维里对政权分类的一些看法。第二部门是作者对当时意大利祖国军队状况的担忧和否定。在我看来,第三部门是整本书最精彩、最有争议的中心,我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大多来自于此。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深入,个人文化修养高。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最终发展成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认识到,即使像钢琴一样,艺术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它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一直认为人是学习和艺术的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发展一个人。在我们成为艺术家之前,我们应该先学会做人。否则,那种xx无论家庭多么聪明,它都不会对人类做出太大贡献。除了艺术和个人人格,一个纯粹致力于艺术的人别无选择。
我也出于好奇心,抱着读名的心态去读这本有争议的书,成为人类历史上巨大思想的书。
读完后,我觉得这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即:当时各个国家的分类和对君主获得政权的不同方式的分析,以澄清他们获得和维持统治的难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谦虚待人,严谨做事,不逃避事情,戒骄戒躁。做人第一,做艺术家,做音乐家,做钢琴家。在傅雷的家书中,傅雷对傅聪的人格和道德教育非常严格。傅聪长大后出国留学,但傅雷为自己的过度严厉感到自责。
在《傅雷家书》的书信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傅聪也意识到父母对他的深深关心。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像傅雷朱梅福一样树立榜样,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教育儿子,有多少孩子能像傅聪一样听父母的话?我们没有这么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丰富知识,充实自己。
亲情体现在教育、批评、欣赏中。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我们要么沉默,要么拒绝。傅聪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批评,是因为傅雷独特的教育方法。我们的父母经常把我们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我们总是因为这种批评而更讨厌父母,与他们抗争,疏远他们。傅雷用与朋友讨论的'语气、欣赏的视角、鼓励而不是批评、表扬而不是责骂、平静地与儿子沟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傅聪对父亲的爱越来越容易接受,成功完成学业,最终取得成功。
亲爱的父母和成年人,你们都希望你们的孩子成功,你们的女儿成功,你们对你们的孩子寄予厚望。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都能理解。问题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时会听一切。这个障碍很难走。成年人也应该向傅雷学习吗?批评要适度,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善良不会成为坏事吗?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因为批评而放弃追求梦想。
愿天下父母多一点理解。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名字早听说了,真正读是最近几天的事。虽确确的有些许感触,总不大好意思明白的说出来。人家是一家人的私底下说话,但是看看那境界、那高度——时代有些影响也罢——
我只能说:“做人要向他们样,要能广大要能高。”修养不是一半两天有成效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马上学习到一种好方法:写!日记、信等。每日里学到一些东西,思想有些进益,一定要及时的写一写,才好整理成自己的东西。
对于父母之于子女的养育之恩,这是历来都赞不尽的爱与恩情。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富足的生活与良好的'教育条件,但无数个事实向我们表明,这些都不是衡量亲情的标准。
《傅雷文集》中,傅雷夫妇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不只是透露了他们个人对于孩子深切的爱,更是代表了千万个不善言语的中国父母对子女无法言语的关爱。
为了培养傅聪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傅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去国外跟许多著名的钢琴家学习。作为父母,他们要忍受常年见不到孩子的思念之苦,作为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常常会感到孤单无助。
可是,对孩子的深切的爱,傅雷选择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写书信。傅雷常常坚持、甚至在百忙之中抽空写长达几千字的书信给儿子,和傅聪进行学术的交流指导,对他的生活的指引,教他如何克服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这是多么伟大而无私的一份爱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母亲的爱犹如人生道路上的伞,于孩子遮风挡雨,而父亲的爱总是无私的,是指引孩子走上正轨路的明灯。傅雷家书————记叙了从1954年到1966年,父亲傅雷与傅聪来往的书信,感人生动。
“很想你”“你总是飘忽不定,写了信,也不知你能不能收到”……一句句字里行间吐露了父母与儿子之间,虽相隔遥远,但仍怀恋彼此,人生总有重重困难,会有很多事情感到不如意,傅雷与儿子傅聪,在信里聊到艺术,聊到生活,聊到社会,聊到国家。
傅雷曾经说过“长篇累牍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对手;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多么真挚的话语,傅雷将他的.希望和培养寄托在了这封信上面,家书中,浓浓的亲情,使我明白了许多,更清楚了很多。
傅雷是一个极其细微的父亲,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儿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傅雷很爱他的儿子,但却不是像大多数家庭的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那样子的,而是细心培养儿子,无时无刻不告诉他要时刻想着国家,爱着国家。
《傅雷家书》告诉我很多人生哲理,为人处世。也让我清楚明白了父母,他们严厉,他们从早到晚的唠叨,不停的教育我们,他们最终还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将来出人头地,过好日子。这是我假期最大的收获!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打开《傅雷家书》,感受一个永远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的父亲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形象,感受家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傅聪的殷切期望。
“关山远阻而你我之间思想交流、精神默契未尝有丝毫间隔,也就象征着你这个远方游子永远和产生你的民族,抚养你的'祖国、灌溉你的文化血肉相连,息息相通”。
傅雷对傅聪言传身教的父爱令我震动,当傅聪精神有些消沉时,傅雷先生曾给他写过:“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遇到一些苦闷感到低沉是正常的事。傅雷先生用爱子的语言给傅聪,也给我们说明了在人生中,不会一帆风顺,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予盾和苦恼,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走过一段消沉,会越来越坚强。他用被爱寄予的文字鼓励傅聪一步步向人生高处迈进,时时刻刻给他以前进的力量,傅聪一直为梦想奋斗着,屡获成就,成为一名人格卓越的音乐家,少不了傅雷对他以书信进行交流的教诲。书信中也饱含着傅雷与傅聪对祖国的无尽热爱。
这一切高尚的精神,源于父子两人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些精神与心灵纯洁创造一颗赤子之心。“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他们依自己拥有的赤子之心,“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依相契相抱”。
智慧的父亲写出的智慧的家书,永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感受其中的赤子之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宝宝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
宝宝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能够像傅雷一样伴随着宝宝的成长,并且自己也能一起成长的父亲是幸福的。真的希望那些整天忙于工作和应酬的家长有时间也读读这些家书,想想我们给了宝宝一些什么?为了宝宝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傅雷家书》读后感100字范本篇3
读《傅雷家书》,我不仅读出了父亲的爱,更读出孩子对父亲的`爱。傅聪在异国漂流的岁月里,仍不忘与父亲联系、交流,向父亲求教。那是一段只能通过书信交流的日子。
然而当今社会,通信工具如此发达,漂泊他乡的孩子懂得给家里捎个电话,送声温暖的,又有几何?除了向家里伸手要钱,嘘寒问暖的话语又有多少?傅雷先生的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我的父母何尝不是如此?思绪每每及此,我便顿生无地自容的愧疚之感。
《傅雷家书》,让我我懂得了许多,让我更了解父母,也更让我了解我自己。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瓶“现形水”,使我更清楚地看到父母子女之间的纽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家书,是两地亲人间相互寄的书信。说到家书,就不得不提傅雷一家人写的《傅雷家书》。
傅聪在国外留学期间,他父母和他相互通了约十二年的家信,不计那些意外损毁的,这上百封家信即编成了现在我们手里握着的、厚厚的一本书。想想看,他们三人耗费了多少笔墨和时间写这些信,这其中的,又是怎样的一种血浓于水的深情啊!
翻开书,乍一看,就被它其中的亲情和哲理吸引住了。但渐渐地,我发现父亲傅雷和母亲朱梅馥写的信有挺多不同之处的。
同为钢琴家,傅雷的信提醒儿子关于钢琴演奏的技巧,注意事项,而朱梅馥的信则都从生活出发,带给儿子关于家庭的信息。是不是天底下的父爱和母爱都是这样的?我想。
在我眼中,父爱和母爱是像傅雷一家的。爸爸都会帮我解答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而妈妈则不厌其烦地帮我打扫房间的卫生,没有她,我的书桌不知道会脏乱成什么样。
无论怎么说,父爱和母爱都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即使刚开始傅聪还对父亲有些偏见,但也逐渐向父亲敞开心扉,回了信。在逆境中,傅雷激励他;在顺境中,傅雷提醒他;在选择时,傅雷指引他……这一封封家信所承载着的话语,助力傅聪一步步地成为世界著名大钢琴家。
在傅雷夫妇走上不归路前不到三星期,他们写了最后一封家信。信的语气并不算欢快,但也绝不压抑。在他们知道自己生命可能正迎来终结时,他们还在关注孙子凌霄的状况。他们对眼前的麻烦只字不提,为了不让儿子有心,这最后一封家书所表达出的平静,应该也是傅雷夫妇对儿子爱的体现吧!
放下书,心中莫名地感到一阵沉重,朦胧中,我好像看到了傅雷夫妇躬着背写家信的情景。虽然内容不同,形式不一,但一笔一画包含的,都是满满的亲情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4
我突然想起初中读过的《傅雷家书》。文中主要写了傅雷和他儿子的书信。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的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读完后我感受到傅雷的爱子情深,给远在出国留学的儿子写信。读完《傅雷家书》后,傅雷和他儿子傅聪的信如同朋友对话。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感到高兴,也为之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内之情,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爸爸、妈妈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幸福美满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还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是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术上的打击。”这句话好像是傅雷写信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句,鼓励儿子的一句话。
第一次看《傅雷家书》时,就看到了傅雷的简介。傅雷是位有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的外国著名的书籍。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他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大儿子傅聪是一位比较有名的音乐艺术家,他学习刻苦认真。
最后送各位一句话“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阅读感悟10-30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20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01-20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02-26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07-09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7-13
【精选】《傅雷家书》读后感07-18
傅雷家书读后感【经典】07-20
[经典]《傅雷家书》读后感09-19
《傅雷家书》读后感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