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并会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的心情。
教学建议
这首诗描写了雨后嬉戏玩耍的景象。先是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兄妹俩。小哥哥拍泥裤子的动作,小妹妹跟着哥哥跑的动作,都写得惟妙惟肖,极有儿童特点。后者的节拍与儿童的行为切合,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多读、大声读,直到背下来。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心理,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教学时不应该站在在人的`角度分析,把这首诗分析的味同嚼蜡。可以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家长听,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放一放手,让孩子充分展示儿童的天性,体会一下赤脚走路、赤脚在水中走路、赤脚在水中走路滑一脚的乐趣。
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识字然后教师检查,小组检查等方式。
对于字的书写,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提出字的笔顺、笔画不会的字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重点指导:“傲、奋、裙、咬”的书写。
拓展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nenlvchijiaojiaoaoqunzi
()()()()
shenxiankuxingfen
()()()
二、多音字组词
xing()le()
兴乐
xing()yue()
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⑴学校里有。
⑵星期天,我们。
四、把这首儿歌背给你的好朋友听,让他给你打个分。
语文教案 篇2
单元理解:
本单元以“鸟儿”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介绍或叙述了有关鸟儿的知识和特点,这些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本单元的学习,可使学生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做好。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教学目标 :
1、 学习课文《翠鸟》、成语故事《惊弓之鸟》、阅读课文《一只小鸟》和自读课文《鹰》。
2、 学习生字33个,写字26个。
3、 让学生了解有关鸟的知识和特点。通过精彩的描述可激发学生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鸟类,理解亲情。
4、 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揭示“翠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翠鸟,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交流:相互交流翠鸟的资料。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观察翠鸟,了解翠鸟。(揭示课题)
二、课文初读
(一)学生按照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即: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文中生字、词;三查:认识生字、新词;四找:从字典中找出重点生字的字义。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纠正读音。
①读准字音。
②读一读:
f 腹部 jí 疾飞 dǎi 逮住 jǐn 尽管 鲜艳
s 饲养 陡峭 小巧玲珑 荡漾 逃脱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三、学习交流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让学生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检查预习。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话介绍了翠鸟各部分羽毛的颜色?让学生边读边想,将有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
2、出示思考题。
翠鸟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3、指名回答。
4、出示重点语句。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①指名读句子。
②讨论:这四句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③指名读第1自然段第1句话,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④指名读第6句话,想一想这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⑤出示图片,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四、指导朗读
1、自读。
2、互读,互评
3、指名读,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翠鸟的外形描写,了解了翠鸟的外形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
二、学习交流
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主要写的是什么?
2、抓住重点句、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②指名读句子。
③课堂讨论: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点句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②课堂讨论。什么是“注视”?翠鸟为什么能“一动不动地注视”?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①讨论:翠鸟怎样捕捉小鱼?
②指名读有关句子。
③出示填空练习:
翠鸟( )开苇秆,像箭一样( )过去,( )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 )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 ),水波还在( )。
这两句写出翠鸟 。
④讨论括号里所填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⑤为什么翠鸟能这样迅速准确地捉到小鱼呢?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带点词的意思。
尽管小鱼是那样( ),只( )地把头( )出水面来( )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 )翠鸟( )的眼睛。
这一句写翠鸟 。
锐利:a.目光尖锐 b.锋利 c.尖而快
三、 拓展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名读有关句子。
1“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指名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二、让学生借助板书,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在描写中,作者抓住翠鸟一动一静两方面的特点,既写出了翠鸟的外表美,又写出了它动作快捷捕鱼本领高。一动一静,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来源于作者按顺序抓住特点的细致观察,在写作中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 练习
1.多音字组词。
尽 jǐn ( ) jìn ( )
2.抄一抄。
鲜艳 荡漾 陡峭 小巧玲珑
3.试着用以上词语造句。
4.比一比,用一用。
愿望 失望 希望
1我有一个美好的( ),( )能乘着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
2我一直( )能亲眼看到孔雀开屏,可是今天在百鸟园等了半天也没看到,真让人( )。
第四课时
一、课前交流
课前,你们都收集了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有关资料,相互交流收集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冰心写的一篇文章《一只小鸟》。
二、质疑问难
板书课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这只小鸟什么样?
—— 讲了一件什么事?
—— 这只小鸟出什么事了?结果怎样?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就知道了。
三、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用学过的方法认识它们。
2.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解决自学时遇到的困难。
3.较正读音:同桌互读、互帮、互检、互评。
4.指名课文。
四、交流识字
1.读句子,解决难字。
“弹”读dàn,我们还学过它的另一个读音tán,试着读句子。
2.读生词。
丰满 觅食 景致 倾听 仰望 翎毛
弹子 衔 树隙 清脆 柔美 啁啾
1自读,读准字音。
2互读,读给同桌听,互相较正。
3指名读。
五、学习课文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指名读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读,思考:每段讲什么?
指导学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时,注意抓住要点:谁(或什么)在哪儿(或什么时间)干什么。
3、.下面我们就按照三部分来学习课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
边读第1、2自然段边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理解词语:翎毛、觅食、倾听。
抓住小鸟的动作:抖刷。
体会小鸟的快乐、可爱、好奇的心理,边表演边试着读读1、2自然段。
六、 诵读表演
1.自读。
2.指名读,体会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自然画图啊:“灿烂的阳光,葱绿树木,大地上一片好景致”加上小鸟“清脆和柔美”的歌声。
3.读后,来表演一下这只小鸟。
七、评价
1.自评。
2.互评:学生之间互评,从感情投入及朗读的技巧、字音是否准确几个方面来评价。
3.师评:鼓励,指导学生读出小鸟的可爱、快乐。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小鸟的可爱,快乐以及它“清脆和柔美”的歌声。接着,发生了什么,它还会那样快乐地歌唱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继续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课文3~6自然段,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1.“这小鸟天天出来唱歌,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的歌声”,两个“天天”,既表现出小鸟的可爱,也说明孩子们是很喜爱小鸟的。由于喜爱,有的孩子便想捉住它。因此发生了射伤小鸟的悲剧。
2.抓住小鸟的'动作“跌”,说明速度快,情况危急。
3.看到小鸟被弹子射中,老鸟这时会有什么反应?抓住老鸟的行动“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让学生充分讨论,从中体会亲情的伟大。
(二)结果怎样呢?学习课文7、8自然段。
想像:小鸟的歌声消失后,孩子们会是什么心情?他们会怎样想?
三、指导诵读
1.练读。读出小鸟被射中时,老鸟的心情,体会亲情。
2.指名读。学生评价。
四、拓展
小鸟后来怎么样了?先自己思考,然后交流,最后写一写。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那么可爱、幼小、快乐的小鸟因为被孩子们用弹子射中了,却再也不会听到它“清脆和柔美”的歌声了。你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要对那些孩子说的吗?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 学习交流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做了许多事。
1.交流查找收集的有关鸟类的资料,评选鸟类能手:
鸟名
外貌与特点
歌唱能手
捉虫能手
捕鼠能手
筑巢能手
2.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合在一起办一个展板,放到校园里让其他同学一起了解鸟类,保护鸟类。
3.鸟儿既然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鸟类呢?
三、练习
1.拼一拼,组成词语。
弹 dàn( ) tán( )
只 zhī ( ) zhǐ( )
2.抄一抄。
丰满 觅食 景致 倾听 仰望
3.试着用上面的词语造句。
第 七课时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做到正确,并要求:
1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多读几遍。
2遇到不理解的词名用指定符号标出,即词用“△”标出,句子用“——”标出。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多音字读音。
为 wéi( ) wèi( )
更 gēng( ) gèng( )
3.检查生词朗读情况
惊弓之鸟 射箭 郊外 疑惑
悲惨 愈合 弧单失群 拼命
4.让学生说说读书时遇到哪些不懂的地方
5.教师适当解决一些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系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本课共有8个形声字。掌握生字的字形及读音。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生字在书写时易错的笔画。
如:“魏”左边“委”字的捺要写成“点”,“女”字的横要写成“提”。
三、学习交流
1.自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四、指导朗读
注意突出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自己先练读。
互读,互评。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交流
(一)学习2~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
3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4请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评判: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6.谈话过渡:更羸的本事就是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二)学生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问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4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三)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1.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事胆怯的人。
2.成语今用。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个成语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四)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三、拓展
1.交流收集、查找到的有关鸟的成语。
2.在小组内总结,比一比哪组收集的多。
3.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第九课时
一、开卷有益
1、自读《鹰》,画出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互读,纠正读音。
3、指名读。
4、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鹰的知识?试着概括段意。
5、你还知道哪些鸟类的知识?
6、有感情地朗读,互评。
二、金钥匙
1、 读一读丁丁、冬冬的话。
2、 当你在朗读中读错时,你是否能立即纠正呢?
3、 有的同学在读书时,往往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当他非常专心,眼到、口到、心到时,又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的。所以,我们读书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第十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鸟小巧玲珑:
一双 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 的嘴。
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鸟儿?你想不想也试着把你喜欢的鸟儿写一写呢?
二、再读例文,感知写法。
1、边读边思考。
(1)这段写了翠鸟什么特点?
(2)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表达了对翠鸟怎样的感情?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3、点拨后,师生共同总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试着也按这几点来说说你喜欢的鸟儿
(1)你喜欢的鸟儿有什么特点?
(2)按顺序描述它的样子
(3)试着用些比喻句。
学生自己试着练习说一说。
2、小组交流。
3、指名说一说,评一评。
4、写一写。
把你说的,试着写一写。
5、展示部分学生的作文:看看他们写的鸟儿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评一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枫、套、素、被、产、桦、减、蒸、针、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被、产、桦、减、仍”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廷顿。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写秋天树叶变化的句子,能圈出表示小兔心情的词语,并能读出小兔的不同的语气。
3.知道不同植物的叶子,到了秋天有不同的变化,了解有关植物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能学习课文的形式,适度进行拓展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并认真描写“被、产、桦、减、仍”5个生字。
2.划出描写小兔心情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读出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小兔和几种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质疑。
3、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思考:小兔和哪些树对话了?
2、交流,并板书:
枫树桦树大松树
3、学习生字:枫桦
4、积累:“木”字旁的`字。
三、自学生字。
1、小组学习。
2、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套:的中间部分注意书写;
3、比一比:
摸()膜()模()
减()喊()感()
4、读课后词语。
四、学习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
3、用小圆圈圈出小白兔在问不同树的语气分别是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奇怪担心着急
5、画一画,到了秋天枫树、桦树和大松树各有什么变化?用“——”画。
6、全文读一读。
五.让我们来演一演。
六、小练习。
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有“高兴”、“着急”,你能再写几个吗?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朗读中的体验主要在指导学生读出小兔奇怪的语气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兔子为什么会奇怪的原因,适时地出示枫树在夏天和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枫树在这两个不同的季节,它的叶子竟然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体验才会到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文章。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同学互相鼓励,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教学重难点:确定中心,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题目,说说“疑”字为何义?(怀疑)
2、根据这题目,如果你是读者,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谁怀疑谁?为什么怀疑他?结果如何?)对,这也是我们这文章所要写的一些重要内容。不过光清楚了这些内容还是不够的,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中心,那这文章的中心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学习文章
1、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的要求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哪一点?(根据材料,确定中心,合理想象,以《纸团疑云》为题续写文章。
3、说说什么叫“续写”?(就是把给你的材料继续写下去,使文章意思完整。)
4、读习作提示。
说说“续写”有什么要求?(先要仔细阅读的材料,正解理解意思,再要合理想象)
三、理解材料,展开想象
1、指名读材料,其他学生思考:这个材料主要说了一个什么意思?(王力同学在考试时,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引起了老师的怀疑的一件事情。)
2、由于怀疑,夏老师一定会拿过纸团看的,那么纸团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展开讨论:
1)纸团上写了什么内容?
2)纸团从哪儿来的?
3、反馈:
1)作弊答案,自己写的;
2)作弊答案,别人写的
3)激励的话,自己写的
4)激励的.话,别人写的
4、讨论:
1)老师看到作弊答案,会怎么说,怎么做?
2)老师看到激励的话,又会怎么说,怎么做?
:刚才,我们展开了想象,想出了纸团的来历以及老师对纸团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记下来,那文章会显得很乱,因此,我们要确定一个中心,然后根据这一中心,选择有关的材料。
四、选择材料
1、出示三个中心:
1)赞扬老师的耐心教育。
2)赞扬同学的真诚互助。
3)反映后进同学下决心学好数学的上进心。
2、你认为针对以上中心,应该选择哪些材料?同学讨论互说。
并说说为什么?
3、开拓思路:当然,如果要更好地反映中心,在文章的地点上不应有很多的限制,开头写的是在课堂上,随着事情的发展,可以把事情发生的地点移到课堂之外,如在老师办公室;在走廊上;在放学路上;对人物的描写上就注重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五、开始,教师巡视。
六、选好、中、差的三文章,进行讲评。
第二课时:修改,并抄写到本上。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这是本册第二个集中识字的单元,认字10个:邻、临、浴、咏、踊、甬、俑、蛹、涌,写字9个:邻、临、浴、游、泳、勇、敢、踊涌。本单元在部首识字、声旁认字的基础上,先教学汉语拼音大写字母,然后教学音序查字法,使学生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找自己想写而不会写的字,利用学过的部首区分同音字,进一步体会形声字的规律,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0个字词。
2、学习用音序查字法,能根据部首表达的意思选择要查的字。
3、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建议:
在实际运用中,选择查字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知道字音字义而不会写的时候,用音序查字法解决字型问题;在知道字型而不知道字义的时候,用部首查字法解决字音或字义的问题;随着识字量逐步增多,字义问题更突出了,音序查字法就显得快多了。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教会学生选择查字法。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组织好游戏、比赛等教学活动。
音序查字法速度快,使用率高,不但可以用来查找自己想写而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来查找字的义项。本学期集中练习查找自己想写而不会写的字。运用音序查字法有两个难点:一是能把音节拆分成声母、韵母和声调,而是能从一批同音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字。第一条从开学就开始练习,第二条前面已经做了渗透性练习,这里在强化一下。怎样从同音字中确定自己需要的字呢?简便的办法是,利用学过的部首区分同音字。由于需要综合运用所学过的部首,必须熟练地掌握常用部首。
认大写字母时要把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对照起来认记。有些学校,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学英语,这个练习可以一带而过。学唱字母歌可以帮助记忆字母顺序,但是不必教字母名称。
认识音节表比较复杂,教学时要注意少讲规则,多练习。
如果前面几个环节都能抓好、抓时,真正学习音序查字法时学生就可以对照插图自学了。
学习生字时,不要离开词语。要把分析字型、字音、辨析字义结合起来用,用写强化认识。
拓展练习:
一、写出与小写字母相对应的大写字母。
j()d()g()a()q()l()
f()n()r()m()h()t()
二、你学会了吗?查一查,填一填。
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
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
翅: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忙: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游: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字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已经通过各种方法认识了很多字,并且知道有很多字是同音字。今天我们再来认识更多的同音字。
二、学习新词、新字。
1、出示词语。
邻居树林临时淋浴
永远歌咏游泳勇敢
2、小组内读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邻、林、临、淋读音相同,永、咏、泳、勇读音相同。
4、出示:邻林临淋磷鳞嶙粼霖
永咏泳勇踊甬俑蛹涌
5、师:这些字的读音相同,意思一样吗?
6、学生,把了解到的字义在小组内交流。
7、扩词练习。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小组交流:你认为哪个字难写?怎么写?
4、自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民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新|课|标|第|一|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
2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练习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进一步理解独体字与合体字间的联系,提高对字的综合辨析能力。
2、通过读、记、画、说的方法积累四字词语和名言警句,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3、通过阅读知识短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之情。
4、通过听力训练活动,让学生听句子,找错误,培养他们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提高对字的综合辨析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练习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并注意书写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变化。
教学难点:
练习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并注意书写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变化。
教学准备
反映名言内容的漫画和课件,关于海洋命名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同学们,又到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的时间了,相信这一次你们一定会从那里获得更多新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进行各项语文实践活动。
1、练。
(1)组合体字。
①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②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
③检查完成情况。学生汇报朗读组成的合体字。
④说说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关系,在书写时应注意一些什么。
⑤小组内交流。
⑥教师小结。书写中,“粉”中“米”第6笔的“捺”变成了“点”,“好、妨、奴”的“女”字第3笔是“提”不是“横”,而且不出头,“板”的木字旁第4笔由“捺”变“点”,“对”的“又”字“捺”变为“点”。
⑦指名学生上黑板书写,比一比谁写得好。
(2)填数字、组词语。
①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②开火车接读成语。
③通过“听一听、猜一猜”活动,说说对成语的理解。(课件演示或教师情景描述)如:花园里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可用什么成语来描述?(五颜六色)蝴蝶和蜜蜂从各个方向赶来。(四面八方) 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记记。 ⑤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数字有关的词语?
2、日积月累。
(1)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许多
名人名言,今天,可爱的小松鼠又给我们带来了名人名言,大家想知道吗?打开书,赶快来看看吧!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齐读。
(4)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名言的意思。
(5)(课件演示)契诃夫名言漫画图;艾青名言。
(6)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记。
(7)谁能说一说你搜集的有关真伪方面的名人名言?
(8)小结: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希望你们记住自己喜爱的名人名言,给它们配上画,并编成故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
3、知识窗。
(1)(课件演示)“海”的画面,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都知道哪些海?
(2)打开书,看看书中提到了什么海?
(3)学生自由读短文。
(4)指名学生读短文。
(5)小组内交流。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红海为什么是红色的?
(6)学生汇报。
(7)课件出示“红海”“黄海”“黑海”画面。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指名学生说说相关知识。
4、听力训练。
(1)导言:顽皮的小猴今天要带给同学们一首歌,可是,因为小猴在学唱歌的时候很不专心,他把歌词弄错了,大家来听一听,看看他错在哪儿?告诉他,好吗?
(2)教师用较慢的语速范读《颠倒歌》。
(3)学生边听边思考、记忆。
(4)教师用较快的语速再范读一遍。
(5)谁能说说其中的错误?请学生进行回答。
(6)分角色扮演不专心的小猴,试着背一背《颠倒歌》。
(7)大家评一评。
(8)请表现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9)小结。同学们,同勇于发言一样,专心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和好的习惯,你们可不要像这只不专心的小猴一样闹笑话呀!
附:颠倒歌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经典】11-02
语文教案[经典]09-05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