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6 12:30:2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锦七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2.认识一些俗语,知道它们的意思,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3.通过读句子,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4.按笔顺规则写几个本单元的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阅读欣赏短文《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和灭绝的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6.语文生活,通过融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为一体的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词语、俗语、关联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运用。

  2.阅读欣赏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通过社会小调查和相应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文明、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组织社会小调查,进行专题讨论,指导习作。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第一组是ABB型叠词:油光光香喷喷圆溜溜甜津津

  第二组是AAB型叠词:软软的细细的湿湿的青青的

  3.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例1:白花花金灿灿

  例2:高高的胖胖的

  4.选词填空。

  白茫茫甜津津灰蒙蒙

  ()的天空()的葡萄()的雪地

  清清的黏黏的韧韧的

  ()的柳条()的河水()棉花糖

  5.你能照样子说吗?

  如:胖乎乎的脸蛋黄黄的麦子

  二、词语超市(俗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指导再读。

  3.认识俗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发明出来的,简练而形象。

  4.说说你知道(本题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例:敲边鼓

  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造句:小林是我的好朋友,很多事情我一出马,他就给我敲边鼓。

  5.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三、读读想想。

  1.投影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带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老师补充,边读边议,认识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但……而且……”和“不只……还……”表示递进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

  3.选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4.你还学过哪些关联词,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四、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2.认一认要求写的六个字:歇、剥、蝴、蝶、株、桩

  3.区分字形,说说笔顺规则。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上黑板范写,大家评议。

  6.学生先描再写。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导入。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它们竟神奇地灭绝了。这种生物是什么?

  对,恐龙,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生结合自身查找的资料自由说一说。

  3.读短文,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检查。

  (1)分段读短文。

  注意纠正字音:沼泽、覆盖、卵生。

  积累词语:千奇百怪、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2)汇报:说说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恐龙的种类、大小、食性…….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梳理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课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课后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激励学生通过学习长大后研究解决。

  5.启发质疑。

  大约一直到7000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在此后不到500万年之间——也就是6500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迸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等。但任何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必需能解释当时除恐龙外,其他许多动物种群同时灭绝的原因。恐龙灭亡之谜,至今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中。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有朝一日,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自身在银行取钱,目睹顾客自觉排队,员工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换零钞的事。

  2.学生评议这种社会想象。

  3.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时发展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那么相应的人们的文明卫生等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的变化。板书:身边的变化。

  二、引导讨论,明确内容。

  1.同桌或邻桌互相讨论:你发现了身边的哪些变化?

  要求:(1)真实;

  (2)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语言动作……

  2.推荐代表说。

  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概括板书:

  超市:文明购物排队付款

  车上:自觉投币主动让座

  学校:文明用语环境卫生

  书店:保护书籍文明选购

  医院:讲究卫生(病人)态度热情(医生)

  …………

  3.学生列举这些事例的过程中,有可能谈和一些存在的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但要注意导向。假如没有学生谈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

  如:菜市场乱丢垃圾乱设摊点

  街道张贴广告乱涂乱画

  车上不讲究公共卫生

  …………

  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1)加强文明卫生的宣传;

  (2)提高人的素质。

  4.看到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正逐渐养成,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安排任务,具体指导。

  1.明确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文明、讲卫生等好习惯在许多地方、许多人身上大量存在,但一些不良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好的典型,我们要和时发现、褒扬,不好的问题,我们更要和时发现、改进,所以老师现在安排大家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内容是——身边的变化。

  2.指导分组。

  8人一组,自由组合,老师协调。

  推荐负责人,明确其职责。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一块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 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让我们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②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请8位同学读课文,正音。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做上批注。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①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做上记号。

  ②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③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欢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是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让大家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④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⑤有表情地朗读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①配上课件,朗读课文1—6自然段。

  ②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③联系实际,同学们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④自己试着背背第7自然段。

  ⑤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⑥有表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①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合作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自己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③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拓展活动

  ①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②向大家介绍你是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布置作业

  ①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抄写生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后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吗?他们的遭遇是小小的'孩子难以忍受的,寒冷、饥饿、死亡威胁着他们。《小珊迪》就是发生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悲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受?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我发现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乞求了,不是一般的“请求”而是“乞求”。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

  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

  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

  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话后,想想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珊迪看见“我”就难过地说什么?从他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的话。

  6、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7、我答应照顾小利比时,珊迪怎样看着我?从“目不转睛”的目光告诉我们,小珊迪心理想什么?如果他能说话,他会说什么?

  8、练习分角色朗读。

  五、讲读第三段。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能给多音字“强”据词定音;理解“偏僻、勉强、资助、尝试、实际”等词语;理解“才”在本课几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童弟周青年时代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感受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1、揭题,简介童第周。

  2、听录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朗读。

  3、课文写了童第周哪两个时期的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同一件事的?

  4、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

  5、自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6、正音“鄞”理解“偏僻”

  7、理解句子:

  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书。

  8、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

  9、作业:

  《课堂作业》1—3

  第2课时

  1、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

  理解并朗读三个“才”的句子。

  用“再三”说一句话。

  2、理解句子。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

  重点理解“更加”、“发愤”。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童第周发愤学习?

  4、理解句子。

  童第周看看成绩单,心想:“……”

  说说“努力”。(稍慢、有力)

  5、作业:

  《课堂作业》4、6、7

  第3课时

  1、出示童第周第一次的话,说说为谁争气。

  2、找出童第周第二次的话,说说为谁争气,与上一次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为什么要暗暗下决心为中国人争气呢?

  4、童第周是用什么为中国人争气的?

  5、这个实验难吗?从哪儿可看出来?

  6、童第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7、再次朗读感受。

  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我们经过努力,也能办到。

  8、作业:

  《课堂作业》5

  摘抄句子。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柳树醒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已散发出诗意,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柳树醒了,春雷把她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柔软,那么鲜嫩,那么活泼,那么妩媚动人。她不就是春姑娘吗?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在读中感语春天的美丽,在观察中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春天的图画。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词: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已见,会说想到春风、春雨、春暖花开。)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

  () 春 ()

  ()

  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出示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知道冬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冬天柳树就像人在睡觉。)春天柳树发生什么变化了?(柳树发芽好比睡觉醒了。)

  2、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的呢?听听课文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配乐课文朗读并配相关画面)

  让学生说说。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这首诗好听吗?想不想读?

  4、分小节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谁愿意读第一节(依次指名读各小节)。

  三、朗读背诵,感悟课文

  1、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分小组交流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学习相应小节。)

  2、学生在读书交流中,随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小节,帮助领悟,读好“醒、软、绿、飞、高”等词。

  第一节:(课件出示:天空春雷一声响,地下一棵棵柳树摇了摇身子。)

  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

  第二节:(课件出示:春雨沙沙,柳枝渐渐吐绿,向下垂。)

  你觉得这一小节该怎样读呢?

  第三节:(课件出示:春风吹动柳枝,柳枝飘荡)

  引读,你们瞧!春风给柳树梳头,梳着梳着——(生读)。

  第四节:谁想读第四节?谁知道“小柳絮”是什么样儿的?理解“柳絮”:(课件出示:一双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柳树上沾满上面结满有白色绒毛的种子,绒毛随风飞散。)

  第五小节:(课件出示:柳树枝条在风中飘荡,孩子们在树下玩耍。)看,小柳树醒了,它在干什么?会班齐读。

  3、再读读课文,想想:你从哪里知道“柳树醒了”?“柳树醒了”说明什么?

  4、和同桌小伙伴一起试着背背课文,比比谁先会背。(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时配乐。)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悟儿歌

  出示有柳树的春景图。

  提问:小柳树睡了整整一个冬天,它什么时候睡醒了?谁能读出小柳树睡醒的样子。(学生表演读。)新 小柳树睡醒了,它的好朋友春雨、春风、春燕和它在一起做什么?

  设情境:请学生扮演春雨、春风、春燕读有关的三小节。它们对柳树说些什么呢?柳树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上台表演。

  语言训练:

  春雨帮助柳树“__________,”柳树变得“__________,”柳树对春雨说:“__________。”

  春风帮助柳树,柳树变得“__________,”柳树对春风说:“__________。”

  春燕和小柳树“__________,”柳树“__________,”柳树边飞边说:“__________。”

  读课文: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

  演读:小组内表演,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柳树、春风、春雨、春燕。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和柳树一样也醒了呢?学生自由发言。

  五、出示大屏幕识字:说说你认识了课文的哪些字,不会认的字怎么办?说说你的好办法。

  六、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用熟字来记忆。

  3、猜字游戏。(以学生自己把生字编成谜语互相猜为主)

  (1)身上脏了怎么办——洗“澡”。

  (2)大雨落在田地上——“雷”。

  (3)自行车轮胎缺少气——“软”。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24

小学语文教案11-2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1-30

小学语文咏柳教案07-24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0-1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03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1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2-21

小学语文课教案11-05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