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10 09:45:48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集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语文教案集合6篇

语文教案 篇1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以及第一份作业的完成,让我对我所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掌握,从而更有利于我的教学。下面我通过《真正的英雄》这一教学设计来阐发我的课题分析。

  【教材分析】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本文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演讲词,是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和全体美国人民对航天英雄的深切哀悼。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太空探索很感兴趣,也有不少同学向往宇宙探险,却不知道人类在探索太空过程中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可以借本篇演讲词教育学生,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勇于探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字词识记积累、理解。

  2、了解世界太空探索的进程。

  3、了解文章的结构方式及演讲辞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提前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有助于对文章感情脉络有更深的认识。

  2、朗读体会、理解文中含深刻的语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3、小组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4、电教手段,培养学习兴趣。通过画面可以更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困境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3、培养合作,主动思考能力。

  【教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有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完成本文的学习。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都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演讲词中,里根总统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整篇演讲词情感充沛,对人们的心灵形成直接的强大的冲击。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它。

  二、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字词注音:

  哀悼锲而不舍勋章锤炼

  阴霾孜孜不倦企求凝聚

  战栗拓荒弥补不朽

  2、词语理解:

  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

  建树:建立(功绩)。锤炼:磨练。

  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

【学生活动

  1、朗读字词。

  2、含义理解。

  三、整体内容把握: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1、结构梳理:

  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5—13: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2、感情归纳:

  (1)前半部分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后半部分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

  2、思考探究。

  3、交流展示。

  四、问题研究:

  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如何理解?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此为例证明美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传统,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也为下文号召大家“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做好铺垫。

  3、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4、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这是“美国精神”的集中表述,其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美国精神指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这种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5、体会本文写作特点。

  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学生活动】

  1、速读课文。

  2、合作探究。

  3、组内交流。

  4、当堂展示。

  五、巩固训练:

  1、你认为这篇文章动人心魄的力量是来自哪里,是靠什么来打动人的。

  这篇文章动人心魄的力量,主要是演讲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言语都从肺腑自然流出,不给人客套、虚假、做作的感觉。那就是靠真诚。

  2、任选一个下列全球致命的航天事故,请你也写一篇简短的演讲词。

  (1)1971年6月29日,在太空完成24天轨道试验的苏联宇航员格奥尔基?科马罗夫、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沙耶夫返回地面,与预定降落时间还有30分钟时因减压操作失误而丧生。

  ((2)20xx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原定降落时间16分钟前解体,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

  例:茫茫宇宙,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去发现,去献身。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人类从失败中一次次站起来。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冲出太阳系、银河系,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人类在征服宇宙的伟大斗争中,从不畏惧艰难曲折,而总是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勇往直前。

  【学生活动】

  1、思考。

  2、写作训练。

  3、交流展示。

  六、小结:

  这篇文章是关于美国人美国事,写的是航天领域的事故,但意义却超越了民族,国家和不同的科学领域,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认15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在认字、写字的过程中注重字义和字形的联系。

  3.提高自救意识,学习江凡在灾难面前冷静、机智的品质。

  教材分析

  《江凡》一文记叙了10岁的江凡面对火灾不只能冷静地想方法进行自救,还救出了奶奶和邻居。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同学的生活,是培养同学自救意识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同学没有遭遇过火灾,不知道火灾中的应急常识,可能无法体验江凡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同学收集查找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多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安排大家查找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能说一说吗?

  2.当火灾发生时,很多大人都有可能被大火吞噬,但在四川南充市却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从大火中救出了30多位邻居,他就是江凡。在发生火灾的紧要关头,他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江凡》。

  3.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下来。

  2.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自身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4.小组合作,认识生字:焰、迅、速、烧、咳、嗽、慌、商、摸、终。(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怎么读?想一想这些生字是怎么组成的?它的组成与字义、字音有什么关系?说一说这些生字什么地方容易写错?怎样写才好看?用生字组词、搭配词语或造句。)

  5.小组汇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

  6.游戏检测:请动物到家做客。(每张动物图片的背后写上生字的拼音,老师举起图片,同学找出相关的生字卡片,哪一组的同学全部找对,图片归哪组所有,动物图片最多的组为胜者)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同学自由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说说你认为江凡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们谈对江凡的初步认识。

  3.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江凡是一个镇定机智的人?在同学充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指导。

  (1)引导同学从火势的严重来体会江凡的镇定:

  ①当时的火势怎样呢?仔细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再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自身的话说说当时的火情。

  ②从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火势大,情况紧急?(体会“惊慌”的意思,并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③假如你看到这样紧急的火情,你会想些什么?江凡又是怎么做的?(教师引读,同学齐读)

  (2)引导同学从江凡的做法来体会江凡的机智镇定。

  ①自由读课文第3、5自然段,讨论:这些段中写了江凡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示出江凡冷静机智,请找出这些语句来。(抓住有关动词指导朗读)

  ②江凡为什么拿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③在什么也看不清的楼道里,江凡为什么能把奶奶和邻居从火中救出来?

  4.你认为江凡是英雄吗?你对江凡说的话是怎样看的?

  5.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江凡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我们该向江凡学习些什么?

  6.同学交流感受以后,再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7.小组竞赛,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火扑灭了,邻居们也得救了,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被救人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你会用一句怎样的话来称誉这位小小年纪的少先队员?你会对江凡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1.在本课优秀教案中,重视同学对教材的整体感悟。让同学通过读课文去体验“江凡是怎样一个人?”接着又紧紧抓住体现人物特点的两个方面(即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让同学在朗读中欣赏,在考虑中感悟。从而使同学理解课文,受到了情感熏陶。同时还注重在教学中,让同学边读边找出有关句子,从而让同学明白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培养了同学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经过两年的识字,同学已经掌握了近20xx个常用字,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在此课的识字教学中,尊重同学原有的认字水平。首先让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让同学对生字有了整体的印象。接着,教师又鼓励同学利用拼音自同学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让同学交流认识生字的方法,使学习能力强的`带动学习能力弱的,从而让同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习。

  3.新课程非常重视同学收集、处置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低年级要求极低,但收集资料的习惯则要从小培养。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教师就安排了同学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火灾的自救知识。从本次查找资料的内容来看,目的非常明确,而且涉和的内容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同学养成有目的收集资料的习惯。在同学查找资料之后,教师很重视对这一活动的评价,一上课,教师就让同学汇报,通过汇报这一活动完成对同学检验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同学学习的不时进步。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激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未来。学习课文,体会想象的神奇,培养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教学难点】

  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释题:

  移植的意思是:

  ①把播种在苗床和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②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

  问题:在这篇课文中,移植应该选哪种意思呢?

  二、检查复习字词

  请同学们认读以下字词:

  教授硕士蝴蝶苦涩嫁接努力移植启迪博士幻想有趣

  探索创造奇迹实现现实不懈

  坚持不懈出类拔萃

  出类拔萃:意指品行、才干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后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三、自读提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问题: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节总写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第二至第四节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的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

  (学生朗读)

  四、指导朗读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不能读破诗句,还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读出诗的韵味。这首诗押的是“i”韵。

  五、想一想

  (1)假如你有了爷爷的记忆后,会看到些什么呢?

  (2)爷爷看到的你是如何顽皮的?

  (3)假设宇航员或潜水员他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他们见了面,会说些什么?

  (4)记忆移植能实现吗?

  明确:移植不仅限于植物。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六、合作探究

  问题:假如记忆能移植,你想移植谁的记忆呢?

  七、拓展练习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由3部分组成:一是以古诗《山村》为识字材料,通过引导学生熟读这首诗来进行识字;二是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三是组词练习,插图中导读小伙伴龙龙和文文正在进行组词练习。这些材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四、五、六、七、十”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谁知道谜底是什么?(手)对,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手”。两只小手共有几个手指头?大家赶快数一数。(学生边数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1、2、3、4、5、6、7、8、9、10”10个数字。)

  2.这10个数字还可以分别用10个汉字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10个汉字,怎么样?(板书课题,并领读)

  (学生对新知的构建是在新知与已有经验和现有认识水平的碰撞中实现的。为促进新知的构建,教师先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新课,把“1~10”与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联系起来,提前渗透文本内容,实现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新知的有机结合,可增强学习兴趣,减缓学习坡度。)

  二、学习古诗,认读生字

  1.我国宋代有个叫邵雍的诗人,把这10个汉字都写在一首诗里面,想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请大家翻开课本第42页看“识字(1)”——《山村》。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这首小诗,然后在诗中找出“一至十”这10个汉字,并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文)

  2.谁想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想要解决自己不认识的字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总结,通过认真听别人读来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听读识字。)

  3.通过听和读,你认识了哪几个生字,到投影前指着文中的生字领着大家读一读好吗?

  4.现在,有几个淘气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能认出他们吗?(出示生字卡片:山、村、台、九、枝。指名认读、抢读。)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识字课,在教学时应该适当降低难度,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然后让他们自主阅读与其他多种方式阅读相结合,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诗读熟,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准确,通顺。)

  三、指导朗读,探究方法

  1.这首诗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路走去二三里,不远处有个小山村,村里有四五户人家升起了炊烟,六七座亭台掩映在绿树丛中,鲜花簇簇,一片恬静美丽的景象。(教师边用语言描绘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诗中描述的美景。)大家看(指板画),美吗?现在,你想怎么读这首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你们想听吗?

  (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范读和评价老师的朗读,意识到读古诗不但声音要响亮,还要注意节奏的抑扬顿挫。)

  3.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之后由其他同学评一评,再指几生读一读,评一评。)

  4.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读古诗的窍门,你们有信心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读一读看看。(生同桌间互读互听。)

  5.谁能试着把它背下来?

  (学生自由背诵,同桌检查背诵,指名背诵。)

  6.同学们背得真好!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引导学生把图画和诗句对应起来,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再通过反复的朗读、背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写字

  1.这节课我们不但诵读了古诗,还认识了这几个生字(出示:四、五、六、七、十)可是,这5个生字是我们应该会写的,老师问问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写好啊?

  2.首先我们来学写"四"字,大家看一看这个字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四”字的第2笔是“横折”,第4笔叫“竖弯”,探究"四"字的书写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师先范写,然后要求生练习写3~5个。生写时师巡视检查指导,注意搜集典型进行评议。)

  3.现在我们再来学写“五”字。(注意:要给学生讲清楚各个笔画,特别要提示“横折”为一笔,规则为:从上到下。)

  4.学写"六"字。(板书:六。指名说一说写“六”字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六”字的撇不能写成竖或点,点不能写成竖或捺。)

  5.学写"七"。(指名到黑板上田字格中书写“七”,注意“七”字中的横要略斜。)

  6.学习书写“十”。

  (引导学生观察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写在横中线上,“|”写在竖中线上,学生自己练习写,反馈、评议。)

  7.请同学们把每个字再写一写,写完了请同桌评一评。

  (认识生字、写生字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观察、认识新笔画“横折钩”“竖弯”。指导学生书写时,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笔顺和书写规则,注意间架结构。)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什么啦?(引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在这首古诗中,作者把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词语也用到了这些数字。(出示卡片:四面八方)你能试一试用今天学过的字组成一些词语吗?

  (利用本课所学的字进行扩词练习,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同学们也可以回家试给这首诗配上画,并在上面写一写今天学到的生字,让爸爸妈妈也来分享一下这首古诗中的美好意境,好吗?

  【教学总结】

  《山村》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非常富有诗情画意。这是本册课本出现的第一篇识字的课文,课文中出现的是最常用的十个数字,很多小朋友可能已经在生活中认识了,因此难度不是很大。内容方面,一方面借助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边读边点一点每句诗说的是图中的哪部分来理解诗意,另一个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美景的向往,更重要的是还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让学生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象。

  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也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本学期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下面,我谈谈本节识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3.给字配“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识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讲关于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出新课.

  2.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引出本课内容,如:先讲“咕咚”这个故事,让大家初步有个印象,再讲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内容.

  1.教师泛读,学生听朗读技巧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并对照生字表,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词,并朗读熟练.

  3.检查自读情况,可以展开赛读,教师指导学生读错的字音和句子,初步让学生了解朗读课文的技巧.

  4.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学.

  1.教师重点指导读准下面几个字的读音:“熟”是翘舌音,“咚、命、领”是后鼻音.“野”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

  2.本课生字较少,识记时,可以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根据偏旁、结合字义记忆字形.“吓”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象”和“家”是形近字.“羊”是独体字,写的'时候注意整体结构,要美观,注意写字姿势.

  4.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四、理解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咕咚”.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课下熟读课文内容,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课件)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初步掌握了《咕咚》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一些新字,新词,初步了解了“咕咚”其实是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板书设计】

  20咕咚

  咕咚——声音

  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示在哪里?”

  (这样不只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空虚诗歌内容,同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扮演,时空延伸

  同学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局面,同学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同学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分别,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和:小同学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学校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时扩展同学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8-13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

《语文园地》教案09-27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下册教案01-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石榴》教案10-11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综合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