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4、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2、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拓展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蜗牛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吗?
2、大家谈得真好,可是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蜗牛还长着一对大翅膀呢!看,(出示长翅膀的蜗牛)多可爱的小蜗牛!
3、看到这两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今天,我们来看看《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学习生字“奖”,读准三拼音,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
二、初读课文
1、这只小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读书要求
A第一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B第二遍,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C第三遍,用自己的话说说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生字卡
B指名分自然段读
C谈谈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吗?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到信息平台自学生字。
2、学生用口诀、谜语、顺口溜识记生字。
3、教师指导书写较难的生字,(翅、蜓、蜜)认识新偏旁(支)。学生当小老师。
四、学生描红,老师巡堂。
五、网上阅读10分钟
学生到跨越式平台阅读有关蜗牛的资料及一些名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们都知道原来的蜗牛和现在的'蜗牛完全不一样。原来的蜗牛是什么样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多媒体显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学生交流
2、指导朗读(突出“有力”“自由”)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蜗牛不仅能在天空自由飞翔,而且还飞得很快,在一次比赛中捧走了冠军奖杯呢!课文哪些词写了它飞得很快。相机理解“遥遥领先、甩下”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的飞行冠军又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蜗牛呢?它是怎样变成的?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天长日久”(提问引导:背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勉强”(找反义词)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蜗牛为什么变成这样呢?看来我们还得回到它得奖后的那些日子。捧走了冠军后蜗牛是怎样做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句子。引导理解“得意洋洋”(表情朗读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天、唯恐、生怕”(换一种说法)
重点句子:
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理解“大”和“重”不仅是奖杯本身的大和重,而且还暗含着在荣誉面前骄傲自大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阻碍自己前进的寓意。提问引导:假如蜗牛不把这又大又重的奖杯背在身上,蜗牛会怎样?
3、让我们一起把蜗牛得奖后的所做所想用声音来表达。指导朗读。得意、担心、害怕的心情读出。
五、释放情感
过渡:(相机出示投影)从一个飞行冠军到只能慢慢爬行,从一个金灿灿的奖杯到一块毫不起眼的硬壳。蜗牛的心情又是怎样呢?(沉重)用这样的语气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它心理又会想些什么呢?
1、指名说。
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空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尽量用上自己学到的名言)(出示蜗牛图)
六、拓展阅读10分钟
过度:老师还有许多关于蜗牛的小故事,以及也有向蜗牛样在荣誉面前由于骄傲自满而影响了自己的故事,请大家到资料城阅读。
要求:边读边想
七、打写(任选一道)10分钟
1、前几天,蜻蜓、蝴蝶、蜜蜂……又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小蜗牛背着它的奖杯也去观看了。这次是小蝴蝶得了冠军,小蜗牛看着高高站在领奖台上的小蝴蝶,再看看自己背上的奖杯,小蜗牛想起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话想对小蝴蝶说。它会怎样劝说蝴蝶呢?小蝴蝶又会怎样做呢?
2、原来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告诉我们蜗牛以前会飞是它昨晚做的一个梦,是因为它前天在爬山看谁意志力强的比赛中,它由于坚持不懈,最终爬到山顶而取胜的。而其他的动物都因为半途而废最后都失败了。一早醒来,它见自己满头大汉,看着金灿灿的奖杯自言自语到:吓死我了,我怎么会那么骄傲自满呢?因为我知道……我还知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蜗牛的奖杯》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
2.指导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诗歌,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在预习时告诉学生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和特区的内容。这首诗就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颁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紧扣课题,设疑导入。
三、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四、读课文,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出示投影片)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的模样。
(二)第二部分:(3~7自然段)描写了特区奇迹般的变化。
(三)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点出特区飞速发展的原因。
五、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一)理解:
1.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2.晨曦:清晨的阳光。
(二)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
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
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六、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第二、三部分,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
二、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一)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 厂房 儿童乐园
开卡车 运送 办厂 学习 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理解:
1.边陲:边境。
2.遨游:漫游。
3.焕然一新:形容有光彩。
(二)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三)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
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四)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三、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插上翅膀开辟美好的远景
点出了变化的原因,(打出投影片)
改革开放政策好。
由学生总结出第三部分内容。
四、指导朗读
这两部分要读得很欢快,表达出内心的喜悦,歌颂党的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的繁荣幸福。
五、联系切实体会,说说改革开放以来,你的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住房、家用电器、生活水平等。
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歌赞颂了什么?
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好。
板书设计
12.*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今天
生活一个模样 高速公路
贫穷落后 厂房幢幢
遥远渺茫 欢声笑语
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 繁荣幸福
资料提供者: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练习按事物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非…不可”、“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赤壁之战
二、介绍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
3、预习生字、新词。
①字音
di4o ti4o ku9
调兵遣将 眺望 丢盔弃甲
②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4、复习巩固。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课题,说说什么意思。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的谁?在干什么?
抓词:非…不可,连船(画图)
3、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段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尽管有80万大军,但他们都是北方人,不惯水战,只能战船相连。虽然东吴只有3万人,却都善于水战。既然这样,俗话说“两军交锋勇者胜”,“周瑜”一声令下,杀向曹军,行吗?不行。光凭勇气是不行的,要想取胜,有勇还要有谋。
我们看一看,东吴是怎样用智谋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盖”提出火攻。
说说“火攻”为什么好?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追问:火攻是个好办法,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对于火攻好在哪里?
3、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是一个什么计策?
2、追问:“曹操”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结:这部分讲的是——
周、黄定计假投降,
曹操相信喜洋洋,
双方赤壁大决战,
到底怎样?
接着往下学文章!
3、轻声读3~6自然段,从书中找根据: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组讨论。
5、集体汇报。
6、指名读6~10自然段,领会内容。
7、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说说写了什么?
2、总结: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3、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用有关多音字的字词句练习。
2写好左高右低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4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指明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同座位交流:你是怎么读的.?
(3)小组合作,看读的对不对,并大体了解这个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2第二部分。
(1)四人小组自由朗读句子,特别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2)所说“称”和“兴”另外的读音并组词。
(3)反馈:师生共同修正,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第三部分。
(1)默读句子。
(2)指明读:师生共同纠正,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自由朗读。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说一说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读一读“我的发现”。
4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示范写。
5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6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八条成语。
(2)学生自由读,想想你学会了哪个成语?
(3)指名读,领读。说说你知道的成语意思,师给予适时讲解。
(4)练习读,同学相互背诵。
3教学第二部分
(1)出示《竹石》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2)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词语,提出不懂的词。分组合作学习。释疑,讨论诗意。
(3)练习读,同学相互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折”的写法。指导:折有“横折”和“竖折”。
2师书写横折,指导运笔方法。学生练习书写横折。3师书写竖折,指导运笔方法。学生练习书写竖折。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揭示话题:介绍我的小制作。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介绍自己的作品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设想等等。要说具体,有条理。
2练习。
(1)小制作展示:分组练说,组员间互相评议、指正,师巡回指导。
(2)产品推销会: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说,本组可以纠正、补充。
3反馈:师总结全班练说情况,共同评选“最佳制作奖”和“最佳介绍奖”。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知识点梳 理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顺序: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课 后
反 思
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演讲?
2.板书课题,揭示教学内容。
3.学生根据资料介绍陶校长
4.说说你想从这可了解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10
1.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正音:锻炼堡垒稳定激励鞭策专心致志韧性
指导书写:锻炼堡垒激励等
3.分段朗读。学生评议。
4.从这篇文章当中,你看出演讲有什么特点?
5.陶校长的演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5
1.默读思考: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2.集体交流:
a.指名回答。
b.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才否则朗读。
c.说说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d.从这段你还明白了什么?
e.朗读体会。
3.总结:
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4.理清层次:
这段话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先说了什么?在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5.齐读本段。
四、课堂练习
1.熟读课文。
2.将陶校长的第一问复述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陶校长演讲的题目是什么?
2.
他的第一问是什么?
3.
为什么要这样问?
4.
如何才能做到呢?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10
1.自学这段
要求:看看这一段问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
2.学生自学本段。
3.小组交流讨论。
4.集体讨论:
a.问了什么?
b.为什么要这样问?
c.朗读指导,突出有了才
d.怎样才能做到?
e.朗读指导,突出要想就就
5.有感情朗读课文。
6.小结学法。
三、学习余下段落15
1.学生自学三四两问。
2.小组交流讨论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
a.你明白了什么?
b.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引导学生理解三四两问。
4.朗读指导。
5.齐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5
复述课文。
板书:
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做人根本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1、复习内容:20以内的数
复习日期: 年 月 日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第一册期末复习教案。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小学数学教案《第一册期末复习教案》。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4=7 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第一册期末复习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1.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24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03
小学语文教案11-22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2-16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12-10
小学语文《麻雀》教案07-24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11-19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10-27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