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段,学会用()从()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
2.揭示课题。齐读,学习生字:点。
3.老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知道了什么?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读通课文,圈出生字读一读,记一记。
2.检查学习生字:
1)结合学生回答学习生字。
2)学习剩余生字:指名当小老师带大家读生字,说说你准备怎么记这些生字?或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生字。后开火车读生字。
**数、清:数——多音字,第三声:数不清,第四声:数学
课文说什么数不清?还有什么也是数不清的`?
**彩:认识三撇儿,组词,:颜色很多,真好看
**飘、落:飘——有风才会飘起来,组词
还有什么会飘落下来
**空:穴宝盖,换偏旁
**问、答:有问题要张口问;竹字头加合
*方:减一减记
4)看生字:清、彩、飘、落,每个字都有一部分的读音跟这个字差不多,这样的字叫形声字,以后学生字时要好好观察。
4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说说你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第一节:
1.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中插图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读一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理解: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哪里飘落下来,云彩:什么时候的云彩是很美丽的?
雨点儿飘落下来又是怎么样的?
**句式练习:
出示: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去。
读一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不能照样子说一句话:小猴子从()。
()从()
4)朗读第一节。
2.想象说话:这么多雨点,他们在空中相遇,会说些什么呢?
3.大雨点、小雨点到底去做什么事了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
四、复习巩固:
1.卡片抽读生字
2.生字藏在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出示作业本题4,先指名读句子,再画一画并展示
五、指导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方、半,笔顺是怎么样的?后指名说一说,齐书空。
2.再仔细观察: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哪几笔?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一个。
4.抄写剩余生字,并展示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心情是快乐的。可以用“乐”字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乐一会儿……)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凡卡这种快乐,是“苦中有乐”,朗读时要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教学难点: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
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质疑。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三、走进“孤独”
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
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齐读,指名读。
2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初步学会写借条、收条和领条。
二.教学重点
懂得三种条据的不同用处,学会三种条据的书写格式。
三.课前准备
投影片每位同学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懂得借条的用处,理解借条的写法,学写借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张三的人借给李四三千元钱,说好一年以后还给他。可是没想到,李四做亏了生意没钱还,死活不认帐。于是他们闹得十分厉害,谁也说不清他们的事情,到最后,这个事情还是没有解决。他们在法庭上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法官对他们说:“你们以后千万记住,借东西要给别人打借条,收了别人的东西可要打收条呀!
2.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学会一项本领:学写借条。
二.学写借条
1.知道借条的用处。
(1)轻声读课文。
(2)讨论:谁向谁借书?借了多少书?马老师为什么请赵玲写一张借条?
2.掌握借条的写法(格式和内容)
(1)投影出示借条范例,读一读.
(2)自读课文第2--5段,想想借条分几部分写?每一部分应写在什么位置?
(3)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
a.第一行,中间写“借条"”,表明这是一张借条。
b.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开始写正文:向谁借,借到什么东西,数量多少。数字要大写。还要写明物品什么时候归还。
c.最后,写上借东西人的单位、姓名和借东西的日期。
(4)再读书上的借条。
(5)学了这一张借条,还有什么问题?
3.认识、书写大写数字。
4.练习写借条
(1)修改有错误的借条。(投影出示)
今借到
学校实验室烧杯10只。3月2日归还。
三(1)班实验员张红3月1日
(2)根据下面内容写一张借条。
教室里有一把椅子损坏了,劳动委员王新向学校总务主任借一把锯子,一把榔头。借用日期12月20日,准备第二天归还。
学生各自仿写;集体交流评议;自我订正。
(3)巩固练习
学校体育室有很多体育用品,许多同学到那里去借。三(2)班的体育委员平华借了三只篮球、十条绳子、一个排球。借用时间是12月11日,准备第五天归还。请你代平华写一张借条。
自己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互相借看一个星期。练习写一张借条。
互相批改,纠正,收存。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不同用处,区别这三种条据的异同点。练习写收条和领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借条的用法和借条的基本格式。
2.朗读课文。
二.学写收条
寒假过去了,新学期又开始了。2月15日那天,三(1)班的图书管理员赵玲把书还给了马老师。马老师对赵玲说:“我写一张收条吧!”他拿起纸和笔写了起来。请大家也替马老师写一张收条吧。
1.学生试写(请一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交流,评议。
2.修改有错误的收条。
今收到
三(1)中队上缴的支援灾区捐款90元。
少先队大队部12月6日
3.说说借条和收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小结。
借条、收条、领条是三种不同的意思。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写借条,还给别人时,一般地说别人收到你归还的钱物应写收条,表示已经收到。领条,一般是向公家领钱物,或是公家按规定发给你钱物,不用还。当然领到公物应注意保管。
三.学写领条
1.课本141页内容。
2. 9月3日,四(1)班卫生委员王小红领到医务室发下的医药箱1只,红药水和紫药水各1瓶,创可贴10条,药棉2包。请你代她写一张领条。
学生试写,交流,评议。
语文教案 篇5
一、 学习目标:
1、 能表演哥哥和弟弟争论的经过。
2、 领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 能恰当使用提示语说写一句话或一个片段。
二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已经了解这个争论的故事了。这节课,我们又该学到哪些知识呢?谁来把学习目标大声朗读一遍?
(二)、表演
1、哥哥和弟弟想射下一只大雁充饥,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请你认真读一读,能不能读出争论的语气?同桌能不能演一演他们争论的经过?
2、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演一演。
3、出示:哥哥认为大雁应当 ,他的理由是 。
弟弟认为大雁应当 ,他的理由是 。
4、出示填空题。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而 ,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是他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大雁 。
5、指名填空后自由读。
6、师:象这样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以后在文时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三)、明理
1、听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指名说)
2、书上也有四句话,先试着读一读,再分别请四位同学读出不同的`语气。
3、你最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
4、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5、:同学们各自说着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各抒己见。
6、这时,盛老师又是怎样做的?“赞许”是什么意思?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拓展。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哥哥和地点争论的经过还深深地记在我们心中,尤其是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提示语,请学生再次读。
我们也要学着使用提示语,比如说,今天下午看电影,印浩岚知道了这个好消息,他一定是欢蹦着走进教室。
出示句子:印浩岚( )说:“ 。”
指名学生用多种表示人心情高兴的词语说。
2、作业:
留心周围的人物对话,如《饭桌上的对话》、《电视机前的谈话》、《课堂上的争论》任选一题或自己写一个题目,重点写对话,要根据任务的动作、神态适当使用提示语。
(五)、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樱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游弋2安然无恙3氯化钠4告诫5干涸6执迷不悟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安然无恙2告诫3大惊失色4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新课
1、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1-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小结:死海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语文教案 篇7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语文教案-鸬鹚。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点评:读准、读好课题,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不然。有心人稍加注意,便可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训练内涵。借此可以训练学生正腔圆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响亮自信地读,借此可以训练学生大方利落地读。这同样是一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疏忽不得。]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点评:“喉囊”两字非常难写。字形难记、笔顺难辨、结构难排。突破三难,唯有训练。教师书写示范练,趁热打铁因势练,人人动笔扎练。对小学生而言,把字写正确、写工整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语基本功。俗语有言: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此项基本功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点评:把课文读准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对读书的这个要求提得真可谓:“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们只要照做就是。问题在于,这样让学生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鸬鹚》。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点评:阅读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理往往就这么简单。]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 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点评:文章拿到手,泛泛地读几遍,算不算整体感知?当然不算。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思路也许是避免空泛感知的一条重要对策。关于揣摩思路,叶老有过这样一段精辟地论述:“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行文思路并非易事。好在此文最后一段已经含蓄地透露了文章思路的痕迹,学生只要专心诵读、用心理会,教师再稍加点拨,思路还是不难理清的。]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粼粼 炊烟袅袅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乐于和同学交流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围绕这两颗星,我国劳动人民为它们创作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各段表示时间的词句,试着理解该段大意。
3、学生汇报。
板书:
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一天一天从此以后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一句话简单讲述该段大意。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五、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六、作业
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从相识、被迫分离到一年一次鹊桥会的全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逐部理解,深入体会。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板书: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结婚→生儿育女→老牛诀别
2、你能够利用文章中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吗??
(指导学生抓住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
3、教师引导:故事中的角色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喜欢这则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
板书设计: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 结婚 → 生儿育女 → 老牛诀别
哥嫂待他不好 老牛指点男耕女织 话别留皮 趁机抓走 鹊桥相会
照看老牛周到 相识成婚幸福美满 天河相隔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的细节,如“披上的牛皮没有能量,怎么能够把他们三个人带上天空呢?”“为什么不能够从天河上飞过去?”“披着牛皮飞不过天河,为什么喜鹊能够飞过?”等产生质疑,说明学生对民间传说并不够了解。
2、让学生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但学生囿于条件所限,无人给他们讲,也鲜有接触的机会。
语文教案 篇9
【目标】
1.复习第一单元内容;(重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
3.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难点)
【过程】
一、内容要点:
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的形象富有象征意义。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奔向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一件小事,写怎样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要学会分解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短文两篇》中的《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先抑后扬,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它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也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它启示我们,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仔细、精致,一丝不苟。
《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
《童趣》极富于想象力,表现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综合性学习”中的活动,以介绍自我为中心,旨在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展现自我风采与个性
二、基础知识:
1.听写
啜泣
宽恕
收敛
伫立
嶙峋
痴想
2.解释
忍俊不禁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3.积累
吟咏花木的诗句:
——含“花”的诗句:
雪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含“树”的诗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曹操:《观沧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花木象征义
莲——纯洁高尚
牡丹——富有高贵
银杏——古老文明
松柏——坚强伟大
芝兰——正气清远
百合——团结友好
紫荆——兄弟和睦
竹子——正直虚心
杨柳枝——依依不舍
并蒂莲——夫妻恩爱
梅花——坚贞不屈
万年青——友谊长存
吉祥草——鸿运祥瑞
寿星草—延年益寿
桂花—高尚不俗
红豆——相思
橄榄枝——和平
黄月季——胜利
含羞草——知耻
夭桃——淑女
铁树——庄严
菊花——高洁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概括选文叙述的事件。
指导、引导、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
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没有解除恐惧心理。“似乎”、“小心翼翼”、“探”几个词语都能表现这一点。“似乎”,表了“我’’对迈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则表现了“我”依然恐惧的心理。)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成功迈出第一步,“顿时有了信心”;成功迈出第二步,则“信心大增”;完全爬下悬崖之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状态是在获得成功的行动中变化的。)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
请说明理由。
(例如:他具体指导儿子第一步应踏在哪块石头上,引导儿子成功地迈出第一步。理由:这使儿子产生了自己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励儿子独立走向完全成功。)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例如:字要一个一个地认,书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个一个小困难,学习任务总是会完成的。)
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每一穗花都是上
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联系后文,回答:“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
2.如何理解“香气似乎……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一句话的含义及其作用?
(这淡淡的浅紫色的芳香,带着点淡淡的哀愁,亦不乏宁静,作者由这梦幻的芳香引入回忆。)
3.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段?
(写这紫藤萝也曾遭遇不幸,为后面点题作铺垫。)
4.谈谈对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通过看花,感受到花多年后重新开放的生命的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生命的
长河是无止境的”“加快脚步”表示抓紧时间,珍惜生命。)
三.阅读下面《童趣》,回答文后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驱之别院。
1.“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的“山”指(土砾),“树”指(丛草)。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为之怡然称快”和“兴正浓”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物外之趣”)。
3.从选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 复习
1.读课文,摘抄精彩句子,以应对语感检测题。
2.复习课后作业和同步训练。
3.结合自己手中的辅导资料、课外书,自主复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桥的教案01-13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下册教案01-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教案(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