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教案

时间:2024-11-29 13:58:0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数的意义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数的意义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数的意义教案【常用15篇】

小数的意义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 d t n l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 d t n l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四声。

  3、培养学生看图和读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d t n 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练习用“d t n 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看图读带调音节。

  【教学难点】

  1、区别“d”与“b”的形,“f”与“t”的形。

  2、“n、l”的发音及“n 、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昨天我们到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你们还记得都是谁吗?读卡片“b p m f”,这四个字母已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今天我们再认识四个新的声母朋友好吗?教师贴卡片“d t n l”。

  二、学习“d t n l”的音形

  (一)学习“d”的音形:

  1、出示“d”的图:

  ⑴ 问:图上画了什么?你们亲眼看见过大马奔跑吗?大马奔跑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个字母怎么读?

  ⑵ 讲:我们借助马奔跑时发出的“得得得”的声音学习“d”的音。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些。

  ⑶ 教师范读“d”。

  ⑷ 学生随读“d”。

  ⑸ 教师强调发“d” 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气流,舌尖突然放开,吐出微弱的气流,声音不颤动。用手掌放到嘴前感受不到气流冲出。

  ⑹ 学生再发音体会。

  2、学习“d”的形:

  ⑴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d”的形呀?

  ⑵ 看图观察马奔跑时留下的脚印很像什么?

  ⑶ 编记忆“d”形的小儿歌:“反6 b,大马奔跑 d d d”。

  (二)学习“t”的音形:

  1、出示“t”的图:

  ⑴ 学生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⑵ 师讲:“t”的音在图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我们给“t”编一个小儿歌记住“t”的音:“雨伞把 t t t”。

  ⑶ 学生在诵读儿歌时记住“t”的音。发音时把手掌放到嘴前,有较强的气流冲出。

  ⑷ 怎样记字母的`形?引导学生在观图中去发现。

  ⑸ 师讲:声母“t”容易与“f”混淆,怎样分辨“t f”的形呢?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想看吗?你们看,老师在白纸上用红色的粉笔写上一个“f”,写好“f”的白纸向上一翻,你们看变成了“t”。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记忆小儿歌,“一根拐棍 f f f,小伞把儿 t t t。”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⑹ 学生们在唱歌谣和教具演示中,准确地分辨了声母“t、f”的形。

  (三)学习声母“n l”的音形:

  1、学习“n”的音形:

  ⑴ 出示 n 的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⑵ 结合插图和字母“n”你发现了什么?

  ⑶ 教师范读“n”,边读边讲发音要领。

  ⑷ 学生随读时体会气流从鼻腔透出来。

  ⑸ 谁能编一个顺口溜帮助记忆“n”的形?

  ⑹ 出示卡片“m”与“n”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

  “一门 n,二门 m”。

  2、学习“l”的音形:

  ⑴ 出示“l”的图:图上的小孩在干什么?赶猪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⑵ 教师边范读“l”,边讲发音要领,捏鼻子发“l”音,体会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

  ⑶ 学生随读体会。

  ⑷ 小孩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像什么?

  ⑸ 编顺口溜:“小棍赶猪 l l l”。

  (四)同桌同学互读“d t n l”的音,相互纠正。

  三、正确书写“d t n l”

  过渡语:这四个声母的音形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要能写好这4个字母,你们真棒!

  1、学生自学:

  请同学翻开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声母卡片“d t n l”。

  2、抽读单韵母卡片“a o e i u ü”。

  3、读带调的单韵母:“á ǎ ī í ǚ ù ú ǘ”。

  二、用游戏的形声学习“d t n 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1、学习“d t”与“i u”相拼音节:

  ⑴ 请两名同学带上“d、t”的头饰,另外再找两名同学带上“i、u”的头饰,做找朋友游戏。

  ⑵ 学生们边拍手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找啊!找啊!找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

  ⑶ 找到的好朋友站在一起,组成“di、tu”。

  ⑷ 学生用学过的拼读方法自己试着拼一拼。

  ⑸ 指名拼,教师纠正做示范,讲的拼音方法。

  ⑹ 同桌互拼,相互纠正。

  ⑺ 开火车拼读。

  ⑻ 四个字母朋友重新结识好朋友,再做找朋友游戏。学生边唱边找好朋友。重新组成音节: “du、ti”

  ⑼ 自己拼、指名拼,同桌拼、开火车拼读。

  2、用同样的游戏方法学习“n l”与“ü u”相拼音节。

  3、巩固练习:

  dì dú tī tù nù nǚ lù lǘ

  ⑴ 自己试拼音节。

  ⑵ 学生可选择音节进行拼读。

  ⑶ 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⑷ 同桌互读。

  ⑸ 选择音节进行组词。

  三、看图拼读音节

  1、课件出示P14页的图(不带音节)

  提问:小明的家里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生:小明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小明。小明在拿玩具车。)

  2、点击鼠标:电脑出现“n—á—ná”。

  ⑴ 自己试着读;

  ⑵ 指名读;

  ⑶ 教师纠正后进行范读;

  ⑷ 同学互读;

  ⑸ 指名读。

  3、生:爸爸在打电脑。点击鼠标:电脑出示:“d—ǎ—dǎ”学生练习拼读。

  4、生:妈妈提着篮子对小明说话。点击电脑:“t—í—tí”指名读音节。

  5、看图:桌子上有什么?(梨)点击鼠标,电脑出示:“l—í—lí”学生练习拼读。

  6、巩固练习:同桌同学互读四个音节,相互纠正,达到正确拼音。

  四、读儿歌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儿歌:请同学读读红色的字母。

  2、找出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de”读一读。告诉学生:没有声调读轻声。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3、结合图请认字多的同学读儿歌。

  4、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指导学生读全文

  1、教师范读,学生了解读书的顺序。

  2、教师领读,学生随读。

  3、自由读。

  4、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5、指名读。

  六、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朋友“d t n l”,不仅读准字母的音,还学会了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会了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非常好!

小数的意义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九册教科书第28-30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连”,练习五第一—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周末到超市、商店调查一元以下的商品单价。

  二、复习导入

  1、复习分数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对了,中秋节少不了要吃月饼。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想把它分给同学们,你们告诉我该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平均分)那么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个同学可以分到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如果把月饼平均分成10份,每个同学可以分到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很好,我们认识了分数,接下来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吗?

  2、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 )元 1分米=( )米

  1分=( )元 1厘米=( )米

  指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指生汇报:谁来说说你在超市里看见过价钱在一元以下的商品有哪些?

  指生回答。

  问:这些商品价格都是用什么数表示的呢?

  4、师小结:对了,生活中小数其实离我们非常近。我们也常常要用到这些小数。在三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小数。从今天起我们将继续研究小数的有关知识。

  5、板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三、主动探知

  1、教学例1

  (1)展台出示例1图提出的“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师:0.3元是几角钱呢?

  你还会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一个信封和一本练习本的价钱吗?

  学生回答后,师指出: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它们都是小数。

  (2)出示28页例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小组内互相讨论,指生填空。

  2、教学例2

  (1)师:拿出直尺,先找到1厘米的刻度,再说说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呢/

  问:我们已经知道1厘米可以用1/100或0.01来表示,那么4厘米、9厘米分别又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在书上填空,指生汇报。师评价。

  (2)出示例2中的第2幅直尺图。

  提问: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毫米吗?1毫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是几分之几米呢?想一想,1/1000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你会把7毫米、15毫米也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吗?

  在书上填出,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指生上台演示。

  引导:比较上面每组的分数和小数,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含有几个数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如0.3是一位小数,0.05和0.48是两位小数,0.007和 0.015是三位小数。(齐读29页一段文字)

  (4)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说说看。

  (5)练习: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三个正方形图,让学生先填写,再组织讨论:第一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你写出的分数和小数分别是多少?第二、三个图形呢?

  (6)练一练。

  先让学生按要求填一填,集体订正。

  四、反馈巩固

  1、做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涂色表示相应的小数,再说说是怎样涂,怎样想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板演,并要求说出每个数歌表示几分之几。

  3、第3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再指名板演,并要求说一说写出的各是几位小数。

  4、第4题

  学生练习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的每个小数各表示多少个十分之一或多少个百分之一,多少个千分之一。

  5、第5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写吃相应的小数,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进一步突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几个十分之一,几个百分之一、几个千分之一。

  五、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的意义教案3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计算单位及进率

  一、我会预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自学内容:自学教材32页例1

  自学要求

  1、带着下面的问题预习。

  2、边学边记,记下你的困惑和疑问。

  二、我会探究(探究展示,归纳整理)

  1、自学例1,思考探索

  你测量的课桌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把1米平均100份,每份是( ),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4、把1米平均1000份,每份是( ),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5、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记数单位是多少?分别写作多少?

  6、一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1/10或(0..1),两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 )或( ),三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 )或(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7、我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 )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分别写作0.1、( )、( )

  三、我会运用(训练评估,反思颖悟)

  1、填空。

  (1)3.50元表示元角

  (2)4.9中的4在什么位,表示个,9在位上,表示个。

  (3)6的计数单位是,0.9的计数单位是,0.012的计数单位是

  (4)、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3、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4= 0.29= 0.235=

  3、填一填。

  整数:2厘米5角500克

  ↓ ↓ ↓

  分数:( )分米( )元( )千克

  ↓ ↓ ↓

  小数:( )分米( )元( )千克

小数的意义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P32、33。

  【教学构想】: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小数意义的探究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本节课开始便指导学生认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然后利用正方形、数轴、实物、米尺等环节设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概括一位小数的意义,再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小数概念的体验过程,逐步对知识进行了自我构建。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显示小学生体操比赛情景图。比赛成绩如下:低年级组一年级9.3分,二年级9.5分,三年级9.4分;高年级组四年级9.7分,五年级9.6分,六年级9.8分,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资料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场比赛情况。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大家知道了比赛的情况在资料中出现好些数字,大家认识吗?都是什么数?(小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老师的资料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小数的信息,介绍时顺便复习了旧知,了解了学生的起点。

  师:我知道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对不对?观察资料中的六个小数(9.3、9.5、9.4、9.7、9.6、9.8),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一个数字)在数学上我们把小数点后只有一个数字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师:同学们在哪里还见过小数呢?有没有发现不一样的小数?(引导学生报出两位小数)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三位小数),当然还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举例,我们已经把小数按数位分了类,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小数,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小数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开始便将小数按小数位数分类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学习各类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了解小数的产生。

  显示情境图并动手操作。

  (1)让学生观察用工具测量课桌的情境图。在资料中你看到了什么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面的长度。(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然后分组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地进行了测量,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出示测量钉子图,认真观察钉子的长度是多少?如果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求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分数表示)

  (3)小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因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小数。

  生活中,同学们在哪里还见过小数?出示生活中的小数。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小数的例子,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位小数。

  2。认识一位小数

  (1)正方形中

  师:今天我们从研究最小的一位小数0.1开始。(板书:0.1)看到0.1你想到什么数?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0.1)。

  师:很好,我们学习小数初步认识的'时候知道他们的大小相等,那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接下来认真想一想,观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和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各一张,用阴影表示出0.1,用哪一种最合适?为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分别分析)

  师:太棒了!还有谁也能这样表达?

  生:因为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取了其中的一份画阴影,就是0.1表示十分之一。

  师:说得真好,0.1就表示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就是0.1,他们的大小相等,意义也相同。

  师:那空白部分表示是多少——(0.9)

  师:为什么能用0.9来表示空白部分。(0.9表示十分之九。)

  师:谁还想说——(0.9表示十分之九。)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正方形分割为条这样的直观形式,数形结合,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0.1就是十分之一,初步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

  (2)数轴中

  显示:一个有十个单位的数轴。

  师:老师这里有个图,谁上来指一下0.1在哪。

  师:你说说理由为什么是这里?

  师:谁告诉我0.9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0.9的?0.9里面有几个0.1?

  师:1里面有几个0.1。

  师:数轴上还有其它的小数吗?(0.3、0.6、0.9等等)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中的数轴,深层次体会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

  (3)实物中

  显示钱币、糖果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实物应该表示多少?为什么?(因为1角是10个1角的其中一份,表示十分之一,就是0.1;因为1份糖果是10份糖果的其中一份,表示十分之一,就是0.1。)

  (4)米尺中引申

  显示米尺图。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那0.1加一个单位名称米,0.1米表示多少?(老师拿出了一米的米尺)(就是把一米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0.1米也就是1分米。)指一指

  师:所以0.1米就表示十分之一米。

  师:出示3分米、7分米,那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小数呢?

  师:谁能告诉大家刚才的0.1元和0.1千克实际上表示什么?

  师生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板书: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师:出示练习。

  【设计意图】:在一位小数后加上单位,将抽象的数学又添上生活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再次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3、认识两位小数

  出示米尺图。

  师:一位小数学完了,接下来我们学习两位小数。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师:4厘米、8厘米和10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该怎样表示?用小数该怎样表示?

  认真观察,合作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板书: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师:出示练习,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学习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后,明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利用方法类推,学生探究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会相对容易。

  4、认识三位小数

  出示米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类推三位小数。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师:6毫米和13毫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和小数分别可以怎样表示?

  认真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四位、五位小数来表示?……

  师生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两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3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三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板书: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了迁移。

  5、认识小数的意义

  师:从上面我们已经认识的小数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织讨论,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分母分别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只有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是三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6、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出示小数的计数单位表。(有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四位小数......

  我们把0.1、0.01、0.001……叫做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并板书);你能说清楚0.1、0.01、0.001之间的关系吗?

  课件演示观察0.1、0.01、0.001之间的变化过程,沟通三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并板书)。

  7、概括小结。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知识应用

  1、鸟儿找巢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怎样帮鸟儿找巢,教师巡视、指导。

  2、我会填

  组织学生填一填,想一想,集体订正。

  3、我来判断对与错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引导,集体订正。

  四、介绍小数的历史,拓展视野。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自己的收获。

小数的意义教案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保罗的哥哥给予保罗新轿车,到保罗给予小男孩希望,再到小男孩给予他的残疾弟弟以关爱,从而理解他们之间在实现一种爱的传递,让学生在这种爱的传递中体验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4课《给予是快乐的》。上节课通过读书,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愿意读一读课题。同学们读课题发出的不同声音,让我听出了你们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多找几个同学读,读课题是对课文感受的开始,读出题意非常重要。)

  二、整体感知

  1、是啊,给予是快乐的。(投影出示。)那课文中谁给予谁,给予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种给予快乐的?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在书上写一些划一划。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2、(学生读完一遍之后)同学们,刚才老师提的问题,想好了吗?(估计学生思考好的不是太多)好,没有关系,我们默读一遍课文,要把的思考和老师的提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学习的效率就高了。

  (学生在读。)

  三、合作交流

  同学们又读了一遍课文,老师的提问思考好了吗?同学们可以分组交流一下。注意,在分组交流的时候,要有顺序,别人说的时候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等别的同学说完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叫会学习。懂了吗?

  (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交流很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问题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适时的指导。)

  四、精读指导

  1、好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那课文中谁给予谁,给予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种给予快乐的。我们还是从那辆新轿车说起吧。这是谁给予谁的礼物?为什么说这种给予快乐的。

  (这个问题是整个课文的开始,学生回答起来比较容易,但很重要,板书:哥哥→保罗。)

  保罗的哥哥给予保罗一辆新轿车,因为那是圣诞礼物,保罗当然高兴。要是你在过节的时候,别人送你一辆新车,你高兴吗?这种建立在物质上的给予当然是快乐的。

  2、那小男孩又给予了谁什么,为什么说这种给予是快乐的:

  ⑴ 学生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难,但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小男孩给予他的弟弟希望,小男孩想给予他弟弟一辆新轿车,教师要进行引导,板书:小男孩→弟弟。)

  ⑵ 小男孩给予他弟弟希望,什么希望?将来也能买一辆车给他的弟弟,可能他买给他弟弟的车会更漂亮,也许这辆车会飞哪。哈哈,刚才又一位同学在小声说,到时候就不送弟弟汽车啦,改送飞船。那更好,到时候不要忘了也带我到天上兜一圈。

  ⑶ 他的这种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假如你是他弟弟,听了哥哥说的话,会怎么说?他的弟弟一定乐死了。

  ⑷ 你能想象出小男孩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和动作吗?如果你现在就那个小男孩,会怎么说这句话,你能说好这句话吗?自己试一试:

  ① 请你读:

  读的真好,我替小男孩的弟弟感谢你,为他有这样一个爱他的哥哥而骄傲,让老师向你鞠上一躬,再次替小男孩的弟弟感谢你。

  ② 我们一起读这一句,一起去分享小男孩的快乐。想站起来读的可以站起来。

  ⑸ 此时老师也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有一个像小男孩那样的哥哥。同学们,当小男孩把自己的希望说出来之后,保罗为什么感到非常惊讶?读一读1到5节。谁能告诉老师?

  保罗没有想到,小男孩那么的爱他的弟弟,小小年纪就立下了这么大的志向,要知道保罗是个成年人,而小男孩只是个孩子,而且像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车是要很多钱的。

  ⑹ 小男孩有没有把这个希望给予他的弟弟,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弟弟?(投影课文的插图)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11节就知道了。

  ① 谁能把小男孩说的那段话读出来。

  投影出示:

  “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的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侯,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

  ② 读完之后,同学们告诉老师,小男孩给予他弟弟的仅仅是希望吗?

  其实这是小男孩向他弟弟的真情告白,中间蕴涵的是对弟弟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要知道他的弟弟是一位残疾人。我想残疾人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何况他又是小男孩的弟弟。同学们好好读一读第11节,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声音去体会其中的情和意吧。

  (学生练读。)

  ⑺ 指导朗读第11节:

  ① 谁来读:

  (找一个读书一般的同学。)

  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读的怎样?其实这段话,张老师读了很多遍,也常常读给我的6岁的女儿听,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感动。现在我特别想读给同学们听,同学们说可以吗?(放音乐,范读)

  同学们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一节,再去体会兄弟间的浓浓亲情。

  ② 请你读:

  学生读到“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示意学生停下来。我想小男孩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非常兴奋,他会指着新轿车,眼里闪着亮光,他在急切的告诉弟弟就是这辆新轿车。自己在读一读这一句。

  同学们他兴奋吗?“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要知道,他在向弟弟验证自己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错。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

  ③ 学生读到“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示意学生停下来。“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小男孩说这句话时,语气是坚定的,他坚信自己将来一定能送给弟弟一辆比这辆车更好的车。自己再读这一句,要把小男孩此时坚定的感情读出来,要知道他太爱自己脚有残疾的弟弟了。

  请你读。

  ④ 当学生读完这一节。这时的小男孩越说越激动,他好象已经看到自己带着背着可爱的小弟弟,在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同学们能想象出他们俩激动的神情吗?你们认为他最后一句读的'怎样?应该怎么读?自己试一试。

  请你读。听出他的激动吗?老师也想试一试,可以吗。听老师读。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太多了,弟弟们你们玩的高兴吗?谁愿意读。带着弟弟玩的高兴吗?好,我们一起读。

  ⑤ 小男孩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感染了同学们,谁愿意再读这一节,再次寻找那份感动。请你读(配乐)读的真好。

  3、小男孩为什么能把这份关爱带给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6到10节就知道了。谁愿意告诉老师?

  ⑴ 对,是保罗:

  他被小男孩与弟弟间浓浓的爱与亲情所感染,于是开着车来到了小男孩家,把希望和关爱带给了他教有残疾的小弟弟。在这种给予中保罗快乐吗?

  对,保罗当然快乐。因为他在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之间传递着爱,传递着快乐。

  板书:

  爱的传递

  ⑵ 同学们保罗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位小男孩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那“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小弟弟难忘在哪里?小男孩难忘在哪里?保罗难忘在哪里?同学们读一读12节好好想一想。

  小弟弟也许是第一次这样欢度圣诞之夜而“难忘”;小男孩则为让弟弟得到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保罗的“难忘”是由于传递了快乐、传递了关爱,他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那谁愿意读一读这一节。不但他们三个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我们也和他们三个一起分享了的快乐,感到了难忘。

  四、再次感知文章内容

  1、多么美的圣诞夜,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爱在传递中得到了升华。在这种爱的传递中,你们感受到给予的快乐吗。同学们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在爱心的传递中去体验给予的快乐。

  (学生在读课文。)

  2、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推荐一个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请他读课文的最后三节。好,请你读。

  (配乐。)

  他的朗读感动了同学们,也深深的感动了老师。

  五、深化主题

  1、是啊,在爱心的传递中我们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之间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真情的扶助,都是给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你的亲身经历,用几句话写出你对别人的给予和别人对你的给予,写出你对给予是快乐的理解。一会儿我们交流,好吗?

  2、(配乐)学生交流。

  3、同学们说的真好,哥哥给予了保罗一辆新轿车,保罗又把希望给予了小男孩,小男孩又把希望和关爱带给了自己脚有残疾的弟弟,他们在这种相互的给予中传递着人间的真情、传递着人间的关爱,在这种相互的给予中体验到世间最伟大的快乐。让我们再读课题,来结束本课的学习吧。师生齐读课题。

  下课。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弟弟 小男孩

  爱的传递

  【课后反思】

  本篇课文以对话为主,最感人的部分都包含在对话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主体,然后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从语言中感悟出人物的思想,从而激发自己的感情。在授课时,我主要采用了情感共鸣法,在引导学生融入故事后,交流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在交流时侧重于组织他们大胆谈自己的想法、他们的体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己进入了角色,并开始联系生活自主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等,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由于营造了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学生有机会自由地发表言论,所以就谈得很深,学生不仅谈到课文中的小男孩还谈到生活中的大部分人的思想,并作以比较,再加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把议与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体会出来,使学生读议结合思想认识更深一些,最后能够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结尾让学生谈自己生活中这样做的例子及阅读短文并发表想法,就使学生的感情无形中得到升华,并促使其行动起来。送学生诗歌的目的不仅在与让学生加深感情,更要让学生也能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

小数的意义教案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诉学生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励学生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告诉学生他是李白的朋友,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春眠不觉晓啼

  3、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用优美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后理解全诗的含义)

  4、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

  5、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教育学生春光虽然美好,可是却很容易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

  6、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

  (写春天的诗句有很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学生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学生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七、作业

  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

  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小数的意义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降法的意义,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并能够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

  2.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指名板演

  3.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过程以及这样算的道理。

  教师提问:竖式中21除以15商1,商的“1”为什么要写在百位上?竖式中64表示64个什么?

  二、指导探究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1)

  课件中教师启发性提问:第2、3个算式和第1个算式相比,已知什么?求什么?

  (2)练习:完成第14页做一做。

  根据小数除法的意义,写出下面两个除法算式的商。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1)出示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2)组织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出横式:

  提问:21.45除以15是否可以理解成把21.45米平均分成15份,求每份是多少?

  (3)①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整数部分的计算。

  提问:把21米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几米?商的1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②讨论:余下的'6米不够除以15该怎么办?

  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出示课件2)

  提问:64表示64个什么?商4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

  由学生继续完成此竖式。

  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道理。

  (4)练习:(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先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再针对竖式中各数的含义提问,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三、质疑小结:

  1.提问:观察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对齐?

  2.今天学习的除法与过去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与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3.组织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质题答疑。

  四、反馈练习

  1.列竖式计算(分组完成)

  教师行间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注意及时解决。

  2.列式计算。

  (1)两个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3)64.6是17的多少倍?

  3.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3.55公顷地,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小数的意义教案8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会正确读写小数。

  3、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重点 了解小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 课件、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元6角4分=( )元

  10元5角=( )元

  =( )元

  7分=( )元

  谁能说出生活中还有那些小数。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小数。

  3、小数与分数能进行互化。

  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指导方案:

  1、看书上第2页认一认。

  2、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 ) ,也可以表示( )。

  其中的59份是( ),也可以表示( )。

  3、读出下面的小数,并写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0.9读作:

  表示:

  0.304读作:

  表示

  0.06读作:

  表示:

  展示方式:(学习目标中1、2……采取什么方式展示)

  1、 抽生回答,集体点评。

  2、 小组交流,抽生回答。

  3、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检测内容:

  填空:

  0.2 表示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0.05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0.009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1/10,也可以表示为0.1.

  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是1/100,也可以表示为0.01.

  作业:

  6页2、3、4题

小数的意义教案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加、减运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和讲解上都注意联系整数运算,以便使学生把整数运算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本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小数加减计算的引入还是应用,都力求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本单元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创设了2004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情境,通过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意义,探索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创设了环城自行车赛的情境,通过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探索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材创设了450米接力赛的情境,通过这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3、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整数加法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合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应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重难点、关键

  1、重点

  探索并掌握小数两位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2、难点

  小数加、减计算中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得数末尾有“0”该怎样处理。

  3、关键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时,除了教材呈现的情境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需要小数加、减法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小数加、减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在引导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要注意联系整数加、减运算,以便使学生把整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四、课时划分

  1、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练习十六。(2课时)

  2、小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练习十七。(2课时)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及练习十八。(2课时)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97页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4.7-0.50.56-0.451.2+0.81-0.4

  0.39+0.157.7+0.63.6-0.84.8-31.7-0.3

  2、算一算:

  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3.6-1.6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108.5-35.05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3.5+2.48.7-4.51-0.6

  0.9-0.52.3+5.44.9+18.6-5.5

  0.7+0.86.7+1.15+6.5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

  7325-714+146-89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

  (1)483.4―(39.5+98.8)

  =483.4―138.3

  =345.1(千米)

  (2)165+80.7+99.4

  =245.7+99.4

  =345.1(千米)

  (3)483.4―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85.07-15.3+94.3-4.309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

  0.35+0.50.26-0.160.25+0.175-2.5

  7.2+6.88.5-53.6-1.62.1+7.9

  13.5-2.46.7-2.34.8-2.8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120-75-25430-121-79

  36+11+64+89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16.88+8.54+8.58

  =25.42+8.58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

  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0.5+1.5+1.5+0.55.26+3+1.74

  0.25+0.15+0.75+0.8527.85-(7.85+3.4)

  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简算

  8.42+8.46+8.54+8.588.42+8.46+8.54+8.5

  =16.88+8.54+8.58=(8.42+8.58)+(8.46+8.54)

  =25.42+8.58=17+17

  =34(秒)=34(秒)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7.5+3.1+2.510-2.5-2.521-7.7-2.3

  8-2.59+3.610-2.4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

  3.85+10.06=□+3.85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

  1.25+3.7+0.755.6-0.18-1.27.08+16+8.2

  10+0.009+0.1913.75-0.75-1.2580-19.4-8.09-3.51

  5.6+0.5-5.6+0.57.2+5.6-2.8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4

  2004年春季运动会田径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见书)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2、P1065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3、P106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4、P1068⑴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

小数的意义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有关科学家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初探“冒险”

  1、出示“冒险”,你理解这词的意思吗?(不顾危险的进行某种活动。)

  2、看谁的记性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带有“冒险”这词,谁能把它背出来?

  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检查你们的速读能力,迅速浏览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里的“冒险”的“险”是指什么?(怀特森先生上课故意编造错误的信息,让我们判断正误。)

  怀特森先生的这一独特做法,我们开学第一天就亲身经历了。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么一回事。

  二、走进“冒险”

  1、默读课文1——4小节。完成填空:

  第一天让课,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授(),我们根据()竟然得了(),原来()。

  2、这样的结果让同学们全都气炸了。有的同学()说:“()”!

  3、后来,同学们明白了怀特森先生的良口用心,明白了这是他希望()。

  板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三、再探“冒险”

  1、从此,我们接受了先生的独特教学方法。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将怎么进行“冒险”呢?再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他们的冒险历程。

  预设:(1)上课必须专心听讲,时刻动脑子,才能判别先生说的对不对。

  (2)课后要花好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来思考与论证。

  2、这种“冒险”给我们带来好处?增长见识,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3、那大家现在是不是真正理解课文中“冒险”的意思呢?

  (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判断、要有怀疑,也要证实。学习成了一个真实复杂的认识过程。)

  4、小结:现在我们还会说生气,还会说他是糊弄大家吗?因此,当我的.朋友说是糊弄我们时,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这是你的看法。”那我们的看法是什么呢?

  四、“冒险”所得

  1、同学们,这样“冒险”的课堂让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的收获是什么?

  事:明白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具有怀疑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精神。

  人:文中的“我”称怀特森为最好的老师,你觉得呢?你喜欢他吗?你认为他是位怎么样的老师?

  五、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1、一事一道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

  2、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特点。

  六、课外拓展

  查找阅读有关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

  七、作业

  1、读读具有本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及具有怀疑能力的小故事,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特点。

小数的意义教案11

  教学内容

  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四则混合运算(教材第136页总复习第l~4题,教材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能掌握并按照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运算。

  3、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正确使用中括号,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

  4、能灵活地运用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教具

  活动黑板或幻灯投影。

  教学步骤

一、复习四则计算的意义与法则

  1、填表。比较整、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与法则。

  整、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和法则

  2、判断课本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1题。让学生认真审题,错的`指出错在哪里,并加以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3.3十4.752.l-0.70.24×30.4÷0.2

  2÷312.5×803.6÷367.4÷7.4×0.1

  (2)笔算:

  2.45×0.3431.906÷710÷12.5

  3.05×0.078(保留两位小数)

  27.18÷27(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58÷18(商保留三位小数)

  笔算前要求学生说一说循环小数怎样计算,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

  二、复习运算定律

  1.填空,并说出运算定律的名称。

  182+68=□十□

  (45+34)+56=45+(□十□)

  4×98×25=4×25×□

  101×45=□×45十□×45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全班齐做教材第138页第3题(填书)。

  2,简便运算。

  ①3.4-0.65+7.2一0.35

  ②2.5×7.6十1.4×2.5+2.5

  ③0.5×32×1.25

  ④1.7×0.8十0.17×2

  指名板演,齐练,教师巡视,辅导差生,收集错例,讲评。

  三、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说一说,什么叫做两级运算?

  2、说一说,四则运算的顺序,先讲再板书:

  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整、小数四则同级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混合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有中、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大家练(指名板演,齐练,巡视辅导)。

  ⑴7.4×1.5-4.68÷0.9

  ⑵[80.82+(9.8+8)×1.4]÷0.311

  ⑶[l.2十0.8×(10-3)]÷0.68

  做后集体讲评。

  四、练习

  教材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2、4题。

  作业辅导

  一、填空:

  (l)3.5×0.28表示

  (2)0.46×1.02表示

  (3)3.2÷4表示

  二、在○里填上“>”、“<”或“=”。

  1.4×0.99○1.40.65○0.65×1

  7.2÷2○7.2×0.512.8÷0.04○12.8

  9.6÷2.3○9.61.43×1.8○1.43

  三、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806一(0.47+0.806)4.65×(l7.5÷2.5)×2.5

  (9.2-3.68)÷2..5十1.9×0.73.4×8.4十16×0.34

  47.6÷[32.5一(11.04÷2-1.02]5.1一(8÷0.5+39÷27)(保留两位小数)

  四、文字题。

  (1)125个0.08减去0.4,再除以l.2,商是多少?

  (2)4.25减去4.25乘以7.18与6.18的差,所得的差再乘以0.98,得多少?

小数的意义教案12

  教材位置

  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第八册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及相应“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六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草稿纸若干

  教学重点

  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多位数笔算方法有较深的认识及熟练准确的计算,对小数的数位也在上一章节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在“怎样才能尽快地使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这一观念上需要摸索、比较,得到明确的认识,形成计算小数加法的能力。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中已有相当的了解,并对其重要性已有较深的认识。

  整数加法笔算时是先将个位对齐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目的,小数则应抓住小数的特征,将小数点对齐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要求。

  学生在整数加法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推理,将知识迁移,很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谁的竖式最漂亮,计算更准确。

  4235+5478 3251+438

  7621+37543 4320+317

  小组内完成后,讨论下列问题。

  1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列竖式更快捷?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激趣导入。

  1、提问:夏天到了,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2、听故事,做数学。

  明明和妈妈到自选商场买西瓜。妈妈选了一个小一点的瓜,在电子称上一称,是3735克。明明选了一个大一点,有4075克。你能算出他们一共买了多少西瓜吗?

  3、抽一生列式板演,全班齐练。

  4、继续听,继续算。

  后来,他们到收银台,可收银台阿姨的称量数据却发生了变化,上面全是以“千克”为单位的.,你能说出他们西瓜的重量吗?

  你还会求出他们一共重多少千克吗?

  5、揭示课题: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三、新授。

  1、小数加法的意义。

  同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刚才有的同学说会,现在各小组一起完成竖式计算并讨论以下问题:

  (1)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特征?

  复习整数加法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同数位对齐的认识。

  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法则的类推作理论铺垫。

  设问起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问题。

  进一步复习巩固单位换算的知识,为引出课题作准备。

  类比推理的运用,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列竖式时注意:整数先将个位对齐,小数应先将什么对齐,以达到相同数位对齐的

  目的?

  (3)小数计算后,结果末尾是“0”应怎么办?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指导看书P111。

  4、试练。

  完成P111做一做并回答问题。

  四、延伸拓展。

  1、你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吗?

  1元8角7分+3角2分

  7角6分+3元4角4分

  2、听故事,列算式:

  小玲到商场买来3米2分米绳子,付了1元9角2分钱,后来发现不够,小丽又去买了2.8米,付了1元6角8分。一共买了多少绳子?付了多少钱?

  五、巩固训练。

  4235+5748 37251+438

  4.235+5.748 3.7251+4.38

  42.35+5.748 37.251+4.38

  4.235+57.48 372.51+4.38

  六、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3 7 3 5克 3. 7 3 5千克

  + 4 0 7 5克 + 4. 0 7 5千克

  7 8 1 07. 8 1 0千克

  7810克=7.81千克 3.735+4.075=7.81(千克)

  在完成小数的意义的推理以后,让学生思考小数加法法则向整数加法法则的类推。

  初步学会对加法法则的运用。

  加深学生对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训练学生分类整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出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观念。

  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能运用法则准确计算。

小数的意义教案13

  1课时

  有趣的小数点(一)(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1课时

  有趣的小数点(二)(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1课时

  世界人口

  2课时

  人口与环保 练习三

  3课时

  三 小数乘法

  小数乘法

  内容:P40~41

  课时: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吗?今天,我们来个网上模拟购物。学生看图进行购物。要求说出买什么,买多少,付多少钱?

  2、对于学生提出的乘法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

  二、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1、刚才同学们都购过物了,老师想买3根棒棒糖,请你们帮老师算算。我该付多少钱?

  2、学生列式,尝试计算。

  3、汇报交流自己是怎样算0.2×3的。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计算方法:可能用连加的方法做;可能直接用乘法算,最后看是几位小数;也有可能利用单位换算成整数计算;也有可能直观地用几何模型涂一涂的方法。

  5、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1、完成P41的涂一涂。做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和第3题。

  3、谈谈你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大家交流。

  教学反思:

  在学生一定的认知起点上如何切入教学起点?这节课的一项教学目标是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那么重点是控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我在两个班做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先是一个班,按照教案的顺序进行。模拟购物,列算式付账。重点讨论5包方便面的钱数。如何计算0.8×5?学生主要有下列的想法:1、从进位的思想来计算;2、从元、角、分的单位换算转化整数乘法;3、猜测:先看作整数乘法计算,然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很少有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来算。觉得那样太笨了。由于想法各种各样,没有最后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最后能不能得到提高,无法确定。

  另一个班调整教学程序:直接切入主题:小数乘法你都知道了多少?让学生举例列算式汇报自己对小数乘法都知道了哪些?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汇报。对于一位整数乘小数有知道怎样算,也仅限于会算,并不是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对于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基本上不会。从学生的.计算结果来看,正确率比较高。他们主要是运用上面的方法3。

  书上第2题涂一涂略显低于学生的思维。本想直观上让孩子涂一涂,根据涂的结果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但多数孩子先算好,再来涂,没有很好的思维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课还要坚持一种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学习。会算,怎样算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你们这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方法是不是正确呢?举例验证。在这里学生可能会应用已知的知识来解释,从而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形成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小数的意义教案14

  教学目标:

  1、将十进制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和质量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你能说一说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对应的小数或分数。

  二、展示交流。

  1、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

  2、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置疑。

  3、教师精讲。

  三、探究新知

  1、说一说课本第6页上得每一个2分别表示什么?

  2、小数点后面的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3、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后独立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4、精讲例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4分米=( )米

  52厘米=( )米

  450克=( )千克

  69克=( )千克

  5元6角7分=( )元

  1米5分米 =( )米

  2、(1)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2)0.36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3)0.1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 )份,有这样的( )份。0.4米里有( )个0.1米。

  (4)0.5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 )份,有这样的( )份。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四)

小数的意义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计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计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

  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学法讨论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67×0.3 2.14×6.2

  4.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 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意义教案】相关文章:

《小数的意义》教案09-06

小数的意义教案10-20

苏教版《小数的意义》教案05-31

《小数的意义》的优秀教案05-06

《小数的意义》教案范文06-21

小数的意义教案 15篇12-13

小数的意义教案(15篇)12-24

小数的意义教案精选15篇02-17

小数的意义教案合集15篇02-17

小数的意义教案汇编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