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
【教学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新课讲授】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
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课堂作业】
教材第4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答案:(1)不可以组成比例;(2)可以组成比例;(3)可以组成比例;(4)不可以组成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2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4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算法。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了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 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任选2题,算一算。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们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几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4。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想: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当参与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了。在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元硬币、直尺、卷尺、系线的小球、计算器、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媒体显示:唐老鸭与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唐老鸭、米老鼠所跑的跑线,讨论、回答问题。
(1)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3、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梳理筛选形成学习目标:①什么叫做圆的周长?②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④圆的周长怎样计算?⑤圆的`周长计算有什么用处?
[设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形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实际感知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各自圆片学具,边摸边说圆的周长;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
2、明确圆周长的意义。
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概括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媒体显示一个圆,并闪动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是一条什么线?
(2)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
(3)什么叫做圆的周长?
学生讨论互补,概括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显示字幕)
[设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效率时间=总量)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成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在理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
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折扣相关知识(略)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电脑显示:一则新闻《鹿晗八成不能来南昌演出》)
师:看了这则新闻,你想到什么?是肯定不能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认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来晋看作100%的话,八成就相当于80%。这种说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成数”
生活中的百分数还有很多,比如说“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1)学生自学教材,明确成数的含义。
(2)反馈:说说什么是成数,可请学生举例说明。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①四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设计意图】有了折扣理解的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成数接触较少,但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理解,并通过反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解,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2.解决与“成数”相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①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问题。
②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思路一: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也就是今年比去年少25%,今年用电是去年的(1-25%),即350×(1-25%)。
思路二:去年用电数减去今年节约的度数,即350-350×25%。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①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体校对。
②说说如何解决这类“成数”的问题。
3.小结
(1)结合例2说说我们是怎么解决有关 “成数”的问题的?
(2)教师小结: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 “成数”的含义,把 “成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讨,参与解题方法的总结,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表达很有帮助。
三、应用练习,巩固认知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你来算一算,做一做。
1.判断。
(1)成数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
(2)五成八改写成百分数是5.8%。( )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4)某县今年蔬菜比去年增产四成,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单位“1”。( )
(5)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2.做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置和安排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对于练习的辅导也相应有层次性,简单的题由学生自行梳理、分析、解答,易错题和难题进行针对性点拨,对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用也大有益处。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 4、5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应用。(板书: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你能说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你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
2、师:因为百分数的意义使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补充板书:百分数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师:有一位同学把他制作冰块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请看:
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3、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师选择板书。
(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4、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并将解决的问题擦掉。
活动二: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1、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起读题,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
3、全班汇报,由口头理解的不清晰,引出线段草图。
4、对比书中的线段图和学生的线段草图,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这个省略号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图上看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增加了百分之几指的增加了谁的百分之几?
通得讨论得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5、列式计算,数形结合,说出两个列式的含义
6、课件演示,小结两种解题思路。“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增加的部分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
可以先求出增加的部分再除以单位“1”;也可以先求出增加后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
三、训练巩固
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
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梨的质量是苹果质量的百分之几?
③降价了百分之几?
④增产了百分之几?
2、消费宝典
电饭煲降价,原价220元,现价160元,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引导学生先理解“降低百分之几”再列式计算。)
3、建设新农村
选一选: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几?
(1)、(121-66)÷121
(2)、 66÷121
(3)、 66÷(121-66)
(让学生说出选择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理解并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解题的重点是理解题意,关键是正确地找到单位“1”。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9
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有看过足球赛吗?听过有关足球的`歌曲吗?我们来欣赏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请同学们用一条折线来表示歌曲的起伏变化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师:当有精彩进球时,足球场上会是什么状况?这些声音是长时间一样,还是有变化的?有谁注意过这些声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来看一幅足球比赛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表。
2、问:仔细观察图,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从图上知道什么?你是怎样观察的?
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解决问题。
3、 试一试:将试一试的内容改为体育场上座情况(1-13轮)
根据这个体育场上座情况,分析球队的战绩情况和原因!
提醒注意:题目给出的那些已知条件?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怎样观察每一个点?
三、巩固拓展:
1、出示大巴车一日行程统计图
本题是让学生根据对变化情况的描述,首先鼓励学生理解语言所描述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点的分析。
2、出示中国石油的股值折线图,分析趋势。
3、师:请同学们将本学期的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的成绩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0
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方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
⒈位置与方向㈠……………………………………………………………1课时
⒉位置与方向㈡……………………………………………………………1课时
⒊练习五………………………………………………………………………………1课时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 位置与方向㈠ 备课: 王荣 组长:潘丽虹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 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 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板书设计;
确定观测点
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教学反思:
第2课: 位置与方向㈡ 备课:崔志琴 组长:潘丽虹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学生: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
【设计意图】简单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过新知
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了 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 偏 30度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
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⑵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亲历问题分析、解决过程,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引起方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
(2)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
(3)连一连,量一量;
(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2.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行驶的方向和路。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四、课堂小结
师生通过交流总结:知道了如何描述路线图,并根据路线图画出示意图,知道了物体的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㈡
描述路线: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定下出发的位置。
↓
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
画路线图的方法: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
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1)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1)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1、用数对确定位置
2、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3、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4、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科整合,引出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校教学楼不同楼层拍摄到的广场图片,引出古诗《登鹳鹊楼》,让学生有情感的朗诵。
2.师提出问题:古诗中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以来一直被传诵,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你知道其中的情理吗?从而引出新课: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题:观察的范围)
设计意图:由学校教学楼不同楼层拍摄到的广场图片,回忆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二、猜想验证,领悟方法
1.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说:“同学们真聪明,所以有只小猴想请大家帮帮忙。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但前面有一堵墙挡住了它的视线,小猴也很聪明,于是爬到旁边的大树上去看。小猴现在能看到哪些桃子,请大家大胆猜想。
师指墙角下一点:这个位置小猴子在A点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它的视线受到了墙的遮挡。
2.师: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呢?
3.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引出本节课的两个要害点“观察点”与“障碍点”,(板书:观察点、障碍点)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在观察点A与障碍点两点之间连线并延长,就可以确定观察的范围。
4.进一步提出问题:小猴还想看到更多的桃子,你认为他该怎么办?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小猴子能看到哪些桃子?观察到的范围会有怎么的变化?先请学生勇敢的猜想,再通过画图来验证猜想。
然后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说明小猴看到的区域就越大,也就是说,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高低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5.体验:让每个学生把书本竖放在桌上,然后再把下巴靠着桌沿,抬头,起立。再次感受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障碍点的关系。
6.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抽象——画图——比较——发现——应用
那观察的范围是不是只跟观察点的高低有关,还跟什么有关,请大家继续根据大屏幕的提示,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成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这正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着手操作,探究提高
1.出示:汽车由远及近时,观察范围的变化。(科技大楼)
夜晚路灯下笑笑的影子的变化。(生活馆)
2.学生独立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3.同桌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发现规律
①司机离障碍物越近,观察到的范围越小;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②观察的范围随着障碍点的变化而变化。
5.汇总小结
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障碍点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巧设练习,回归生活
1.小猫观察的范围的变化(生物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再汇报,展现出小老鼠的活动区域。进一步提出:如果小猫不想让小老鼠有这么大的活动区域,它将怎么办?请学生从新设计示用意,让学生感想观察的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日食、月食现象
老师还想带大家去天文馆看一下,先请大家看一个短视频,然后画一画日食、月食现象示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课外作业
(1)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全环食;月食可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三种。想一想、查一查月食为什么没有月环食?
(2)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影子的大小、形状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以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本》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3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口算。
(1)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先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相同?再计算下面各题。
(1)指名说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教师巡视、辅导
二、复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说一说下面哪道题用分数计算比较简便,哪道题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再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哪道题怎么计算简便。
(2)学生自己计算。
(3)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混合乘除时,一般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让学生自己完成。
(2)指名说说是怎样进行简便运算的。
(3)小结: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考虑怎样计算才简便。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揭示学生应注意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2)axbx=c的方程,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axbx。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页例2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作业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特征和作用,掌握制作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制作。
2、理解表中数据的意义和关系,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计算,回答问题或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读懂统计表及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表头设计中栏目名称的.确定和合计总计的设定;百分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点题。
1、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2、说明本课学习的内容。
3、练习求百分数的方法。
拖拉机厂去年生产拖拉机情况如下:
第一季度计划生产20xx台,实际生产2100台;第二季度计划生产20xx台,实际生产2280台;第三季度计划生产20xx台,实际生产1860台;第二季度计划生产20xx台,实际生产2410台;求出各季度实际完成的百分率。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2、学生读题反馈,制作表格时注意什么?在表格中增加“完成计划百分率”这一栏。
3、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
4、集体讲评与交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计划生产”、“实际生产”、“完成计划百分率”这一栏的表头中的名称可以为“项目”。
(2)合计这栏的“完成百分率”这一栏的计算方法应是:实际生产的合计数除以计划生产的合计数,而不是把各季度的“完成计划百分率”相加。
5、根据学生制作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这个厂第一季度完成计划的()%,第四季度增产()%;
(2)这个厂全年计划生产拖拉机()台,实际生产()台。
(3)从表中可以知道:拖拉机厂哪个季度生产情况较好?哪个季度不太理想?
(4)从总体上来看,拖拉机厂的生产情况是属于好还是不好?
6、试一试
学生按例2制作的方法独立完成后反馈。
三、练习
练一练1、2题。
四、小结。
五、《作业本》第13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5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师: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1)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1)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师: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预设
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①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例如:0.7= 1.25==
②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例如:=3÷4=0.75 =3÷25=0.12
=3÷7≈0.429 =4÷9≈0.444
③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23=23% 1.7=170%
④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
例如:120%=1.2 85%=0.85
⑤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例如:85%==
(2)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
生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
生2: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还有质因数3。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06-20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认识比06-07
小学数学的教案07-22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06-0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5-17
小学数学方程教案02-14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6-25
小学数学教案04-22
小学数学减法教案11-13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圆》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