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精华】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能够读出气势。
【教学难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用具准备】
教学课件,有关申奥情况的介绍。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介绍了申奥成功时的情景,课文语言较少,但每一句都包含着深情,教学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申奥的情况,其次在课堂上展示申奥的图象片段,让学生通过看当时的情景了解人民当时的心情,而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感受颇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透彻,读出感情则变的容易。对于生字可以结合旧字加以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板书:成功
说一句话,说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
2、揭示课题,说说课文中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3、看专题片,说出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的。
二、初读感知
1、画读:
⑴自由读,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议读:
⑴同桌读,互相纠正字音。
⑵分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商议解决。
三、指导识字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读。
2、摆字卡,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3、小组合作,交流识字经验。
四、朗读感悟
1、美读入情:
⑴老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美。
⑵课件出示课后我会读的三句话:
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
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
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学生练读。
⑶互相欣赏有感情的朗读。
2、赛读升情:
⑴小组赛读。
⑵男女赛读。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感受动物尾巴的妙用。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儿童诗歌体裁语言的优美。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应该认识的12个生字的读音;应该会写的6个字的字形。
2.感悟课文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尝试性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所用实物投影仪。
生字卡片等。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接触课文。
1.教师板书带拼音的“功能”词语,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并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2.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对“功能”进行解释。
3.引出课题:无论是动物还是人,每一个器官都有着自己特殊的作用,帮助我们生活,促进我们成长。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动物的尾巴有什么功能。
(二)激活思维,感悟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自己练习多读几遍。
(2)对照着插图,标画出每一个小节的节号。(共6小节)
(3)在老师或学生的带领下认读12个字,读准字音。
学习方法:
①出示词语,集体齐读,注意带下划线的字的读音
shuǎi ɡǎn tuǐ bǎo wǔqì huī
甩动 赶虻蝇 当条腿 保平衡 武器 挥舞
wú qiónɡ xiǎnɡ xī línɡ qiǎo
无 穷 响尾蛇 可惜 灵 巧
②学生自己练习读准字音。
③按字词的顺序进行认读。
④打乱顺序进行认读。
(4)自由读课文。(意图: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在语言环境中练习读准字音。)
(5)指名读课文。(意图:了解学生对字音掌握情况。)
2.品读课文,了解内容。
(1)问: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课文中介绍了谁的尾巴?
(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
(2)学习第一小节。
①读后回答: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两句)这两句话都是谁讲的?(第一句是一个小朋友在问;第二句是牛在回答。)教师板书:读一读、找一找。(意图:为指导小组合作做准备。)
②找两位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这两句话。问:你听出什么来了?(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小朋友想知道牛儿尾巴有什么用处,牛儿的尾巴可以赶虻蝇。)
③解释词语:“虻”一种小虫子,吸人、畜的血。
④找一找这一节中有几个“我”,表达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我”指问话的小朋友;第二个“我”指的是牛儿。)
⑤图文结合,感知牛儿尾巴是什么样的,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甩动”,然后再读文。(意图:理解词语,进行朗读。)
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即:读一读;找一找;演一演;想一想。
(3)在小组中学习第二~四小节。
分组方法:前后的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
请同学们看黑板,听老师提出学习的'要求:
①A生读一读文,其他人听一听是否读准字音了。
②每个人都找一找小节中有几句话。由B生回答。
③分角色再读一读文由B、C同学完成。
④想一想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哪些知识。由D生主说,其他人补充。
每个小组只选学其中的一节。
(意图:运用学习方法,并进行具体的分工,培养分工合作的意识,使小组学习有实效。)
汇报:汇报的内容与形式同小组学习内容。
(4)学习第五~六小节。
①齐读这两个小节。回答:这两个小节与前边的几节相比有什么不同?(第五小节是问,第六小节是答。)
②按男女生分成两种角色再读课文。
③说一说,小朋友为什么也想有一根尾巴呢?(因为小动物的尾巴太有意思了,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功能;小朋友觉得尾巴很神奇,很有趣,所以他才会这样讲。)
④小动物又是怎样看待小朋友的哪?(它们认为:人是“小机灵”,手脑比尾巴灵巧多了。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动物的尾巴。)
(三)教师点拨,学生品味课文。
1.教师小结:你们都是很会思考,很会动脑筋的学生。
2.请你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前边学过的课文从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你喜欢这种写法吗?请你说说理由。
(诗歌很美,读起来顺口,像唱歌一样。每一行的字数都相同,有特点,引人爱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牛 儿 赶虻蝇 读一读
袋 鼠 尾巴的功能 保平衡 找一找
非洲鳄 是武器 演一演
响尾蛇 引鼠、虫 想一想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在文中巩固字音。
(二)学习要求会写的6个字。
1.复习字音:尾、有、无、响、听、更。
2.复习与本课要写字有关的熟字:毛、月、元、向、斤。
3.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1)比较法。
记忆“无”要与“元”比较什么地方不同,怎样记。
(2)组合法。
响:左右结构,这是个形声字。左边“口”要写得小一点。右边“向”帮助记字音。
(3)部件分析法。
听:左右结构,左边“口”右边“斤”,书写时注意要左窄右宽。
尾:半包围结构,外边是“尸”字,里边是“毛”,书写时注意要把毛字藏在里边。
有:上下结构,上边是“ナ”,下边是“月”,书写时注意要上宽下窄,字要写紧凑。
(4)笔画记忆法。
更:先进行笔画的书空练习,再让学生说怎样记。
(三)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写字。
1.先在课本上进行描写。
2.再说一说每个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3.然后练习写好每个字。
要求写字时尽量不用橡皮,一行写好后查一查,写的是否正确;在同一个生字中,哪个字写得最漂亮。教师进行巡视,并注意表扬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鼓励学生写好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画读懂故事,说出这个故事的内容。
2、帮助小明想个办法,并能把想到的`办法说清楚。然后评一评谁的办法好,谁说得好。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故事,想出办法。
2、清楚地表述自己想出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话题。
该怎么读?(疑问的语气)那么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再读一读。
二、自己看图,思考问题。
1、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
3、你学得小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老爷爷为什么不让小明取牛奶?(过意不去,定要答谢。)
4、自己动脑筋,帮小明想个办法。
5、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办法。
三、交流评价。
1、收钱送奶。
2、不收钱,不取奶。
3、辩论。
4、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评一评,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四、表演故事。
分组排演,可以有不同的结局。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美与丑”单元以“美与丑”为主题,编排了《做一个最好的你》、《惟一的听众》、《寓言二则》、《有些人》、《丑公主》五篇文章和语文综合活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这一单元中我选择了《惟一的听众》一课,做导学设计,通过此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材分析:
《惟一的听众》本课以亲切、中肯的语言娓娓道来,揭示了自信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面对人生、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用事例开头,引出下文对自信的议论,这部分,讲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部分,向学生推荐了一道可以调查自己自信心的测试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部分,讲述了几种提升自信心的可行办法,四个方法,有主到次,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易于接受;第四部分,用诗的语言,意味深长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特点亲切、自然,非常有说服力。
教学目标:
1、记忆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应用理清文章结构。
4、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有信心。做事坚持不懈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一个颇有名望的教授,以一种特殊的身份,鼓励帮助一位失去信心的小提琴手,使他终于能够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成功的演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16、惟一的听众)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预习结果。
练习:
1、正音:
沮丧大搅甭想
调弦蹑手蹑脚
2、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丧()幽()
置()舍()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教师行间巡视,适当点拨。
3、组词:
锯沮蹑扰溢授
据咀镊饶益受
4、多音字组词:
传舍乐觉
5、填上适当的词语:
真正的()可怜的()
和谐的()美妙的()
慈祥的()惟一的()
有声望的()
成千上万的()
6、填关联词:
(1)()每天早晨,那位妇人都准时到树林听演奏,()我每天演奏都极为认真,()两臂累得又酸又痛,()不间断。
(2)我()能够面对观众演奏小提琴,是()得到了一位老妇人的帮助。
三、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要求: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演出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的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思路认真默读课文,讨论课文的`思路。
一(1)。二(2-5)。三(6)
默读交流,理脉络,为讲读做好准备。
五、质疑问难边读文边思考,看有什么问题不明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较易问题。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惟一的听众
二、复习旧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肯定学生的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
1、课文为什么总是写到“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
2、为什么结尾说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个“耳聋的老人”?
教师根据学生了解和疑问,进行教学,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
三、浏览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几次写到“平静地看着我”这句话?用笔在书上勾出来。
2、引:课文为什么三次写到这句话,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研究探讨。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三次)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研究探讨。每个小组重点研究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四、小组汇报,深入学文
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
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变化?
师:老教授对“我”说了些什么?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小结: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给了我继续练琴的勇气和信心。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想象的能力。
2.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鼓励孩子的发明创新。
4.培养学生借图画看懂故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自己设计的桥(图或实物),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进行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己大声地朗读韵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如:“千”和“口”合起来是“舌”;
“舌”和“甘”合起来是“甜”;
“土”和“里”合起来是“埋”;
… …
3.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汉字的部件在桌上摆一摆。
4.交流所摆生字:舌、甜、埋、棉、闪、闯、闷、拿、掰、跌。
5.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日积月累:
1.我会填。
①.(出示字卡)学生认读并说说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义)。
②.选择适当的字填在书上的( )里。
③.集体订正。
④.扩展练习。
坐 座 圆 园 声 生
( )位 公( ) 学( )
请( ) ( )形 ( )病
2.我会读。
①.自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②.小组合作学习,将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③.指名读,并说说这台机器有什么用处。
④.说说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展示对未来桥的设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条理、有序的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事先设计的桥的图画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教师事先设计的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同时伴有介绍)。
2.引出课题:未来的桥。
二.小组交流。
1.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桥。
2.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
3.评选自己认为满意的桥并说出自己这样选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真聪明,设计的桥也各具特色,希望小朋友们能设计出具有特殊用途的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已有的三幅图画,看懂故事的内容。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图画。
1.认真看图,了解图意。
2.说说图上给出的三幅图上画的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3.请学生想想:空白的第三幅图缺的是什么?(缺了把球捞上来的方法)
二.讨论捞皮球的方法。
1.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小组讨论:谁的方法能把皮球捞上来?
3.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作为第三幅图的内容画下来。
三.编故事:将四幅图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小结: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大多数小朋友观察认真仔细,并且爱动脑子。另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遇到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350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语文园地八,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语文教案-桥。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 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 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一、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同桌讨论,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
“像一座山”怎样理解?让我们全班起立,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名读,这段话连用了什么标点?怎样读?学生评价。
通过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
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师相机板书:儿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爱自己的儿子吗?
(4)师相机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指名回答“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知道朗读描写老汉的话。
(5)引导小组讨论,“一推一吼”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出示课文15、20自然段,将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分别换成父亲和儿子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三、拓展延伸
我们主题丛书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课前老师也布置同学们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如果你是被救村民中的一个,在老汉的坟墓前,你想说些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表达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比比谁发现最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经典】11-02
语文教案[经典]09-05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