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实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童话的教育意义,体会爱的博大无私,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荣辱观。
2、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主旨,探讨作者寄寓的愿望,培养学生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荣辱观。
2、想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学生在课下阅读天文方面的书籍,了解星座的有关知识;2、收集关于星星的故事;3、带领学生观察星星,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星座。)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我们仰望夜空,望着那闪烁的星星你想到了什么?你可知道关于他们的传说和故事?(学生自由谈自己了解的有关行星的故事: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等)在星空的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为人们指示着方向,有人知道这其颗星的名吗?(学生回答,北斗星)那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那想象的翅膀,给了北斗星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咱一起来领会。〔板书课题:七颗钻石托尔斯泰]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将你不会读的的字词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在书上画出来,读完后请教小组其他成员)
2、反馈检查:(1)你会读吗?试一试。指定两个学生读,读后写拼音,其中四学生到讲台上写,确定无误后全体齐读两遍。
干涸一瞬间唾沫清澈咽
(2)词义理解:注意词义相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区别
喜出望外瞬间清亮清澈干涸干枯捡拣
3、学生接力读课文,读完后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叙述的故事。
4、复述故事。
三、研读课文,挖掘主题:
同学们,现在我们对文章叙述的故事已基本了解了,下面咱来认真地研究课文,试着找出托尔斯泰在故事中所寄托的深一层的含义。
1、来找一找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变的变化是什么?
五次:变出了水、变得端端正正、木的变成银的、银的变成金的、变出七颗钻石和清澈新鲜的水流。
2、试找出每一次发生变化时故事中的情节。
为救母亲找水被绊倒将水倒给小狗一些病得要死的母亲把水让给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
3、请分析这些故事情节中所发生的原因。
一次为:对妈妈的爱急着为妈妈送水用爱心对待小狗母亲对女儿的爱把爱心给路人
4、小结:水罐的神奇正是爱心的巨大力量。在那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大旱灾过后,是什么拯救了人类,拯救了世界?是爱心、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作者让那象征着为他人着想的水罐变出了七颗宝石,又让那七颗宝石变成了北斗星,同学们,北斗星已经成了爱的象征,北斗普照人间,他帮助夜晚迷失方向的人们确定方向,他帮助在海上航行的人掌握航向。不正是希望爱心能像北斗星一样普照人间吗?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想象的运用):
1、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作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你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好梦:找到水――欢乐噩梦:找不到水――悲惨有奇思妙想的要大力表扬]
2、假如说,当过路人讨水喝的时候,小姑娘没有将水罐递给过路人的话,故事的结局又会怎样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故事的结局,与原文作比较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自由想象,以背离人民就会得到惩罚为主,由学生总结出“为人民服务光荣,背离人民耻辱”的结论。]
五、结语。两种做法,两种结局:为人民服务光荣,背离人民耻辱。课文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水罐的神奇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心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愿大家像北斗星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为人民服务,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人间将更加温馨幸福,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神一、变出了水来――为母亲找水爱
奇二、绊倒水未洒――急送给母亲心
的三、木的变银的――倒给小狗喝的
水四、银的变金的――母亲让女儿&
语文教案 篇2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 《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 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出 广开言路 语重心长 千
师 严明赏罚 兴复汉室 情真意切 载
一 亲贤远佞 还于旧都 质朴无华 谁
表 报先帝 忠陛下 堪
真 伯
名 仲
世 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作业设计:
1、《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达标导测”10到13题。
2、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教学总结】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挖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校协进课堂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确立的教学重难点是:1、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我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中考要求,现在的中考依据文本,降低难度,所以我设置的主问题是课后探究练习题一: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
围绕主问题,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运用以下学习方法:①诵读法。通过大声朗读,体会杨朔的散文语言清新、绚丽、凝练的特点。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③联想法。通过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传说故事,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比如:让学生自读作者简介和漓江的背景介绍,避免了教师的直白;体会语言特点时,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并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避免了教师的过多讲解;最后要求学生根据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编写传说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适时点拨引领,比如:在探究主问题时,由学生的回答,我适时指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赏析文章语言的妙处时,我适时地引领学生注意规范答题。
本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忽视了对子问题的精心设计,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紧扣中考要求精心设计,没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培养想象能力,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游人的感触和话语,写一段话详细描述。
4.引导学生领悟保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揭示课题。
板书:葬礼
讲述:一般指人死亡后所举行的一种殡。
葬仪式.叫“葬礼”。用彩笔在“葬礼”前加“特殊(sho)的”
问:看到这一题目,大家会提出哪些问题?
(1)为谁举行葬礼?
(2)为什么要为它举行葬礼?
(3)为什么说这是特殊(不同于一般)的葬礼?
2.教师指定:这些问题问得有道理。我们研究课文之后就能弄明白。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画出文中含生字的词语,根据所注拼音读准字音。
(2)查字典、问典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
枯竭:(水源)干涸。垂危:病很重将要死去不辞而别:辞:告别。
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一息,一口气。只剩下口气,形容临近死亡。课文中指瀑布即将完全消失,下旬:十天为一句。每月21日到月底的日子。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水帘、预测、骄傲、唤起。
(4)指导书写下列几个字:垂、竭、葬。
2.各自渎课文,思考:如果按“举行葬礼——瀑布今昔——决心保护”分段:
[一(1)二(2-5)三(6-8)]
三、精读训练
1.默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次葬礼“特殊”在哪里?[地点特殊:在……河上;主持人特殊:巴西(南美洲最大的国家)总统;对象特殊特殊垂危枯竭:一条瀑布]
2.指名朗读第二段。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指什么?(第1自然段中总统为瀑布举行葬礼)哪几个自然段回答厂这个问题;(第3—5自然段)
(2)读“但这雄伟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
①“竟然”是什么意思?(有点出乎意料)“不辞而别”呢?(课文中指瀑布的消失)
②“这雄伟的景观”指什么?(默渎第3自然段,指名描述,用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
③为什么会不辞而别?(两个原因: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3)“见到这样的情景”指的是怎样的情景?(逐渐枯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4)小结要点:
①学习课文上下衔接、呼应的写法。
②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由于人为的破坏,将要完全消失。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新授课文
指名读第三段。
(1)面对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消亡的现实,人们是怎么行动起来的?(点面结合介绍。面:许多人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纷纷加人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点:几十名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汇集、哀悼)。
(2)总统举行这次葬礼的目的是什么?
(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3)教师指出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
四、体会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上下文呼应衔接的特点。
五、启发想象
1.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注意引导学生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等词语的反面去思考,比如:“咆哮而下”,这里的“咆哮”指水流的奔腾轰鸣,发出巨大的声音,如今已听不到这巨大的声音,水只是慢慢地有气无力地往下流淌)
2.游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触;提示: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游人会想起塞特凯达斯瀑布往日的雄伟景观和导致这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消失的原因)
3.他们会说些什么?
[要点有三:(1)往日这一瀑布的雄伟壮观,(2)瀑布不辞而别的原因,(3)今后如何接受教训,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六、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后练习题4,作好写的思想准备。
3.写一段活详细描述上述场面,要求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亲爱的孩子们,5.1放假七天里,你都欣赏到哪些美丽的风景了?
我现在特别想和大家一同来分享我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你们愿意吗?那就闭上你们的小眼睛,仔细听一听哦,闻一闻呀,用心感受她们的芬芳与美丽。
桃花粉红粉红的,风儿轻轻柔柔的,小朋友的脸通红通红的。。。。。。
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美丽风景?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世界多美呀,板书:世界多美呀并指导学生书写:世、界、美,并识记“美”。
2、出示词串
先睡着后来醒
小鸡世界黄乎乎
啄呀啄呀很久
天空树木小河
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翅膀一撑叽叽叽地叫慢慢站
世界多美
2.读词语的要求:第一边读正确,第二边读出画面。
3.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多美呀”这句话是谁说的?世界美在哪儿呀?自由的读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交流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围绕文本进行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世界美在哪儿?你是从课文哪些词语或句子知道的?
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
交流第二段
(出示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1)你觉得世界美在哪?(色彩)句中哪些词是表示颜色的?
(2)“蓝湛湛”表示天空怎么样?生活中,你见过蓝湛湛的什么?你还见过绿茵茵的什么?
(3)老师特地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语作为礼物送给你们:
黄灿灿绿油油红彤彤
金灿灿亮晶晶白花花
(4)是啊!世界多美呀!小鸡们想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吗?[
欣赏景色图片。老师有个要求:看完以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你看见“--------是---------------”好吗?
(5)在你们的眼里世界多美呀!除了这些景色你还看见了那些景色?谁能发挥你的想象力来说说?
3、是啊!引导看课题--------------世界多美呀!但它是在蛋壳里是怎么看见的呢?谁来告诉大家。
3、在读中感受它的吃力。
4、是啊!小鸡经过自己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看见------引导学生读(天空、树木、小河)
5、让我们把这激动人心的美丽的一刻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6.亲爱的小鸡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怎么做?
四、交流第三自然段
1.蛋壳中的小鸡跟你们一样吗?谁来读给大家听?
2.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理解它的迫不及待。评价;听完后,你感受到小鸡非常想出来吗?
3.你们能把小鸡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吗?
5.边读边做动作。现在,我们也来做只小鸡,做做出壳的动作。
过渡:终于慢慢起来了啊!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后,会说些什么?
五、交流第四段
1、我们看看小鸡到底怎么说的?齐读第四自然段。
2、谁愿意当当这只小鸡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世界?
六、交流第一段
在我们的眼中,在小鸡的眼里,看课题-------世界多美呀!但是一开始小鸡就认为世界这么美的吗?快读读第一节。
1.请学生说,并板书:黄乎乎
2.引导学生朗读,抓住“先……后来”睡、醒了、看见、想这些词语了解小鸡孵化的活动变化。
3.质疑:它怎会认为世界是黄色的呢?渗透小鸡在鸡蛋里怎样孵化的小知识。(孵化21天才出生,看见的是蛋壳)指导有感情朗读。
6.出示词语,指导背诵。
七、看板书,总结全文。
1、结合板书,师述:小鸡还没出生前,看到的世界是黄色的,出生以后,它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美丽!世界是蓝湛湛的,是绿茵茵的,是碧澄澄的。。。。。。
2、亲爱的孩子们,你觉得这个世界美不美?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说说你的体会。
3、师总结:是啊!世界多美呀!美在风景优美,美在我们生活中的点滴中。比如美在同学间的互相帮助,美在每天对长辈的一声问候,美在主动捡起一张纸屑,美在许许多多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亲爱的孩子们,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发现我们的教室、校园、同学、老师等等的一切原来都是那么的美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安排
第一个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我会认”的生字,朗读感悟4—7自然段,写好反犬旁的生字。
第二个课时:复习巩固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8幅连环画,生字词和有关句子,课后“读读比比”的两组句子及相关练习等。)
2、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个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激趣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连环画,你能给它编个故事吗?(出示8幅连环画,请同学们用1、2句话说说每幅图的内容。)
2、有位小朋友,根据连环画也编了个故事(出示课题),题目是——(同学们齐读课题),他是怎么写的呢?请打开课本74页,听老师来读故事。
3、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这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同学们看图编故事,自己感知内容,有助于对课文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课文,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意思。
B、同时想一想: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A、(出示生字词)谁来当当火车头?(及时正音):
酸的葡萄狐狸一串串迫不及待硬说
B、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三遍)
C、(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你会读吗?请试一试。
狐狸指着架子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D、你喜欢哪一句,能读给大家听吗?(请不同程度的同学们来读)
由词至句,为同学们提供语境,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
3、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板书)你喜欢谁?(多问几个)
4、哦,看来大家都挺喜欢小猴子的,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猴子的?(4—7)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朗读感悟,相互交流
1、你喜欢小猴子的什么呢?请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并从故事中找到有关的依据。
同学们朗读后,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板书:聪明)
2、你从哪里看出小猴子是聪明的?在课文里找一找,读给大家听。(小猴子不轻易相信兔子、松鼠的话)
1)小组里交流读,班里指名读。
2)(出示句子:小猴子又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这里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猴子为什么两次提出这样的'疑问?书上是怎样写的?请找找小兔子的话。(同桌互读)
3)我们来读一读。你能给“连忙”找一个好朋友吗?小兔子为什么要连忙说?请找出文中的原句读读。(出示句子):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你能读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的语气吗?
3、刚才,小朋友说小兔子没吃过,可小松鼠说葡萄酸得很,小松鼠吃过吗?你怎么知道?你能来表演一下吗?
4、哦,原来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没吃过,就说葡萄是酸的,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不敢去尝试了。现在,你们知道小猴子聪明在哪里了吗?(出示:平时,我们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要光听别人的话。)
5、出示句子:
1)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聪明的小猴子吃到了葡萄,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读一读。
出示练习:
1)小柳树笑了。
2)小柳树()笑了。
1)丁丁关上窗户。
2)丁丁()关上窗户。
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尊重同学们的个体差异,为同学们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
四、感情朗读,合作表演
现在,让我们把4—7自然段的内容来读一读,演一演。(分角色读,表演读,为三位小朋友戴上头饰。)
五、课堂小结
这葡萄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甜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酸的呢?
明明是甜的,狐狸为什么硬说是酸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指导书写
1、篇课文共有8个我会写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三个(出示:猴、狐、狸),谁来读?
2、你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指导范写“反犬旁”。
4、想想办法,你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5、教师范写,注意提示“猴”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候”。
6、同学们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个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书写指导
三、朗读感悟
1、读第一段,说说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
2、指名读读狐狸的话,指导同学们读出狐狸酸酸的语气。
3、读第一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故事,再上台讲故事。要求: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有感情。
四、实践活动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再演一演。
(一)分析角色
狐狸:狡猾
小松鼠、小兔子:老实、轻信
小猴子:聪明、敢尝试
(二)分配角色
自主组织,竞选角色,确定导演、演员。
(三)编排表演
想想每个角色说的话。导演解说,演员表演,互相指点。
(四)表演童话,评委评分
主持人介绍节目,各组表演,评委评分。
(五)总结颁奖
师生评价总结。颁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优秀合作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