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教案

时间:2024-11-08 11:40:4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情读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班会的“趣”味,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内涵,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次班会的主题是什么?

  二、走进“有趣的班会”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

  2、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

  3、全班汇报,归纳。

  (1)在班会上陈思同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4、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5、全班汇报。

  (1)爱迪生年幼时和同伴做让人充气升天实验的故事。(人们根据这个实验发明了送人上天的气球)

  (2)幻灯出示:

  奇思妙想特点

  发明像金箍棒似的书包 能变大变小

  发明会说话的钥匙 能自己说话

  发明像气球一样的旅行 袋能悬在空中

  发明不怕摔的眼镜摔到地上 能自动弹到手

  给马路安个拉链 可以随时打开

  我也想发明…………

  ①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写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吧!

  三、领悟班会的主旨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说说对班主任那段话的理解。(学生交流)

  3、与小组同学一起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悟这次班会的“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的收获和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班会

  能大能小的书包

  奇思妙想 会说话的钥匙 发明,从不拒绝

  能悬在空中的旅行袋

  出发明 不怕摔的眼镜 奇思妙想

  给马路安个拉链

小学四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是什么角?∠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

  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

  (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

  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教案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成功之处

  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习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

  2、找准知识衔接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起点就是整数乘法,让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很轻松地解决了知识架构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智慧共享、思维碰撞,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脸上也露出合作学习,分享成果的喜悦。

  不足之处

  1、教学流程的时间把握上,再进行适度调整。

  2、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与整数乘法竖式的联系,出现了形如12、5×42=的形式。

  再教设计

  1、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学困生易犯的知识错误,全面细致设计每一步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2、教学流程改为:主问题导学(5分钟)——交流释疑(10分钟)——归纳总结(5分钟)——当堂检测(25分钟)

小学四年级教案4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序教学,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自学入手,直奔中心

  ⒈出示自学提要,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填空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2)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画一画,读一读。

  ⒉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学生的填空内容,全班评价、矫正;

  (2)指名回答如何分段,说出段意;(3)读出课文的中心段。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

  1.出示第一句话,学习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投影:“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样的?列宁怎样害怕它?以此阅读课文,引出两个语段:

  语段1:“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教学步骤如下:

  ①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巴果茨基历险情形的'字词:背贴、扭转、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

  ②品。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为下文理解列宁的坚强意志作铺垫。

  ③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走险路的惊险、艰难和恐惧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语段2:“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设问: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到列宁所处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极度恐惧。

  (3)讨论,从“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一方面说明小路的确很危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列宁正视现实、承认困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出示二、三两句话。联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投影:“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后半部分,看列宁对”害伯”抱有怎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找语句。读中找出能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再读一渎。

  ②作比较。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小学四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7篇》

小学四年级教案6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小学四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小学四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3.联系生活,组织学生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4.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激发情感,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投影片,带花边的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一.导入

  1.同学们,听着了解的歌曲,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每一个人,无论走到那里都放不下自身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以前就学过关于歌颂母亲的课文,还记的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思路:通过歌曲激情,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进入新课打下了不错的心理基础)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可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差点摔倒。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二.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一)体悟难过

  1.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找画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2.学生交流。师投影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师板书“难过”)

  3.激疑:儿子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了解母亲,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母亲?是这样的吗?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深入了解母亲的形象) 4.学生交流。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母爱的伟大。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住手拉,背背,肩挑,翻山越岭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伟大。

  指名学生朗读欣赏令自身最感动的句子。

  5.师总结指导说话: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被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了,现在了解了儿子为什么会感到难受了吗?生自由交谈自身的感受。

  (设计思路:通过对学生的追问,感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揣摩人物的言行,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感恩母亲

  1.激疑:母亲虽然瘦弱,但却表现的如此坚强,不能不让人感叹母爱的力量。这力量实在是太伟大了,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就不用说那亲生体验的儿子了。

  (1)回顾课文,儿子开始抱母亲只是为了方便护士换床单,可是,等床单换好以后,为什么还要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呢?

  (2)齐读第二处抱母亲的句子。体会儿子难过、愧疚的心情。

  (3)激疑: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它不但感动了作者,也让护士感动了,引读:护士

  也动情地说:————。但,母亲呢?

  (4)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自由交谈。

  2.激情: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宁愿自身吃苦,也不让我们苦着

  累着。而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那

  么重的担子。如今,母亲病了,病得不轻,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对此,我的

  心中充满了深深地内疚。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想对她说——(师板书“愧疚))

  师:望着母亲瘦小的.脸,让我们深情地对母亲说一声……

  (指名说两次)

  3.师:因此我就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于是,在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先前的那一幕……

  (1)师投影出示最后一段的内容

  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

  离去,就在边上看着。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

  流下来。(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这是怎样的泪水?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发表自身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感情积淀,让学生从各自的理解所进行的角度进行论说,在分享中丰富自身的想法) (3)师:小时候,母亲从无数次的抱过我,而这仅仅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给了母亲无比的激动和幸福,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让我们这个画面留住,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生齐读。

  4.自由表达,加深体验

  (1)激疑:如果你是旁边的护士,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又会对母亲说什么?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对于子女伟大而无私的爱心,感受儿子动人的孝顺之情,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2)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本段。

  三.联系生活,表达情感、总结课文

  1.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无私博大的母爱。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身的母亲。朝夕相处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呀!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现在请同学们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或一句话写在卡片上,送给妈妈。(板书无私博大)

  2.生练写展示结果

  3.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到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设计思路: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的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四.作业

  1.课外阅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贤士都用优美朴实的语言歌颂母爱,赞美母亲,课后大家可以找几篇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和母亲相处的文章。

  板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爱

  无私

  博大

小学四年级教案9

  一、情景引入

  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

  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内容。

  2、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6、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巩固应用

  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

  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全课总结

  1、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2、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小学四年级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六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预习任务:

  1、把课文读懂,读准字音。理解“惬意、反驳、语塞”的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乌塔这样做好不好?

  3、查找欧洲地图。

  自主、合作、探究:

  1、根据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乌塔旅游了哪些地方?还准备去哪儿旅游?(结合地图)

  4、领悟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

  a画出乌塔为了出国旅游,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句子。

  b假如是我们,我们敢独自一人出国去旅游吗?为什么?

  填空了解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

  中外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中国父母是百般呵护,孩子一般没有机会独立锻炼;外国父母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去锻炼;

  ★中外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差异:中国孩子靠父母养活、资助;外国孩子靠自己打工,努力挣钱;

  ★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同:中国孩子不出家门;外国孩子走出家门;

  ★中外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中国孩子(父母包办代替);外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5、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a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b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c你赞同中国父母谨慎小心的教育方式,还是赞同外国父母这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d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6、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练笔:“从《乌塔》想到的”。

小学四年级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3.感悟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准确、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或注音理解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悟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 具:

  录音,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朗读,有感情地读,品读,读评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指导预习,了解主要内容

  1.导入。

  2.提出预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想一想:作者对小城凤凰的印象如何?

  3.检查预读情况。

  二、创设情景,自主选读,感受小城之美

  1.师:我是初次来小城凤凰的游客,想在这留影,了解这里更多的情况,以便在照片背面写明。你们能帮助我吗?

  2.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至熟。

  3.你最想推荐哪里,为什么?

  指名说,在说理由的时候随机总结出“美”的关键处。

  通过朗读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自豪、骄傲之情。

  在说、读时相机出示有关图片、音像、文字资料,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谈一谈感受,激发骄傲之情。

  (老师小结)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小结练习

  1.练习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8.小城凤凰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领悟词句,品味语言特点

  1.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读:把你觉得写的很美、很有触动的语句抄下来,想一想,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悟读:指名把自己摘录的语段读一读,说一说摘抄的理由。感悟。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研读,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小凤凰之美的

  1.默读每个自然段,归纳段意,想想从中感悟到的`美。并作好批注。

  2.小组交流,互相提示。

  3.全班交流。

  4.教师点拨。

  5.自愿组合6人,成立“小导游团”。按课文的段落来介绍小城凤凰。

  三、课外延伸,指导练笔

  1.了解学生课前所收集的有关家乡的情况资料。

  2.拟好一个题目,写一篇反映家乡景观、人文风俗的小习作。采用“总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来构稿。

  3.将组织评讲反馈。

  四、课堂总结

小学四年级教案12

  设计理念:

  透过达丽玛的眼睛去探究她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是本课设计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走进达丽玛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达丽玛的情感变化。

  2、理解“春天的雨点”的深层涵义。

  3、感受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的首尾照应,引发对达丽玛情感变化的探究。

  教学难点:

  深入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能联系上下文进行合情合理地想象,在阅读与想象中进行探究。

  2、抓住重点句子,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3、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如春雨滋润,感受草原的将来充满希望。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散文式的记叙文,其较长的篇幅和散文式的句子给学生增加了朗读的难度。因此,课堂上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有些句子含义较深(例如:她的心正和春风一起,游荡在大草原上)以读和积累为本,不一定给学生挖深挖透。课文最后一段与课题呼应,是理解的难点,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到位,但是只要有所感悟就行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抓住女孩和老师的言行进行朗读、讨论、感悟。本课有许多比喻句和好句子,让学生记下来。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以及春天草原景色图片、背景、文中插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望的季节,而春天的雨丝,洒向大地 ,润泽万物,有时也洒在人的心田!使人感到温暖、幸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春天的雨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想想课文讲述了哪几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是主要人物? 教师相机板书。同学们,有句话叫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节课,咱们要透过达丽玛的眼睛去探究她的内心世界。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达丽玛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请四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这些句子把它划出来。

  课件出示

  1、达丽玛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圆溜溜的一双眼睛望着老师乌汉娜。

  2、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3、补完课,达丽玛才看见窗外飘洒着细细的春雨。

  4、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

  5、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依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中远去……

  三、探究

  这五句话中只有一句话写了达丽玛的内心世界,哪一句?另外四句都没有写达丽玛的内心世界。

  课件出示:

  1、达丽玛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圆溜溜的一双眼睛望着老师乌汉娜,心想:……

  3、补完课,达丽玛才看见窗外飘洒着细细的春雨,心想:……

  4、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心想:……

  5、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依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中远去,心想:……

  老师在这四句话后面都加上“心想”二字,达丽玛的每一次“心想”都想了些什么呢?要揭开达丽玛的内心世界,咱们就必须认真地深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心想”,将达丽玛的心里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你的读书笔记。

  四、交流

  1、达丽玛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圆溜溜的一双眼睛望着老师乌汉娜,心想:……

  参考:

  春天多美啊,要是能骑上骏马驰骋在大草原上,那该有多好啊!

  2、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什么叫“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请你用表示决心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达丽玛为何要发誓?(知道自己错了;老师没有严厉地批评她,而是耐心地给她补课)

  3、补完课,达丽玛才看见窗外飘洒着细细的春雨,心想:……

  参考:

  呀!怎么下雨了?

  可看出达丽玛的专心致志。

  4、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心想:……

  参考:

  老师,是我不好,让您费心了,对不起!

  老师,您辛苦了,以后上课我一定会专心听讲的。

  老师,谢谢您,喝口水再讲吧!

  可看出乌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

  指导朗读对话

  “老师,下雨了!”

  “你没看见闪电吗?没听见雷声吗?”

  达丽玛摇摇头。

  “你什么都没听见?”

  “哦,达丽玛……你会学好的,我放心了……”

  5、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依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中远去,心想:……

  参考:

  老师,谢谢您的关心!您真是一位好老师!

  老师,进屋坐坐吧,喝口水再走。

  老师,请走好。

  老师,相信我,我以后一定会认真学习的。

  6、教师总结:乌罕娜是个多么好的老师啊,她不顾疲劳,在别人都回家的时候认真为学生补课,讲啊讲啊,达丽玛听出来了——生:老师的嗓子沙哑了。师:达丽玛看到了——生:老师的嘴唇发干了。达丽玛望着老师善良的面容,认真的表情,心中暗暗发誓:生齐读:再也不能在课堂上让心跑向大草原了。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都印在了心里……达丽玛被老师感动了,当21岁的乌汉娜老师解开蒙古袍的衣襟,把10岁的达丽玛搂在身边。在绵绵春雨中,她送孩子回到家里,然后转身走了。达丽玛望着老师的身影消融在绿蒙蒙的的原野里,再一次感动了。

  7、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达丽玛,你能用一句话来赞扬你心目中的乌罕娜老师吗?

  参考:乌罕娜老师您真是一个热爱学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五、解题

  1、同学们,课文以“春天的雨点”为题,仅仅是因为这一天下着细细的春雨吗?(不是)达丽玛看到“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心里还想到了什么?(口头交流)

  参考:

  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就像这春天的雨点滋润着“我”(学生、孩子们)的心田。

  孩子们就像这草原上的草在老师的关爱中茁壮成长。

  草原的将来充满希望,草原的将来一定会繁荣昌盛,草原人民的生活必将美满幸福。

  2、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 指导朗读最后两句话。

  3、教师总结后,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全文。

  六、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用诗用词用文用画在赞美着老师,他们把老师比作春蚕、红烛、园丁……今天,课文又将老师比作春天的雨点。

  课后请同学们去搜集赞颂老师的话。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乌罕娜 发现 补课 护送 激动

  师生情

  达丽玛 溜号 专心 感激 送伞

小学四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二)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三)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

  难点: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

  学具: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1、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介绍数位。

  一开始上课时,同学们读的万以内的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3876,是由3个千,8个百,7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6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7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8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3个千是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叫做数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个级和万级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个数位;从第二位起,都是十、百、千。

  不同点:万级多一个万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

  练一练

  (1)十万有( )个万,一百万有( )个万,一千万有( )个万。

  (2)一百万有( )个十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一亿是( )个一千万。

  (3)从低位到高位,按照数位顺序说出个级和万级的每一个数位。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5)万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3、教学例1。

  (1)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二十八万。

  引导学生用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万级数,但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数,再用文字写出来。

  (3)提问: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先按个级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4、教学例2。

  (1)指导学生读例2各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

  ①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②怎样读万级的数?

  ③在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④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读几个?

  阅读课本第3页,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读出下面每组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灵活性练习。

  出示活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训练。

  移动卡片上的数字,让学生读出各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题,自制一张亿以内数位顺序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和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并学习按级读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和按四位分级。

  第二部分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小学四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小学四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教案#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07-16

美术教案小学四年级10-23

小学四年级观潮教案01-22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03-13

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8-20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05-21

小学四年级上册劳动教案03-08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2-24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