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董宣执法》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虽然不长,却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很注意主次协调,正侧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更好地突出了董宣的人物形象。学习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中体会这一形象;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争做知法、守法的合格的中学生。
教学目标:
1.挑战困难:借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生词。
2.挑战自我: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体会人物形象。
3.适应社会:通过本文学习,争做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中疏通文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字的含义。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的字、词检测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包拯,懂得了我国历史上有大量“为民请命”的好官,他们为了百姓利益,不顾自己得失,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洛阳县衙,结识这位小小的洛阳县令是如何为民请命、秉公执法的。
(师板书课题)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
A:自读过程中画出自己的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加以解决。
B:学生用卡片小组中互相检查字词。
C:教师提示文中多音乐、多义字,并板书,让学生加以辩认、解决。
如:多音字:乘、数、强、石、大
多义字:被
古今异义字:妻子
2、学生朗读课文,合作学习
A:分小组讨论,学生探究、合作疏通词意、句意,正确理解文章大意。
B:教师巡回观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共同对待,个别解决。
3、学生默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情节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问。
三、精读课文,学生探究质疑
1、默读课文后,说说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中你看到了董宣是一个怎样的人。
2、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
3、本文虽篇幅不长,但主次协调,正侧呼应,能将你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体验拓展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何看法,假如你是董宣,你打算如何处理?
(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讨论,课堂口头回答,教师给予评价,让学生明白现代的“法”与“执法”和古代的“法”与“执法”的不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争做知法、守法的合格中学生。)
五、学生谈本课心得体会
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1、遇到困难时你是绕道而行还是迎难而上?挑战困难的信心如何?
2、从本文的学习中你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明白了哪些道理?是否已经养成或正在养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3、你积累了哪些你认为值得积累的字词,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诵读,巩固重点字词。
2、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词。
①大言数主之失 ②强使顿之 ③强项令出
④敝车一乘 ⑤以宣尝为二千石
附:板书设计
自我评价:本节课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朗读为主线,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为目的,积累文言字、词为契机,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明显增强,同时,对于学生如何正视困难、挑战自我、争做合法公民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均收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语文教案 篇2
一、谈话导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的照片?还记这是几年级的照片吗?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你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讨论。
教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过你们同样的感慨,并创作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文章《匆匆》,齐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
1.自由读课文,并且思考你从文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教师板书(时间匆匆流去,一去不复返)。
2、时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板书:去了哪里?)
3.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日子它去哪了?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你体会到什么?(找学生回答)
教师:八千多个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同学们你算过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多少年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老教师告诉你是20多年。为什么在我们看来20年挺长,作者却认为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时光的流里,它显得很短暂)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渺小,转瞬即逝,微不足道)
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教师:作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等)。他认为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是碌碌无为的。(谁再来读读作者的心声)
(2)我们的日子还去哪了?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时间过得很快。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哪些词体会到了?
学生:跨,飞,溜,日子过的`快。
教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把日子写活了
教师: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学生:排比句。
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教教师一起和学生复述。
教师:在这段里你感受到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那里?洗手水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师:同学们你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了?
说说自己的日子去哪里了?
教教师:大家说的真好,都找到了自己的时间,你从前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学完这一段现在怎么想的?
教教师可用诗句评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时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不经意间从我们的身边飞过、从我们的身上跨过,从我们手中溜走,在我们的叹息声里闪过,告诫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时间。理解了课文,就请大家有感情的美读课文吧!
四、扩展
1、同学们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2、今后的日子希望大家把握时间,珍惜今天,真正做个时间上的主人,好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六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的音形义。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引入
1、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电视)
二、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自和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
2、同桌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3 “小老师”带大家学生字。出示先拼读音节,再去掉音节读,说说识字的小窍门。在小组内拿来自带的生字卡片互帮互助再读一读,再互考。
4、全班交流:在全体面前交流你帮助过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自己什么,小组内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
(一)、出示本节课要学会的6个生字,让学生认读。
(二)、出示生字音节,让学生拼读,师正音。
(三)、检查识字情况。
1.分析生字的结构.部首。
2.书空生字的笔顺。
四、指导写字
1、全部是上下结构,
2、教师指导写“家”.“爸”,师范写,学生临摹。
教学反思:
在课文开始之前,我以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当学生猜出谜底为电视时,接着我让他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我觉得这比齐读更有效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齐读后某些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较弱些的学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让他们自己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阅读习惯去寻找答案。在自己熟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学会了课后的'生字新词。教学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认读,再加上音节去拼读,然后分析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接着用比赛的方式小组进行选词造句,以便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但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小组合作没有体现出来,生字的识记能力没有体现等,今后有待改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方法与过程: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中与布娃娃咪咪乔相关的故事,弄清事情得来龙去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孩子们的美好天性;呼唤大家要珍爱生命,尊重人权。
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以及妈妈的情感变化;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从女儿的行为中,领略到女儿天真幼稚但对世界充满爱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激趣:同学们,你小时侯曾玩过哪些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偶是什么?在你和玩偶之间曾发生过怎样难忘的事呢?
有一个小女孩儿她有一个布娃娃名叫咪咪乔,小女孩把咪咪乔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思
指名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物,说说他们和“咪咪乔”有什么关系?
三、议
思考课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件事是现在发生的,哪件事是过去发生的?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四、展
1.女儿及女儿的'“宝宝”咪咪乔出门;
2.爸爸妈妈严重伤害咪咪乔事件;
3.十字路**警抢救咪咪乔的感人瞬间;
4.妈妈被交警感动满怀愧疚。
课文中反映时间及地点转换的一些词语,如“终于有一天”、“话回到现在”、“那天晚上”等。
五、评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他们分别对“咪咪乔”有怎样的态度?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勾画词句,并作上适当的批注。用心读一读,体会人物情感。
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品味:
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人伤害她,危险的时候要保护她。
关于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处细节:
1.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2.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拍拍她说:“坐好。”
3.爸爸、妈妈不小心压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后,女儿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爸爸、妈妈不耐烦了,干脆不予理会。女儿在抽噎中睡去,睡梦中的小脸上满是泪痕。
4.咪咪乔不幸掉在了马路中央,眼看就要被碾压了。女儿尖利地叫了起来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去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放开嗓门儿朝交警大喊:“叔叔,救救我的娃娃。”
按照女儿对咪咪乔的相关态度及语句引出每一部分中相对应的妈妈、爸爸、警察的态度。
六、检
妈妈、女儿、民警三人对咪咪乔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咪咪乔,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1.对妈妈说:
2.对女儿说:
3.对民警说:
七、用
我看到这节断了的手指头,更加感动惭愧。我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我点亮灯光,把那节手指头小心翼翼地贴好,把“咪咪乔”放回女儿的枕边。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和“咪咪乔”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下续写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7个生字。
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引导学生模仿罗斯福先生的语言风格,朗读他的两次语言描写,体会他表达的意思以及罗斯福先生坦诚、诙谐的性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参与集邮活动,鼓励学生畅谈个人的感受,参与名人的观点讨论。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在上一节课《美丽的集邮册》中,我们共同感受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邮票是一门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花鸟虫鱼、湖光山色、历史文物、名人风采、无所不及。正因为邮票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因而好多人把收集邮票作为自己的爱好。今天,我们就去探访一位集邮爱好者,他就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板书:罗斯福集邮)并介绍有关罗斯福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哦那个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画出有关的语句。
a、集邮对罗斯福有什么帮助?还有谁想交流其他方面?
(板书:收集整理)
b、你从罗斯福收集、整理邮票的方式上能体会到什么?
c、罗斯福在普及邮票上采取了哪些措施?(随机板书:普及邮票)。
2、 曾经有一张邮票图稿上的.人物画像和罗斯福很像,罗斯福建议设计者做了修改,从这一处小小的改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罗斯福推广集邮的目的是单纯的,是为了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知识、增长才干,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3、 一枚枚五彩斑斓的邮票,令罗斯福受益匪浅,他在集邮中有什么体会?
谁能模仿罗斯福的语言来读一读罗斯福的话?你从他的话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坦诚、谐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邮票是时代的一扇窗口,集邮可以培养我们健康的生活情趣,拓展我们的视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你印象中的罗斯福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了解了罗斯福在集邮中的收获与付出,你明白了什么?
咱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总分总)
写罗斯福怎样集邮的这四件事,你发现了什么?
(每段都有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样才能使文章具体,整篇文章才不空洞,才使得我们对罗斯福和他的业余爱好有了一个很深的了解,我们在今后习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三、畅言收获,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你还搜集了哪些有关罗斯福与集邮的资料?一起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四、布置作业。
收集一 些自己喜欢的邮票。
板书设计:
写诗歌生字。
复习生板书 复习字
罗斯福集邮
(1—2) 集 (坚持;来源)
(3-4) 宣传、捐献、过问
( 5-6) 受益、体会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知“盆、位”等12个生字,会写“分、要”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通过自读,知道老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老实的人。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小实验:种两粒花种(其中一粒是煮熟的)。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俺们学习的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生齐读)
读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先自身读,再同桌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语,齐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同学“并”、“盛”是后鼻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四、分段练习朗读:
1、第1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1自然段。
⑵ 老师引读。师问:什么时候?谁要干什么?他宣布了什么?
同学以读代答。(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小朋友做继承人。他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2、第2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2自然段。
⑵ 教师范读。听一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盼望花开)你也来学一学。(注意指导:十分、天天、看啊、看啊)
⑶ 指名读、分小组读。
3、第3、4自然段。
⑴ 自由练读。
⑵ 练习人物的对话,想一想国王问雄日的话,国王和小朋友们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
⑶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练读。
五、通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
2、朗读课文。
二、讨论:
1、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
⑴ 小组讨论交流。
⑵ 汇报讨论结果。
三、指导书写:
1、同学对书上田字格中的字逐一观察,想一想,提醒大家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如:不能把“分”的“八”字写成“人”字。
2、同学先描红,再临写。
四、完成课后“读读想想”:
1、指名朗读,齐读。
2、“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非常”“特别”“格外”等)
3、试着用“十分”说一句话。(鼓励与众不同)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雄日当了国王以后……
《手捧空花盆的小朋友》教学片段
朗读第二自然段,感知内容,认写生字
1、指名朗读。评议。
2、认写“分”字。提示:不能把“八”字写成“人”字,下面的“刀”不能写成“力”。
3、通过本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的范读,(“十分”、“天天”、“看”等词应读得重些,“看啊,看啊”语速应慢些,声音略轻)引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观察插图或挂图,体会雄日培育花种的专心。
4、朗读课后“读读想想”中的两个句子,体会“十分”的意思及用法。
⑴ 指名朗读,齐读。
⑵ “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非常、特别、格外”等)
⑶ 试着用“十分”说一句话。鼓励与众不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8
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增长一些动物过冬的知识。
认识10个会认字,掌握8个会写字,学习2个新偏旁。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冬天到了,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办法解决。
2、听课文录音带,边读边标出生字词。
3、借助拼音自己读,同桌互读生字词,看谁读得准。
4、小组合作读,要求读的时候不加字,不漏字,读后互评。
5、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读。
6、检查掌握生字新词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事?
2、画出课文写了几种动物。
3、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与讨论。
五、教师,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谁还记得课文中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读中感悟:
1、冬天到了,树林里变了样,你看(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2、周围静极了,小蚂蚁觉得很奇怪,朋友们都去哪儿去了呢?你能告诉小蚂蚁吗?
3、你最喜欢哪种动物过冬的方法,找出来读读,想想怎样读得更好。
4、小组交流。
5、教师检查。(有选择地学习2——4自然段,同时结合回答板书:“到南方、垫窝、冬眠、备粮”,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并重点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蚂蚁、喜鹊、青蛙的'话。)
6、有角色有表情朗读课文。
7、教师。
三、回归整体,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课文: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语采摘到词语花篮。
2、把故事将给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12个生字。2.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相关画面: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沿路人家的灯都亮着,仅仅是为了给一个出诊的医生照明回家的路!这情景多让人感动啊!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寒夜的灯光》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寒夜的灯光)
3.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画出生字。
(1)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①加偏旁记忆的.字有:
真-一镇息一一熄至→一致展一一碾
②换偏旁记忆的字有:
珍一一诊缰一一僵
(2)指导书写。
"镇"是左右结构,右边"真"里有三横,不要少写。
"杂"是t下结构,上面是"九","水"。
"荒"是上下结构",非""亡",不要写成"~"。
3.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再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探故事背景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讨论:(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寒冷的夜晚,有人请"我"出诊)
(2)说说你从文中还读懂了些什么?
(夜晚很冷;农民家住在偏僻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课堂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
2.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