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笠翁对韵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笠翁对韵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笠翁对韵教案1
教学目的:
培养对国学的'喜爱。初步了解《笠翁对韵》的内涵及其朗朗上口的感觉。学会背诵经典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多媒体播放《笠翁对韵》,让学生谈感觉并交流。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2、教师解释含义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学生一起说文意并交流。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收集对联。
笠翁对韵教案2
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联、教学用卡片、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教案《传统文化《笠翁对韵》教案设计》。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 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笠翁对韵教案3
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
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
七贤对,爱日对。
虎类蚁如,列辟对。
陈唱临春。隋歌清夜。
空中事业,地下文章。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内存知己— 路遥知马力—— 明月松间照— 生当作人杰— 白日依山尽—— 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笠翁对韵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四支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7、结合注解讲解原文
8、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 比赛背诵
9、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知识渗透,学生对“对韵“内容比较感兴趣,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还能触类旁通,自己造“对子”。
笠翁对韵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教学难点:理解所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吾对()尔对()选授对()书箱对()耒耜对()穿云采药闻仙犬,()。玉兔金乌,();洛龟河马,()。
2、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六鱼》中的第三阙。出示韵文。
二、初读韵文。
1、自读韵文,三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③多读几遍。
2、圈出韵字:边读韵文边把每一句话的韵字圈出来。
3、交流韵字
4、分行读句:指名读句。老师相机纠错,及时巩固。
5、指名读整段韵文。
6、同桌互读
7、多人齐读。
三、熟读理解。
1、出示第一行:欹对正,密对疏。囊橐对苞苴。①指名读一读。
②理解:欹,歪,斜。【囊橐】盛物的袋子。大称囊,小称橐。或称有底面的叫囊,无底面的叫橐。【苞苴】包裹。③同桌练习背诵。④齐背这一行。
2、出示第二行: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①指名读一读。
②理解:罗浮:山名,在今广东博罗,亦称东樵山。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壶峤:海上二仙山名。传说罗浮二山随风雨而离合;壶峤二山逐波涛而上下。纡,弯曲,曲折。③同桌练习背诵。④齐背这一行。
3、出示第三行:骖鹤驾,待鸾舆。桀溺对长沮。①指名读一读。
②理解:骖,乘,驾。鸾舆,皇帝的车驾。桀溺、长沮:二人为春秋时隐士。《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③同桌练习背诵。④齐背这一行。
4、出示第四行:搏虎卞庄子,当熊冯婕妤。①指名读一读。②理解:【搏虎卞庄子】春秋卞邑大夫,以勇著名,欲刺虎。管竖子曰:[两虎食牛,牛死必争,争者大则伤,小者死,以伤者刺之,必毙。故有博双虎之名。【当熊】冯婕妤侍汉元帝观虎圈,有熊出,众惊走,冯独当之,帝深其勇。③同桌练习背诵。④齐背这一行。
5、出示第五行: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①指名读一读。
②理解:吟梁父:三国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赋子虚:西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汉武帝读而善之,叹不同时。” ③同桌练习背诵。④齐背这一行。
6、出示第六七行:三径风光,白石黄花供杖履;五湖烟景,青山绿水在樵渔。
①指名读一读。
②理解:樵,打柴。学生自主读文,说说自己的`理解。③同桌练习背诵。④齐背这一行。
7、把整阙连起来背诵一遍。分组轮背。
四、巩固背诵。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不会的同桌可以提示一下。
3、看填空提示背。①老师引背(提示较多)。②学生自己看提示背(只提示每行第一个字)。
4、全班齐背。
【笠翁对韵教案】相关文章:
对韵歌说课稿01-28
一年级上册《对韵歌》教案05-31
《对韵歌》教学反思04-20
春之韵小学作文10-16
秋之韵初中作文03-06
清塘荷韵读后感03-04
(精华)清塘荷韵读后感8篇11-17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1-08
幼儿教案音乐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