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时间:2024-08-30 09:43:00 教案 我要投稿

《登高》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高》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教案范文

《登高》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

  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登高》教案范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

  1) 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习《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登高》教案范文3

  杜甫《登高》教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述。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

  ①急风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十分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

  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述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情绪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

  注意。

  疑问:

  ①飞鸟,就应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能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能够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个性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应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比较、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此刻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此刻的“做客”不同,那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那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向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齐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但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明白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情绪?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情绪,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情绪必须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十分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样了却、怎样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资料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资料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六、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资料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登高》教案】相关文章:

登高教案08-08

语文登高教案03-27

登高小学作文09-18

幼儿教案音乐教案05-31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1-08

拼音a教案大班教案参考06-08

小班教案起床啦教案11-17

大班教案大自然的线教案08-20

幼儿教案12-07

爱牙日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