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08-18 11:36:55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教案[优选]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愿意用折叠的方法剪柳叶与桃花瓣,知道折叠后剪一次会变成许多。

  2、初步尝试合作制作,体验合作成功后的自豪感。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观察过桃花与柳树

  2、幼儿有剪弧线与圆形的经验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孩子们,春天到了,我们一起到公园里去郊游吧!(律动进场)

  (出示图画)哎呀,春姑娘把我们公园里的柳树和桃树忘了。瞧,它们没有叶子、没有花多难看,多伤心呀!

  2、教师示范

  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吧!我用绿色的纸剪一片柳树叶,柳树叶是怎样的?(细细长长的、弯弯的`)

  (1) 教师示范柳叶的剪法:柳树叶弯又弯

  我剪了几刀?第一刀往上弯,第二刀往下弯(剪柳叶的标记图)

  桃花的剪法: 桃花瓣圆又圆(圆圆的一剪刀)

  我剪了几剪刀?边剪边可以转动纸头。(剪桃花的标记图)

  我一次剪出了几片柳叶和桃花瓣?(0、1)

  (2) 折一折、剪一剪

  对折一次:这次我剪出了几片柳树叶?(1、2)

  对折两次:你猜猜看我会剪出几片?(2、4)

  对折三次会变成几片呢?请你自己试一试。

  总结:原来,同样剪一次,折叠后会让它变成许多。

  (3) 黏贴柳树与桃花

  好,现在我有许多的柳叶和桃花了,赶快把它粘起来。

  柳树:柳树叶,下楼梯,左一步,右一步。要顺着柳条往下贴,谁来试试?

  桃花:一朵桃花有几片花瓣?桃花长在了桃树枝上。谁来试试?

  3、幼儿分组操作

  (1)交代要求

  幼儿自由选择,每组合作制作一棵柳树或一棵桃树,每个孩子用折叠的方法进行剪贴。桃花和柳叶要长在树枝上,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空。 (2)幼儿合作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欣赏与讲评

  你最喜欢哪棵桃树或柳树?为什么?

  你折叠了几次,变出了几片柳叶或几片桃花?

  你们第一次合作就这么棒,帮助了柳树和桃花树长出了绿绿的叶子和粉红的花朵,它们都在感谢你们呢!

  5、散文欣赏,继续丰富画面

  春天来了,太阳公公挂在天上发出了温暖的光芒。照得柳树都发芽了,嫩绿嫩绿的;桃花也开了,笑得小脸红通通。小鸟飞来了,蝴蝶也飞来了,地上的小草也长出来了。春天的公园真美呀!

  6、延伸活动

  回去我们再去做做刚刚我们没有试过的,把春天打扮得更美,好吗?

  活动反思

  在欣赏作品之后让幼儿自由装饰空白的花朵,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当然,活动中还有不足之处,有一些老师提出,在环节与环节的衔接处处理还不是很到位,下次选课备课的时候还应该准备的更加充分完整一些。

中班教案 篇2

  设计背景

  已经学了10的组成和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画圆圈学习10以内的加法。

  2、训练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计算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画圆圈计算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卡片小黑板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 基本环节

  1. 出示3个黑圆片和7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2. 板书3+7=10 7+3=10

  3. 出示4个黑圆片和6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4. 跟着老师板书4+6=10 6+4=10

  5. 想一想10还可以分成几和几,画在本子上并写上算式

  6. 教师巡视

  7. 出示小黑板和卡片1+9=10 9+1=10

  2+8=10 8+2=10 5+5=10

  8. 训练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教师指导

  三. 结束环节: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和在一起

  四. 延伸环节: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教学反思

  1. 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了口算10以内的加法是教学难点

  2. 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利用小黑板和卡片达到教学目标。

  3. 在这节课中,我已经了解到幼儿学了10的`分解和组成。在这基础上学习10以内加法,充分发挥幼儿能力。

  4. 这节课中,师幼配合的很好,但教学有些小学化了。

  5. 自己的优势是:能带动并引导教学,使教学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不足是:教学小学化。

  6.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小学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同时应用更多的幼儿教学方法。

  7. 如果让我从新上一节课,我会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玩中学

  8. 幼儿教学是一门科学,它与小学教育不同。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产生兴趣。

  2、能仔细观察,辨别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并学习用数字来表示。

  3、在操作活动中,能寻找多种方法去发现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活动准备:

  1、有关吃鱼顺序的图片若干,一天生活的图片若干,两面小红旗。

  2、乐乐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线图,两只颜色不同的彩色笔。

  3、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数学》第24页《我能行》,1~6数字粘纸。

  4、排列其他顺序的图片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排列一天生活的先后顺序

  1、请小朋友说说每天都要做些什么事情。(幼儿自由发言)

  2、出示有关一天生活的图片,请幼儿排列一天生活的先后顺序。有个小朋友叫乐乐,他每天要做些什么事情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一天生活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

  3、师幼共同交流验证小结。小结:其实,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有先后顺序的。

  二、介绍乐乐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线图周老师这里有一张乐乐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线图,我们来看一下,乐乐从家里到幼儿园要经过哪些地方?(小朋友看图自由说一说,谁能按照他经过的先后顺序来说一说吗?)如果说家里是第一站,我给它标个数字1(标上1),那么医院呢?公园呢?小桥呢?

  三、排列乐乐吃鱼的先后顺序

  1、谈话引出乐乐吃鱼的先后顺序。师:中午到了,乐乐该吃中饭了,今天厨房阿姨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菜呢?今天老师还把乐乐吃鱼的照片拍下来了,那么他是怎么样的呢?谁能按照他吃鱼的先后顺序我请个小朋友来排排看。(请个别幼儿到上面来操作)

  2、师幼共同检验,排列吃鱼的`正确顺序,引导幼儿发现鱼越来越少,鱼骨头越来越多的顺序变化。四、完成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数学》第24页《我能行》1、交代要求(引导幼儿发现画飞机和刷油漆是越来越多的规律)。2、幼儿操作,完成练习。

  3、已做好练习的幼儿可自由挑选其他排序练习。

  4、教师简单讲解作业。选取错的比较典型的练习,师幼一起交流、验证。

  五、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发现从幼儿园到家里和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线刚好相反的现象。

  2、你们每天上学来幼儿园,放学回家的路线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也去制作一张路线图好吗?(幼儿离场)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天洗脸的重要性,养成洗脸的好习惯。

  2、知道洗脸的步骤,了解怎么样洗得更干净,尤其是一些难洗的部位。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娃娃一个、小毛巾每人一条、图片(洗脸的宝宝)、自编儿歌《宝宝爱洗脸》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活动

  1、“呜呜~~~,听,谁在哭啊?原来是娃娃!我们去看看娃娃为什么哭?”

  2、一起问:“娃娃,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啊?”

  3、“原来娃娃在外面玩,把小脸弄脏了,娃娃可爱漂亮了,你们说怎么办啊?”引出应该洗干净。

  (二)引发讨论你每天洗脸吗?谁帮你洗的`?你自己洗的,那你是怎么洗的?(幼儿讨论,讲述)谁来洗洗?(个别幼儿演示)

  说一说,刚才**是怎么洗的?你会吗?大家一起来洗洗你的小脸。

  (三)进一步置疑

  1、娃娃怎么还在哭啊?听听怎么了?引出进一步讨论。

  “看看有没有帮她洗干净啊?难洗的部位应该怎么洗?”

  2、出示图片(对于难洗的部位进行放大,比如眼窝、耳窝、耳根、鼻翼)

  3、幼儿再次尝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教师正确示范,幼儿模仿。

  (四)我们大家来洗脸

  一边播放儿歌,一边和孩子们一起洗脸。

  (五)说一说

  怎么样让我们的小脸每天都白白的,香香的?(每天洗脸)

  活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真正的做到让幼儿主动学习,通过这节课,让幼儿知道只有每天洗脸,才能让我们的小脸每天都白白的,香香的。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图片一幅。

  活动目标

  欣赏诗歌内容,感觉诗中意境,并体验雨天的情趣。

  学会念诗歌,有仿编诗歌的积极性,并乐意思考与表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1.老师: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雨吗?下雨天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让幼儿想想、说说雨天的感受)

  2.下雨天真有趣,今天老师要念一首好听的诗歌给你们听,名字就叫《雨天的歌》。

  (下雨天对孩子来说具有特殊的魅力,他们喜欢下雨,也喜欢穿着雨靴在雨地里奔跑。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在活动前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到雨地里走走、看看、玩玩,使他们对雨天有一定的体验。因此,当老师请孩子说说雨天的有趣事情时,孩子们纷纷举手,积极表达。有的说:雨天地好滑哦,走得太快会摔跤的;有的说:雨水会把大树和小草洗得很干净;还有的说:雨有时大,有时小,下得大时声音响,下得小时声音轻等,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

  二、欣赏、理解、学习诗歌

  1.让幼儿安静地听诗歌三遍。第一遍要求听听这首诗歌好听吗?是谁给雨天带来好听的歌?第二遍听听熊姑娘给雨天带来了几支歌?第三遍听听有哪三支有趣的歌。

  (欣赏是理解、学习诗歌的前提,而安静地听,带着问题听,则是引导孩子欣赏的要旨所在。本环节老师请孩子连听三遍诗歌,每一遍解决一个问题,并在程度上逐步加深,从而促使幼儿认真倾听,积极动脑,大胆表达,为进一步欣赏理解作好铺垫。)

  2.老师出示图片,再念诗歌,引导幼儿分析理解诗歌。

  (1)第一支歌是谁唱的?雨点怎么会唱出“滴答,滴答”的.歌?

  (2)第二支歌是谁唱的?水花怎么会唱出“噼啪,噼啪”的歌?

  (3)第三支歌是谁唱的?熊姑娘为什么也唱起了歌?

  3.引导幼儿学念诗歌,并想想三支歌怎么念才好听(滴答——轻,噼啪——响,啦啦——欢快)?学念时采用对答形式,如:师生对念、男女对念等。

  (学念诗歌,是一种对诗歌的再创造,唯有把握诗歌的情感与内涵,才能更好地加以创造与表现。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幼儿在回答应该怎么念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联想与意愿,并在学念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有的还十分自然地添加了形体动作,使整个学念过程成为又一次欣赏、理解与体验的过程。)

  三、迁移讲述,画画,续编诗歌

  1.引导幼儿想想、说说,雨天里,还有谁会出门去?他们会给雨天带来什么好听的歌呢?

  2.老师提出设想:能不能把我们想的也编到诗歌里去?为幼儿提供画笔、纸等材料,并根据能力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引导他们学着画画、编编诗歌。能力差的幼儿可只变换角色,即谁在下雨天出门去?能力强的幼儿则可考虑谁给雨天带来好听的歌?怎样带来的?

  3.展示幼儿作品,并请幼儿把自己编的诗歌念给大家听。

  (孩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如果给每个孩子提出相同的要求,那么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孩子吃不饱,能力弱的孩子吃不了的现象。为此,老师在引导幼儿学编诗歌的过程中,提出难易不同的几个要求,旨在方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选择。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个个都能积极而又充满自信地投入到仿编活动之中,编出了不少好诗歌。例如,有的孩子这样编道:“下雨天,狗哥哥骑着自行车出门去,雨点在它的雨披上唱歌,啪嗒,啪嗒,啪嗒。水花在它的车轮下唱歌,滋啦,滋啦,滋啦。狗哥哥听着也唱起了歌,汪汪,汪汪,汪汪。狗哥哥给雨天带来三支歌,啪嗒,啪嗒,啪嗒;滋啦,滋啦,滋啦;汪汪,汪汪,汪汪。”这样的诗歌充满情趣且又不失韵味。)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经典)08-03

中班教案(经典)12-22

中班教案【精选】01-21

中班教案(精选)10-13

中班教案08-08

中班的教案07-18

(经典)中班教案09-02

(精选)中班教案09-15

[经典]中班教案05-13

中班教案(精选)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