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⒈初步了解印第安人原始的生活气息,感知印第安人脸部造型和装饰特点。
⒉能用拼贴的方法表现印第安人脸部造型特征,体验立体造型活动的乐趣。
活动不管怎么走,都会有路准备:
课件、深色纸每人一张、各种图形若干、浆糊等
活动过程:
一、白板课件导入(观看印第安人的视频,初步了解印第安人原始的生活气息,感知印第安人的造型特征。)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种很特别的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长得什么样子的?
师:他们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师: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特别?
师小结: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人,他们非常地喜欢装饰自己,喜欢在脸上画画,把脸涂成五颜六色。还有他们头上会戴上羽毛的帽子,非常漂亮。
二、欣赏各种印第安人造型(白板淡入功能,帮助幼儿有重点的观察。)
师:看看印第安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打扮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师:还有他们的头上会戴上什么?
三、师幼示范,拓展思维。
1.教师拼贴,拓展幼儿思维。(白板拖拉、无限克隆功能,引发幼儿观察兴趣。)
师:如果你是印第安人,你会怎么装饰你的脸呢?
2.幼儿拼贴。(请一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拼贴,其他幼儿一起说说)
师:谁也想来试一试?
四、幼儿创作,教师指导(白板播放功能,播放音乐,营造快乐的氛围。)
⒈教师:让我们也来制作一个神秘、有特色的印第安人,一起参加土著舞会吧。
⒉ 幼儿在印第安狩猎舞背景音乐下进行拼贴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⒊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各种颜色、形状的彩纸,进行装饰,在制作中进一步体会印第安人特有的造型特征。
⒋把幼儿粘贴好的图案卷成直筒粘贴起来变成印第安人的脸。
五、展示评价
⒈你们的印第安人都那么漂亮,看看他的脸上是怎么装饰的?他的眼睛、嘴巴、鼻子是用什么形状贴出来的?
⒉幼儿拿着制作完成的印第安人边跳舞边离开活动室。
《快乐生长树》中班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照片、物品、谈话,了解自己长大了,发现自身各个方面的变化。
2、在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生长树”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喜爱自己的情感。
3、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收集幼儿现在和以前的照片、物品,并用照片制作一个展览区。
2、画纸、画笔、剪刀人手一把、短线、胶水,硬纸壳,各种有颜色的海报挂历。
活动过程:
一、通过照片展览、对比讲述,使幼儿了解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
1、 带领幼儿参观照片展览,请幼儿谈一谈:“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启发幼儿从外部的变化(身高、体重)和自己学会的本领(学习、自理)等方面比较。
2、试用自己小时候的物品,使幼儿发现自己与小时侯的变化,感受自己长大了。“这里有一些东西,是谁的呢?请你们来试试,穿一穿,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二、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幼儿制作“生长树”的热情。
“你们现在长高了、变重了……,更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本领,比如:画画、数数、穿衣服,是很棒的哥哥姐姐了,我们今天来做一棵‘生长树’,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改变和进步。“
三、制作“生长树”,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装扮“生长树”,记录自己的成长。
1、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生长树”,用纸壳做树干,撕贴挂历纸做成树叶。
2、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装扮“生长树”。
如:将自己现在和以前的照片贴在树上,剪下自己喜欢的图片和将自己的'愿望画出来装饰在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挂在树上……
四、幼儿欣赏“生长树”,分享成长的快乐。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拓印意愿画
活动目标:
1、通过玩颜色,对色彩的变化感兴趣。
2、学习简单的拓印方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准备红、黄、蓝三种颜料,每人准备毛笔一支、调色盘一个,铅画纸、白纸、夹子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师:“今天王老师要请小朋友一起来当小小魔术师好不好?”
教师出示调色盘,引导幼儿认识一下颜色:“你们看,老师盘子里准备了一些颜料,这些颜料是什么颜色的呢?”(红、黄、蓝)
2、引导幼儿大胆的尝试变色游戏。
(1) 师示范并讲解:“今天我们就要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来变魔术看看王老师是怎么来变的好吗?先拿一支毛笔蘸点水蘸上红色,把它放在盘子里,然后呢再蘸点黄色,把红色和黄色搅和在一起变变变,你们看变出了什么颜色?(橘黄色)把变出来的颜色涂在这个铅画纸上。”师再选择别的颜色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变色1-2次。
(2) 幼儿进行调色操作,教师观察,并进行适当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变色。师:“现在王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变魔术了,看看哪个小朋友变的颜色最多,变出来的颜色我们把它涂在铅画纸上,呆会有大用处。”(提出卫生要求——魔术师要小心啊,千万别把魔术变到外面,
(3) 学习拓印的方法:(师出示一张白纸)“看王老师手里有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按在刚才画好的画上,用夹子夹住,然后轻轻的在上面压压,再轻轻的提起来,你们看印出了什么?”
3、添画。
(1) 师示范给印出来的画添画。“王老师觉得有点象一只螃蟹的壳,王老师把它变一变,变成一只螃蟹行不行。”
(2) 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添出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画。
4、分享活动的乐趣,积累经验。
教师展现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教师及时鼓励、表
扬一些作品富有创造力的幼儿。
绘画《夏天的景色》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暖色表现炎热、用冷色表现凉快,描绘夏天的景色。
2.对绘画产生兴趣,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夏天的景色
2.油画棒,颜料,画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夏天到了,你们看到夏天是怎么样的?
让幼儿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展开
1.交流夏天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夏天到了,你们看到夏天是怎么样的?
人们在夏天里穿什么衣服?怎样才能凉快些?
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对夏天的认识和体验。
2.夏天的色彩
教师:如果我们把夏天画出来,想一想用什么颜色可以表现出夏天的炎热呢?
那什么颜色看上去凉爽些呢?
教师总结: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夏天的树叶很大很密,看上去很凉爽。
夏天人们穿得很少,喜欢在大树下乘凉、吃西瓜。红色、橙色看上去比较暖,可以表现炎热。
蓝、绿色看上去比较冷,可以表示凉爽。
3.交代要求,引导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幅夏天的画,我们用拓印颜料来印画树叶,再添画夏天的风景。
先想画什么内容,画的时候还要注意颜色是不是符合夏天的特征,怎样画才能使画面更漂亮。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在绘画中可以互相商量,正确选择夏天风景的颜色,并保持画面清洁,画出夏天的特征。
三、结束
展出幼儿作品。
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画面谈谈夏天的风景以及对夏天的感受。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会观察自己的小手,知道每人都有大小一样的两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五个手指,手指的长短、粗细是不一样的。
2、学习词:两只、一双、长短。
3、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绘画。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铅笔、绘画纸、油画棒、范画。
活动过程:
一、师生一起游戏:“我的小手真好看。”师:爸爸瞧、妈妈看,我的小手真好看。爸爸瞧、妈妈看,------我的小手又出现。老师边说边做,幼儿边学说,边做。
二、师:“小朋友,我们把手出来看一看,我们都有几只手?”“对了,有两只手,两只手也可已说是一双手。”
练习:老师说一双手,幼儿说两只手,再交换练习。幼儿根据老师说的'“一只手”或“两只手”举起相应的手。全班幼儿练习说:大家都有一双手(两只手)。
三、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的(引导幼儿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比),得出:两只手是一样大的,所以,也叫一双手。
四、数一数每只手上有几个手指得出:每只手上都有五个手指。
五、看一看五个手指一样长吗?
1、找出最长的手指,并捏住它,老师介绍:“这个最长的手指长在中间,所以叫它中指。
2、老师伸出大拇指和小手指问幼儿:“哪个大?哪个小?”大的叫大拇指,小的叫小拇指。
3、老师请幼儿伸出一个手指点东西,介绍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
4、师:“还有一个手指没有名字,所以叫它无名指。”
5、老师和幼儿一起说手指谣,巩固幼儿对手指的认识。
六、出示示范画,引导幼儿的兴趣
1请幼儿说说手的用途。
师:“小朋友,你们的小手能做些什么事呢?”幼儿自由讨论猜测,教师认真倾听,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积极猜测。
“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今天,老师再教小朋友一个新的本领,我们先来看一幅画。”
2、出示示范,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画得好看吗?”“你们看看这棵树的树干像什么?”“对了,是手,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作画方法,是用我们的手掌来作画的。现在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是怎样用手掌画的.先把左手五指张放在图画纸上,用铅笔沿着手的轮廓把手画下来,画完后再把它装饰成一棵树。
七、布置作业及要求
1幼儿作画时,提醒幼儿放在纸上的手在画完之前不能随意移动。先用铅笔画好之后再图颜色。
2除了可以画树还可以画鸽子.仙人掌.手套等很多东西,可以按老师的示范画,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画。
3幼儿作画,老师巡视指导.八讲评展示幼儿作品,表扬想象力丰富的幼儿。
中班教案 篇3
有益的学习经验:
1.理解礼貌不仅是会使用文明用语,还要态度和气。
2.学习用和蔼、热情的态度办事。
准备:
商店角、情境表演一个。
活动与指导:
1.观看情境表演:在商店里内容大意:甲售货员说话和气、办事主动。例如,当她看见老奶奶来了主动询问: “您买点什么呀?”“我要买牙膏”。“我们这儿的牌子很多,有小白兔、中华牙膏、蓝天六必治、还有高露洁,你要哪一种呀?”当顾客买完东西,她还会说: “您慢走!再见!欢迎下次再来!”而乙售货员则正相反,他态度不好,从不关注顾客的需要。见人来了也不问要什么,顾客所要的东西没有,他也不主动介绍商品,一直站在那里没事干。即便顾客走,他也不说再见。结果顾客一来就爱找甲,而乙则没人搭理,他很奇怪为什么卖不出东西?
2.讨论:
(1)你喜欢哪个售货员?为什么?
(2)为什么甲能卖出东西,顾客盈门,而乙则冷冷清清呢?他该怎样做才是好售货员。
3.小结礼貌待客的方式是态度主动又和气。
4.请五至六名幼儿扮演售货员,其他幼儿扮演顾客玩商店购物游戏,练习正确礼貌交往。根据情况,游戏可轮换角色。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元宵节
有益的学习经验:
知道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花灯节。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
准备:
有关元宵节的录相、元宵一盒、花灯等。
活动与指导:
1.猜谜语:汤园。说说这是过什么节的一种吃食。引出谈话主题:元宵节。
2.观看录相元宵节。让幼儿说说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
3.讲解元宵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让幼儿知道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元宵又叫汤圆,它象征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甜美。点花灯是为了让节日的夜晚明亮,欢快。人们为了增添娱乐的情趣,还在灯上写上谜语,让大家来猜,猜中有奖,非常有趣。这个节日从古代传下来的,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花灯的样子越做越多,工艺越来越复杂,每年过节时,各地都有花灯展,鼓励小朋友随家人节日去赏灯。井告诉幼儿电视台届时还要播放相关节目,请大家注意收看,体验全家一起过节的乐趣。
3.请幼儿观看传统花灯的样子和吃元宵。说说自己见过什么样的花灯,吃过什么馅的元宵。
备注: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这样一种传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雉)临朝称制,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夜,汉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或叫“元夜”。此翻传说,教师了解即可,不必详细讲给幼儿听,若讲,酌情简化。
中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认真观察画面,能根据较复杂的画面信息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度假应该携带的必需品。
二、活动准备:
大图书(用白纸遮住部分画面),小图卡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平时爸爸妈妈有带你们去旅游度假吗?2、去度假要带什么东西呢?(幼儿讨论)
(二)阅读大书
1、有一个小女孩也要去度假,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会带什么东西去度假。
2、快速阅读大书1--5页。
提问:小女孩带了哪些东西去度假?
3、再次逐页阅读1---5页画面。
第一页:小女孩准备把什么放进箱子里?又拿出了什么东西?接着,小女孩又想带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第二页:皮球:小女孩带了什么?她在对皮球说什么?她又从箱子里拿了什么东西出来?
第三页: 小女孩还带了什么?(故事书)小女孩有很多的故事书,为什么她一定要带上这一本呢?讨论后又引导幼儿说出小女孩从箱子里拿了什么东西出来?
第四页:除了这些,小女孩还带什么?牙刷:为什么?
第五页:最后,小女孩带上了什么?游泳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游泳圈呢?(小鸭游泳圈)。
3、讨论:小女孩放了什么东西到箱子里?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又从箱子里拿出了什么东西?(老师利用统计图帮助幼儿理解)
4、小女孩这样收拾行李,你们猜猜妈妈会表扬她吗?会怎么表扬呢?请你们来说说----
5、第六页:妈妈的表情怎样?是在表扬小女孩吗?那是在----批评,为什么?
6、讨论:如果是你,你会带哪些东西去度假?
7、听了你们的话,小女孩又和妈妈一起整理行李了,现在,她们出门了,还带上谁?心情怎样?
(三)梳理故事
有一天,小女孩的妈妈要带她去度假,妈妈把收拾好的箱子放在地上,小女孩觉得很好玩,也来凑热闹,她把自己心爱的小熊放进了行李箱,把妈妈收拾好的果汁拿了出来,哎呀,新买的皮球一定要带上,又把妈妈准备好的衣服拿了出来,故事书还没看完呢,一定要带上,把妈妈放在箱子里德水壶那出来吧,妈妈说,每天要刷牙,牙刷一定要带上,接着把妈妈准备的.相机拿了出来,小鸭子游泳圈好可爱,一定要带上,又把妈妈准备的药品拿了出来,呵呵!小女孩把自己的东西放进了行李箱,却把妈妈准备的东西全都拿了出来,这时,妈妈看见了,非常生气。
妈妈批评小女孩后,就和小女孩商量,该带什么去度假,然后,妈妈就和小女孩一起重新整理行李,最后,带上爸爸,一起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度假了。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选择长短不同的纸条用折、卷等方法制作卷卷的头发。
2、引导幼儿细心地沿着线条操作,表现头发的卷卷。
活动准备:
1、范品三个(长发、卷发、长卷发);废旧广告纸条;双面胶、垃圾纸盒;轻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纸条:这是什么?可以怎么玩呢?
请幼儿自由玩一玩,你是怎么玩的?幼儿相互交流
2、利用情境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娃娃王国要举办一次盛大的舞会,他们想邀请娃娃们一起参加,可是他们没有漂亮的头发,怎么办呢?
幼儿:我们给他们做头发
3、我们就用纸条来帮娃娃们做头发,这个主意怎么样?
纸条能做什么样子的发型呢?幼儿交流
4、出示范品(各种不同卷发、直发 )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也给我的娃娃做了漂亮的头发,咱们一起来看看,看看他们的头发是怎么做的?
幼儿:哇!好漂亮!有长卷发;有卷卷发,有细卷发。
5、引导幼儿练习裹、折卷发的方法
师:你知道长卷发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试一试?自己在筐里选一种材料进行制作,看谁想出的办法和别人不一样?
幼儿:用正反连接折叠法进行折叠成卷发。
师:真棒!想得好,还有谁与他想的不一样?
幼儿:她选择了广告纸纸条,也用折叠的方法制作成卷发。
师:除了他们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幼儿:在手指上缠绕的方法,而且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师:请小朋友取出一根纸条学习缠绕的方法做卷发。
幼儿和老师一起练习缠绕
二、(播放轻音乐)指导幼儿运用提供的材料对娃娃进行制作头发
1、师:听音乐,请小朋友轻轻地请出自己的娃娃,给她制作出漂亮的头发,才能去参加舞会。
师:制作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想好你要给客人做什么头型;用哪些材料做;想好了再轻轻地走过去。
2)在使用材料和工具时,我们要看看那些小朋友能够与朋友商量着用,不抢不争,用过的垃圾知道放进垃圾纸盒里。
3)听到音乐停止后,把你的娃娃送回原位放好,然后边练儿歌边收拾材料,看看哪一组收拾得又快又干净。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开始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三、介绍作品
放轻快的音乐,幼儿头戴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中班教案 篇6
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非常渴望模仿成人的活动,扮演爸爸妈妈。为了让幼儿认识家庭中每位成员的角色,培养他们互敬互爱的精神,特别设计一次“娃娃家”活动。
活动目标
1. 熟悉角色活动区的环境及规则,能够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
2. 喜欢扮演熟悉的角色,知道角色名称,模仿基本的动作。
3. 游戏中有简单的角色语言和行为。
4. 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表演的能力。
5. 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重点难点
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和关系及游戏中简单的角色语言和行为。
活动准备
准备材料和道具,例如布置有小床、沙发的起居室,娃娃、爸爸(夹包)、妈妈(围裙)、爷爷、奶奶、的头套、拐杖等。
活动过程
在角色活动之前,我精心布置了娃娃家的环境,用纱窗把娃娃家布置得温馨而漂亮。在这个“家”中,有沙发、桌椅、小床、电视等家具,床上有娃娃在睡觉。在娃娃家的一角,布置了厨房用品:锅碗瓢盆、橡皮泥做得各种面点、彩色纸做得各种蔬菜等。
孩子们选择好了角色都进入到区域中开始活动了,彬彬扮演娃娃家的爸爸,他在家里看着报纸,顺顺和乐乐扮演着娃娃家的爷爷和奶奶,露露则穿上了妈妈的围裙像模像样地在厨房里忙着。开始的几分钟里,孩子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玩得很高兴,可时间稍长一点,有的孩子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彬彬扔下报纸出门了。在各个区域里转来转去,顺顺和乐乐手拉着手旁若无人地在客厅里跳起了舞。露露则在厨房里乐此不疲地忙着做饭,娃娃被扔在了一边,无人照管。
这时,老师走进了娃娃家说:“我是爸爸的朋友,来看望爸爸的,爸爸去哪了?”正在跳舞的顺顺和乐乐听到问话,停止了跳舞,赶紧过来接待“客人”。“爸爸”彬彬听到问话也急忙跑回了娃娃家,“客人”把娃娃抱起来说:“呀!孩子好像有点发烧,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啊?”娃娃家的几个人都围到了娃娃身边,有的倒水,有的找药,正在做饭的妈妈也跑进屋里抱起娃娃。
老师看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游戏中,说:“娃娃吃了药,让她睡会吧,要好好看着点,要是继续发烧可要及时送医院啊!你们谁来照顾孩子呢?”“爷爷”说:“妈妈照顾孩子吧!”于是,“奶奶”主动去做饭,“爸爸”忙着招待客人。孩子们又回到了原来的角色中,继续开始活动了。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集体阅读与自主阅读结合,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诙谐有趣。
2.感知几个青蛙争抢的过程,大胆讲述,分享阅读经验。
3.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对这个绘本感兴趣。
活动准备:
绘本人手一本、PPT等。
活动过程:
一、阅读歌曲,激发兴趣。
教师:唱响阅读歌,走进新天地。小朋友,又到了我们阅读的时间了,让我们一起唱起我们的阅读歌吧!
教师:今天阅读的`主人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在哪里(树林)?
二、观察封面,直接导入。
1.教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了,走来了谁?他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这是什么?(请幼儿猜)
三、集体阅读绘本的前几页。
1.观察第1页。
教师:两只青蛙看见这个奇怪的东西,会怎么想呢?他们会怎么做?
2.观察第2-3页。
教师:当他们都想把他带走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
3.观察4-5页。
教师:这时他们两个又开始做什么了?
4.幼儿尝试表演。
5.观察6-7页。
教师:当他们抢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谁来了?会帮谁呢?最后哪一方会赢呢?答案就在书里。
三、幼儿自主阅读,分共交流分享争抢的过程。
1.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2.交流分享。
3.出示结局。
教师:正当他们拉的不分胜负的时候,有一个声音传来。是谁呀?猜一猜,他们会放手吗?蛇很生气。
四、完整阅读欣赏绘本。
教师:这个故事真有趣,让我们完整的来读一读吧!
五、欣赏故事封底,拓展延伸。
1.出示封底。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封底上的这个长长的是什么了吗?谁来读一读这条蛇说了什么?
2.讨论:你们觉得他们还会来吗?为什么?
教师:生活中,你跟别人抢过东西吗?你觉得这样好不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争抢。否则很容易上当。
3.教师:今天老师就将这本有趣的书放到我们的图书馆里,感兴趣的小朋友在游戏时还可以再去读一读。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在游戏中继续阅读,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由于本班的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而《两个邮递员》这个故事里存在着一些反义词。通过本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并会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做事情。
2、学习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做事情,并学习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活动准备
各种具有相反特征的物品(如:、海棉和木块、棉花和沙子、新的毛巾和旧的毛巾、厚的书和薄的书等等);铃鼓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1、引入活动。
看工作,猜职业。
2、欣赏故事《两个邮递员》,理解故事内容。
(1)听完故事后,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分析、交流看法,懂得要根据处的特长去事情。
(3)说一说故事中出现了哪些相反的词语,并让幼儿学一学“低着头”和“仰着脸”的动作。
3、学习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1)集体游戏,(拍手歌,做出相应的动作)并找出游戏中相反的动作。
(2)出示儿歌:森林里,真热闹,动物们,起得早;
狐狸瘦,猪儿肥,骆驼高,羊儿矮;
猴子多,老虎少,大象大,松鼠小,
你来我去,真热闹,到发晚上就安静。
(3)请小朋友把儿歌中的反义词找出来,读一读。
4、玩“找相反”的游戏。
(1)通过用耳朵听一听,用手捏一捏、拎一拎,用眼睛仔细观察说出相对应的.一对反义词。
(2)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已在日常生活中所知道的反义词。
5、互动游戏“说相反”,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我说左,我说右……”
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不但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还能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语言。以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结合故事内容通过学会一些简单的反义词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教案05-13
中班教案(经典)12-22
中班的教案07-18
中班教案[经典]08-14
(经典)中班教案09-02
中班教案(精选)07-29
中班教案07-20
中班教案(精选)10-13
中班教案【精选】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