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8 10:56: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合集】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6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读:“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二、自读《游园不值》

  三、学《游园不值》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练写“屐、扉”两字。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来汇报一下

  “怜”“应”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应”“怜”的含义。

  诗人游园心切、然而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垂头丧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了什么?(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a、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读)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5、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寻春,结果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为什么就那么高兴了。

  6、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满园的春色?(课件展示满园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师: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读。(读后问:跟我们今天学的哪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四、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同学们,是什么唤起了我们对满园春色的联想?

  再指《游园不值》最后两句。

  其实,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五、配乐朗读。

语文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能够借助网络等平台搜集、处理、交流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抓住重点语段和词句,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创设智慧灵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十个生字,理解“痴迷、纵横、闪烁、鼓鼓囊囊”等词语;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3、利用博客、网络交互功让学生开展创意阅读,延伸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凭借文本,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

  2、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人体验地生成,通过学法指导,以读促写。

  2、通过博客、网络平台等多种交流方式,实现文本、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体会法布尔从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2、建立主题博客学习网站。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视频、主题博客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法布尔——从直观入手,走进文本学习

  1、谈话: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大自然的礼物。(课件展示昆虫图片)喜欢这些小家伙吗?有个人也很喜欢小昆虫,可他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将这种热爱与痴迷持续了一生,他就是法布尔——科学殿堂里的一位巨人。(板书:科学殿堂)

  (设计理念:直观再现生动活泼的昆虫图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轻松、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2、小组交流,认识法布尔。

  谁来说说你对法布尔的了解?

  (学生将课前搜集关于法布尔的资料进行交流。)

  3、课件出示法布尔生平简介。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法布尔,走近法布尔,激发他们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

  4、师:让我们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到法布尔的童年去看看吧!板书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学生随师书写课题)

  二、互助学习,初读课文 ——通过互助学习,扫清文字障碍

  1、同桌互助,对读课文。

  要求:字音读准,课文读通,理解重点词语,扫清文字障碍。

  2、多媒体课件出示文本,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注意带点字读音。

  纵横 闪烁 光泽 责骂 满载而归 鸟栖虫居

  中毒 观察 可恶 痴迷 鼓鼓囊囊 兴致勃勃

  (设计理念:课件出示文中重点字词,直观帮助学生纠正字音,理解词义,便捷、生动,利于学生掌握、积累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初识文本内容,促进探索新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法布尔是个怎样的孩子?

  2、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反馈。

  3、课件出示文本: “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理解“着迷”。

  4、在课文中还有几个和着迷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

  教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5、学生结合“迷”字,理清课文叙述了哪几件事?

  (设计理念: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本,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阅读,沉浸文本,促使学生深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在感知文本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四、以读促学,感悟痴迷——引导品析文本,进行学法指导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画出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抓感受深的词语美美读一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师生共读共议。

  多媒体课件出示重点语段:

  1) “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为了观察昆虫,法布尔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2)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

  (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终于”说明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3)引导想象,拓展思维:法布尔在找这位“歌唱家”时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4)重点指导读法布尔对妈妈说的话,用表演朗读法来表现法布尔找到纺织娘的欣喜。(师生合作创造性表演读。)

  (设计理念:教师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捕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2、归纳学法——读,想,划,评

  五、以导促学,探究痴迷——引导答疑导学,形成个人体验

  过渡:小法布尔的故事还真不少,这不,爸爸让他去放鸭子他又干什么去了?

  1、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

  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金钥匙:读——想——划——评

  划出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有感情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书写感受等语文实践活动,体会法布尔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领悟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适时加以学法上的指导,实现短时、协作、高效的学习。)

  1)、小组合作按照学法:读,想,划,评,找出反映法布尔喜爱昆虫的句子。

  2)、学生依照情感体验,读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2、教师引导感悟第四段。

  1)、根据学生发言,课件出示文本第四自然段,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静听,伴随着悠扬的钢琴曲《童年》,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美妙的画面。

  2)、师指导:如果是你趴在小溪的岸边,会观察到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交流个人情感体验)

  预设学生理解: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3)、请同学们用心感受一下美丽,神奇的昆虫世界吧!

  课件出示小昆虫视频。

  (设计理念:视频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还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自然世界的神奇,让学生走进法布尔迷恋的昆虫世界。)

  3、学习第5,6自然段,感悟“痴迷”

  过渡:这只把蒲公英当做降落伞的小甲虫多么可爱呀!它不仅吸引了我们,也深深地吸引了法布尔。

  1)、学生自读5、6自然段,划出描写小甲虫的句子。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文本:

  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

  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读句子,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之情。

  3)、这天,法布尔的衣袋里还装了些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喜滋滋”的心情。

  5、法布尔迷恋着昆虫的世界,可爸爸妈妈是怎样的态度呢?

  1)学生读后交流。

  2)教师小结: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把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装满了衣袋。为什么大自然中的一切令他如此痴迷呢?

  3)回顾全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描写大自然美好和小动物可爱的语句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好神奇。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大自然中的美妙的经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大自然的`志趣。

  (设计理念:点面结合,落实单元教学重点。)

  6、感悟最后一段。

  A、过渡:强烈的兴趣加上细致地观察,使法布尔最终成了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撰写了一部自然界的生命乐章《昆虫记》,引领人们去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B、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一座富有创意的雕像,这座雕像是什么样的?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C、师问:这沉甸甸的口袋里仅仅装的是昆虫吗?

  D、回扣文题: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E、课件出示文本:法布尔的衣袋里装满了( ),装满了( ),还装满了( )。

  师相机板书:强烈的兴趣、执着的精神

  设计理念:通过对文题的深入理解,提炼文章的中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以读促写,升华痴迷——延伸课堂内外,进行知识拓展

  1、走进法布尔

  A、多媒体课件出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法布尔

  B、师配乐范读。

  C、师动情小结:作为一位科学家,一位用心去观察、用爱去体会的科学家,法布尔先生的科学研究是充满诗意的,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这些鲜活的生命,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昆虫记》是最著名的,就让我们静静地去读一读,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设计理念:在诗意的环境里阅读诗一样优美的文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憧憬。)

  2、以读促写。

  此刻如果我们正站在法布尔的雕像前,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说呢?想一想,再写下来,也可以在课后把你的感悟、想法发到主题博客上。(出示博客链接地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习得语言工具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熏陶,让学生在人文情感的冲击下,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

  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科学的殿堂

  痴迷

  热爱大自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

  27* 牛郎织女(一)

  勤劳创造 勇敢追求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拓展阅读:《燕子》原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语文教案 篇6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水儿见他皱眉,云儿见他就跑。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风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却摸不着,也抓不到它?你们想知道它在哪都在做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到叶圣陶爷爷的诗中去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我们知道

  二、初读感知:

  1、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出示课件,听老师范读。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出生字并解决生字困难。

  先自学,然后小组长用卡片领读,最后在小组内以游戏的方式考一考。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

  以猜字游戏形式检查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接读课文。

  大家生字学的这么好,相信课文一定读的更通顺,流利。自由练读。

  指名接读。其他学生听读,并画出描写风的语句。给读的同学做出评价。

  2、汇报交流

  指名读出描写风的句子:

  A 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理解词语:颤动

  为什么枝头颤动,风就在那了。

  体会找到后的心情:激动、高兴、兴奋

  体会感情,练读课文。

  B 但是林木微微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体会词语微微点头,

  知道朗读方法:边读边想象。

  想象当时的情景,齐读课文。

  C 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理解词语泛起波纹

  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有趣活泼

  带感情练读,指名读

  3、总结读文

  现在同学们都从文中找到了风,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可爱调皮变化多端伟大

  带有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一背

  四、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叶圣陶爷爷在河面、在枝叶上找到了风,你们还在哪看到过风?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风。

  你能想文中这样来写一写吗?

  课件出示: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了。

  2、小结: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的风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夏天的风给人们送来了阵阵凉爽,秋天的风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冬天的风带来了片片雪花。你还收集到哪些描写风的好词好句了。

  学生汇报:词语和诗句

  今天大家和风成为了好朋友,学习这么累了,老师领大家大学习超市去逛一逛吧!

  课件出示:

  1)画风——通过图画向大家展示风。/

  2)颂风——有感情的背诵小诗

  3)写风——当小诗人写写风。

  4)给大自然中其他自然现象写首小诗。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回家完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