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教案

时间:2024-07-27 08:39:30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

  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和一次函数(形)的关系,是这两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强化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今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

  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操作——————自主探索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和思考,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索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形”————函数的图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

  迪卡儿的故事——————蜘蛛给予的启示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迪卡儿有一次生病卧床,他看见屋顶上的一只蜘蛛顺着丝左右爬行。迪卡儿看到蜘蛛的“表演”猛的机灵一动。他想,可以把蜘蛛看成一个点,它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

  在蜘蛛爬行的启示下,迪卡儿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下几何图形(形)和方程(数)建立联系。迪卡儿坐标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我们可以把图形化成方程来研究,也可以用图象来研究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数)与一次函数(形)的关系。

  二. 尝试探疑

  1、Y=x+1

  你们把我叫一次函数,我也是二元一次方程啊!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学生先是疑惑:方程就是方程,函数就是函数,它们能有什么联系呢?然后通过思考、交流,最后恍然大悟。初步感受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在联系。

  2、函数y=x+1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x—y=—1?

  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在不在函数y=x+1 的图象上?方程x—y=—1与函数y=x+1有何关系?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计算。从函数y=x+1图象上找几个点看它们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x—y=—1。结果都满足。然后学生就会自主和同伴交流,问一问同伴函数y=x+1图象上的点满足不满足方程x—y=—1。结果也都满足。这样他们就会搭成共识:函数y=x+1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 x—y=—1。

  然后学生会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另一个结论: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一定在函数y=x+1的图象上。然后开始思索函数y=x+1和方程x—y=—1到底有何关系呢?通过交流自动得出结论: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x+1的图象相同。

  3。在同一坐标系下,化出y=x+1与y=4x—2的图象,他们的交点坐标是什么?

  方程组y=x+1的解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y=4x—2

  学生根据画图象的方法画出两函数图象,画出交点坐标。用消元法解出方程组的解。学生会大吃一惊:两者出奇地相近或者干脆就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开始探究二者关系。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函数y=x+1和y=4x—2的交点坐标就是由两个函数表达式组成的方程组

  y=x+1 的解。

  Y=4x—2

  教师作最后总结:因为函数和方程有以上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图象法解决方程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图象问题。

  三. 方程与函数关系的应用

  解方程组 x—2y=—2

  2x—y=2

  学生会很快的用消元法解出来。

  老师发问: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并给予口头表扬。如果没有人用其他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用图象的方法求方程组的解呢?这时,学生就会去探索新的思路、方法。

  一回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有了!方程组的解不就是两个方程变形得到的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吗?学生就会迅速动笔用这种方法把方程解出来。作完之后,互相交流。学生总结一下做题步骤:

  1。把两个方程都化成函数表达式的形式。

  2。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3。画出交点坐标,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解。

  问题又出来了,有的同学的解是 x=2 有的同学的解是 x=2。1 y=2。1

  y=1。9 有的同学的解是……虽然都和消元法得到的.结果相近,但各不相同。

  老师提问:你能说一下用图象法解方程组的不足吗?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用这种方法求的解是近似值。不准确。学生提出疑问:既然不准确,那学习它有什么用呢?用消元法就足够了!

  教师解释一下: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特别复杂的方程,用消元法解不太容易,我们就可以用电脑绘制成函数图象,很容易找出交点坐标。教师可以用Z+Z智能教育平台演示一下。

  [点评]用作图象的方法解方程组,这体现了两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数学知识,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起到化新为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让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新知识的技巧。

  四. 引申

  方程组 x+y=2

  x+y=5 解的情况如何?你能从函数的角度解释一下吗?

  学生用消元法开始解方程组,结果无解,怎么回事呢?学生会尝试运用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画出两个函数图象。答案有了!图象是平行的,没有交点。所以方程组无解了。哇!太神奇了!方程的问题可以用图象的方法解决了。

  [点评]因为有了上面的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在这里,学生就会自觉地从函数的角度探究方程的问题,初步具有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五.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操作和思考,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六. 作业

  1。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2x+y=4

  2x—3y=12

  2。如图,直线L、L相交于点 A,试求出A点坐标。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2

  第1、2课时(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习目标:

  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课前预习:

  一、阅读教材P96-P98的内容

  二、独立思考:

  1、满足方程组 的x的值是-1,则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______.

  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比较容易的变形是( )、

  A、由①得 B、由①得

  C、由得 D、则得

  3、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 以下各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果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 的值是多少?

  互动教学过程

  探究一: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

  探究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步骤 名称 具体做法 目的

  1 变形 变形为

  2 代入

  3 求一元

  4 求另一元

  5 写出解

  探究三: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按瓶计算)比为

  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自我能力评估

  一、课堂练习

  教材P98练习1、2题,P99练习第3、4题

  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二、作业布置

  教材P103习题8.2第1、2、4、6题。

  三、自我检验

  (一)填空题

  1、在方程 中,若用x表示y,则y=__________________,若用y表示x,则x=____________.

  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较简单的解法步骤为:先把方程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___,再代入方程________,求得_______的值,然后再求_________的值。

  3、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为_______________。

  4、若 是方程组 的解,则m=_________,n=__________。

  5、在方程 中,若x与y互为相反数,则x=_______,y=___________。

  6、从方程组 中消去m,得x与y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方程组 的解是方程 的一个解,则m=________________。

  8、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由得到用x的式子表示y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使得代入后化简比较容易的变形是( )

  A、由得 B、由得 C、由得 D、由得

  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时,代入正确的是( )

  A、 B、 C、 D、

  3、解方程组 的最佳方法是( )

  A、由得 再代入 B、由得 再代入

  C、由得 再代入 D、由得 再代入

  4、方程 的一个解与方程组 的解相同,由m等于( )

  A、4 B、3 C、2 D、1

  5、如果 是方程组 的解,那 之间的关系是( )

  A、 B、 C、 D、

  6、在式子 中,当 时,其值为3,当 时,其值是4,当 时,其值为( )

  A、 B、 C、 D、

  7、某校八年级学生在会议室开会,若每排坐12人,则有11人无处从,若每排从14人,则余1人独从一排,则这个年级的学生总数为( )

  A、133 B、144 C、155 D、166

  (三)解答题

  1、用代入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2、已知方程组 的解中x与y互为相反数,求m的值。

  3、已知方程组 的解是方程 的一个解,求a的值。

  4、已知方程组 与方程组 有相同的解,求a、b的值。

  5、解下列方程组的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如有错误,请指出来。

  解方程组

  解:由①得

  把代入中,

  y是任意数

  x是任意数

  因此方程组有无数个解

  6、若 求 的值。

  7、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数字大2,若将十位数了和个位数字交换位置,所得的数比原数的 多3,求这个两位数。

  8、甲、乙两人同解方程组 ,甲正确解得 ,乙因抄错C,解得 ,求A、B、C的值。

  9、已知等式 对于一切数都成立,求A、B的值。

  10、根据有关信息求解:

  (1)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求每件T恤衫和每

  瓶矿泉水的价格。

  (2)用八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了一个大长

  方形,求每块地砖的长和宽。

  第3、4课时(加减消元法)

  学习目标:

  1、掌握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进一步体会消元的思想。

  2、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比较容易的.方法解题。

  3、能由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组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课前预习:

  一、阅读教材P99-P102内容

  二、独立思考;

  1、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如果要消去x,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得到__________,如果要消去y,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方程 有两个解分别是 和 则 =_________, =___________。

  3、解方程组 为了计算较简单,最好是( )

  A、①7-②3 B、①-②3 C、①+②3 D、①2-②

  4、已知方程组 ,则 与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点A( ),点B( )关于 轴对称,则 的值是_____________。

  6、解方程组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大数和小数相差8,和是32,由大数是___________,小数是_______________。

  8、已知方程组 ,则 =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课堂教学

  探究一:用加减法解方程组 。

  步骤 名称 具体做法 目的

  1 变形 使方程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变成相反数的形式。

  2 加减

  3 求一元

  4 求另一元

  5 写出解

  探究二: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探究三: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均工作2小时共收割小麦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均工作5小时共收割小麦8公顷,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自我能力评估

  一、课堂作业:

  1、教材P102练习第1.2.3题。

  二、作业布置:

  教材P103习题8.2第3、5、7、8、9题

  三、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________,其中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

  2、用加减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较简单的消元方法是:将两方程左右两边_________,消去未知数______。

  3、已知方程组 用加减消元法消去x的方法是_________,用加减法消去y的方法是_______。

  4、方程组 ,可用______________消去未知数y,也可用___________消去x。

  5、方程 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

  6、用加着消元法解方程时,你认为行消哪个未知数较简单,填写消元的过程,不解:

  (1) ,消元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消元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方程组 ,不解方程组,则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 满足 ,那么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

  9、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为6cm和9cm两部分,则它的底边长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解方程组比较简单的消元方法是( )

  A、用含y的式子表示x,用代入法 B、加减法

  C、换元法 D、三种方法完全一样

  2、用加减法解方程组 ,下列解法不正确的是( )

  A、○13-○22,消去x B、○12-○23,消去y

  C、○1(-3)+○22,消去x D、○12-○2(-3),消去y

  3、用加减法解方程组 ,其解题步骤如下:(1)○1+○2得 ;(2)○1-○22得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1)、(2)都不对 B、步骤(1)、(2)都对

  C、本题不适宜用加减法解 D、加减法不能用两次

  4、若二元一次方程 有公共解,则m等于( )

  A、-2 B、-1 C、3 D、4

  5、已知方程组 的解为 ,则 的值为( )

  A、4 B、6 C、-6 D、-4

  6、以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点P( )一定不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7、如果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x、y的差是7,那么k的值是( )

  A、-2 B、8 C、0.8 D、-8

  (三)解答题

  1、用加减法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2、用适合的方法解下列方程组:

  (1) (2) (3)

  3、若方程组 的解满足 ,求m的值。

  4、已知方程组 中 的系数已经模糊不清,但知道其中表示同一个数,也表示同一个数,且 是这个方程组的解,你能求出原方程组吗?

  5、已知关于 有方程组 的解是 ,求 。

  6、解方程组 。

  7、在一本书上写着方程组 的解是 ,其中y的值被盖住了,你能求出p的吗?

  8、已知 , ,求 的值。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10、解这个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3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二节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习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能够灵活熟练地掌握加减消元法,在解方程组时会更简便准确,也是为以后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关系式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联系实际,应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方面,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加减消元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灵活应用。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2)班学生基础比较好,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大多数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希望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借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说教法: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

  说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消元)

  2、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消元方法?(“单身”代入法、“朋友”加减法)

  下列两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

  2x3y=16①

  X-y=3②3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然后口述解题方法。

  教师:肯定、鼓励、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了相关的旧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师:我们用代入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单身”,用加减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朋友”,再用同减异加的法则进行解答,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目:

  问:这题能否用“单身”代入法或“朋友”加减法来求解?为什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2、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主动探索出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并肯定和鼓励他们。)

  总结解题方法:如果一个方程组中x或y的系

  数不相同时,也就是说它们不是“朋友”时,先要想办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方法一:将方程①变形后消去x。

  方法二:将方程②变形后消去y。

  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解题过程,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结果,集体订正。请做对的同学举手,全班同学都为自己鼓鼓掌,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祝贺,暂时还没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索这道过渡性的题目,是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为学习下面这道例题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变“陌生人”为“朋友”这一设想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例题探索例5、解方程组:3x-4y=10①

  5x6y=42②

  师:这道题的x与y的系数有何特点?如何变成“朋友”?

  (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板书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讨,逐步发现可以用加减消元法去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也让他们再次体会了消元化归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学生有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后,会产生一种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4、试一试

  学生完成课本第30页的试一试,让学生用本节课的加减消元法和前面例2的代入消元法进行比较,看一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写出解答过程,并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展示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发现本节课的方法比例2的方法更简便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用本节课的知识去解题的冲动。]

  (三)反馈矫正

  解方程组: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此时可轻声播放一首钢琴曲,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两个同学上台解题,教师巡视,并每一个组选两名代表检查本组同学的完成情况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待全班同学完成后,让台上这两位同学试着当一下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做的题目,教师为评委,进行点评并总结,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做自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选代表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谈谈对这节课的体会。

  [设计意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31页的练习。

  选做题:

  ①

  (2)

  ②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现在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五、板书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四)

  找“朋友”——变“陌生人”为“朋友”——同减异加

  例题分析习题分析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让学生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变陌生为熟悉”的化归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谁能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什么你造的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谁能知道上述方程组(指学生提出的方程组)的解是什么?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上节课我们提出了鸡兔同笼问题:(投影)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设农民有x只鸡,y只兔,则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

  对于列出的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如何求出它的解呢?(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若设有x只鸡,则兔子就有(50-x)只,依题意,得2x+4(50-x)= 140从而可解得,x=30,50-x=20,使问题得解。

  问题:从上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过程中,你能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串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它的解法)

  (1)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列方程时所用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2)该等量关系中,鸡数与兔子数的表达式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

  (3)前述方程组中方程②所表示的等量关系与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是否相同?

  (4)能否由方程组中的方程②求解该问题呢?

  (5)怎样使方程②中含有的两个未知数变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呢?(以上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想出消元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讲解。

  由方程①可得y=50-x③,即兔子数y用鸡数x的代数式50-x表示,由于方程②中的y与方程①中的y都表示兔子的只数,故可以把方程②中的y用(50-x)来代换,即把方程③代入方程②中,得2x+4(50-x)=140,解得x=30。

  将x=30代入方程③,得y=20。

  即鸡有30只,兔有20只。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讲授新课例1解方程组

  分析:若此方程组有解,则这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就应取相同的值。因此,方程②中的y就可用方程①中的表示y的代数式来代替。解:把①代入②,得3x+2(1-x)=5,3x+2-2x=5,所以x=3。把x=3代入①,得y=-2。

  (本题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并板书,同时教师在最后应提醒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要判断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需检验。其方法是将所求得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里的每一个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检验可以口算,也可以在草稿纸上验算)教师讲解完例1后,结合板书,就本题解法及步骤提出以下问题:

  1.方程①代入哪一个方程?其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能代入?

  3.只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方程组解完了吗?

  4.把已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个方程来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较简便?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方程组得以求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例2解方程组

  分析:例1是用y=1-x直接代入②的。例2的两个方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所以不能直接代入。为此,我们需要想办法创造条件,把一个方程变形为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或含y的代数式表示x)。那么选用哪个方程变形较简便呢?通过观察,发现方程②中x的系数为1,因此,可先将方程②变形,用含有y的代数式表示x,再代入方程①求解。解:由②,得x=8-3y,③把③代入①,得(问:能否代入②中?)

  2(8-3y)+5y=-21,-y=-37,所以y=37。

  (问:本题解完了吗?把y=37代入哪个方程求x较简单?)把y=37代入③,得x= 8-3×37,所以x=-103。

  (本题可由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完成)

  三、师生共同小结

  在与学生共同回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着重指出,因为方程组在有解的前提下,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所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值,故可以用它的等量代换,即使“代入”成为可能。而代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元,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

  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身边数学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上网收费”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二)享受探究乐趣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2、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乘坐智慧快车

  例题: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使上网者更合算?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将上网问题延伸为例题,并用问题:“你家选择的上网收费方式好吗?”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体验成功喜悦

  1、抢答题

  2、旅游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在抢答中品味成功的快乐,提高思维的速度。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五)分享你我收获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六)开拓崭新天地

  1、数学日记

  2、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突出一个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现一个价值——数学建模的价值

  4、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画两个角的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2.掌握用量角器画两个角的和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画法.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画角的和、差、倍、分,三角板和量角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利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的方法,说明几何知识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学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多样性,领会几何图形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以学生操作为主.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参与,认真思考领会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二)难点

  准确使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几分之一.

  (三)疑点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

  (四)解决办法

  通过正确指导,规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画法要领,并以练习加以巩固,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教师设,学生动手及思考创设出情境,引出课题.

  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把握几何语言美的方法,放手由学生自己解决有关角的画法.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角及角的和、差、倍、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画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掌握.

  图1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

  师:现有工具量角器和三角板,谁到黑板上画一个角等于呢?请同学们观察他的操作,老师要找同学说明他的画法.

  【教法说明】有上节课的基础,学生会先用量角器测量的度数,再画一个度数等于这个度数的角,学生也会叙述其画法.

  提出问题:若老师想画的余角、补角呢?

  学生会想到画、减去的度数后的角,即为的余角、补角.

  师: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这时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立刻回答还有困难.教师抓住时机点明课题: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研究角的画法,学习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以及一些特殊角.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会解决的.另外,角的画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课题……)

  [板书]1.7角的画法

  探究新知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找学生再次叙述方法: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再画一个等于这个度数的角.

  操作:略.

  注意:量角器使用三要素:对中、重合、读数.

  2.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和一副三角板,再找同学说出一副三角板中各角度数.

  学生活动: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直角、角、角、角.

  提出问题:你能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的角吗?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角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同桌可相互交换检查,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教法说明】有前一节角的和、差的理解和、 、角的画法,学生对画、的角不会有困难.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对于画法学生不会叙述得太严密,教师要把关,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严密性.

  教师根据前面学生所画图形,引导学生写出画法.(以角的画法为例,与例题相符.)

  图1

  画法如图l,①利用三角板,画

  ②在的外部,再画就是要画的的角.

  反馈练习:用三角板画、的角.

  【教法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三个角的画图.教师不给任何提示,只要求写出画角的方法,注意观察画法,是否写出了“在角的内部画的角”.区别例题中两角和的画法.

  提出问题:由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画出的角.

  这些角都是的倍数,用三角板也只限画这样的角.由此得出:由量角器画任意角的和、差、倍、分角.

  3.画任意两个角的和差及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

  问题:如图1,已知、(),如何画出与的和?与的差?

  图1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方法,并在练习本上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图.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老师归纳以下方法:

  (1)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计算出它们度数的和、差,再用量角器画出等于它们度数和、差的角.

  (2)用量角器把移到上,如果本方法.

  图1

  教师示范,写出两种画法:

  画法一:(1)用量角器量得,.

  (2)画,就是要画的角如图1.

  图2

  画法二:(1)用量角器画.

  (2)以点为顶点,射为一边,在的外部画.

  就是要画的角如图2.

  学生活动:叙述用两种方法画的画法.出示例1由学生完成,要求用两种方法,找同学板演.

  例1?已知,画出它们的余角.

  画法一:(1)量得.

  图1图2

  (2)画,就是所要画的角,见图1.

  画法二:利用三角板,以的顶点为顶点,一边为边,画直角,使的另一边在直角的内部,如图2,就是所要画的角.

  【教法说明】第二种画法学生可能叙述或书写不太完整,教师要注意其严密性.

  反馈练习

  1.已知,画出它的补角.

  2.已知,画它们的角平分线.

  3.画的角,并把它分成三等份.

  【教法说明】本练习只要求图形正确即可,不要求写出画法.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脉络: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46页习题1.5A组第2、3题.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会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及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难点: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学前准备

  1、知识回顾:

  (1)方程的概念;

  (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什么是方程的解?

  (4)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如何表示?

  2、合作学习:

  ①小红到邮局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

  如果设需要票额为6角的邮票x张,需要票额为8角的邮票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你能列出方程吗?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变陌生为熟悉”的化归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谁能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什么你造的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谁能知道上述方程组(指学生提出的方程组)的解是什么?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上节课我们提出了鸡兔同笼问题:(投影)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设农民有x只鸡,y只兔,则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

  对于列出的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如何求出它的解呢?(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若设有x只鸡,则兔子就有(50-x)只,依题意,得2x+4(50-x)= 140从而可解得,x=30,50-x=20,使问题得解.

  问题:从上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过程中,你能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串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它的解法) (1)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列方程时所用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该等量关系中,鸡数与兔子数的表达式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3)前述方程组中方程②所表示的等量关系与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是否相同?

  (4)能否由方程组中的方程②求解该问题呢?

  (5)怎样使方程②中含有的两个未知数变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呢?(以上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想出消元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讲解.

  由方程①可得y=50-x③,即兔子数y用鸡数x的代数式50-x表示,由于方程②中的y与方程①中的y都表示兔子的只数,故可以把方程②中的y用(50-x)来代换,即把方程③代入方程②中,得2x+4(50-x)=140,解得x=30.

  将x=30代入方程③,得y=20.

  即鸡有30只,兔有20只.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讲授新课例1解方程组

  分析:若此方程组有解,则这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就应取相同的值.因此,方程②中的y就可用方程①中的'表示y的代数式来代替.解:把①代入②,得3x+2(1-x)=5,3x+2-2x=5,所以x=3.把x=3代入①,得y=-2.

  (本题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并板书,同时教师在最后应提醒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要判断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需检验.其方法是将所求得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里的每一个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检验可以口算,也可以在草稿纸上验算)教师讲解完例1后,结合板书,就本题解法及步骤提出以下问题:1.方程①代入哪一个方程?其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能代入?

  3.只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方程组解完了吗?

  4.把已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个方程来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较简便?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方程组得以求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例2解方程组

  分析:例1是用y=1-x直接代入②的.例2的两个方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所以不能直接代入.为此,我们需要想办法创造条件,把一个方程变形为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或含y的代数式表示x).那么选用哪个方程变形较简便呢?通过观察,发现方程②中x的系数为1,因此,可先将方程②变形,用含有y的代数式表示x,再代入方程①求解.解:由②,得x=8-3y,③把③代入①,得(问:能否代入②中?)

  2(8-3y)+5y=-21,-y=-37,所以y=37.

  (问:本题解完了吗?把y=37代入哪个方程求x较简单?)把y=37代入③,得x= 8-3×37,所以x=-103.

  (本题可由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完成)

  三、课堂练习(投影)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与学生共同回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着重指出,因为方程组在有解的前提下,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所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值,故可以用它的等量代换,即使“代入”成为可能.而代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元,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五、作业

  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5.x+3y=3x+2y=7.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0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会根据问题情境及条件列出分段计费及盈不足等问题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建模的过程和作用.

  数学思考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问题解决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必要的经济意识,增强他们节约成本、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科学性.

  教学重点抽象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1.某旅行社在黄金旅游期间为一个旅游团安排住宿,若每间宿舍住5人,则有4人住不下;若每间宿舍住6人,则有一间只住了4人,且空两间宿舍,那么该旅游团有多少人?有多少间宿舍?图1-3-7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学习了行程问题,百分比问题的解决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段计费、盈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去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导入课题.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1】分段计费问题某城市规定:出租车起步价所包含的路程为0~3 km,超过3 km的部分按每千米另收费.甲说“我乘这种出租车走了11 km,付了17元.”乙说:“我乘这种出租车走了23 km,付了35元.”请你算一算: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超过3 km后,每千米的车费是多少元?阅读后思考回答:问题1:由甲乘车付费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由乙乘车付费又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量关系?问题2:在这两个等量关系中,未知量有几个?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探讨已知与未知,并探讨设元的方法.问题3:你能通过设元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吗?试试看.解:设出租车的起步价是x元,超过3 km后每千米收费y元.根据等量关系,得解得答:这种出租车的起步价是5元,超过3 km后每千米收费1.5元.归纳总结:分段计费的常见等量关系是:总费用=各分段费用之和.

  【探究2】盈不足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问题1:“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这句话,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书本数吗?同样地,“若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又如何理解?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书本数吗?问题2:你能用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道题吗?试试看.问题3:如果需要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本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设元?如何列方程组?小组内合作,共同交流,提出各自的解法,然后讨论.归纳总结:盈不足问题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量,再根据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表示方法,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也可直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解法一: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题意,得3x+20=4x-25.解得x=45.答:这个班共有45名学生.解法二: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图书一共有y本.根据题意,得解得答:这个班共有45名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适当的图表,帮助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方程组的技能.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应用举例】例1用一根绳子环绕一个圆柱形油桶,若环绕油桶3周,则绳子还多4尺;若环绕油桶4周,则绳子又少了3尺.这根绳子有多长?环绕油桶一周需要多少尺?解:设这根绳子长为x尺,环绕油桶一周需y尺.由题意,得解得答:这根绳子长为25尺,环绕油桶一周需7尺.变式训练1.湖园中学学生志愿服务小组在“三月学雷锋”活动中,购买了一批牛奶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如果送给每位老人2盒牛奶,那么剩下16盒;如果送给每位老人3盒牛奶,则正好送完.则敬老院有多少位老人?2.朵朵幼儿园的阿姨给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3个还少3个,如果每人2个又多2个,请问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A.4个B.5个C.10个D.12个3.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克服因干旱而造成的电力紧张困难,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某地决定对居民家庭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电力公司规定:居民家庭每户每月用电量在80千瓦时以下(含80千瓦时,1千瓦时俗称1度)时,实行“基本电价”;当居民家庭每户每月用电量超过80千瓦时时,超过部分实行“提高电价”.(1)小张家20xx年4月份用电100千瓦时,上缴电费68元;5月份用电120千瓦时,上缴电费88元.求“基本电价”和“提高电价”分别为多少元/千瓦时.(2)若6月份小张家预计用电130千瓦时,请预计小张家6月份应上缴的电费.解:(1)设“基本电价”为x元/千瓦时,“提高电价”为y元/千瓦时.根据题意,得解得答:“基本电价”为0.6元/千瓦时,“提高电价”为1元/千瓦时.(2)80×0.6+(130-80)×1=98(元).答:预计小张家6月份上缴的电费为98元.通过应用举例,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查缺补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进一步体会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灵活解题.

  解:(2)由(1)可列方程组解得3+6=9(千米).答:他家到海滨9千米.除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外,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知识迁移及拔高的机会,使学生各抒己见,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

  【当堂训练】七年级学生在会议室开会,每排座位坐12人,则有11人无处坐;每排座位坐14人,则余1人独坐一排.这间会议室共有座位多少排(C)A.14 B.13 C.12 D.152.若某班购买一筐桃,每人分6个,则少6个,每人分5个,则多5个,则班级人数与桃数各是(B)A.22,120 B.11,60 C.10,54 D.8,423.请你阅读下面的诗句:“栖树一群鸦,鸦树不知数,三只栖一树,五只没去处,五只栖一树,闲了一棵树,请你仔细数,鸦树各几何”.诗句中谈到的鸦为__20__只,树为__5__棵.练习题的设置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查缺补漏,为以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教材P18练习T1,T2.2.教材P18习题1.3A组T3,B组T7. 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入手,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铺垫.

  ②[讲授效果反思]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帮助学生分清已知和未知,掌握本课时内容,突破难点.

  ③[师生互动反思]课堂上教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时,可让同学们分组探究、归纳总结,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④[习题反思]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1

  教学目标:

  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2.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教学重点: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教学过程: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思考: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22

  2x+y=40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探究: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1 (1)方程(a+2)x +(b-1)y = 3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b的取值范围.

  (2)方程x∣a∣ – 1+(a-2)y = 2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的值.

  例2 若方程x2 m –1 + 5y3n – 2 = 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

  例3 已知下列三对值:

  x=-6 x=10 x=10

  y=-9 y=-6 y=-1

  (1) 哪几对数值使方程 x-y=6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 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 的解?

  例4 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9的正整数解.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

  习题8.1 1、2题

  作业:

  教科书第102页3、4、5题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加减消元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消元)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利用小黑板)

  王老师昨天在水果批发市场买了2千克苹果和4千克梨共花了14元,李老师以同样的价格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共花了12元,问:梨每千克的售价是多少元?

  凭借学生的经验估计他们会在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后马上想到用代入法解方程组,进而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出示两种算法让学生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第二种算法是解决这个问题更简单的方法。

  师:算法一是代入消元法,算法二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加减消元法。

  复习加减消元法的定义: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组中两个方程中的某一个未知

  数前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然后把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以消去这个未知数,使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得以求解。

  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作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2、例题讲评

  ⑴5212xy例①解方程组:⑵326xy解:⑴-⑵,得

  2x=6

  x =3

  把x =3代入⑴得

  532y12

  3解这个方程得y = 2

  x33∴原方程组的解为y-2练习:指出下列方程组求解过程中有错误步骤,并给予订正。

  ⑴744xy练习1.:解方程组⑵544xy解:⑴-⑵,得

  2x=4-4,x=0

  把x=0代入⑴得

  704y4

  解这个方程得

  y1

  x0∴原方程组的解为

  y1⑴3521xy例②解方程组:

  ⑵2511xy解:⑴﹢⑵,得

  5x=10

  x=2

  把x=2代入⑴得

  3×2+5y=21

  解这个方程得y=3

  x2∴原方程组的解为

  y3

  练习:指出下列方程组求解过程中有错误步骤,并给予订正。

  3x4y14⑴练习②解方程组

  5x4y2⑵解:⑴-⑵,得

  -2x=12

  x =-6

  把x =-6代入⑴得

  5(6)4y2

  解这个方程得y = 8

  x6∴原方程组的解为

  y8⑴256xy例③解方程组:⑵364xy解:由⑴3得

  ⑶

  6x15y18

  由⑵2得

  ⑷

  6x12y8

  由⑶-⑷得

  27y10

  10解这个方程得y2710把代入⑵得y2710

  2x562756x解得2756x27∴原方程组的'解为10y27

  练习:指出下列方程组求解过程中有错误步骤,并给予订正。

  2x5y0⑴练习③解方程组

  x3y11⑵

  解:由⑵2得

  ⑶

  2x6y11

  由⑴-⑶得

  11y11

  解这个方程得y1

  把代入⑵得

  y1

  x3(1)11

  解得

  x14

  x14∴原方程组的解为

  y1

  六、小结

  掌握加減消元法应注意两点:(1)加减消元的根据是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等式不变。(2)相等两数的差为零,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因此,当两个方程中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绝对值相等时,可以把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使这个未知数的系数化为零,从而达到消元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练习3.3第2题(1)(2),第(3)选做。

  八、板书设计

  (1)复习旧知

  (2)例题讲评

  ⑴⑴52123521xyxy例①解方程组:例②解方程组:⑵⑵3262511xyxy⑴256xy例③解方程组:⑵364xy

  (3)小结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探究: 1. 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20xx年-20xx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4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为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四边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其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2)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3)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要结合图形,熟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点,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当沿着角的边将图形补全,或者把多余的线暂时略去,找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进而确定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建议

  1、上节课讨论了两条直线相交以后所形成的四个角,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讨论三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八个角,所以在教课过程,要运用基本图形结构将所学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向学生展示、

  2、在讲三线八角概念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顾名思义,把握住两个关键的环节,“三条线与一条线”,尽量给出变式的图形,让学生分辨清楚、

  3、这节课虽然不涉及两条直线平行后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问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见到,对下一步的学习很有好处,例如,平行四形中的内错角,学生开始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一课时中,出现这个基本图形,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疑点

  正确理解新概念、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练习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新课、

  2、通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设问引导,练习巩固讲授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线八角”,并能在图形中进行辨识、

  (二)整体感知

  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与∠3,∠2与∠4是什么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如图,∠1与∠2,∠l与∠4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关系?

  3、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交于一点 O ,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有几对邻补角?

  4、如图,三条直线 AB 、CD 、EF 两两相交,则图中有几对对项角,有几对邻补角?

  5、三条直线相交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其他相交的情形吗?

  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复合投影片1,在(1、2题的)图上添加一条直线 CD ,使 CD 与EF相交于某一点(如图),直线 AB 、CD 都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 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这样图中就构成八个角,在这八个角中,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前面已经学过,今天,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板书】 2.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通过复合投影片演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产生过程,并从演示过程中看到,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系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线的又一种情况、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

  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7页例题前的内容、

  2、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同位角:∠4和∠8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

  (2)内错角:∠3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内错角吗?

  (3)同旁内角:∠4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分内角吗?

  (4)同位角和同分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对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间互相评议、

  4、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进行评判,归纳总结、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 F 、Z 、U )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教师最后评价可以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议议评评的过程中明理、增智,培养了能力、

  投影显示(投影片2)

  例题?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l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为什么?

  [教法说明]例题较简单,让学生口答,回答“为什么”只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把主要根据说出来,讲明道理即可,不必太规范,等学习证明时再严格训练、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题是对简单变式图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指明第三条直线是 c ,即 a b c 所截,如 c a 被占所截,则结果截然不同,因此遇到题目先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栽,这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本组练习是由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找出构成它们的“三线”,或是由“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者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要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另外遇到较复杂的图形,也可以从分解图形入手,把复杂图形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如第2题由已知条件结合所求部分,对各个小题分别分解图形如下: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对找这一类的同位角,找这一类的内错角,找这一类的同旁内角有一定困难,为此安排本组选择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第2题中学生对 C 、D 两个图形易混淆,要加强对比以便解决教学疑点。第3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3对同旁内角。另外本组练习也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本组题目是上组题的延伸,再次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解决此类题常常因考虑不全面而丢解,要使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第2题以裁线为标准分类求解,分别把 AB 、BD 、EF 看成是截线找三类角,这样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四)总结、扩展

  1、本节研究了一条直线分别和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掌握辨别这些角位置关系的关键是分清哪条线是截线,哪些线是被截直线,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只要抓住三线中的主线——截线,就能正确识别这三类角、

  2、相交直线

  3、教师指着图中的一条被截直线,问:“这条直线绕着与截线着与截线的交点旋转,当同位角相等时,两条被截直线是什么关系?”

  【教法说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问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最后用是合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预习,寻找答案。系统性,最后用悬念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72页B组第4题、

  【教法说明】课本练习穿插在课堂练习中完成,故只留一道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广度

  作业答案

  4、答:(1)设 E BC 延长线上的一点,∠ A 与∠ ACD 、∠ ACE 是内错角,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AC 截成的和直线 AB 、BE 被直线 AC 截成的。

  (2)∠ B 与∠ DCE 、∠ ACE 是同位有,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BE 截成的和直线 AB 、AC 被直线 BE 截成的。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5

  【摘要】初三数学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实录本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1、师:在一望无际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x-y=2,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 得方程:x+1=2(y-1)

  师:同学们能用方程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这很好,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这个定义有两个地方要注意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的次数是一次

  练习:(投影)

  下列方程有哪些是+2y=1 xy+x=1 3x-=5 x2-2=3x

  xy=1 2x(y+1)=c 2x-y=1 x+y=0

  二、议一议、

  师:上面的方程中x-y=2的x含义相同吗?

  师:

  x-y=2

  x+1=2(y-1)

  2x+3y=3 5x+3y=8

  x-3y=0 x+y=8

  1、 x=6,y=22、 X=5,y=3 x=6 x=5

  y=2 y=3

  x=5 y=3

  1、 2、 3、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03-27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7-14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04-15

《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复习教案01-22

幼儿教案音乐教案05-31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1-08

小班教案起床啦教案11-17

拼音a教案大班教案参考06-08

【经典】小班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