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精品(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活动了解纸的特性,感知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爱惜纸张,变废为宝,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类纸,剪刀、笔、水等
三、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纸
1、看一看、摸一摸。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同的纸?(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颜色的不同并用手触摸感觉光滑与粗糙。)
2、折一折、吹一吹。(引导幼儿发现纸的硬软及厚薄不同)
3、]撕一撕,比一比。(引导幼儿观察哪种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纸?
(二)水中的纸娃娃(分组活动)
1、通过自由探索,看一看,比一比,什么纸会吸水?什么纸不会吸水?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幼儿将各种各样的纸张放入水中试一试,看看哪些纸湿了,哪些纸不会湿。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分类,并作记录。
2、比一比:教师为幼儿准备同样大小的各种纸张,让幼儿将纸分别放入水中,比一比什么纸吸水快,吸水强?
3、比一比:鼓励幼儿将纸折成各种各样的船,放入水中,看哪艘船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最长?
(三)交流讨论,分享同伴的经验。
引导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探索纸的用处,交流幼儿已有的经验。
(四)情景感知体验理解。
观看录象,向幼儿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纸张?
(五)好玩的纸制体育玩具。
教师提供多种纸制玩具,有纸棒、纸球、报纸等,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进行探索创新,教师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
教师引导幼儿合作玩。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特种车
科学活动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发现蔬菜竖切、横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能细心观察、大胆猜想,乐于用语言表达、绘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教具:各种蔬菜图片、切面图,实物蔬菜,投影仪
2.学具:人手一张记录纸,蔬菜切面图片,实物(番茄、萝卜、卷心菜、青椒、黄瓜)。
3.一段“找朋友”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蔬菜,看看都有些什么?(番茄、茄子、卷心菜、青椒、黄瓜)
2.如果我要把黄瓜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观察感知:比较番茄的两种切面形态,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观察黄瓜竖切面
“︱”这个符号表示把黄瓜竖起来切,大家看看切开后是什么形状?里面藏着什么?他们是怎么排列的?
小结:我们看到切开后黄瓜面上有籽和果肉,这面叫“切面”。
2.观察黄瓜横切面
1)除了从上往下切,还什么不同的切法?同时记录“一”
2)如果把黄瓜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会和竖切面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猜想记录横切面的.形态)
3)谁猜得对?还是切开来看看,根据幼儿描述教师画简笔画,重点引导幼儿看籽的排列。
3.比较竖切面和横切面的不同
竖切和横切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轮廓、籽的排列)
三、分组探索不同的蔬菜的切面形态
1.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蔬菜,每人选择一样看看它的竖切面、横切面的什么样子,然后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里。
2.切开蔬菜观察,每人在表格里记录自己的发现。
5.交流观察结果。
四、游戏:配对找朋友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配对找朋友”的游戏。请拿出椅子下的图片,看看是什么蔬菜的切面,然后找到他的另一半,一起把图片贴在相应的表格里。
2.在音乐下,每人找一蔬菜切面进行配对。
3.讲评
你们找的是什么蔬菜?它是怎么切得切开的样子怎样的?
4.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特征的植物。
2、知道植物跟人类的密切关系,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收集有关奇特植物的图片(含羞草、防盗草、猪笼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发孩子兴趣。
1、教师:"智慧树节目又开始啦,我们的口号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智慧树乐园。耶!'(师幼一起说)今天的节目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引起幼儿的兴趣。
2、展示图片,描述植物的特性。
3、提问:你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二、自由尝试探索:
1、再次出示含羞草、防盗草的图片。让幼儿去看一看,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触觉等感受植物的奇异特性。
2、引导幼儿说说: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接触防盗草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
含羞草:又名感应草,轻轻触碰这种植物的叶片会立刻紧闭下垂,呈含羞状。
防盗草又称植物猫,当人及 猪、羊、禽、牛、马等动物触碰时,接触处就会像被电击火烧般的奇疼怪痒。将干草放在粮仓周围,老鼠碰到就立即逃之夭夭,所以也有"植物猫"之称。
3、拓展幼儿对奇异花草的认识。
说出自己见过的奇特植物向同伴介绍。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植物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生长在哪里?
三、活动延伸:
为了幼儿进一步对植物兴趣,可以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资料,拓展对植物的认识。
四、活动反思:
通过教学活动,能让幼儿对花草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幼儿园中,幼儿对这些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的。需要教师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有关植物的比较完整的概念,更需要的是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的美好情感。在本课当中,幼儿们能和我互动的不是很好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幼儿更多的去发现花草的秘密,去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实验,感知火的特征,获取有关火的相关知识。
2、了解火的发展,懂得火对人们的好处和危害。
3、培养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摆放在前面,每组桌上放有:蜡烛4支,中间放一支大蜡烛(供幼儿点燃用)大杯子和小杯子各2个,一碟水、一盘沙。有关火的发展的图片或自制PPT。
活动过程:
一、创设烛火意境,探索感知火的特征。
1、感知火会发光、发热的特征。
①(活动室光线较暗)教师:“你们觉得这里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②(教师点燃前面的蜡烛)教师:“你们喜欢刚才还是现在,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火会发光,照亮教室,给大家带来光明。)
③教师:“现在用手慢慢靠近烛火,你有什么感觉?”(提醒幼儿不要碰到烛火。感知火会发热,给别人带来温暖。)
2、感知火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①教师:“这些小火苗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的?像什么?”(观察烛火的颜色、形状。)
②教师:“想让小烛火跳舞吗?有什么办法能让它跳起舞?你们想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学小烛火跳舞吗?”(引导幼儿通过用嘴轻轻吹、小手轻轻扇等不同方法感知火苗变化的形状。)
3、探索火燃烧的条件。
①教师:“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将燃烧的烛火熄灭呢?”(幼儿:用嘴、用扇子、放在
电风扇前吹吹,用吹风机吹等。)
②教师:“看一看你们桌上有什么工具?”(杯子、水、沙)“试一试用这些东西能将火熄灭吗?”(教师帮助幼儿点燃桌上的大蜡烛,幼儿在点燃的蜡烛上将小蜡烛点着,进行实验,提醒幼儿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③教师:“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发现?”“为什么这些东西能将火熄灭呢?”(引导幼儿得出结论: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二、观看图片或自制PPT,了解火的发展。
教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火?”(引导幼儿回忆、表达,如火柴、打火机、煤气灶、炉灶等。)
“火是怎么来的呢?”(观察PPT或图片,了解火的发展:钻木取火——打石取火——打火机、火柴——电子打火)
三、了解火对人们生活的好处和危害。
1、教师:“人类真聪明,发明了取火的方法,那你喜欢火吗?为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幼儿分为两大组进行讨论:火的好处和危害。)
2、教师:“火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幼儿:火能发光、发热、发电,可以取暖、烧烤食物,火还能推动飞船上天等,古代烽火台上的烽火可以用来传信息,焰火在节日里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3、教师:“火给我们生活会带来什么危害?”
幼儿:它能烧毁森林、房屋、引起爆炸、烧着衣服,还能把人烧死。
四、防火安全教育。
1、教师:火的危害虽然很大,但是我们不用怕它,怎样才能防止火灾发生?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平时不要玩火,不能在靠近火的地方玩易燃物,不要放烟花爆竹。
2、教师:如果看见起火了,应该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如不慎烧了东西,立即报告大人或用水扑灭,火势太大要立即离开,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求得消防员帮助;如果身上着了火,就在地上打滚,压灭火焰;如有浓烟就用湿布掩着鼻子,冲向门外;如果被大火围困,应尽力呼救,并想办法逃出。
科学活动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用途,知道金鱼很漂亮、很可爱,可供人们观赏。
2、学会用相应的词汇来表达,如:游来游去、游上游下、鱼鳍等。
二、活动准备:每组一个鱼缸,里面装上各种颜色的金鱼,鱼食。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金鱼,引导幼儿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1、鱼缸里有什么?(金鱼)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金鱼的颜色、外形)
2、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金鱼的品种很多:有红、白、黑等多种颜色。
(二)、教师边提问边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
1、金鱼的头上有什么?金鱼的身上有什么?(学习词汇:鱼鳍)
金鱼的身体后面有什么?
2、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后,教师做小结:金鱼有头,头上有两只圆圆的大眼睛,眼睛是突出的,头上还有嘴;金鱼的'身上有鱼鳍;身体后面有尾巴。
(三)、引导幼儿观察金鱼的生活习性:
1、金鱼爱吃什么?(鱼食、小虫)让幼儿给金鱼喂食并观察金鱼是怎样吃东西的,可让幼儿模仿做金鱼吃鱼食时嘴一张一合的样子。
2、金鱼喜欢在什么地方生活?(水里)它是怎样活动的?(在水里游来游去、游上游下的)
(四)、教幼儿念“小金鱼”的儿歌,巩固对小金鱼的认识:小金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游来游去多自由,真象一群好朋友。
(五)、让幼儿边念儿歌边学小金鱼游水出活动室,课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6
设计意图:
茶叶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孩子们对“茶叶”并不陌生,他们既有从生活中得来的浅显认识,又迁移了研究树叶所积累的经验,让他们深入体验到迎接挑战和不断寻求突破的快乐体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体验品茶的乐趣。
2、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知道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3、观察茶叶的外形特征,感受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活动准备:
1、茶叶、树叶、开水。
2、茶叶的制作视频。
3、透明玻璃杯。
活动过程:
1、出示茶叶。
(1)教师出示茶叶图片,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咦!这是什么?你见过它吗?在哪见过?
(2)教师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说对了,这就是茶叶。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茶叶,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见过的茶叶和老师带来的茶叶是不是一样的呢?
2、集体自由观察茶叶。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法理解各种茶叶的特点。
(1)看一看,观察茶叶的外形特征。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拿起桌上的茶叶,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2)摸一摸,闻一闻。
教师:刚刚小朋友们发现了茶叶的小秘密。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观察完后告诉老师茶叶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3)教师小结:茶叶摸起来有点粗糙的,闻起来香香的。
(4)观察树叶,与茶叶形成对比。
教师:看看桌上除了茶叶还有什么?(树叶)那我们再来看一看,比较一下茶叶和树叶,你们觉得茶叶是树叶吗?为什么?
(5)教师:小朋友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是茶叶究竟是不是树叶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做完这个实验,再请小朋友们来告诉老师茶叶是不是树叶,好吗?
3、用开水泡茶,引导幼儿观察茶叶的变化。
(1)教师现场泡茶,请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茶叶放进茶杯里,请老师帮我们把水倒进被子里面。
(2)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
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茶叶到了水中,经过水泡开后,会有什么变化。
(3)教师小结:茶叶由小变大了,水的颜色变黄,闻起来还香香的。
4、引导幼儿交流讨论:茶叶是不是树叶?说说理由。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茶叶是不是树叶?
教师:经过开水泡开一段时间后,茶叶的形状改变了,和树叶的.形状一样。
(2)教师小结。
5、播放视频或图片,介绍茶叶的制作过程。
(1)教师播放视频,了解制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我们喝的茶叶,它是怎么制成的。
(2)幼儿观看视频。
(3)教师小结:哦!原来我们茶叶的制作过程主要是由采摘——杀菁——揉捻——干燥后作成的茶叶。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
(4)体验品茶的乐趣。
教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喝一喝自己泡的茶吧!
活动延伸:
所有的树叶都可以制作成茶叶吗?
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感受管子的多样性,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乐意大胆探索实验,并根据结果总结出管子的特性。
3、愿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寻找自己认为是管子的东西。
物资准备:
收集各种各样的管子;水、豆子等游戏材料;茶杯和茶。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感知管子在颜色、形状、长短、粗细、软硬、光滑与粗糙等方面的不同。
师:昨天我们小朋友都去寻找管子了,你们找到的管子和老师找到的管子都在这儿,等会请你们找个好朋友一起去用小眼睛仔细地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捏一捏,把几根管子放在一起比一比这些管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幼儿操作比较。(教师和幼儿进行个别交流)
2、互相交流、学习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师:谁来说说,你们发现管子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请两个小朋友一起来回答。(教师引导幼儿从管子的颜色、形状、长短、粗细、软硬、光滑与粗糙等方面来回答。并在过程中发起两两互动或全班互动)
3、小结。
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管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颜色不一样,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形状不一样,用小手摸一摸,有些管子软软的会跳舞,有些管子硬硬的会唱歌。有的.摸起来一棱一棱的,有的摸起来光光的、滑滑的,放在一起比一比,还发现管子的长短不一样,粗细也不一样。这些管子真有趣,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们都有一个一样的名字——叫管子。
二、了解管子中间空,东西可以通过的本质特征。
1、通过游戏了解管子中间是空的。
师:你们愿意和管子做游戏吗?这里有水和管子,等会可以用水和管子做游戏;这里呢,还有豆子和管子,可以用豆子和管子做个钻山洞的游戏;这里还有茶,能不能用吸管喝到茶,能不能用茶吹泡泡呢?小朋友轻轻地去找一个游戏玩一玩。玩过以后可以再去玩一玩别的游戏。
2、幼儿交流游戏的玩法和自己的发现。
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你刚才是用管子和谁做游戏的?你是怎么玩的?
3、小结: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发现了管子的秘密:水、气、弹珠都能从管子里面出来,管子中间是不是空的呢?(空的)管子真奇妙,所有管子中间都是通的,里面空空的。
三、拓展经验,了解管子的用途
1、教师: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到过管子?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2、播放多媒体课件。
3、小结:日常生活中管子的用处可多了,浴室有、洗衣机上有,空调上有,抽油烟机上也有,汽车上、摩托车上,还有下水道管子呢……它们可以用来通水、通气、通油、通电线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就连我们的身体里也少不了它,比如血管、气管、肠子等。
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内容:中班科学活动《纸杯漏水吗》
活动目的:
1、使幼儿通过探索发现涂蜡的纸杯不漏水,知道一次性纸杯是既卫生又方便的饮水用具。
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纸杯若干,其余各种纸(新闻纸、马粪纸等)制作的.纸杯若干。记录卡,笔。
2、各桌一壶水,一个小桶,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分组探索,了解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反应:
1、请幼儿往纸杯中倒水,观察水在各种纸杯中的变化。发现有的杯子漏水,有的不漏水。
2、让幼儿往各个杯子里倒入等量的水,观察,记录不同杯子的漏水现象。
3、提问:所有的纸杯都漏水吗?哪种纸杯漏水快?哪种纸杯漏水慢?哪种纸杯不漏水?
展示各组的观察记录结果,小结。
二、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纸杯,探索饮料纸杯不漏水的原因
1、组织幼儿互相观察比较、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杯不会漏水,有的纸杯会漏水?
2、启发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不漏水的纸杯内涂了一层蜡。
三、组织幼儿讨论一次性纸杯的用处
1、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种纸杯?他们都有什么用处?(请幼儿互相交流、回答)
2、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这是常见的一次性纸杯,它制造方便,既卫生又便宜,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做实验,给一般的纸上涂一层蜡,检验其漏水程度。
科学活动教案9
设计意图: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组间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儿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学习、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这种学习是要与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这种学习方法尤为有效。前几天,许多孩子对石子投入瓶中能让水位升高很感兴趣,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我制作了课件《乌鸦喝水》帮助幼儿探索水位上升的原因,同时进行幼儿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活动目标:
1、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2学习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乌鸦喝水》
2、小石子、沙子、碎布头、海绵、棉花、纸张等各种投放材料
3、饮料瓶子若干
4、统计纸
活动过程:
一、 “猜谜语”课件引题
1、观看课件“猜谜语”(身穿黑黑衣,聪明心灵美,捉虫喂妈妈,叼石喝到水)
师:小朋友你们猜猜这是谁呢?(乌鸦)
二、 “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师: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它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1、小组讨论,将听到的方法记录下来“现在我们要五个小朋友一组,互相说说自己听到的办法然后请一个小朋友当记录员,将你们想的办法画下来。”
2、每组选一名幼儿述说本组的讨论结果。
三、“看动画”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四、“知识园”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索“如何喝到水”
1、提出探索要求:一组中两个小朋友当选材员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大家观察瓶里的水位有没有升高,实验成功与失败的水瓶分别摆放在各自的陈列台上,一名记录员要将实验结果与原先的猜测是否一致做上标记,还要有一名小朋友做实验汇报。
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幼儿先要自行分配角色,出现几名幼儿争当同一角色时,让他们用猜拳形式来解决。
2、幼儿小组合作进行探索,教师以噪音控制员的身份巡回指导。
3、每组选一名幼儿将记录结果进行讲述。
4、观看“知识园”答案,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本着幼儿是主体的原则,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参与,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此次活动,我觉得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为幼儿提供足够的选用机会,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每个幼儿都承担不同的探索职责,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利于其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在这种活动环境中来促进幼儿积极思维、主动交流分享对方的经验,对于探索中产生的各种预测是否正确并不重要,教师应真诚地接纳和认可,要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幼儿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幼儿与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主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活动教案10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中班科学活动——会“走”的盒子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小流星
设计意图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们会看见许多行星。在他们的眼里,星星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发现星星总在不断地眨眼睛。他们偶尔也会发现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留下长长的一道印痕。这些星星想干什么呢?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 了解有关流星、陨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内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观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陨石的图片。
3、 故事挂图、配乐故事。
过程建议
1、 回忆对夜空及流星的观察,说说自己对夜空的想象。
2、 听配乐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看图听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为什么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云姐姐为什么不让他去?小星星是怎样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4、 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句。
月亮婆婆说,地球是个怎样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样说的?
小星星对白云姐姐说了什么?白云姐姐又是怎么说的呢?
5、 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 绘画:小流星和他的朋友们。
2、 绘画:神秘的夜空。
科学活动教案11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我们打算以妈妈不在家,让小朋友们来当一回“妈妈的小帮手”情境引出课题,活动用了幼儿生活中每天都会用到的鞋子和袜子作为学具和教具,引导幼儿用袜子和鞋子进行配对、求同。帮助幼儿简历初步的集合观念。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成对的物品、相关的物品进行对应匹配。
2.初步养成将物品及时归位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拖鞋、球鞋、凉鞋、等鞋子各一双,5双不同颜色的袜子;相关物品的卡片若干组(碗和勺子,牙刷和牙膏,水壶和茶杯,脸盆和毛巾等)、
2.经验准备:对于简单的.物品会进行-匹配。
活动过程
(一)帮妈妈整理鞋子,老师引题。
1.出示一堆放乱的鞋子:老师(妈妈)这里有一堆鞋子,小朋友看它们乱七八糟的,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2.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你是怎么整理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检查幼儿配对情况并小结:材料一样、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它们是好朋友,所以要放在一起。
第一环节:通过帮妈妈整理鞋子,理解材料一样、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是一双。
(二)帮妈妈找袜子,学习配对。
1.出示颜色不同的袜子,分给10个幼儿每人一只,请手拿相同颜色袜子的幼儿迅速配对。引导幼儿找一找哪两只袜子是一双,应该叠在一起。
2.示范叠袜子的方法,请幼儿尝试将袜子叠整齐。
第二环节:出示颜色不同的袜子,帮妈妈找袜子游戏中理解配对)。
(三)帮妈妈整理其它物品,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述配对的物品。
1.出示碗、勺子、牙刷、牙膏等物品的卡片,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称以及用处,并请他们说一说:哪些物品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
2.请幼儿将相关的物品放在一起,并用语言表述:XX和XX在一起,XX和XX是好朋友可以放在一起。
第三环节:(拓展生活经验找出那些东西是一对好朋友)。
(四)结束活动,老师总结。
1.请幼儿说说家里还有什么东西是一对好朋友,可以放在一起?这些东西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
第四环节:请幼儿说一说家里一对的东西。
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知道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观察茶叶泡水后有何变化,了解渴茶的好处。
3、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干茶叶。
2、录相带(采茶情景)、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品尝茶水
请幼儿说说你喝的是什么?
2、师:你都知道有什么茶叶吗?请你说一说。
3、你眼中的茶叶长什么样子?请你画一画,看看谁画的最像。(幼儿作画,并展示在展板上)
4、出示茶叶,幼儿观察比较各种茶叶的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
5、幼儿讨论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6、录像
讨论:你从录像里看到什么、知道什么。
7、茶叶泡水后会有哪些变化呢?
8、幼儿讨论:喝茶有什么好处。
9、律动: 采茶舞
活动延伸
关于茶叶的`由来,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请幼儿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助查找资料,下次活动时请小朋友们互相讲讲关于茶叶的故事。
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我班的孩子都喜欢美丽的颜色,有好几个孩子还问:老师,我们生活中怎么有这么多颜色?多彩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孩子们都很疑惑。面对张张寻求真理的面孔,我们学习了美国作家李欧李奥尼的文学作品《小蓝和小黄》。这个故事淋漓尽致地讲述了颜色大家庭中的爱与颜色之间的融合变色。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故事,喜欢颜色,更喜欢探索颜色间的奥秘,于是我选择了颜色大家庭《神奇地拥抱》这个主题的活动。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爱意。
2、了解两色相混会变色的现象。
二、技能目标:
大胆操作各种材料,玩变色游戏,愿意讲述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目标:
能愉快的参加动手操作探索活动,体验变色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了解两色相混会变色的现象。
教学难点:幼儿操作各种材料,玩变色游戏,讲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小蓝和小黄》TV、PPT
2、桃红、蓝、黄色水、注射器、瓶子、帕子若干
3、桃红、黄、蓝颜色幻灯片若干
4、桃红、黄、蓝手偶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拥抱进入课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客人老师,我们给他们打个招呼吧。老师们还要和小朋友们交朋友,你们高兴吗?好朋友高兴地在一起用什么动作表示。(拥抱)我们和自己的好朋友抱一抱,再和老师抱一抱。小朋友们好热情!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仅热情还很漂亮,因为你们都穿着漂亮颜色的衣服。你们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刚才小朋友和老师还有你的朋友拥抱了,现在颜色朋友也想拥抱,出示小蓝和小黄手偶:“我们拥抱在一起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电影吧。”
二、(基本环节)由故事引入到变色实验
1、故事《小蓝和小黄》提出问题并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这个故事讲了颜色家庭中、颜色朋友间在一起的一些奇怪、高兴的事。老师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现在老师提问了。故事叫什么名字?小蓝家里有谁?你是怎么区分它的爸爸妈妈的?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小蓝有哪些好朋友?小蓝找到小黄了吗?找到了小黄!想想看,这时候小蓝的心情会是怎样的?(特别开心)他们高兴的'在一起用了什么动作表示呢?他们啊,开心地抱在了一起,抱啊抱啊。结果发生了什么变化?绿回家黄蓝父母都不认识她们,他们怎么样?眼泪聚在一起变成什么?他们第二次回家父母高兴地怎么样?结果又变成?
2、提要求,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小黄小蓝手偶:“小朋友们我们有一个疑问,故事里我们在一起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会有的变化呢?我们还有一个好朋友,看,是谁呀?小桃红和小黄、小桃红和小蓝在一起又会发生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动手做实验来发现吧。
在做实验前小朋友听几个要求:
(1)桌上有桃红、黄、蓝颜料分别放在三个碗里,碗里各有两只注射器,每只注射器的家是固定的,用了哪种颜色里的注射器用完了要放在那个颜色里,不要放错了。
(2)小朋友间互相配合、谦让,别人在用这种颜色的注射器你也要用那就要学会等待,等别人用完了再用。
(3)加色分三步:
(1)任意选两种颜色注射在自己的一个瓶子里,两种颜色加得差不多时盖好瓶盖摇,观察它有变化吗?
(2)然后取出第二个瓶子,再选另外两种颜色加在第二个瓶子里,再观察。
(3)最后拿出第三个瓶子,再选最后两种颜色加在第三个瓶子里,在再观察。边做边用脑筋记住新的颜色是用哪两种色变出来的。
(4)做实验时要爱卫生,颜料把手弄脏要马上用帕子擦掉,不要把颜料洒了。
(5)每个桌子坐四个人,两边坐,两头不坐,这样小朋友才好操作。
(6)老师巡视指导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观察到的现象,老师根据幼儿讲的出示幻灯片。
放音乐提醒幼儿停下实验,出示小蓝和小黄手偶:“在刚才的故事里我们发生了变化,那在小朋友的实验里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还有我们的朋友小桃红他和我们在一起,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发现?请做好好实验的小朋友来告诉我们吧。”
根据幼儿讲述老师出示幻灯片:黄+蓝=绿桃红+蓝=紫桃红+黄=桔
小朋友们刚才认真做了实验,仔细观察了颜色的变化,而且也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电影里的颜色是怎么变得吧。小朋友们变了绿、桔、紫还有其他不一样的颜色是因为你们加的颜料多少不一样,变化就不一样。总之,颜色朋友间,颜色家人间相亲相爱,两色一起就会变成新颜色。颜色的变化还有许多的奥秘我们以后再做实验去发现吧。
三、(结束环节)讲述自己和他人间的爱。
颜色朋友间,颜色家人间相亲相爱,他们的爱用什么来表达?拥抱变色。小朋友们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你的朋友吗?你们是怎样爱他们的?
四、(延伸环节)唱歌到户外找更多的颜色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我们带上颜色挂饰当颜色宝宝一起唱唱、跳跳到外面去找更多的颜色做游戏吧。
教学反思
本活动由人与人间的拥抱到颜色的拥抱并提出颜色间的奇怪事,设置悬念,让幼儿产生探索的欲望。借助多媒体让幼儿从故事中初步了解两色相混会变色的现象。再提出疑问:黄色和蓝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变化?那桃红色和黄色,桃红色和蓝色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在实验中,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材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验。实验结束后孩子们大胆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给大家。老师出示幻灯片小结。孩子们唱唱、跳跳到户外找更多的颜色。
科学活动教案14
一、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当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让他们有机会去操作、实验,并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蛋,是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食物,非常熟悉 。通常情况下,蛋在水里是会下沉的,加入何种材料后可以使它浮起来?为什么?这是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需要探讨的关键 。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蛋浮起来,体验成功后的快乐 。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
三、活动准备:
杯子、鹌鹑蛋、盐、糖、味精,筷子、笔、记录纸、PPT课件等 。
四、活动过程:
(一)幼儿叙述“沉”与“浮”的物品: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变魔术“鹌鹑蛋浮起来”:
提问:鹌鹑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教师做实验——鹌鹑蛋沉入水底
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鹌鹑蛋,鹌鹑蛋浮出水面 。
教师:你知道我是怎么让鹌鹑蛋浮的吗?
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12组,每组获得一个鹌鹑蛋、一个杯子、一个搅拌棒,一瓶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一种调味料 。
实验结果:鹌鹑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2)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鹌鹑蛋怎么样了?”
(3)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鹌鹑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
(4)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蛋浮起来 。
(四)死海的秘密
(1)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2)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
(这是一片死海,死海里的海水含有很多很多的盐,所以人就会浮起来啦!这就是死海的秘密)
(五)延伸性提问
“刚才我们做实验用的是生的鹌鹑蛋,那么如果是用煮熟了的鹌鹑蛋进行实验,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吗?让我们晚上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一做 。”
为什么鸡蛋壳有时候会是软的呢醋里面泡过的都会软 。
这是因为鸡蛋壳本身含有很多碳酸钙,醋则是一种弱酸,而碳酸钙在有水的条件下会生成氢氧化钙逐渐和醋中和反应,故使得鸡蛋壳碳酸钙中的含量变少,于是鸡蛋壳就软掉了 。
鸡蛋壳和什么发生反应后会变软,两小时内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所以,要让它变软,一定是要跟酸接触 。
我小学的时候有做过专门的小实验,就是把鸡蛋泡在食醋里,泡了一两天之后才变软的(醋酸,一种弱酸,跟鸡蛋壳里的碳酸钙发生了反应) 。
联系碳酸钙的性质(不稳定性),可能在加热的条件下,变软的反应过程会加快 。
我提议,要在2小时内让蛋壳变软,你可以尝试把鸡蛋壳放在普通的食醋里浸泡,然后加热,这样可能会更快地使得鸡蛋壳变软 。
如何让鸡蛋壳变软把鸡蛋泡在醋里可以让鸡蛋壳变软,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被醋腐蚀掉
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即CH3COOH,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时碳酸钙CACO3,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在化学中有一条规则,强酸和弱酸盐可制备弱酸,所以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和 二氧化碳和水 。鸡蛋壳本身含有很多碳酸钙,醋是一种弱酸,而碳酸钙在有水的 条件下会生成氢氧化钙逐渐和醋中和反应,故使得鸡蛋壳碳酸钙 中的含量变少,就软掉了
科学活动教案15
一、活动背景和设计意图
我们是海岛上的孩子,海和船只对于我们说已再熟悉不过。但是真正让我们说出船上有些什么,它有哪些作用,也是很困难的。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在船上,渔民伯伯把鱼捕来放在哪里?”孩子们都不知道。说:“我没有上过渔船。”据了解很多孩子除了要乘坐的客船外,很少带着孩子去别的船上看一看,所以,我设计这一科学活动,意让孩子对船只的内部结构有较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幼儿对船只、对周边事物深入观察的兴趣和能力。
二、活动目标
(一)了解船的结构,能说出船上主要部件的名称。
(二)知道目前船的主要作用是海上交通工具
三、活动准备
各种船的图片、模型 船的大图片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船的基本结构
重点提问
“这是什么?”“船上有什么?”
“有这个,”老师根据幼儿描述告知其名称。
(二)帮助幼儿理解他们的作用。
幼儿讨论锚 甲板 驾驶室 船舱 螺旋桨等是派什么用场的?
总结
(三)讨论船的.作用
重点提问
“如果没有船会怎么样?“
“船会带来什么好处?”—总结
(四)出示各种各样的船,展示
活动反思与建议
(一)通过本次活动的进行,孩子们对船只的结构和里面的装备产生了很浓的兴趣。纷纷向老师询问自己在船上看到的是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引发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二)同时,这次的活动内容科学性十分的强,孩子虽然喜欢,但是,简单的看图片和模型讲述,有的还是理解不了。所以,建议教师再设计一有关于水流位置与船行方向之间的关系的探索活动加深理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6-22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6
科学活动教案07-25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12-16
科学活动教案【精华】08-02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3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7-25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5-25
(精)科学活动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