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

时间:2024-07-15 07:17:3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超市大买场图、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明天是双休日,今天老师准备下班之后到超市里买一些东西,送给福利园的小朋友。那么老师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买东西呢?

  生:华联吉买盛、大润发、家乐福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出示家乐福)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大家想不想去买东西啊?

  〔利用书本上的大买场这一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算法

  1、出示主题图

  点击薯片:12罐一箱,每箱42元老师买3箱薯片,需要多少钱?

  师:谁会列算式?(生答)342=?你是怎么想的?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计算方法。(交流汇报)

  (1)342是3个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不仅让学生交流算法的思路,还让学生进行了互相学习。〕

  2、师:小朋友开动脑筋,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你们看小巧的`计算方法和一样,只是写的过程不一样。(出示)

  342=□340=□32=□□+□=□

  3、师:谁能够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个别学生复述)那么谁的方法最好?

  学生交流汇报

  〔让学生在通过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优劣。〕

  4、小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描述形式的直观,使学生更能理解乘法的算理,同时也为后面的竖式计算和口算奠定基础〕

  5、模仿练习

  独立完成、说说计算过程

  716=117=233=

  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328=958=686=

  三、学习竖式

  1、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交流汇报。)

  〔在学生理解乘法的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书自学,更好的理解乘法竖式的算理,伸展学生数学化的能力〕

  2、小结:小丁丁他们使用了能够表现思考过程和计算步骤的竖式形式,但是我们在列竖式时,都会把中间环节省略。

  绍竖式一般写法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3、模仿练习

  书上17页练一练

  四、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组内互相交流)

  〔通过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为后面的面积单位做好铺垫。

  (二)过程目标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三)情感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知道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的概念,能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请两个同学做一个涂树叶比赛,看谁先涂完。哪位同学愿意参加?你会选哪片树叶?为什么?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

  摸文具盒的上面,橡皮的正面,哪个面大呢?

  引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

  看一看1元硬币与1角硬币的'大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抽象出面积)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出示课件:缺角的长方形)

  师:这个图形的面积在什么地方?它不是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二)进一步认识面积(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1、探密游戏

  这里有5个图形,秘密就在其中的一个里面,想知道它在哪个图形里吗?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错误答案,请听好:

  ①它不在面积最大的图形里,去掉谁?(提醒学生这是用观察的方法。)

  ②它不在面积最小的图形里,去掉谁?

  ③它不在圆里。

  ④它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面积较大的图形里,猜一猜它在哪里?

  师:这两个图已经在桌面上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比较大小。打开信封,可以让里面的学具帮助你,先思考后小组合作。比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2、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小组成员到投影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课件出示)游戏的秘密

  原来是智慧老人,为我们带来一个宝盒,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学生猜。

  打开看看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已接近尾声,谈谈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

  2、课本第50页“练一练”第5题(2)。

  “面积”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面积”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3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

  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六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图片,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简单图形平移。2、在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将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演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旋转木马、钟摆摆动的动画。

  师: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么分?

  学生说分类的方法

  师:像上面这三种(火车、电梯、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旋转木马、钟摆)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你还见到过那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学生举例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新知探索

  1、观察讨论,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出示小兔搬家图,看这三只小兔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累了就停下来休息。(出示3段录音)

  第一只小兔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7格。

  师: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例图),在左边的图上找到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个。

  师: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小房子整体动态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

  3、师:把书翻到第24页,看看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上的填空然后相互交流。

  4、师: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发表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

  5、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25页的试一试。

  你能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吗?

  (1)先在小组里交流你打算怎样画,再画一画。

  (2)相互交流方法。可能是:

  a)先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角形中另外两点与这点的关系,画出三角形。

  b)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个点连起来。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实际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先吧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然后再把三个点连起来。

  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4)那么大家画的对不对呢,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

  a)看看方向对不对。

  b)找两个对应点,数数它们中间的格子数对不对。

  c)看看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

  d)同桌互相检验,对的握手祝贺对方。

  2、谈话:请大家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然后同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将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

  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__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教案】相关文章:

简单的教案小学03-1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旅游中的数学06-0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小学数学教案10-13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09-27

小学数学方程教案02-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教案11-11

小学数学平移教案08-02

小学数学《分类》教案07-2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