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13 14:23:18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精华】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精华】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活动延伸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夏天到

  活动目标:

  1.感知夏天的来临,体验夏季的主要特征。

  2.了解人和动物的多种防暑降温方法。

  3.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课件、笔、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夏天的季节里藏着好多的小秘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结合课件,从多方面感知夏天的季节特征。

  1.师:夏天的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火辣等)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2.师:夏天里的天气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讲述)听……(点击课件)什么声音?(雷声和雨声)是的,夏天的.天气多变,常会有雷阵雨。

  3.师:除了夏天的天气多变,小朋友的穿着有变化吗?(都换上了短袖、短裤和凉鞋)

  4.师:夏天的小草、大树有哪些变化呢?(小草长得更高了,大树的树叶长得更茂密、更绿了)夏天里什么花开放?(荷花)

  5.师: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在夏天,有一种水果“绿绿的皮,红红的瓤,甜甜的汁”它是什么?(西瓜)对啦,甜甜的西瓜也成熟了。

  6.师:夏天的小动物和小昆虫可忙碌了,瞧,它们来了,你们认识它们吗?(幼儿尝试说出动物和昆虫的名称)

  7.师:夏天的太阳真热,晒到身上火辣辣的,可是有一位奶奶和叔叔们还在烈日下辛苦地工作呢。(引导幼儿关心夏天工作的人们)

  三、再次结合课件,了解人类防暑降温的方法。

  1.师:夏天的天气很热,叔叔都中暑了,那怎样才能让自己不中暑,变得凉快呢?(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回答。)

  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统计。

  3.师点击课件,并小结:可以扇扇子、进行一些玩水的游戏、多吃瓜果、吹电风扇,开空调、在树荫下做一些安静的事情、常洗澡、多喝冷开水、吃点冷饮和冰激凌等等。但在夏天里,冷饮和冰激凌我们能吃多多的吗?为什么?(提醒幼儿少吃冰激凌,注意身体健康)

  四、讨论动物的防暑降温的方法:

  师:夏天里,不光我们懂得防暑降温,动物们也很聪明,它们也想出来好多的办法给自己降温呢?瞧,它们是谁?它们是用什么方法防暑降温的呢?(幼儿讲述)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夏天里的秘密,请你们跟着老师去找一找夏天里还有哪些小秘密呢?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相关知识:

  蔬菜,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是一种绿色食品。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教材简解:

  科学认识活动《蔬菜找家》,它的内容来源于孩子贴切的生活,真实般场景图“菜园子”让孩子能真切认识蔬菜的生长环境与特点;情境式的“送蔬菜回家”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直观、清晰展现蔬菜究竟长在哪里的视频《蔬菜的家》,以及最后“蔬菜蹲”游戏的有趣、易操作,能激发孩子积极参与科学认识的各环节。

  设计理念:

  此次活动贴切孩子的生活,但又是孩子较陌生的,科学认识活动《蔬菜找家》让孩子在猜想与验证中丰富对一些蔬菜生长环境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和领域综合融入的效果。孩子对新事物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好奇、探索心理,活动中让孩子先猜想再验证满足了这一特点。“蔬菜找家”、“蔬菜蹲”的游戏都充满了情境与趣味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设计思路:

  《蔬菜找家》活动内容来源于孩子的贴切生活,活动的第一环节让孩子畅谈自己爱吃的蔬菜,到展示如真实场景“菜园子”图,丰富了孩子对蔬菜生长环境的认识,再通过情景化“蔬菜迷路”环节,激发孩子的爱心来送蔬菜回家,接着《蔬菜的家》视频播放,帮助孩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的“蔬菜蹲”游戏巩固孩子对各种不同生长环境下蔬菜的认识,环环相扣帮助孩子了解一些蔬菜的生长环境与特点。

  目标预设:

  1、学习依据蔬菜生长环境和特点为蔬菜找家。

  2、初步感知蔬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类必需品,我们要喜爱它们。

  3、在有趣的“蔬菜蹲”游戏中巩固对一些蔬菜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蔬菜生长环境的猜想与验证的对比,了解蔬菜正确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地将蔬菜分别送到各自生长的环境。

  教学准备:

  蔬菜卡片和蔬菜生活环境背景图,图上有土地,池塘,藤蔓;视频:蔬菜的家

  教学过程:

  1、谈话,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最爱吃什么蔬菜呀?请你和你旁边的小朋友先说一说!(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你最爱吃什么蔬菜?

  师:你们真棒!说了这么多的蔬菜名称,可是你们知道它们都生长在哪里吗?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究竟它们生长在哪里呢?老师请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分别出示有土地,池塘,藤蔓的蔬菜生长环境背景图)

  师:现在请你们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其实啊它是一块菜园子,这一块是蔬菜长在藤蔓上的家,这是蔬菜长在泥土上面的家,这是蔬菜长在泥土下面的家,这是蔬菜长在水里的家。

  2、帮蔬菜找家

  师:咦,菜园子的蔬菜呢?(出示许多蔬菜卡片)哦,原来它们跑出去玩了,现在蔬菜玩累了,它要回家了,可是迷路了,你们愿意做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把它送到各自生长的地方吗?送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句好听的话(比如萝卜长在泥土下面,说“我把你送回泥土下面的家”)(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将蔬菜分别送回家)

  师:你们都送对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播放蔬菜生长环境视频)

  师:看完了短片,你们送对了吗?有要改正的再给你一次机会,快!

  师:现在一起看看,都送对了吗?

  3、趣味游戏活动:蔬菜蹲

  师:现在老师要请四个小朋友分别从四块不同的蔬菜生长环境取一份蔬菜,我们一起来玩“蔬菜蹲”的游戏。请一组小朋友各自拿好选择的蔬菜,输掉的小朋友下场,玩到最后的小朋友获胜。

  师:还想玩的小朋友,呆会儿我们区域活动时,我们在表演角再玩,好吗?

  4、小结,进一步帮助孩子了解蔬菜的作用。

  师:蔬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身体的必需品,它们可以清除我们身体里面的垃圾,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所以我们要喜爱它们!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没有特定形状的特性。

  2、观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个标准排序。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

  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

  水、各种透明容器,幼儿各自带一个透明容器。

  【活动重点】

  在实验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难点】

  激发幼儿利用感官发现水的别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玩水的经验。

  1、介绍自己玩水的生活经验。

  2、说说你觉得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玩水。

  1、将水倒入各种形状容器中,说说水的的形状。

  2、讨论:为什么水的形状会改变?;它到底是什么形状?

  3、再现试验证实“水没有形状”。

  4、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运用自己带的'容器装水互相观察水的形状。

  小结:水是没有形状的,当容器变化了,水的形状也就变化了。

  三、帮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个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2、老师实验?同种大小容器?不同种容器装水。

  小结:原来比较多少时,要将水装入同种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没有形状外,它还有什么特点?

  小结:水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目地要求

  1、感知10个之内物体一对一或一对集合的现象.

  2、在操纵中感知物体数目的对应关系.

  3、乐意探究,尝试找到解决题目的办法.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准备

  教具:4个盘子,巧克力豆若干.

  学具:盘子、豆子若干.油画棒若干.

  内容与指导

  一、

  早谈:国旗下好孩子.

  科学领域:物体的对应(蒙氏)

  活动过程:

  1、 豫备活动.

  师幼相互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点豆豆.幼儿在线上走,教师站在线的出

  口处,给每位经过的幼儿一颗巧克力豆给予嘉奖.

  2、 集体活动.

  ① 感知“一对一”的现象.

  师:刚才小朋友都吃了巧克力豆,现在我这里还剩下4颗,

  把它装在四个盘子,怎样装呢?谁来讲一说?

  小结:4颗豆豆分别装在4个盘子,一个盘子里装1颗.

  ② 感知“一对二”的现象.

  师:两颗豆豆说他们是好朋友,不能分开,那怎样办呢?请

  你们想一想办法.

  小结:4颗豆豆分别装在两个盘子里,一个盘子里装2颗.

  ③ 操纵活动“分豆豆”.

  师:幼儿感知在一对一或集合的现象:在一个盘子里装一个

  豆豆或装几颗豆豆.

  3、 游戏活动.

  师:扮演渔翁,幼儿扮演小鱼,边念童谣边做鱼游的动作.

  当渔翁抓到一条鱼宝宝时,一位幼儿就要围着渔翁游动,变

  化鱼宝宝的数目,游戏可继续进行.

  4、 幼儿操纵.

  师:预备各种材料让幼儿分组操纵学具.

  5、交换小结,整理学具.

  反思

  能力强的幼儿把握比较快,能力弱的幼儿还不懂期中的含义.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1)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3)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三、科学词汇斜坡:就是一个斜的面。

  四、方法词汇观察: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五、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成对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它是的餐具。

  准备:

  1. 每人一双筷子(多种材料的),每桌一盘泡沫塑料块。

  2. 2.操作卡片"你喜欢的筷子"

  过程:

  (一) 筷子的特征

  1. 这是什么呀?请你说说你的筷子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2. 你的筷子和别人的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

  3. 筷子是各种各样的,是两只成双的。

  (二) 了解筷子的用途和筷子的使用的方法

  1. 你们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

  2. 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请幼儿回答示范,教师示范并指导姿势。

  3. 我们都知道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可你知道筷子是什么人最早开始使用的吗?

  (三) 游戏:夹泡沫塑料块1.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张桌上都有都有一盘泡沫塑料块,你们只能用筷子夹,夹到一个就放到另一只手里,我们比赛看谁夹得快。

  2. 检查泡沫塑料块情况和握筷姿势,分析讨论什么样的筷子容易夹,什么样的筷子不容易夹,为什么。

  活动延伸:

  要求幼儿在家也尝试用筷子吃饭,并进行检查和鼓励。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10-17

中班科学教案09-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4

中班科学教案10-26

中班《滚动》科学教案12-21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10-13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9-23

中班科学教案12-24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12-05

中班科学教案找家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