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火烧云颜色的图片,填空题的幻灯片。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填空;
课外做火烧云的样子,用一段话写下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火烧云"
3、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4、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开火车读课文。(出示生字卡片)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你们想看这么多的颜色吗?
4、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看像哪种颜色。
5、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6、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7、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师出示幻灯片,课文填空。
(二)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也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象,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五、想象,知识升华。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从哪里知道?
师述:晚饭过后的火烧云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好吗?
二、新课:
(一)快速读课文,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投影出示)
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想: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
板:霞光
2、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画句),指名读有关句子。
3、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导读: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
5、小结: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
6、过渡: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
三、学习第二段。
1、问:你想知道些什么?
2、自由读,想: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
3、讨论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4、学习颜色变化部分:
(1)边看图,边画句。(“-----”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
(2)投影出示“天上的云-----着了火”着重理解这句话。进行换词练习:把“烧”字换成“红”字,比较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
(3)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看图)
投影出示句子“这地方------半百合色”齐读。
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理解“半----半---”“梨黄”的构词法。
板书:多快
(4)问:还有什么颜色?(看图、补充)
(5)说话练习: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
(6)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
(7)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
5、学习形状变化部分:
(1)问: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看出?(看投影片)问:这些马、狗、狮子是真的吗?这是作者通过什么写出来的?
(2)重点学“马”的一节。(投影出示)
马是怎样的?
马是怎样变化的?
马是怎样消失的?
(3)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
(4)指导背诵。
(5)指名读,品评,重点理解“那狗-------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
(6)谈话:还可以想象成什么?
说话:这天空分明成了一个(动物园),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6、小结: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
过渡: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四、学习第三段:
1、读后问: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2、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
3、导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板书:大自然的美
附:板书
4火烧云
上来了:霞光
颜色:多
变化着:快大自然的壮美
形状:奇
下去了:恍恍惚惚
【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分小组自读课文,研讨下面的问题。
火烧云的变化很多,主要表现在那两方面?它们分别有哪些变化?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想一想所填词语的作用,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给同学听听。
1.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
2.这地方的火烧云(),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三、摘录课文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多,而且变化快的句子,边抄边想,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描写得那样生动具体,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观察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
四、在作者的眼里火烧云是那么好看,那么有趣,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再简要地写下来。【评价指导】。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作者怎么把火烧云写得生动具体的体会,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悟到观察事物的
教学小结: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特别是对幻灯片和录象投影等多媒体的运用,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 正确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纵横交错"、"开天辟地"等词语。
2、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8自然段。
3、 认识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1、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 认识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教具准备
录音带、小黑板(关于这个故事的光碟)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收集神化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质疑揭题
1、齐读课题
2、生质疑谁开天劈地?为什么要开天辟地?怎样开天辟地?结果怎样?)
4、 用词素分析开天辟地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
1、 生汇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
2、 汇报词语的理解情况。
3、 汇报预习中的困难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师指导学生解决困难)
4、 汇报读课文的情况。
5、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了解故事
1、生自由读文。
2、在小组讲述这个故事,看谁讲得最具体。
3、 指名讲述。
四、指导识记并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语言积累
1、课文中讲到的天地以及世间万物的形成,你认为对吗?你能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吗?
2、"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故事。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对美的向往。这课文主要是对哪些自然现象的天真的解释呢?(天地的形成和世间万物的形成)
4、 这个神话是怎么解释天地的形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头顶着天,脚踏着地)
"轻而清的东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
5、 师相机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
6、 背诵六、八自然段。
二、理解"开天辟地"的意思
"开天辟地"是一个带有神话故事的成语,学习了这个神话故事,你知道"开天辟地"意思了吗?(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过,有史以来)
三、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把你知道的神话故事讲听一听。
四、作业
继续收集神话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二、细读课文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名读第1小节,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3、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是指些什么?
(“指南针”原指用磁针制成的能指示南北方向的一种仪器,在课文中指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等。)
4、小结:第1小节讲如果在野外迷了路,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5、指导朗读第1小节。
(二)、自学、分析2—5自然段:
1、默读第2-5小节,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2、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1)、太阳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思考: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出示多媒体课件,看“中午阳光树影图”。(中午,树影正指着北方。)
指导朗读。
小结:晴天的中午,可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2)、利用北极星辨别方向:
思考:北极星为什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人们把北极星比作什么?怎样利用它辨别方向?指导看“星象图”。
指导朗读。
小结:在黑夜里可以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3)、利用大树辨别方向。
思考:大树怎样给我们指示方向?它为什么能给我们指示方向?(因为朝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多,朝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少,所以才形成南稠北稀。)
相机理解“稠”、“稀”两个词。
指导朗读。
小结:阴雨天,大树枝叶的稠密可以指示方向。
(4)、积雪指示方向。
思考: 严冬时,积雪怎么会为我们指示方向?为什么?(因为沟渠的积雪朝南的阳光足,而且日照时间长,雪化得快;相反,北边化得慢。)。
指导朗读。
小结:大雪天积雪融化的快与慢能指示方向。
3、总结2-5小节内容:
以上四小节具体介绍了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如何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虽然没有指南针,我们也能分清东南西北,所以称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为天然的指南针。
(三)、指导学习第6小节:
1、齐读第6小节
2、思考:人们是怎样发现天然的指南针的?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吗、
3、小结:大自然有很多指南针,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发现
小结: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天然的指南针,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只要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思考,当你迷失方向的时候,就会找到辨别方向的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导学过程:
预习提纲
1、查找关于寓言的资料。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第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熟字新解,理解课题。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什么?
⑵“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他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 _______)(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
(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
2、(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五、指导书写,识记生字。
(一)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二)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六、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未晚也!”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工具书掌握它。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三、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1、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2、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3、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组织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要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
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
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一)板书课题,读题。
(二)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
(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一)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二)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三)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四)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三)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总结:
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一)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二)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1.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2.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3.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齐白石的《虾趣图》谈感悟。
2、充分朗读、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虾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细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虾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情怀,感悟作者的生活情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趣。
教法与学法:
老师:引导、点拨法;
学生:朗读、感悟、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驼背老公公,胡子乱蓬蓬。生前没有血,死后满身红。
2、同学们,你看见过虾吗?谁能向大家介绍虾的模样?这节课,咱们跟随作家秦牧的文笔,和他一起走进《虾趣》。
二、读中品悟,体会虾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从哪两方面写了虾趣?
2、朗读第1、2自然段,交流问题。齐白石画虾的妙处:惟妙惟肖。
3、观虾之趣(学习第3、4、5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特点。
(2)交流汇报和收获。
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观虾之趣?
②你知道怎么运用所得知识、辨别哪些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吗?
③找出描写虾嬉戏时的.动作词语,感受虾的灵动与活泼。
④找出第5自然段中心句,画出虾小心翼翼吃食的词语。
4、赏虾画之趣(学习第6自然段)
自读自悟,出示自读提示。
①作者是怎样把观虾和欣赏虾画紧密联系起来的?请画出这个过渡句。
②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齐白石大师的虾画?
三、课外拓展,妙笔生花
尝试练笔,模仿课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
板书设计:
虾趣
养 虾 活蹦乱跳 赏虾画
惟妙惟肖 出神入化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牌、煌、副、仙、宋、仲、忧、诵、犹、君、皇、湘”12个生字,正确读写“岳阳、潇湘、金碧辉煌、水天一色”等词语。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的语段。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了解为什么人们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从而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体会岳阳楼景色的优美。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说说。
二、再读全文,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想想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讨论,交流:因为岳阳楼有“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2、这些词语分别是对课文哪些段落进行了内容的概括?
3、文中哪部分把全文内容作了精练的概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美读鉴赏,融入文境
1、小组学习。
你最喜欢岳阳楼的什么景点?选择一个景点,读给同学听,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阅读、交流“楼阁”部分。
(1)指名读,楼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楼阁的呢?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用列数字、比喻的方法来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岳阳楼的'壮美。)
(3)分组比赛朗读。
3、阅读交流“诗文”部分。
(1)说起岳阳楼,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到这儿,你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历代很多诗人、画家都来过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都曾到此登高远望,那么他们为岳阳楼写下的不朽诗文,你又知道多少呢?
(3)齐读这一段
4、欣赏洞庭美景。
(1)从屏风后的楼梯登楼,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2)配乐朗读:楼四周回廊环绕,凭栏远眺,洞庭湖水天一色,碧波万顷,使人心境格外开阔。
5、动人的传说也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谁来为我们讲讲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作者站在这儿,有感而发,齐读课文结尾。
2、要是你来到岳阳楼前,看到这些景色,你会怎么样?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名胜景点比比皆是,那么除了岳阳楼之处,你还知道哪些名楼?请模仿课文的作者写作方法,向大家介绍你到过的地方。
板书设计:
27 江南第一楼
浩瀚的洞庭
壮美的楼阁
岳阳楼 不朽的诗文
动人的传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课前透视】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愿意帮助她吗?(相机板题)
2、观察揭题:
教师分别出示准备的两幅画。启发: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幅画更好一些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两幅画的来历。(板题)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识字:
互读、互听、互纠,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3、游戏巩固识字:
可以根据课文设计“蜜蜂采蜜”、“帮小蜜蜂找家”等。组织学生识字,或者引导学生说出平时的一些识字游戏,由学生组织进行识字练习。
4、分段指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
以读文为基础,以识字为重点,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手段,突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二、朗读
1、组内读文,互相评议,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积极动脑思考)
结果:得了一等奖。 (好事)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引导他们自读自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叭、玲、狗、糟、楼梯”:
引导学生观察字在格中的位置,小组交流。
2、重点范写:
“糟、楼梯”,边写边提醒这几个字词各组成部分要紧凑及个别笔画的书写。
3、学生练写,引导学生评议。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0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2-2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1-30
小学语文教案11-2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24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0-10
小学语文咏柳教案07-24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17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01-11
【精】小学语文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