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班儿歌教案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儿歌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儿歌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了解理发的过程。
2.学会《理发》儿歌,并跟着儿歌做动作。
3.体会理发的快乐,勤于理发。
活动准备:理发过程图片
活动重难点:学会儿歌和动作。
活动过程:
1.聊天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去过理发店呢?哦,那么理发店是什么样子?哪个小朋友来给老师说一说。
2.引入理发师理发过程。
那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上的图片,这位叔叔在干什么呀?哦,叔叔在理发呢。我们也来当一当小理发师,学一学如何理发吧。
3.边学动作,边念儿歌。
4.小朋友们互相理发。
小朋友们,我们都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理发师,那么,我们找到自己的小伙伴,互相给对方理理发吧。
5.复习儿歌。
小朋友们,都学会理发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理发的儿歌吧。
6.教师消减幼儿对理发店的`恐惧心理。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理发师啦,理发好玩吗?那么,我们以后有机会要去真正的理发店里,看看叔叔阿姨们,是怎么给我们理发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不要害怕理发,因为我们也是一个理发师啦。
7.结束课程。
各位小理发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一项新本领,我们今天回到家,用我们新学会的本领,给爸爸妈妈剪个头发吧。
小班儿歌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说说玩玩中感受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2.尝试从细节分辨人物的身份,并积极表达与各人物在一起的生活场景。
3.通过介绍家人,让幼儿感受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
重点难点
重点:在说说玩玩中感受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难点:尝试从细节分辨人物的身份,并积极表达与各人物在一起的生活场景。
活动准备
ppt图片 音乐《让我的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书,书里的小朋友要向你们介绍他的家人,你们想看吗?
2、出示封面:教师;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了电脑里,小朋友可以通过大屏幕观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呀?你们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呢?(幼儿和封面上的小宝打招呼)小宝的家里有些什么人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介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1、出现爷爷:老师问:这是谁?这是小宝的爷爷,爷爷手里拿的是什么呀?我们来模仿一下爷爷走路好吗?(带领幼儿一起模仿爷爷走路)
老师:爷爷要看报纸,可是眼镜不见了,爷爷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沙发上没有,下面没有,小朋友们眼镜在哪里呢?小宝帮助爷爷找到了眼镜,小宝真是个好孩子。
2、出现奶奶:老师:这是谁呀?奶奶在什么地方啊?奶奶在煮什么呢?给谁吃?小宝吃的怎么样呢?小朋友家里是谁做好吃的呀?
3、出现爸爸:小宝家还有谁呢?爸爸在做什么呢?(锻炼)。我们也来锻炼一下好吗?(教师带领幼儿做运动)小朋友看爸爸手里拿的是什么呀?(哑铃)很重很重的,爸爸真是个大力士,能把重重的哑铃举得很高很高。爸爸做完运动干什么呢?在玩什么呢?(和幼儿一起玩荡秋千)
小班儿歌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能分清手掌和手指。
2、愿意和同伴一起做动作、念儿歌。
难点:幼儿能根据儿歌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准备:丰富幼儿关于手的知识。
活动过程:
1。 认识手。
j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有两只手,一只左手,一只右手。
“宝宝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每个人有几只手啊?”
“伸出来让老师看看是哪两只手。”
k找一找手掌、手指。知道手上白白的、光光的、平平的部分是手掌,手掌上方连接的五根长长的.“小棒”就是手指。
2。 听儿歌:老师边做动作边缓慢地念一遍儿歌,让幼儿根据动作初步体会儿歌内容。
j一只手,两只手:先伸出一只手,再伸出另一只手,五指张开。
k握成两个小拳头:双手握拳。
l小拳头,伸出来:伸展拳头,张开五指。
m长出十个小朋友:随意摆动十根手指。
3。 学儿歌。
引导幼儿跟老师一起做动作,并分句跟读,学习儿歌二至三遍。
j边做动作,边跟读。
“宝宝们和老师一起来念一念儿歌,边念儿歌边试着动动你的小手,看看它们是不是听你的指挥。”
k听儿歌,做动作。
“下面,老师来念儿歌,不做动作了,宝宝们听儿歌来做做动作,看看你们的小手听不听话。”
l看动作,念儿歌。
“我们再换一换,老师做动作,你们念儿歌。”
4。 念儿歌。
让幼儿两两相对,老师领读,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体验乐趣。
“宝宝们的儿歌都念得真棒,请你也念给自己的好朋友听一听吧!”
5。 延伸:游戏“小手开花”
“我的小手会开花,开了几瓣花?开了五瓣花/十瓣花。”
小班儿歌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能分清手掌和手指。
2、愿意和同伴一起做动作、念儿歌。
难点:幼儿能根据儿歌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准备:丰富幼儿关于手的知识。
活动过程:
1. 认识手。
j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有两只手,一只左手,一只右手。
“宝宝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每个人有几只手啊?”
“伸出来让老师看看是哪两只手。”
k找一找手掌、手指。知道手上白白的、光光的、平平的部分是手掌,手掌上方连接的.五根长长的“小棒”就是手指。
2. 听儿歌:老师边做动作边缓慢地念一遍儿歌,让幼儿根据动作初步体会儿歌内容。
j一只手,两只手:先伸出一只手,再伸出另一只手,五指张开。
k握成两个小拳头:双手握拳。
l小拳头,伸出来:伸展拳头,张开五指。
m长出十个小朋友:随意摆动十根手指。
3. 学儿歌。
引导幼儿跟老师一起做动作,并分句跟读,学习儿歌二至三遍。
j边做动作,边跟读。
“宝宝们和老师一起来念一念儿歌,边念儿歌边试着动动你的小手,看看它们是不是听你的指挥。”
k听儿歌,做动作。
“下面,老师来念儿歌,不做动作了,宝宝们听儿歌来做做动作,看看你们的小手听不听话。”
l看动作,念儿歌。
“我们再换一换,老师做动作,你们念儿歌。”
4. 念儿歌。
让幼儿两两相对,老师领读,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体验乐趣。
“宝宝们的儿歌都念得真棒,请你也念给自己的好朋友听一听吧!”
5. 延伸:游戏“小手开花”
“我的小手会开花,开了几瓣花?开了五瓣花/十瓣花。”
记录与反思:
1. 儿歌《两只手》原本共有八句,前四句即本活动学习的内容,后四句主要是教育幼儿勤洗手、讲卫生,而这一内容在前段时间已给幼儿上过了。另外,我感觉八句
儿歌对于低幼儿童似乎有些复杂。因此,我对儿歌内容进行了调整,只截取了儿歌的前四句让幼儿学习,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认识手上。
2.在幼儿学习儿歌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边看老师做动作、边听老师念了一遍儿歌后,很快就掌握了儿歌内容。其中,幼儿对一、四句的掌握最快。
3. 在最后的延伸游戏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不太高。首先,幼儿在学习了儿歌后已有一些分心;其次,幼儿可能对五和十的数字概念还不清楚,再次,幼儿还可能对“瓣”这一量词不理解。平时我们通常会更普遍地说“几朵花”,而不太说“几瓣花”这类书面语。由此,我觉得幼儿,尤其是低幼儿童的游戏必须注意使用语言的口语化,以便幼儿理解和参与。
小班儿歌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喜欢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活动。
3、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知道有东西要学会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铃铛一个,故事动画《小铃铛》,小花猫,小花狗,小白兔,小山羊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铃铛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对活动产生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件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那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我们先听听声音,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小铃铛)
2、师:红色的小铃铛摇起来就会发出叮当叮当响的声音,小朋友想不想玩?(想)不过要认真听老师讲故事才能玩,你们能做到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小铃铛》。
二、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讲故事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你听到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教师依次出示动物的图片)
3、谁的脖子上戴有小铃铛?
4、故事中的小铃铛是谁的?
(师:那我们再来听一听,看一看故事中的小铃铛是不是小花猫的)
三、幼儿观看故事动画,提问:
1、小铃铛是不是小花猫的?
2、小花猫脖子上戴了一个小铃铛,小花狗、小白兔、小山羊都觉得小铃铛很漂亮,都很想戴,于是它们都跟小花猫借,小花猫愿不愿意借给它们?
3、你们觉得小花猫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四、欣赏最后一段故事。
1、小花猫后面走到河边发生什么事情了? (掉进了河里)
2、小花猫掉到河里后,谁去帮忙了?(小花狗、小白兔、小山羊)
3、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小花狗先拉小花猫,拉不动时,小白兔和小山羊看见了,连忙跑过来帮忙。大家一起拉,才把小花猫拉上岸来的)
4、小花猫上岸后觉得多难为情,它最后怎么做了? (低下头,拿下脖子上的小铃铛,说:“你们也戴戴小铃铛吧!)
五、幼儿讨论——如果你有新玩具时你会怎么做?
六、师:今天小朋友表现真棒!小花猫也把小铃铛给我们分享,现在让我们拿着小铃铛到外面玩玩吧!
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一步一步引导幼儿说出短句和词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是让幼儿帮助小娃娃说出的短句和词语,因此,他们主动性和兴趣都十分高在每个环节里,我都选择性的让幼儿有展现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快乐的活动中来。在这样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参与到这样的情景中的活动,小朋友可以真正一起体验游戏和故事的快乐。
小班儿歌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所表现的童趣。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幼儿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音乐《蚂蚁搬豆》,小蚂蚁头饰一个、字卡槽一块
2、小图片:蚂蚁(六张)、饭两(张)、抄青菜、一双竹筷、问号(三张)
3、实物:白米饭一碗、一碟抄青菜,一双竹筷
4、拱门四个,篮子四个,纸球若干
活动过程:
1、音乐入场。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吧!
一、情境游戏逗蚂蚁,引起幼儿的兴趣。
1、喊一喊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来玩游戏,猜猜它是谁?
师:谁能把它喊到身边来?(蚂蚁来呀来)
(另一位老师扮演蚂蚁躲到一边摇摇头)
师:蚂蚁不肯过来,我们要想一个办法逗逗它,拿什么来逗它呢?(引导幼儿用"蚂蚁来呀来,我请你吃苹果/香蕉······)
2、初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所表现的童趣。
师:看,李老师给蚂蚁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出示实物饭、菜、筷子)
师:这是什么?什么饭?(白米饭)什么菜?(炒青菜)什么筷子?(小木筷)
(引导幼儿一起来逗蚂蚁)
幼:蚂蚁来呀来。
(师扮演蚂蚁摇头):嗯,不来不来。
幼:来吃饭,快快来吃饭。
师(扮演蚂蚁):什么饭?
幼:白米饭。
师:什么菜?
幼:炒青菜。
师:什么筷?
幼:小木筷。
师(扮蚂蚁来到餐桌前做闻一闻并吃得很香的动作,然后眉头一皱):吃不完,怎么办?(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扮演蚂蚁边搬东西搬念儿歌"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欢。")
师:小蚂蚁搬东西的时候,说了什么?("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欢。")
3、幼儿完整欣赏儿歌,学习儿歌。
师:老师把逗蚂蚁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
(教师出示小图片,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师:这里有一只蚂蚁,你们也来逗逗它(引导幼儿看图完整朗诵儿歌2遍)
5、幼儿分角色表演儿歌。
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蚂蚁躲在洞里(拱门)一组在拱门对面扮演逗蚂蚁的`人。两组一问一答表演。
三、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称
1、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再请蚂蚁来做客,还可以准备些什么饭菜?
幼:红豆/蛋炒饭/扬州炒饭/白米饭/黑米粥……
幼:炒菠菜/红烧肉……
(教师引导幼儿将新的饭菜名编到儿歌里,大家一起念。)
2、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还可以编编新的儿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玩这个游戏。
附:儿歌《逗蚂蚁》
蚂蚁来呀来,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白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小竹筷。
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欢。
教学反思:
《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生兴趣,通过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猜想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喊一喊,逗一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儿歌内容,并熟悉儿歌句式“ 蚂蚁来呀来”。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哼哟哼哟搬得欢”,启发幼儿分别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 ”进行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儿对蚂蚁体型小、力气小的印象:二是发挥了移情作用,让幼儿明白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在试上时,情况并不乐观,出现幼儿对儿歌感兴趣,但是一到游戏环节出现混乱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儿不知道哪些是问哪些是答。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带着“哪些是问的”这一问题听儿歌。并在分配角色时,教师用“请”的手势作为提醒,帮助幼儿理解。小小的一个手势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学习中并进行表演,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因此我设计了让沈老师带领参与,教师的参与起着一种示范,又能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环节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由于创编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此作为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后跟好朋友、家长进行互动。
由于是精选的活动,因此我觉得在课的设计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优化(如:我引用了“蚂蚁老师”逗得台下一片欢笑声。课后,师傅说原话可以改为“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请他们来当蚂蚁”更恰当)。
小班儿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带领幼儿学习歌曲《开锁》
2、掌握开锁的两个不同的节奏╳╳╳ ╳ ○
3、学习音乐游戏,了解游戏的玩法。
教学准备:
锁2把,钥匙若干,锁图片人手一个,钥匙道具2把,幼儿有过玩锁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出示金锁、银锁激发幼儿兴趣。
1、设置场景金锁、银锁找不到钥匙正在伤心,激发幼儿帮助金锁、银锁寻找钥匙的兴趣。
2、学习期待锁打开而没有打开时的(╳ ╳ ○)的咔嚓声和锁打开时(╳╳)的咔嚓声,体验两种不同的节奏。
在幼儿寻找钥匙的同时教师清唱歌曲伴奏,在找到与找不到的循环中体验两种节奏。体现两种不同的.情绪,找不到时(╳ ╳ ○)失望,找到了(╳╳)高兴。
3、学一学
教师引导幼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拍出这两个节奏。教师提炼,反馈,全体幼儿配合着表情跟学1-2次。
4、游戏:。
游戏1 听节奏做动作
游戏玩法:幼儿两手相扣做一把锁,听教师发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锁开了,手打开;没打开锁,手不动。)。
游戏2 学一学节奏
游戏玩法:看教师做不同的手打开和没打开动作,幼儿发出不同的节奏相对应。
二 学唱歌曲
1、教师完整范唱一遍,提问:
你听见了几个咔嚓?
他们都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
2、教师范唱第二遍,要求幼儿在强拍处做拍手动作。
3、幼儿轻声用"啦"来哼唱,咔嚓处仍用咔嚓。
4、幼儿整体学唱。
小班儿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说说、学学、玩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学儿歌、编儿歌,体会文学活动带给小朋友的快乐。
2、通过小朋友对于喜爱的小动物的熟悉度尝试仿编儿歌,从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力。
3、幼儿尝试与同伴交流、与成人交流。
教学重点:
学会儿歌,引导幼儿学习词语"欢欢喜喜"。
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尝试仿编儿歌。
教学准备:
1、知识的'准备:熟悉几种动物的叫声、习性、特征。
2、材料的准备:各种动物的图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部分
(一)、引入课题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小动物,小朋友们想不想认识它们?
(二)、出示课件,初步了解儿歌
1、出示小鸡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提问:这是谁呀?看看小鸡在干什么?
小鸡最喜欢吃米粒啦,她吃到米粒就怎么样呀?
(很高兴很高兴我们用一个词来表示:欢欢喜喜)
2、(出示小羊)老师提问:这是谁呀?小羊怎样叫?它喜欢吃什么东西?
小羊小羊,咩咩咩咩,吃到青草,欢欢喜喜。
3、(出示小狗)。老师提问:这是谁呀?小狗怎样叫?它喜欢吃什么东西?
小狗小狗,汪汪汪汪,吃到骨头,欢欢喜喜。
4、提问:儿歌中哪些小动物?它们分别是怎样叫的?
(三)听录音,完整欣赏儿歌。
小朋友们听完了录音,谁来告诉大家:小鸡喜欢吃什么?小羊喜欢吃什么?小狗呢?
(四)师生边看图片边朗读儿歌。
(五)幼儿跟着老师完整地表演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一边说儿歌,一边做动作。
(六)引导幼儿尝试仿编儿歌。
小鸡、小狗、小羊听到小朋友为他们说的儿歌真高兴,看还有许多动物也坐着小汽车来了,想请小朋友为他们说儿歌,你们愿意吗?幼儿尝试用上面的句式尝试仿编儿歌。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本节活动的效果,以表扬鼓励为主。
2.幼儿听音乐开火车出教室。
附:儿歌小鸡吃米小鸡小鸡,叽叽叽叽,吃到米粒,欢欢喜喜。
小羊小羊,咩咩咩咩,吃到青草,欢欢喜喜。
小狗小狗,汪汪汪汪,吃到骨头,欢欢喜喜。
活动反思: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得小班幼儿可快速地聚集注意力到教学活动当中。这点教师的掌控不错。手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好朋友,也是吸引幼儿的最快捷方式、同时也是激起幼儿的兴趣点和切入点。但,教师在把控手偶的时间停留过快,幼儿还没有来得及欣赏,教师的语速需要放慢些,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与消化。
小班儿歌教案 篇9
【儿歌内容】:
《三条小鱼游》
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里游。摆摆尾巴点点头。 三条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笑开口。小鱼尾巴摇,青蛙呱呱叫。
三条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教材分析】:
《三条小鱼游》这是一个相对拟人化,生活化的儿歌。我们每个人都会结交朋友,与朋友在一起。儿歌通过小鱼在水里找朋友的事件,让孩子们知道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提升了孩子情感的发展。
【活动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儿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理解词:孤孤单单。
2.通过儿歌,知道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
【活动准备】:
1.三只金鱼缸(分别放一、二、许多金鱼)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发出叹气声)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叹气声)是谁在叹气呢?
2.(出示一条金鱼)师:是谁呀?它为什么叹气呢?(请小朋友说一说,帮助幼儿理解词:孤孤单单)
3.师:你想让小金鱼快乐起来吗?怎样帮助它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4.(出示两条小金鱼)师:瞧!老师帮它找到了好朋友,现在有几条小金鱼了呀?想想看,它们会怎样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5.师:你们还想帮它们找朋友吗?
(出示许多小金鱼)师:瞧!这里有几条小金鱼呀?(许多)许多小金鱼在一起会怎样呢?(请小朋友说一说)(丰富词汇:亲亲热热、快快乐乐)
二.欣赏儿歌《小金鱼》
师:小朋友说的真棒!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1.教师完整朗诵一遍。
师:你听到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呀?(请小朋友说一说)
2.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也来读一读刚才自己编的好听的儿歌,好吗?(幼儿边看实物边进行朗诵儿歌)
3.根据儿歌进行表演。(加以动作,巩固幼儿对儿歌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
1.师:小朋友,你们看,许多小金鱼在一起多快乐呀,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爸爸、有妈妈,亲亲热热到在一起,好幸福呀!
2.师:你们想不想扮演小金鱼呀?(请小朋友挂上金鱼胸饰,在音乐《找朋友》中游戏。
师:小鱼宝宝,你们找到好朋友了吗?我们一起去玩吧。(听音乐《小鱼游》)
【儿歌内容】:
《手指歌》
一个手指点点点(伸出一个手指点宝宝)
两个手指敲敲敲(伸出两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轻敲)
三个手指捏捏捏(伸出三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轻捏)
四个手指挠挠挠(伸出四个手指在宝宝身上挠一挠)
五个手指拍拍拍(双手对拍)
【教材分析】:
手指谣它是能为孩子提供可操作的`内容,可以锻炼孩子双手的精细动作,同时也增强了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手的灵活性,从而开发了孩子的智慧。小班的孩子正是处于手部各技能发展的初期阶段,《手指歌》这一个歌谣操作难度较浅,让孩子们五个手指点点、敲敲,让孩子们这样的游戏中发展手的灵活性!
【活动目标】:1.感知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喜欢用手指做游戏。
2.能一边念儿歌一边做相应的手指动作。
【活动准备】:让幼儿学会手指游戏《小手拍拍》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认识自己的小手
小朋友我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来一起来玩一玩《小手拍拍》吧。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伸出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放腿上!
小朋友,《小手拍拍》好玩么?小朋友把小手拿出来,看看我们的小手有几个指头!
师:对,我们的小手有五个手指,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二.学习儿歌并进行手指游戏
(一).欣赏儿歌,理解内容
1.教师边念儿歌边做手指游戏我们的手指可以跟我们做游戏,今天老师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首手指的儿歌,听听看儿歌中的手指宝宝们在做什么游戏呢?(引导幼儿说出儿歌中的“点点点、敲敲敲、捏捏捏、挠挠挠、拍拍拍”)
2.请小朋友们再来听一遍,听听几个手指点点点?几个手指敲敲敲?几个手指捏捏捏?几个手指挠挠挠?几个手指拍拍拍?
(二).学习边念儿歌边进行手指游戏
1.尝试跟着老师边念儿歌边进行手指游戏 刚刚我们已经听过了儿歌,也看了手指游戏,我们再来听一遍,会念的小朋友跟老师一起一边念儿歌一边来做这个手指游戏
2.幼儿表演儿歌 先集体后个别(教师做适当的帮助)
3.完整的朗诵儿歌并进行手指游戏
三.小结提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的手指游戏《手指歌》,可以一边念一边拍,有空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念一念,拍一拍,也可以找好朋友一起玩,在家里也可找爸爸妈妈一起玩。我们还有很多有趣的手指游戏呢,下次老师带我们小朋友再来玩!
小班儿歌教案 篇10
活动内容:儿歌《炒小菜》
活动目标:
1、在情景中幼儿自然习得儿歌,感受游戏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有文明礼貌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直接进入情景
师:有那么多的客人来到我们的家里来做客,我们可以怎么来接待我们的客人呢?
(幼儿讲述)
2、说说你会给客人准备些什么菜呢?
二、儿歌理解
1、你们说了那么多的好吃的.菜来招待我们的客人,让我也来给客人准备些好吃的菜。(师边示范儿歌边进行操作)
2、提问:我给客人准备了些什么菜?是怎么烧的呢?
(引导幼儿来数一数,荤素的合理搭配)
3、今天来了那么多的客人,他们也要来尝尝这些好吃的菜,你们会做这些菜吗?
(在情景中幼儿进行儿歌的学念)
三、延伸
1、请客人来尝尝我们好吃的菜(引导幼儿与客人进行交流)
2、你们的客人喜欢吃什么?我们可以和客人一起去菜场买些他们喜欢吃的菜。
【小班儿歌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儿歌教案07-24
小班学儿歌教案12-11
小班儿歌谁会飞教案01-12
小班儿歌《下巴上的洞洞》教案06-21
幼儿园小班儿歌教案通用06-20
关于小班儿歌教案模板集锦六篇12-25
关于小班儿歌教案集合6篇04-10
精选小班儿歌教案模板集合十篇10-07
有关小班儿歌教案范文集锦8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