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2-12-29 17:50:01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1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七、具体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

  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讨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

  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教案2

  第二节 分子的极性

  【学习目标】

  1、理解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规则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复习]

  [练习]指出下列物质中的共价键类型

  1、O2 2 、CH4 3 、CO2 4、 H2O2 5 、Na2O2 6 、NaOH

  活动与探究[实验1]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新授]

  1、分子极性的分类及其概念

  极性分子: 。

  非极性分子: 。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

  极性分子:AB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非极性分子:AA型,由 构成的分子,如 。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1)空间构型法

  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可以转化为物理上受力平衡问题来思考。判断中心原子是否受力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则ABn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极性

  课本P75-4:孤对电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无孤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对电子则是极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无孤对电子,是非极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

  练习:请判断PCl3、CCl4、CS2、SO2分子的极性。

  课本:P73-[交流与讨论] P75-5学生完成

  总结: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含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决定因素 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 1. 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

  2. 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3. 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

  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

  说明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练习巩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凡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2、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

  3、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4、非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5、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极性键。 6、凡是含有极性键的一定是极性分子。

  7、非金属元素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 8、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

  [实验2] 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A.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

  B.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

  相似相溶规则: 。

  思考:请例举化学中常见情况。

  C.极性分子在电场或磁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偏移。

  课堂小结:

  1、分子的极性: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空间构型法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相似相溶规则

  【课堂练习】

  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电的玻璃棒接近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 ( )

  A.CCl4 B.C2H5OH C.CS2 D.CH3Cl

  2.CO2、CH4、BF3都是非极性分子,H2O、NH3都是极性分子,由此推测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正确的是 ( )

  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B.分子中不含有氢原子

  C.在AB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D.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

  3.判断XY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主要依据是 ( )

  A. 分子中存在极性键 B. 分子中存在离子键

  C. 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为1800D. 非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小于1800

  4.能说明BF3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的理由是 ( )

  A. 任意两个B—F键之间的夹角为1200 B.B—F键是非极性键

  C.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 D.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距离相等

高中化学教案3

  【教学内容、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能初步运用“对立统一”观点了解有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3、初步学会用箭头符号正确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知识讲解】

  本节重点是用化学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本节难点是用箭头符号表示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1、仅从物质类型分为无机化学反应和有机化学反应。

  2、既从物质类别又从物质反应前后种数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按反应中微粒形态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分子之间或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反应)。

  5、按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如热量的变化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初中化学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初步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有许多反应尽管没有氧参与,如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碳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反应那么什么物质失去了氧呢?谁被还原了呢?“失氧”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再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的反应:++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保持-2价没有变化,实质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价铜元素,并不是-2价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观点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确切的一种说法。

  其实在化学反应前后,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升必有降,这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价数值与正负跟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及其偏移状况有关,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以下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成对”概念既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都统一于同一反应之中才具有意义。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或称“被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相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或称“被还原”)。如:

  在一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则必然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二者尽管表现不同,但必走同时存在于某一具体反应中。

  (2)氧化剂~还原剂

  在化学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必须强调的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是指反应物,二者必定同时存在,两者既在不同种反应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质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单质中。两者既是对立的(争夺电子)又是统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还原性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夺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或称氧化能力);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或还原能力)。所谓氧化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强弱;所谓还原剂的强弱,就是指它的还原性的强弱。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这一对概念只针对生成物而言。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后的生成物称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氧化剂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相对同一反应的还原剂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上述四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强)(还原性强)(还原性较弱)(氧化性较弱)

  得电子,化合升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也可概括为六个字“失→高→氧,得→低→还。”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

  (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见的还原剂有: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共存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则较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方法:

  (1)用双线箭头符号表示(方程式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失2×2e

  得e得3e

  (2)用单线箭头符号表示(仅在方程式左侧反应物上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形)

  2KMnO4K2MnO4+MnO2+O2↑

高中化学教案4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高中化学教案5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给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实验提到了首要位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特别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认知,钻研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当学到元素化合物时,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事先精心准备了实验。用煮沸的蒸馏水新配制FeSO溶液和NaOH溶4液,在FeSO溶液中放入小铁钉以防氧化。

  实验3-9取少量FeCl和FeSO,然后滴加NaOH溶液,让学3 4生观察现象。

  做完FeCl中加入NaOH溶液,准备做FeSO与NaOH的反应,34当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准备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强调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同学们低头耳语,有大胆的学生提出:初中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时,它必须在容器(试管)的上方,不让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师的演示动作错误?我本想就实验目的给学生做出口头解释,但忽又喜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疑点,勇于质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啊,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试管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了灰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此时,学生们用惊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实验结果,纷纷议论: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面对这种在意料中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踊跃发言,归纳出如下几条原因:

  (1)FeSO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易被空4气氧化。4Fe(OH)+2HO+O=4Fe(OH) 2223

  (2)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引入了氧气。

  (3)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没有用橡皮塞,没有与空气隔绝。

  (4)两种溶液中溶有氧气。

  学生们提出制取氢氧化亚铁关键应该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改进方案有:

  (1)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定。

  (2)长颈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最好伸入FeSO溶液中,并慢4慢挤出。

  (3)把FeSO溶液表面加保护层,如煤油、植物油等。 4面对学生们积极探究的热情,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们大胆设计,勇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评析,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寻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进行了实验。

  把盛有FeSO溶液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再加4将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长颈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挤出NaOH溶液,实验现象出现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状沉淀,而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与教材描述完全相符。

  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教学片断很多。如金属铝与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教师也会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学生有条理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当然这节课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1)摆正位置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前,虽然也探究,但只是对课文中有探究活动时才进行,大多数是以讲习互动为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

  (2)相信学生

  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很强,对其能量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着课堂的绝对主动权,很少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总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讲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认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高中化学教案6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思考]下列物质的晶体,哪些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与离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性质解释硬度()熔沸点()溶于水()熔融()离子晶体溶解性差异较大:NaCl、KNO3、(NH4)2SO4_______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高中化学教案7

  一、教材分析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及冶炼的一般方法

  (2)说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铝热反应及海水的实验,学会金属冶炼的原理及简单了解元素分析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金属回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资源环保意识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铝热反应,海带中提取碘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学案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实验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 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

  【讲解】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质疑】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板书】 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介绍】 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 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 二、金属的冶炼

  【设问探究】 我们该如何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单质呢?根据什么原理?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发言

  【讲解】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 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 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 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板书】 1、金属冶炼的实质 【分析探讨】金属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全都相同?这与什么有关?

  【讲解】 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 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 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 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 (1)、热分解法 2HgO 2Hg+O 2 ↑2AgO 2Ag+O 2 ↑

  【分析】 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前端的金属如 K、Na、Ca、Al等金属,我们知道其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而其对应的阳离子则氧化性很弱,很难得到电子;一般的还原剂都无法把它的阳离子还原出来。我们只能使用通电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板书】 (2)、电解法 MgCl 2 (熔融) Mg+Cl 2 ↑

  【分析】 对于大多数金属,如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间一段的金属所对应的离子,得电子能力较强,其化合物又不能通过受热分解得到金属单质,必须使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阳离子。常见的还原剂有焦炭、一氧化碳、氢气。一些活泼金属也可作为还原剂,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板书】 (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H 2 、活泼金属(如Al)等

  【练习】 分别写出这四种常用的还原剂冶炼赤铁矿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并强调】 若金属以硫化物或碳酸盐形式存在,应先将其转化成氧化物。

  【实验探究】 实验 4—1 (实验前用磁铁检查一下室温条件下有无铁存在;反应后再用磁铁检查有无铁生成)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反应前:无铁存在。反应中:发光、放热、反应剧烈。反应后:用磁铁检查生成物有块状物被吸起。2Al+Fe 2 O 3 =2Fe+Al 2 O 3 +Q。Al的还原性强于铁,也能与化合态氧结合。证明Al的还原性强于Fe,Al可与化合态的氧反应。 (演示铝热反应,由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种试剂的作用)。

  【说明】 在该反应中,镁条和氯酸钾是引燃剂,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氧气是氧化剂。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镁条燃烧时,氯酸钾则是氧化剂,以保证镁条的继续燃烧,同时放出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的反应。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只要反应已经引发,就可剧烈进行,放出的热使生成的铁熔为液态。 【设疑】 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2Al+Fe 2 O 3 =2Fe+Al 2 O 3

  【讲述】 我们把上述反应称为铝热反应。

  【板书】 ②铝热反应

  【应用探究】 铝热反应有什么用途呢?

  【放录像】 铝热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看录像。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热受化学的情感。

  【讲述并板书】 ③应用: a:野外焊接。 b:冶炼难熔金属(要求学生写出冶炼铬、锰的反应)。 2Al+Cr 2 O 3 =2Cr+Al 2 O 3 4Al+3MnO 2 =2Al 2 O 3 +3Mn

  【小结】 金属冶炼的方法:(投影)

  【过渡】 地球上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随着金属的使用,金属会被腐蚀而污染环境,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板书】 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阅读指导】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讲述】 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讲述】 有关金属回收再利用的好处。 1、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意义是减少垃圾量,防止污染环境且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

  【资料介绍】 以铝为例,生产一吨原铝至少要消耗四吨铝土矿资源。当前全球原铝的年产量约 2500万吨,年消耗铝土矿超过一亿吨,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地球上的铝土矿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枯竭。如果人类消费的铝能够回收利用,只要回收利用量达到产量的二分之一,每年就将减少铝土矿消耗量约5000万吨,这对保护全球铝土矿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利用废杂原料生产一吨合金铝锭与用铝土矿原料生产一吨原铝锭相比,可以节省95%以上的能源消耗。 每生产一吨原铝锭需要消耗能源 213.2TJ(电能约占82%),而生产一吨再生铝合金锭所需能源消耗为5.5TJ(燃料约占80%),仅为原铝锭生产能源消耗的2.6%,优势比较明显。由于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从再生铝废料中再生产铝,其节能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再生铝生产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与原铝生产相比,大为减少。有资料统计,再生铝生产可比用水电生产原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比用燃油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7%以上,比用煤发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上网查资料了解中国金属的回收利用情况,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300字左右)

  【引入】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国家安全等方面。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开发已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巨大潜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资料展示】 海洋之所以被誉为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因为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海洋自然资源的分类有多种,《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洋卷》按照海洋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态,将海洋资源分为 6个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药物资源、珍稀物种资源);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差能资源、海上风能资源);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和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

  【板书】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多媒体投影】

  【讲述】本节我们仅以海水资源为例,一起来探究一下海水资源的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前景。

  【阅读教材及资料并思考】 1、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哪几部分? 2、海水淡化有哪些方法?

  【资料展示】 海水直接利用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灌溉。这是海水资源开发的一个领域。据预测, 20xx年时美国工业用水的1/3将由海水提供。我国今后也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海水冷却方法,同时推广在生活领域中使用海水,如冲洗、除尘、消防、灌溉、印染等。目前青岛市已有20多个单位直接利用海水,年用海水量占全市工业用水量的67%,上海石化总厂每小时用海水量达100×10 4 t,青岛、大连、天津等城市的发电、石油、化工等部门每年直接利用海水达50×10 8 m 3 。 海水淡化现有 20多种技术方法。目前技术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蒸馏法即通过将海水加热蒸发,再把蒸汽冷凝得到淡水。这是传统的方法,目前生产能力最大。这种技术正朝着容量大型化(日产10×10 4 t以上)和目的多重化的方向发展,如利用淡化后的浓缩海水提取有用物质,利用发电厂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等。我国已进行了日产百吨的淡化装置试制,具备了设计和研制大、中型蒸馏淡化装置的技术能力。 我国的海水化学资源

  【讲述】 海水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 1、海水直接利用。2、海水的淡化。

  【板书】 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讲述】 水淡化的方法已有十几种,主要的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是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此法耗能大成本较高,因此可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蒸馏淡化。 蒸馏装置图

  【资料展示】 太阳能海水蒸馏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国防部制造了许多军用海水淡化急救装置,供飞行员和船员落水后取水用,这种装置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太阳能蒸馏容器。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佛罗里达的戴托纳海滩,建立了供大规模太阳能蒸馏研制工作用的特殊实验站。希腊、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等国也进行了许多太阳能蒸馏试验。世界上最大的池式太阳能蒸馏器在希腊的帕特莫斯,玻璃总面积为8651平方米,最大日产量为40立方米淡水。 太阳能蒸馏器结构简单,主要由装满海水的水盘和覆盖在它上面的玻璃或透明塑胶盖板构成。水盘表面涂黑,装满待蒸馏的水,盘下绝热,水盘上覆盖的玻璃或透明塑胶盖板下缘装有集水沟,并与外部集水槽相通。太阳辐射透过透明盖板,水盘中的水吸热蒸发为水蒸气,与蒸馏室内空气一起对流。由于盖板本身吸热少,温度低于池中温水,水蒸气上升并与盖板接触后凝结成水滴,沿着倾斜盖板借助重力流到集水沟里,而后再流到集水器中。池式太阳能蒸馏器中海水的补充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断续的。虽然它有很多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这类蒸馏器是一种理想的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置。

  【讲述】 海水中溶存着 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为未来的开发产业。

  【板书】 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实验探究】 海水中几种重要元素的提取: 1、海水提溴 2、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写出有关海水提溴利用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2、描述“海带中碘元素的证明”实验现象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作业】 上网查资料了解从海水中提取其它元素(如钾、镁等),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10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一、海洋资源的分类 二、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直接利用 2、海水的淡化 三、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二、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的实质 2、金属冶炼的方法 (1)、热分解法 (2)、电解法 (3)、热还原法 ① 常用还原剂:焦炭、CO、H2、活泼金属(如Al)等 ②铝热反应 ③铝热反应的应用: a:野外焊接。 小结:金属冶炼的方法:

  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四、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高中化学教案8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策略:

  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说实话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神秘“钠水雷”惊现珠江一事,展开对钠的性质的研究,探讨,并最终解决“水雷” 带来的危险,让学生也过了一把“消防队员”和“科研人员”的瘾,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确实达到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堂设计:

  【教师质疑】如果你是消防员,一般物质失火怎样灭火?(学生答:用水,用泡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用沙隔绝空气)现在是同学们都不熟悉的钠,在采取消除危险措施之前首先应该作什么?

  【学生抢答】甲:观察、分析现场具体情况!

  乙:快速调查爆炸物——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其性质研究对“水雷”处理对策。

  【教师引导】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做一次消防员,来研究钠的性质,并试着解决钠“水雷”造成的危险。

  【交代任务】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实验桌面上都有相应的试剂、仪器。

  试剂:钠、蒸馏水、酚酞试液、过氧化钠粉末

  仪器:镊子、滤纸、玻璃片、小刀、烧杯、小试管若干、试管夹、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长玻璃导管、脱脂棉、铝箔、尖嘴导管,塞子、木条

  【教师引导】通过预习教材,我们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生答:观察、实验、分类、比较)请大家参照课本第9到第10页的“观察·思考”内容1及关于钠的简介,打开每个实验台上的试剂瓶,探究钠这种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实验小组】立即热烈讨论开来。

  有的在小组内还当起了小老师:以前老师讲过,研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开始反驳:颜色、状态、气味都好解决,可是熔点、沸点我们怎么能测出来?

  我在旁边笑到:查资料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小组总结】分析讨论与实验观察后,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略)。

  【教师质疑】在观察钠的物理性质,你认为钠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铁、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实验小组】学生甲:密度小、熔点也低、硬度小。

  学生乙:除了物理性质外,我认为钠比铁、铜的化学性质要活泼,因为刚刚切开的钠有光泽,几秒钟后就变暗了;还有钠不象铁、铜可以露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学生丙:还有刚才的录象上我看到钠“水雷”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我推测钠可能会与水反应!

  【教师提示】那大家就用实验来验证验证这个推测。如果能和水反应,要验证产物是什么。注意要切割黄豆粒大小的钠,不可太大。

  【实验小组】每组同学紧张有序的进行实验。有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有专门监督操作是否正确的,还有专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

  【小组汇报】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略)。

  【教师引导】在实验现象中小球四处游动,大家解释说是反应生产的气体产生的推动力,那么你认为这种气体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觉得生成的是氧气,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金属钠将氧气置换出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乙:不,我认为是氢气。因为在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中能听到嘶嘶的响声,有可能是这种可燃性气体的轻微爆炸。我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并盖上一个带尖嘴管的塞子,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来检验。

  学生丙:我同意乙的结论。但我想讲收集到的气体直接移近酒精灯检验看是不是发出噗噗的声音来验证是氢气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让事实说话。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但要考虑一下钠在水里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收集时需要将其固定;还有钠与水反应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减慢反应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实验桌面上已经扎好小空的铝箔。

  【实验小组】进行验证性实验。

  【小组汇报】陆续有小组汇报验证结果:该气体就是氢气。学生乙的推测完全正确!

  【类比过渡】钠与铁都属于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实验小组】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难熔物。钠这么活泼,可能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

  【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课本第11页的活动·探究来实验钠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教师巡视】有的同学看到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高兴的叫了起来。说和刚才看的录像上的颜色一样!

  【小组汇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归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并指出产物是氧化钠。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认为产物不应该是氧化钠,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气体产生。可是刚才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水,淡黄色固体上立即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与氧化钠的性质不符啊。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自己的错误操作,也不放过。当年我国化学家黄鸣龙也是因为自己操作错误,但没有立即否定实验结果,从而发现了制备同一物质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引起当时化学界的注意。大家可以回忆,刚切开的钠是银白色的,几秒钟后就变暗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物是什么?

  【讨论结论】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两者中氧的价态不同。

高中化学教案9

  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易导电。

  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其中: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①原子,如:Na?;②离子,如:[:O:]2?;③原子团,如:[:O:H]?;④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⑤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2.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对称的分子。包括:A型单原子分子(如He、Ne);A2型双原子分子,(如H2、N2);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对于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的分子。包括:AB型双原子分子(如HCl、CO);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稳定性:与键长、键能有关,一般键长越长、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水分子间、乙醇分子间、乙醇与水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3.非极性分子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即“相似相溶”规律)。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特点。

  1.离子晶体是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即所有的离子化合物)。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固态时不导电,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易导电。注意: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NaCl晶体是简单立方结构;CsCl晶体是体心立方结构。

  2.分子晶体是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即非金属的单质(除原子晶体外)、氧化物(除原子晶体外)、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物〕。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结构。

  3.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晶体〔即金刚石、晶体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刚砂(SiC)〕。硬度很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注意:金刚石和SiO2晶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4.金属晶体是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即金属单质和合金)。硬度一般较大,熔、沸点一般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属晶体中不存在阴离子。

  5.晶体熔、沸点高低规律是:①不同类型的晶体:多数是原子晶体>多数离子晶体(或多数金属晶体)>分子晶体。②原子晶体:成键原子半径之和小的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③离子晶体: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④金属晶体: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但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组成的金属。⑤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式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数越少,熔、沸点越高;在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邻位>间位>对位”。此外,还可由常温下的状态进行比较。

  六.注意培养对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的三维空间想像及信息处理能力。

  七.典型试题。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正确的是H

  A.:N:::N: B.H+[:O:]2?H+ C.Na+[:Cl:]? D.H:N:H

  3.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O2 B.PCl3 C.CCl4 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氢原子

  B.A的相对原子质量必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

  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B.CO2和H2S C.NaCl和HCl D.CCl4和KI

  6.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CO2、KCl、SiO2 B.O2、I2、Hg

  C.Na、K、Rb D.SiC、NaCl、SO2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ClO、NaClO B.NH3?H2O、NH4Cl C.KOH、K2O2 D.H2SO4、KHSO4

  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A.6、8 B.16、8 C.12,9 D.7,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4.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A.CO2、H2S B.C2H2、CH4 C.CHCl3、C2H4 D.NH3、HCl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的物质熔点越低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电子

  6.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金刚石中,有共价键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

  B.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个

  C.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邻

  D.在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3

  7.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H H

  A.Na+ B.[:O:H]? C.H:N:H 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应的离子化合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是[: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C.CaC2在水中以Ca2+和形式存在

  D.MgC2的熔点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据“相似相溶”的溶解规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种溶剂中

  A.苯B.乙醚C.液氨D.四氯化碳

  10.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A.CCl4 B.PCl5 C.PCl3 D.BeCl2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A.COCl2 B.SF6 C.XeF2 D.BF3

  12.能说明BF3分子中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理由是

  A.BF3是非极性分子B.B-F键是非极性键

  C.3个B-F键长度相等D.3个B-F键的夹角为120?

  13.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实验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的熔化

  C.碘和干冰的升华D.二氧化硅和氯化钠熔化

  14.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15.据报道,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C≡N。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A.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不能发生加成反应D.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得到

  1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D.HCl气体溶于水

  17.下列物质的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金刚石>晶体硅>水晶>金刚砂B.CI4 > CBr4 > CCl4 > CH4

  C.正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D.金刚石>生铁>纯铁>钠

  18.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B.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19.已知食盐的密度为2.2 g/cm3。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下面4个数值中的

  A.3.0×10?8 cm B.3.5×10?8 cm C.4.0×10?8 cm D.4.5×10?8 cm

  20.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O分子。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都是极性分子B.CH4是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

  C.两种都是非极性分子D.H2O是极性分子,CH4是非极性分子

  (2)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CH4?14H2O B.CH4?8H2O C.CH4?(23/3)H2O D.CH4?6H2O

高中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过渡】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情景创设2】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产率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过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

  【例题练习】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3题。

  2、思考课本P65学与问。

高中化学教案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假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A.abdiB.ecfkC.fghlD.bcegj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中化学教案13

  作为老师想要把一节课上好,那么就需要课前做相关规划,那就是教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化学老师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教案14

  一、导课

  我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大家可以看到飞船卫星都有一双巨大的像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大家有没想过当飞船运行到太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区域时,电能从何而来呢?

  视频:工程师的解决办法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

  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请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证明你的猜想。实验现象与你的猜想一致吗?你有新的结论和思考吗?

  实验现象

  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

  阳极

  阴极

  电解CuCl2

  的总反应

  结论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能量转变

  反应能否自发

  三、检测导结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

  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B.C.D.

  【反思总结】

  【课后探究】

  用铁钉、碳棒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探究电极材料的变换对电极反应有何影响。

高中化学教案15

  氨、铵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案15篇12-30

初中化学教案原子12-29

高一化学教案12-28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高中的作文11-05

高中周记12-24

高中的周记11-26

拼搏高中作文11-28

高中的英语作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