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力的教案 篇1
【学习目标】洛伦兹力、圆周运动、圆心、半径、运动时间
【学习重点】 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
【知识要点】
一、基础知识:
1、洛仑兹力
叫洛仑兹力。通电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实际上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
2、洛仑兹力的方向
用左手定则判定。应用左手定则要注意:
(1)判定负电荷运动所受洛仑兹力的方向,应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的方向。
(2)洛仑兹力的方向总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总是垂直于所决定的平面。但在这个平面内电荷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却不一定垂直,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应用左手定则不可能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方向的同时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这时只要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即可。
3、洛仑兹力的大小
f=,其中 是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1)当 =9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时,f=,这种情况下洛仑兹力。
(2)当 =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平行时,f=最小。
(3)当v=0,即电荷与磁场无相对运动时,f=,表明了一个重要结论:磁场只对相对于磁场运动的电荷有作用力,而对相对磁场静止的电荷没有作用力。
4、如何确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半径及运动时间?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轨迹上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圆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径(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场时的半径)。半径的计算一般是利用几何知识,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圆心角等于圆弧上弦切角的两倍等知识。
(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确定。利用圆心角与弦
切角的.关系,或者是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计算出圆
心角 的大小,由公式t= ×T可求出运动时间。
有时也用弧长与线速度的比。
如图所示,还应注意到:
①速度的偏向角 等于弧AB所对的圆心角 。
②偏向角 与弦切角 的关系为: <180°, =2 ; >180°, =360°-2 ;
(4)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规律
如从同一直线边界射入的粒子,再从这一边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
【典型例题】
例1、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狭缝O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P点。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离l,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e与质量m之比。
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场,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而做匀速圈周运动,设其半径为R,由洛伦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
有Bqv=mv2/R
因粒子经O点时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径,l=2R
由此得
例2、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经小孔O射入有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纸面向里,如图所示。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到达P点,则直线OP与离子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跟t的关系式如何?
解析:做出OP的中垂线与OS的交点即为离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轨迹如图示:
方法一: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①
周期T= ②
运动时间:t= ③
解得: ④
方法二:弧OP对应的圆心角 ⑤
半径为r,则qvB= ⑥
弧长:l=r ⑦
线速度:v= ⑧
解得: ⑨
例3、如图,在某装置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于Oxy所在的纸面向外。某时刻在x=l0、y=0处,一质子沿y轴的负方向进入磁场;同一时刻,在x=-l0、y=0处,一个 粒子进入磁场,速度方向与磁场垂直。不考虑质子与 粒子的相互作用。设质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
(1)如果质子经过坐标原点O,它的速度为多大?
(2)如果 粒子与质子经最短时间在坐标原点相遇, 粒子的速度应为何值?方向如何?
解析:①质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其圆心在x= 处
其半径r1= ⑴
又r1= ⑵
⑶
②质子从x=l0处至达坐标原点O处的时间为
t= ⑷
又TH= ⑸
⑹
粒子的周期为 ⑺
⑻
两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示
由几何关系得: ⑼
又 ⑽
解得:
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
【达标训练】
1.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带电的宇宙射线向地球射来,地球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宇宙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这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假设有一个带正电的宇宙射线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来,(如图,地球由西向东转,虚线表示地球自转轴,上方为地理北极),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它将(A)
A.向东偏转
B.向南偏转
C.向西偏转
D.向北偏转
2. 图为云室中某粒子穿过铅板P前后的轨迹。室中匀强磁场的方向与轨迹所在平面垂直(图中垂直于纸面向里)。由此可知此粒子(A)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3. 如图所示,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的边界上,有两个质量和电量均相同的正、负离子,从O点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场中,射入方向均与边界成 角。若不计重力,关于正、负离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运动的轨道半径不相同
B.重新回到边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C.重新回到边界的位置与O点距离不相同
D.运动的时间相同
4. 如图,在x>0、y>0的空间中有恒定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的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里,大小为B。现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在x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x0的P点,以平行于y轴的初速度射入此磁场,在磁场作用下沿垂直于y轴的方向射出此磁场。不计重力的影响。由这些条件可知(D)
A.不能确定粒子通过y轴时的位置
B.不能确定粒子速度的大小
C.不能确定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D.以上三个判断都不对
5. 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粒子经过一段时间,受到的冲量大小为mv,不计重力,则这段时间可能为(CD)
A.2 m/(qB)
B. m/(qB)
C. m/(3qB)
D.7 m/(3qB)
6. 质子( )和 粒子( )从静止开始经相同的电势差加速后垂直进入同一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则这两粒子的动能之比Ek1:Ek2=,轨道半径之比r1:r2=,周期之比T1:T2=。
1:21: ;1:2
7.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1.0×107m/s与x轴成30°的方向从原点出发,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磁感应强度B=1T,那么圆运动的半径为m,经过时间s,第一次经过x轴。(电子质量m=9.1×10-31kg)5.69×10-5,5.95×10-12
8. 在图所示的各图中,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带电粒子的速率均为v、带电量均为q。试求出图中带电粒子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
F=qvBF= qvB0F=qvB
9. 如图所示一电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应强度为B,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透磁场时速度方向与电子原来入射方向夹角30°,则电子的质量是。
2qBd/v
力的教案 篇2
一、 预习目标
1、 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 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1、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来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三、提出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某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平向前的力F1产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产生的。那F1、F2与拉力F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 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与该力不共线),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 种
答案:3种
3、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 N,与该力的夹角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两个分力的方向,则这两个分力有唯一解。
B.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另一个分力有无数解。
C.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方向,则它另一个分力有无数解,但有最小值。
D.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两个分力有唯一解。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4N的两个分力
B.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9N的两个分力
C.一个6N的力能分解为3N和4N的两个分力
D.一个8N的力能分解为4N和3N的两个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所受的力为( )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紧压斜面的力
4、将80N的力分解,其中一个分力F1与它的夹角为30 度,
1、当另一个分力F2最小时求F1的大小。
2、当F2=50N时求F1的大小。
5、一个半径为r,重为G的圆球被长为r的细线AC悬挂在墙上,
求球对细线的拉力F1和球对墙的压力F2.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力F分解为F1、F2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ABCD
2.细绳MO与NO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长度MONO,则在不断增加重物G的重力过程中(绳OC不会断)
[来源: ]
图167
A.ON绳先被拉断?
B.OM绳先被拉断?
C.ON绳和OM绳同时被拉断?
D.因无具体数据,故无法判断哪条绳先被拉断
答案:A
3.如图168所示,一个半径为r,重为G的光滑均匀球,用长度为r的细绳挂在竖直光滑的墙壁上,则绳子的拉力F和球对墙壁压力FN的大小分别是
[来源: .Com]
4.三个共点力,F1=5 N,F2=10 N,F3=15 N,=60,它们的合力的x轴分量Fx为 N,y轴分量Fy为 N,合力的大小为 N,合力方向跟x轴的正方向夹角为 .
图169
答案:15 5 10 30?
5.三角形轻支架ABC的边长AB=20 cm,BC=15 cm.在A点通过细绳悬挂一个重30 N的物体,则AB杆受拉力大小为 N,AC杆受压力大小为 N.
答案:40 50?
6.一表面光滑,所受重力可不计的尖劈(AC=BC,ACB=)插在缝间,并施以竖直向下的力F,则劈对左、右接触点的压力大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当F1Fsin时,肯定有两组解
B.当FFsin时,肯定有两组解
C.当F1
D.当F1
答案:BD
9.将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吊起来,并靠在光滑的半径为r的半球体上,绳的悬点A到球面的最小距离为d.(1)求小球对绳子的拉力和对半球体的压力.(2)若L变短,问小球对绳子的拉力和对半球体的压力如何变化??
解析:(1)将小球受到的重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做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三角形ABO与三角形BF2G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得[来源: ]
又因为G=mg?
导出 F2=
F1=
由上式可得小球对绳子的拉力为 ,小球对半球体的压力为 .
(2)当L变短时,F2= 减小,F1= 不变,所以,小球对绳子的拉力减小,小球对半球体的压力不变.?
答案:(1)拉力: ;压力:
(2)若L变短,小球对绳子的拉力减小,小球对半球体的压力不变.
力的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乐曲《玩偶进行曲》选自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乐曲的旋律欢快活泼、诙谐有趣。乐曲为ABAC的结构形式,A段音乐兼有进行曲和双拍子舞曲的特点,优美活泼的旋律生动描绘了木偶兵们吹着小喇叭,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的神态;B段音乐诙谐有趣,富有动感,就好象老鼠王带领一群老鼠兵东瞧瞧西看看,鬼鬼祟祟出洞捣乱的样子;接着A段又重现,表现了木偶兵在操练的紧张场面;C段的音乐激烈、变化丰富,让人仿佛亲临到激烈的战争场面,并能通过起伏的音乐来了解木偶兵与老鼠兵紧张的战况。音乐跌宕起伏的旋律、诙谐有趣的形象以及木偶兵与老鼠兵激烈的战争场面,深深地吸引幼儿。幼儿通过欣赏活动,有助于感受乐曲优美活泼、诙谐有趣、紧张激烈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通过世界名曲的欣赏,打开了幼儿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窗口,为今后欣赏世界名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和图谱提供的线索,初步了解作品结构及不同的旋律。
2、根据音乐特点,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小木偶与小老鼠的形象。
3、体验乐曲诙谐的风格,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有音乐欣赏的基础,能够分辨不同旋律的音乐
2、自制教具:木偶、老鼠等音乐形象。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学木偶进教室。
(点评:幼儿模仿木偶进教室,生动、有趣。而听音乐学木偶进教室,使音乐的旋律自然地走进了幼儿的记忆,为幼儿欣赏音乐做了很好的铺垫。)
2、结合图谱欣赏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
(1)幼儿听音乐教师画图谱。
(2)欣赏后提问:
小朋友听完音乐之后有什么感觉?
你在听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点评:图谱的运用会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这我们已达成共识。而图谱如何与音乐完美结合,利于幼儿理解、记忆,便成了我们思考的重点。本节活动教师图谱的恰当运用应称得上是“点睛”之笔,如跳跃的旋律教师用短线进行表示、连贯的旋律教师用连线进行表示,当表现故事战争时教师则运用“曲线“表现激烈的场面……看似简单的图谱,没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没有教师对幼儿深层次的解读,是很难设计出的。而教师随音乐恰当准确现场画图谱,更使得音、形与想象自然驰骋,达到表现艺术美与领略音乐神韵之目的。)
3、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音乐的思想内涵。
教师边讲述故事边出示音乐形象。(提供图片)
(点评:此环节教师运用“故事导入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教师将作品背景内涵用生动的故事展现给幼儿,让复杂的旋律简单化,让幼儿在了解木偶兵与老鼠兵战争的起因、过程及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欣赏,从而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
4、欣赏音乐
(1)第一遍分段欣赏乐曲
每段欣赏后提问:请小朋友将图片贴到相应的图谱前方。
(2)第二遍完整欣赏乐曲
鼓励幼儿边欣赏音乐边自由地表演动作。
(点评:此环节教师是为了了解幼儿在以上两个环节中对作品的理解情况,同时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打破以往“教师教,幼儿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5、分段欣赏乐曲。
(1)分别欣赏每段音乐的旋律。
(2)引导幼儿说出每段音乐的不同旋律及旋律变化。
(3)尝试用动作表现各种旋律变化及不同的音乐形象。
分段欣赏后教师的提问:
第一段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小木偶兵是怎样操练的?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
第二段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小老鼠出来干什么?用动作怎么表现?
第三段的音乐和第几段的.音乐是一样的?木偶兵会怎样来迎战?
第四段的音乐是什么样的?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动作来做出来。
(点评:“如何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思想?”此部分教师用教学实践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解答,如:听完第一段音乐,教师提问:小木偶兵是怎样操练的?”听完第三段音乐,教师提问:“木偶兵会怎样来迎战?”通过这些问题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另外,为使动作既来源于幼儿,又能及时给予提炼指导,教师采用了放手让幼儿创编共同商讨确定的方法,既满足了幼儿创造表达的目的,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6、完整听音乐分角色表演。
(点评:此环节教师运用“情境表演法”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搭建了一个表现的平台,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也为教师评价幼儿提供了契机。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幼儿情绪高涨,其乐融融,使活动在高潮中结束。)
附:
1、故事提示:
有一天一个木偶兵吹起了小喇叭,号召玩具橱里的木偶兵和他一起出来操练,他们昂首挺胸可神气了。突然,老鼠王带领他的老鼠兵出洞捣乱,他们东瞧瞧西看看,非常可恶。木偶兵决不能让老鼠兵来捣乱,于是加紧操练,决定把老鼠赶跑。于是,木偶兵和老鼠兵的战争开始了,一会木偶兵占了上峰,但是一会老鼠兵又占了上峰。最终木偶兵团结一致,打败了老鼠兵,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力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不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能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层次 2: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学自的
介绍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常识性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求二力的合力。
(二)教具
二力合成演示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2.同一直线上反方向二力的合成法则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教师: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三、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
教师:照课本图8-32甲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答;大约是6牛顿)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答: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教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F与这两个力F1和F2是什么关系呢?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上述的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的合力都是成立的。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这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0°时,两个力变为同一条直线上同方向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和。这两个力的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夹角增大到180°时,这两个力变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所以,上一节我们所学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是今天所学的知识的特殊情况。
四、例题
大小分别为30牛顿和40牛顿的两个力互相垂直,求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我们用作图法解决有关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问题。
从一个公共的作用点分别做力F1和F2的图示,这两个力互相垂直。以F1=3牛和F2=4牛,这两个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从力的作用点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条对角线即是合力F的图示。从图中可以量出,合力F=5牛。
(四)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较难,初中学生学习确有一定困难。根据教学大钢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对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有所了解,只了解采用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分力和合力即可。重点还应放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问题。
力的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随二力间的夹角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简单定性地讲述一下这个知识,使学生有所认识,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力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用加减法来处理,是有好处的.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是在前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时合力的情况.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关于合力大小随二力夹角而改变,最好演示一下.同时举出实例来说明,可以仍用两人拉车的例子来说明.
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这有助于学生认识这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范围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两个弹簧秤)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大小的范围,并得出一些结论.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 篇7
活动内容:
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齿轮玩具。自从齿轮玩具“住进”我们班后,我班幼儿就对这个“新成员”特别关爱,每天活动区活动时,小朋友们总是爱不释手的摆弄它们,而在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时,我发现他们不但对这种玩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拼插的时候不断地变化花样,不时地提出问题。我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齿轮玩具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与交流,以愉快的情绪与他人合作。
2、感知力的存在,探索和发现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与同伴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准备:
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玩具。如:口袋、皮球、齿轮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力的'存在。
1、幼儿操作:让物品离开原来位置。
2、交流:你是怎样使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
(二)感知力的传递。
1、教师操作:用手边的球碰中间球。
2、幼儿思考:当我用力推手边的球,为什么中间的球会动?
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了解力的传递。
3、游戏:拼插齿轮玩具
重点: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在进一步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传递。
(三)感知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游戏:拔河比赛。
重点:使幼儿了解力的大小。
2、个别幼儿操作:玩口袋。
重点:使幼儿感知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室外活动
(1)幼儿自由分散玩口袋。
重点: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比赛:谁的力气大。
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我,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活动
通过幼儿评价“今天谁最棒”,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评价与反思:
1、本节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合作”的教育理念。教师能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幼儿的心理,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幼儿为中心,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整个活动幼儿对力的存在,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合作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我既是他们的引导者,又是他们的支持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助、向导的作用。
3、整个过程我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时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探索,使他们获得感性经验,促使思维升华。例如:活动的开始部分,当我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幼儿一致回答“我是用手搬的”。显而易见幼儿的这一回答是表面的,当我也把手放在物品上又问:“我也用手搬了,它为什么没有离开呢?”我的不同结果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小脑袋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用手搬物品没有离开呢?”这时激起了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幼儿在第二次操作中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手用力了。”
4、在整个活动中,我坚持正面教育幼儿。从活动的开始至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以鼓励语“***,***。你真棒!”贯穿始终。目的是:在个别幼儿受到鼓励增强信心的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使每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力的教案06-04
力的教案(集合)08-07
神奇的力教案及教学反思01-09
摩擦力教案高中11-09
力的教案[共15篇]08-07
幼儿园力的平衡教案10-07
集中注意力教案04-24
幼小衔接专注力课程教案11-02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09-28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