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07-24 09:46:07 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它像蛇,但没有眼睛;它像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

  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看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

  (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四、拓展知识经验。

  1、什么时候会出现许多蚯蚓呢?(下雨过后)。为什么下雨天会有这么多蚯蚓。观察PPT(图三)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扮演小蚯蚓的兴趣,模仿蚯蚓爬以及松土的游戏!

  【活动延伸】

  带着工具到户外去挖蚯蚓。

  最后让幼儿看着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图,再次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今天的科学活动中我的教学挂图一出示出来,孩子们就开始大声嚷嚷起来:“蛇!快来看呀!好大的蛇啊!”“不对,是蚯蚓呢!”“是蚯蚓,蚯蚓比蛇小好多的。”……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挺多的。这个活动不仅使孩子们观察到了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使他们掌握了蚯蚓的作用,还知道了蚯蚓的一个神奇的本领。

  相信孩子们对蚯蚓还只是表面上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所以今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去找一找蚯蚓,在做进一步的观察,并要求他们亲自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蚯蚓的再生本领,希望能得到家长们的配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绘画表现正面人的不同动作。

  2、能够大胆表现人物的不同动作,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活动小人,画具,幼儿园图画人手一张。

  2、PPT。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展示PPT,然后请幼儿说一说他在干什么。

  二、变一变小人

  1、给每个幼儿发一个活动小人,让他们随意摆出不同的形状,并说说小人在干什么?

  ——你的小人在干什么呢?你怎么想到了这个动作了?

  2、拆开小人,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动作,然后请幼儿说一说小人在做什么。

  ——你的小人在做什么?你能不能模仿一下小人的这个动作,看看谁模仿的最像?

  3、请幼儿来摆一个动作,然后大家用手中的小人摆出这个动作,看看谁摆的最像。

  ——还有谁想做小模特,摆一个动作来给大家看看?

  4、展示布满玩具的幼儿园图画,让大家摆出在各种玩具上小人的动作姿态。

  ——你们在课外时间都玩什么游戏呢?

  ——来摆一摆,转呼啦圈是什么样子呢?坐跷跷板是什么动作呢?

  三、画一画

  1、小人分出两组,在各自的幼儿园图画上,画上各种动作的小人物。

  ——这个小人在干什么呢?他在干什么呢?

  ——我们给这幅画去一个名字,叫什么?(热闹的幼儿园)

  活动延伸:

  找一找各种各样的运动图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3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4

  活动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水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2、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花生、麻油、果珍。

  2、透明的杯子、小碗、筷子、勺子。

  3、小博士课件。

  4、幼儿人手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观察、比较和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会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活动流程:

  观察引趣→猜想实验→迁移运用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趣

  1、看一看,闻一闻,老师给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2、幼儿观察,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观察结果,知道实验材料名称,了解其外形特征。

  二、猜想实验

  (一)实验一:谁不见了

  1、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谁会不见了?

  (2)幼儿猜想并记录。

  提出记录要求:选择两种符号,一种表示它不见了。另一种表示它还在。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本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4)小结:小朋友猜想的和实验出来的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只有动手做一做,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二)、实验二:谁能取出来

  1、提出问题:放到水里的材料,还能取出来吗?(幼儿猜想,讲述。)

  教师演示大表格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2、提出实验要求:这里有许多的小工具,有小勺,筷子。现在你们就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你们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了。记录实验结果。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与同伴不同的看法。

  5、教师演示PPT,展示大的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6、提问

  (1)你发现什么可以从水中取出来?什么不可以取出来?

  (2)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

  (3)为什么方糖和果珍取不出来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7、教师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

  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花生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糖最后看不见了。象糖和果珍这种放进水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之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放进水中不能取出的现象,有个好听的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像花生和油,放进水中后花生还是花生,油还是油。我们用小工具一取就把他们取出来了。他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迁移运用

  1、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2、演示课件引导幼儿思考。

  活动延伸:

  出示沙子、肥皂、泥土。

  问:这些是什么?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

  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很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5

  活动目标:

  1.运用观察、分类、比较、猜想、判断、排除的科学方法探索盒子里的秘密,最后找到丢失的珍珠。

  2.能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探索盒子的乐趣。

  活动重点

  乐于尝试,能运用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的方法。

  活动难点

  推断、探索“空盒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每组8个盒子。里面分别装能明显感觉到的物品(积木、珠子、胶棒、糖)和不易感觉到的物品(棉花、气球、餐巾纸、粘住的珍珠)。另外又准备了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将破案线索制作成PPT方便呈现。

  经验准备:有初步的侦探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共分三次探索盒子,每一次探索都比上一次有挑战性,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以此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多维度多层次地感受盒子中的奥秘。

  (一)引导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初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激发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并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

  1.活动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小侦探》的书吗?大家已经帮小侦探侦破了很多的案件,你们也常常说自己是小侦探。那今天小侦探又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孩子们兴趣高涨,都表示愿意帮助小侦探破案。

  2.通过PPT出示“小侦探”给出的第一条线索。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了一样非常喜欢的东西,这样东西就藏在桌子上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面,你们能帮我找找,哪些盒子里面有东西吗?”

  听完线索后,孩子们立即拿起盒子,因为不能打开盒子,孩子们开始使劲摇晃,有的还放在手上掂,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很快就把明显感觉有东西的4个盒子挑了出来。之后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东西可以用晃、听、掂轻重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有运用多种感官的经验。

  (二)引导幼儿再次探索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并尝试利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思维方法,判断盒子里的物品。

  1.通过PPT出示第二条线索,并出示准备好的尺子、笔、铃铛、石头、小碗、积木、珠子、胶棒、糖等物品。

  小侦探:“柜子上放有一些东西,小朋友们能帮我想想,哪些东西会在盒子里面,哪些不会吗?”

  线索一提出孩子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他们都认为长尺子、小碗、笔肯定不在盒子里,因为它们都比盒子大放不进去。之后孩子们又排除了铃铛,因为盒子里没有铃铛的声音。确定可能装的物品有珠子、胶棒、糖。但在积木和石头中孩子们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都有可能在盒子里。“可是只有4个盒子,不可能装5样东西。那我们怎么知道装的是哪一个呢?”我问道。王也说:“那我们就掂掂重量呗。”孩子们表示同意。于是我把石头和积木同时放到孩子手中,让他们轮流感受,之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是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了排除和比较的方法,丰富了感知经验,并且进一步确定了盒子里面的东西有珠子、积木、胶棒、糖。

  2.引导幼儿分小组探索盒子里的物品,并做记录。

  师:“但是哪个盒子里放的是哪样东西呢?如果不打开盒子你们能知道吗?”

  孩子们分别通过晃、听、掂轻重的方式认真细致地比较、感受,最终找到了珠子、积木、胶棒、糖分别放的盒子,并把结果按照盒子上的号码记录在了记录纸上,和小朋友进行了分享。

  3.引导幼儿分享各自的探索结果和依据。

  在分享中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感受,他们感觉小珠子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而且很轻;胶棒是有轱辘的感觉;积木有点沉,没有咕噜的感觉;糖有糖纸发出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综合运用了各种感觉器官,调动了已有的感知经验。他们不仅发现了盒子里有没有东西,还能知道是什么东西。

  4.共同验证盒子里的东西。

  师:“到底是不是和小朋友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

  话音刚落,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一一打开了盒子。在验证结果的这一刻,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的对啦!”“我是小侦探!”

  师:“你们真棒,通过线索猜到了盒子的秘密,可是布朗太太丢的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问到这句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但接着孩子们都猜是珠子。我说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侦探是怎么说的吧。”

  (三)引导幼儿第三次探索盒子的秘密,发现真相与自己的猜测、想象是有差距的,从而感受侦破案件的乐趣。

  1.通过PPT出示第三条线索,引起孩子们的认知冲突。

  小侦探:“布朗太太丢失的是一件白色的东西。”

  这次看完线索孩子们并不像前两次那么兴奋,他们的表情有些惊讶,有些失望,到底怎么回事呢?布朗太太丢失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孩子们猜测起来:“是不是线索错啦。”“是不是没丢呀。”这时可可说:“会不会在‘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听到这儿,我对孩子们说:“小侦探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我们再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线索吧。”

  2.通过PPT出示第四条线索。

  小侦探:“那个盒子上有点香味。”

  听到这个线索,孩子们在每个盒子上闻起来,可可说到:“真的,没有东西的盒子上有香味,快闻闻。”孩子们都闻起来。以前很少会用到闻的感觉方式,在这个环节设计运用闻的感官,让孩子们感受到想要破案,就要更细致,不能放过任何的线索。

  3.引导幼儿重新探索“没有东西”的盒子。

  小侦探:“丢失的东西会不会真的藏在我们认为没有东西的盒子里呢?布朗太太到底丢了什么?我们怎么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呢?小朋友们,快帮帮我吧。”

  师:“有哪些东西装在里面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呢!”

  幼儿大胆猜想起来,他们说出了餐巾纸、羽毛、头发、棉花等。通过猜想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物体的特征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能抓住物体轻、没有声音的特点。

  4.验证感觉“没有东西”的盒子。

  当盒子被打开时,孩子们欢呼起来:“我发现了,是珍珠。”“怪不得布朗太太找不到呢,原来粘住了。”“我也发现了。”孩子们还在盒子里发现了一些他们猜到的其他东西,比如,棉花、餐巾纸等。

  小侦探:“小朋友们太棒了,谢谢你们帮我侦破了案情。”

  (四)引导幼儿总结回顾。

  1.和幼儿共同回顾使用了哪些方式帮助小侦探破案的。孩子们纷纷回答用了听、闻、掂、比较、排除等各种方法。

  2.和幼儿一起讨论今后如何当好小侦探。孩子们都表示要努力寻找各种线索,不放过任何细节。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6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一、幼儿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块白布和叶子;

  2、四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草叶小番茄、各种颜色的花瓣等);

  3、小积木,白色棉布每人两份;

  4、各种食物:糖果、有颜色的馒头、面粉等;

  5、黑板一块、PPT、做彩色面的视频。

  二、教师示范材料:白布,绿叶。

  【活动过程】

  一、观看魔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观看魔术表演。

  (1)你们有没有看过魔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很棒的魔术表演,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表演魔术:现在我的魔术开始了,这是什么?(出示白布)那这是什么?(出示叶子)看一看,我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魔术结束,发生了什么现象?(白布变成绿色的了)

  2、幼儿尝试操作。

  (1)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有趣么?那现在我们自己来尝试变一次。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变“魔术”。

  (3)观察自己“魔术”后白布的变化。

  老师提问:为什么布会变成绿色的呢?(因为叶子上的绿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结:原来植物的叶子里有绿颜色,它有一个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儿预测猜想。

  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那你们猜一猜植物的身体里还会不会藏着其他的颜色?(幼儿猜想)

  2、幼儿探索验证。

  (1)熟悉材料。

  师:我们现在自己来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体里有没有其他的颜色。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实也有植物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逐一介绍材料:胡萝卜、小番茄、柠檬皮青瓜皮杨梅各种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魔术这个本领了,这一次请你们自己来变魔术。道具呢还是有一块白布,然后请你们在箩筐里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放在白布上来变魔术,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变好以后请你在白布上写上你的学号,把它送到这里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分享。

  请幼儿把变好颜色的布按颜色分类摆放好。

  黄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红色的色卡

  绿色的色卡

  其它

  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的呢?(引导幼儿用“我用什么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师小结:

  原来植物的身体里藏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绿色。这些藏在植物身体里的颜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联系生活,提升经验。

  1、生活应用。

  (1)出示PPT

  这些植物色素还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面条):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

  厨师在干什么?你在画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

  小结:对了,这些植物色素就蕴含在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们加在面粉里,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条。

  (3)观看PPT。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也添加过植物色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4)教师小结:

  这种加在食物里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们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的营养。

  【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已经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种颜色,想不想把这块布变得五颜六色,更加美丽?请你们一起回到教师继续来完成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7

  活动目标

  1.认识河蚌,了解河蚌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了解河蚌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河蚌

  2.实物“珍珠项链”一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珍珠项链,教师把珍珠项链戴在脖子上。

  交朋友,老师戴上这条项链漂亮吗?

  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做成的项链吗?

  (让幼儿互相议论后,知道使用珍珠做成的项链。)

  2.你们知道珍珠生长在什么地方吗?

  (引导语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二、展开

  1.课件演示:图片3

  (1)教师:你们看珍珠生活在哪里?

  (通过图片了解,珍珠生活在河蚌里。)

  (2)河蚌是珍珠的摇篮,不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养育珍珠。

  2.课件演示:图片2

  请幼儿观察。

  (1)河蚌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河蚌是生活在淡水水底的动物。

  (2)河蚌贝壳前端和后端是否一样,贝壳的外面有什么?

  贝壳的前端钝圆,后端稍尖。

  贝壳的外层有一条条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环纹,

  宽窄和颜色深浅相间,叫生长线,

  (3)蚌的两片贝壳的背面是由什么连接的?

  两片贝壳的背面由韧带连接,韧带有弹性,能使两片贝壳张开。

  3.河蚌是什么样的?

  你知道河蚌在安静状态下和受到触动时,表现有什么不同吗?

  在安静状态下,贝壳能微微张开,露出斧足,由于斧足的伸缩使身体前进;

  当遇到刺激时,斧足收回,两片贝壳就紧紧合在一起。

  4.河蚌的口在哪里?它吃什么东西,是怎样吃东西的?

  教师给幼儿介绍,河蚌以实藻类为生。

  5.河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什么用?

  (1)课件演示:

  河蚌可以烧、烹、炖,制作成美味佳肴。

  将蚌肉和蚌壳分别加工、蒸煮消毒和机械粉碎,

  即可制成廉价的动物性高蛋白饲料,喂养动物。

  三、结束

  师幼共同探讨,要爱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让海水动物们都能快乐地生活、生长。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8

  活动目标

  1.能对物体的简单特征进行概括

  2.建立"10"以内数字的守恒概念

  活动准备

  1.红金鱼,黑金鱼各八条,三张图片(分别画有青蛙,蝌蚪,蜻蜓各九个,颜色,排列形式不同),数字卡"8,9,10",各种印章。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入:池塘图片。

  提问:请问这幅图是什么地方?夏天快到了,这个地方会有什么小动物呢?

  2.初步感知数的守恒。

  (1)出示红金鱼和黑金鱼各8条,引导幼儿分别点数红金鱼和黑金鱼的数量。

  提问:游来了两群金鱼,请问是什么颜色?数量多少?一样多吗?

  小结:虽然他们颜色不同,但都是八条,数量是相同的。(出示数字卡"8")。

  (2)出示三张图片(分别画有青蛙,蝌蚪,蜻蜓),引导幼儿分别点数每张图片中物体的数量。

  提问:这三张卡片有什么不同?(从颜色,形状,排列上引导)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什么地方相同?

  小结:虽然他们颜色,形状,排列形式不同,但都是九个,数量是相同的。(出示数字卡"9")。

  3.做实物卡(1)教师出示数字"10",示范用印章制作"10"的实物卡。

  (2)幼儿操作,用不同印章制作"10"的实物卡。

  4.幼儿交流,讨论,从做的`实物卡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选出3个幼儿印章实物卡,进行总结:物体数量不因为他的排列,方向,位置等发生变化而变化。

  活动反思:

  1.图片展示的布局有待于更加完善。

  2.教师展示印章"10"的实物卡时,应注重排列形式的多样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9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2.能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操作练习,进一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3.初步尝试计划购物,萌发合理消费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钱币(自制)(1元、2元、5元、10元)若干;收集水果、蔬菜、玩具、饮料、学习物品、零食若干(保证物品的卫生)并贴上标签(价格为10元以下);收银机4台。

  活动重点: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得出正确结果。

  活动难点:正确进行购物记录

  活动过程:

  1.以超市经理招聘员工的形式,复习物品分类及10以下的加减法,并布置超市。

  (1)教师以总经理的身份出现对工作人员提出要求:正确将超市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并按标志将物品放在货架上。

  幼儿按要求快速布置好超市,动作又快又好的幼儿可聘为优秀员工。

  (2)招聘收银员的形式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出示加减法答题卡,幼儿抢答。根据幼儿答题情况招聘4—5名收银员。

  2.邀请智慧顾客,学习记录购物记账单。

  条件:会记录购物记账单,能遵守超市规则,文明购物。

  总经理讲故事(自编),引导幼儿学习记录购物记账单。

  3.游戏:超市购物乐。综合练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玩法:将幼儿分为收银员和智慧顾客两部分,每位顾客发10元钱购物。每次可购1—2件物品,顾客选好物品后,收银员和顾客一起计算一共用了多少钱,收银员将正确钱数找给顾客。每次购物后,顾客要记录购物记账单,才能第二次到超市购物。

  4.交流讨论:我的购物记账单,评选优秀员工和智慧顾客。

  (1)组织幼儿交流展示自己的记账单,根据幼儿记账情况,了解幼儿的加减运算情况。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用10元钱买的物品样数多,有的小朋友买的物品样数少?

  看看小朋友购买的物品种类是否单一,说说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从而引导幼儿了解计划购物的意义,萌发合理消费意识。

  (3)根据记账单的交流展示引导评出优秀员工和智慧顾客。

  5.组织幼儿分享自己所购物品,充分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6.师生共同整理活动场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

  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是指纹及指纹的用途。

  2.对指纹及其作用产生好奇并乐于探索。

  3.喜欢用指纹来创作一幅作品。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放大镜、彩笔、橡皮泥、油泥、绘画纸。

  活动过程:

  1.通过故事导入活动——“小刚家被盗了,警察叔叔在窗户上发现了罪犯的指纹。几天后,罪犯被抓到了。”你知道警察叔叔是怎样破案的吗?引起幼儿的兴趣。

  2.用放大镜仔细看看自己的指纹,用橡皮泥和油泥留下自己的指纹。

  3.对比看一看自己的指纹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认识三种指纹类型,并学会辨认自己的手指类型。

  4.想一想小手在不同的材料上印出的指纹是一样的吗?还可以在哪些地方留下指纹呢?

  5.探索结束尝试用毛笔蘸少量颜料涂在手指上印画,用中性笔画上适当的修饰和加工,一起欣赏有趣的指纹画。

  活动延伸:

  1.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容易留下指纹。

  2.请家长或老师讲述与指纹用途有关的故事给小朋友听。

  科学乐园

  指纹就是手指表皮上突起的纹线。指纹在胎儿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指纹能使手在接触物件时增加摩擦力。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从基本线条形态上看,指纹可分三种:斗形纹、弓形纹、箕形纹。不同人种的指纹有很大差别,据说,全世界六十亿人中还没有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因此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据此,可以广泛运用于考勤、侦破、保密系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1

  一:活动目标

  1、活动中探索管子运水简单的运程,使其知道管子运水既快又方便。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产生尝试愿望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管子、海绵、针筒、杯子、勺子、盆子、水等等

  三: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玩水运水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水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水好不好。”“不过要求,让你们把盆子里的水运到小碗里,看谁先运满一碗。”

  1、幼儿操作

  提问:“你刚才是用什么运水的?”(用碗舀、海绵吸再拧出水等)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会用不同的东西想办法运水,

  (二)引导幼儿用管子运水

  1、出示图片

  “刚才大家玩得真开心,可是有个小弟弟正在发愁,愁什么呢?原来他想喝水,但只有一桶水,搬也搬不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帮小弟弟能运出水来?”

  2、幼儿第一次尝试

  提问:(1)“你用什么运水的?水出来了吗?”

  师:“用管子怎么运水呢?你来试一试吧。

  (2)“你为什么不用杯子或其它?”

  师:“大家想不想用他的办法试验一下?”

  2、幼儿第二次尝试

  提问:(1)“你的管子出水了吗?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管子里不出水呢?”(幼儿讨论)

  师:“因为管子里有空气,刚才吸的时后没把空气吸完,所以不能出水,想再照我的方法来试一次吗?”

  3、幼儿第三次尝试

  提问:“这次有没有成功?你是怎么做的?”

  (三)了解几种水的运输

  提问:(1)“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聪明的人就利用这样的原理发明了好多东西,比如水泵抽水……“

  (2)“知道有哪些东西是利用这个原理的吗?”(幼儿个别回答)

  (3)“让我们长大后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给大家带来好处和方便。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2

  一、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发现往水里加的盐越多,水的密度就越大,鸡蛋受到的浮力越大。

  2、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的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乐于探究身边事物,养成乐于提问、敢于假设、勤于实践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食盐若干、温水一杯(用透明杯子装)、生鸡蛋一个、勺子

  三、实验步骤:

  1、把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鸡蛋是否沉下去。

  2、用勺子装一勺食盐放入水中

  3、用勺子充分搅拌水中的食盐,使得食盐完全溶于水中。

  4、观察鸡蛋是否漂浮起来,如果还没漂起来,继续重复步骤2和步骤3。

  5、鸡蛋漂起来啦,实验成功!

  四、实验原理:

  在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向下的重力,我们可以想象成有一个重力小精灵,它把鸡蛋往地面的方向拉。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我们可以想象成水中有水精灵,它把鸡蛋往上拉。在清水中,鸡蛋受到的重力比浮力大,也就相当于重力小精灵和水精灵拔河,重力小精灵力气比较大,所以鸡蛋往下沉到水底。

  往水中加盐会增加水的密度,相当于给水精灵增加能量,鸡蛋受到向上的力更大了。当加入的盐足够多,鸡蛋受到的浮力比重力大,简单地说,就是水精灵力气比重力小精灵力气大,在拔河中赢了,鸡蛋就会往上漂。

  五、相关链接: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做“死海”,人可以躺在水中看书,而不会沉下去。这是因为水里面的盐很多,水的密度非常大,水精灵的力气非常大,可以把人往上托。但是小朋友要注意安全,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自己去游泳哦!

  六、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可以试试把实验中的鸡蛋换成其他东西,比如葡萄,比如积木,你还可以试试把食盐换成糖,换成咖啡粉,看看结果会怎样?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3

  活动名称:《好玩的风》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动脑,尝试用各种方法产生风。

  2、了解风速的不同,感受风力大小与物体的关系,并进行记录。

  3、知道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并愿意积极与别人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1.风车、2.收集材料:卡纸片、羽毛、木块、石块幼儿人手一份3.记录表人手一份4、图片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风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师:在我们的体验活动中随着天气的变化,气温越来越低,天气渐渐转凉,经常会有刮风的现象。许多小朋友们对风感到非常的神奇,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

  师:"牛老师先来问问小朋友们,风有颜色吗?是什么形状的?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风是没有颜色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能够感觉的到。比如我们看到树枝摇动、国旗飘感觉到冷这都是由风引起来的。

  教师:"那你们再来看一看今天牛老师带来了什么?(风车)师:风车可以转吗?风车为什么能够转起来呢?

  师小结:原来也是因为有风吹着,所以风车才能够转起来了!

  二、互动学习1、引导幼儿用身体制造出风。

  师:怎样用我们的身体制造出风呢?

  如:用手扇出风、嘴巴吹起……2、引导幼儿用嘴吹气制造出不同大小的风带动风车转动,观察风力不同对风车转动的影响。

  师:你每次用嘴制造的风力大小一样吗?

  师:风车转动的情况一样吗?怎么不一样?风力大小和风车转的速度有关吗?

  师小结:当我们风吹得大,风车就转得快,风吹得小,风车就转得慢些。

  3、幼儿尝试探索风力与卡纸片、羽毛、木块、石块等物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记录。

  教师:"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能被风吹动?哪个只要很小的风就能被吹动?第二个被吹动有可能是什么?哪个需要最大的风才能被吹动,请你到后面的桌子上操作一下并记录到操作纸上。

  (1)认识操作纸,理解记录表中的信息。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张操作纸:这张表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材料,请把盒子里的东西排列在桌面上,你朝它们吹气,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吹动它们哪个用的风力最小,哪个用的风力最大,将吹动它们所需的风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一粘贴(画)在格子里。

  (3)集体验证:你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师顺势将幼儿的结果贴在记录纸上。你们同意吗?说说理由。

  师小结:风吹不同的物体,重的物体要很大的风力才可能被吹动;轻的物体只要较小的风力就能被风吹动。

  三、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1、幼儿讨论交流(1)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在平时有风的时候,你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到了冬天,有时会刮很大的风,你会怎么来保护自己?"(2)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了解风的好处与危害。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和风做游戏吗?风除了在热的时候能让我们感觉到凉快它还有什么样的好处?

  教师出示课件并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看,因为有风,风筝才能飞得更远、风车才能转的更好看;风力发电,因为有风,风力车能为我们发电;因为有风航海员才能远航;因为有风,蒲公英的种子才能飘到更远的地方,长满山坡师: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但有时风也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危害,什么样的情况下就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呢?我们怎样可以减少它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加强天气监测并及时预报,提醒大家在不好的风来之前做好防范措施,还可以在我们多植树,树能够挡住一些风,这样带来的危害就更小。生活中还有一些会对我们生活带来危害的风,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知识,在不远的将来等小朋友们长大了可以做科学家,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们利用风制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方便人们的生活,防止不好的风破坏我们的美好家园。现在先来请你们和风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活动结束:律动《大风车》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手持风车或羽毛,随音乐游戏。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4

  活动目标、认知目标:

  认识蜗牛并初步了解蜗牛的一些生活习性。

  技能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幼儿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爱护小蜗牛的情感。

  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活动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活动准备前经验准备:观看小蜗牛的课件录像物质准备:在种植植物的盆中放入小动物(蜗牛)

  活动过程导入:

  带幼儿到自然角观看植物盆中的小动物(蜗牛),引发幼儿兴趣。

  基本环节:

  1、讨论各自的想法(想象力)观察后,教师让孩子们说一说:“你们看了小蜗牛,小蜗牛在干什么呀?”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2、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分时段进行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3、讨论、小结。再次集中,教师提问:“小朋友观察了小蜗牛很多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很棒,还有谁有更棒的,想一想。”

  结束:教师小结:小朋友在观察小蜗牛,和小蜗牛成了好朋友。小朋友很关心小蜗牛,小蜗牛让我们知道它的活动过程。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动物,小朋友只要仔细的去观察它们,我们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3.能大胆探索与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难点: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纸片、小积木、记录纸、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平时我们都用这种纸做什么?”

  幼:“画画、折纸…”

  师:“今天,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实验。”

  二、基本过程。

  (一)自由探索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1.将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师:“看,这张纸是平躺在桌子上的。请你想办法让这张纸片站起来,不能借助任何材料的帮忙。”

  师:“请试一试,看谁站起来的方法最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2.幼儿自由探索怎样让纸片“站”起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孩子介绍、演示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纸片折一折,卷一卷,纸片的形状变了,它就能稳稳地站起来。”

  (二)验证哪种方法的纸片“站”得更稳,能“顶”住一块积木。

  1.出示积木。

  师:“我要用这块积木考验一下,你站起来的纸片力气是不是最大。”

  师:“我把积木放到纸上,纸片还能站得稳吗?为什么? ”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方式。

  3.幼儿探索纸片怎样“顶”住积木,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师:“请你试一试。”

  4.展示孩子记录情况,并让孩子把能“顶”住积木的纸片找出来。 教师一一介绍“顶”住积木的纸片的形状。

  师:“那到底是哪种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积木呢,一起来找一找”

  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结果,分别请幼儿上台将能够顶起积木的结果放在展示桌上给大家看。

  师:“看来,小朋友们觉得这些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一块积木。”

  (三)再次尝试改变纸的形状,“顶”住更多的积木。

  师:“将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挑战。想办法让你的纸片顶起更多的积木,想不想接受挑战?”

  1.教师演示放积木的方法及记录积木数的方法。

  师:“老师先来挑战一次,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老师从展示桌上挑选一种形状,放第 3 快积木时,倒了)

  师:“老师在放第 3 块积木时,这个纸片有没有顶起它来?”

  师:“哦,那这个纸片真正能够顶起的数量是最后倒掉的数量再减一个, 最后使他倒掉的那块不算。你们会数了吗?”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师 :“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幼儿互相交流:纸的形状、“顶”住的积木块数。师:“你刚才顶起了几块积木?用的什么形状?”师:

  “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用了圆柱体。”

  三、结束部分。

  探索怎样能“顶”住一筐积木。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顶起这么多积木呢?”(放好多这样的圆柱体)请每位幼儿卷一个圆柱体放在展示桌上。

  教师演示成功了,提问为什么?

  师小结:支撑的纸片多了,支撑的面积变大了,所以就能“顶”住一筐积木。

  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大胆自主操作,尝试让纸片“站”起来,一开始幼儿思维没有打开,但通过大胆尝试后,能够想出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反思

  我相继抛出问题“哪种形状的纸片站得稳”,通过一块小积木让幼儿首次感知不同形状的纸与承载重量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想办法。接着,通过提供较多数量的积木,引导幼儿探索“哪种形状的纸能够支撑起更多的积木”,通过尝试,幼儿得出结论——圆柱体。

  在最后的延生环节,通过让每个幼儿裹一个圆柱体,放在一起后支撑起一整框积木,引导幼儿感知合作、团结的品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探索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此次活动材料也投放于区角中,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电池07-06

大班科学教案:十二生肖07-01

大班科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07-01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05-12

大班幼儿园说课稿02-23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件04-21

幼儿园大班《蝴蝶》教案07-22

幼儿园大班教案《蝌蚪》07-21

幼儿园大班教案《线条》07-21

幼儿园大班《邮票》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