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班教案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主要领域
健康
活动目标
相关领域
科学、社会
知道青蛙是益虫,能保护庄稼,大家都应爱护它
学会跳过25―30厘米宽的纸板
喜欢尝试多种运动方式,能协调地完成跳跃动作
主要形式
集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25分钟
重点难点
重点:在学习青蛙跳的过程中萌发保护青蛙的情感
难点:尝试多种运动方式,能协调地完成跳跃动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人手一块30×50厘米的旧纸板、数量为幼儿人数3倍以上的“模型虫子”(废旧塑料块)、平衡木、废旧饮料罐若干、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将纸板当成“荷叶”,以小蝌蚪跟着妈妈看风景游出场,做“小蝌蚪长大了”的模仿操。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探索
①尝试小青蛙的跳跃姿势:“该怎么样跳过田埂?”(将纸板当成田埂)
②自由模仿青蛙做跳跃动作,探索各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③尝试学习“双脚并拢,轻轻落地跳过田埂”,并尝试跳过自己的纸板。
2.幼儿练习
①集体练习,布置游戏场景
幼儿自由结伴,将纸板随机排列成广阔的田野,连续进行跳跃练习。
②游戏“躲猎人”
幼儿将所有的纸板拼成一个大田埂,在“田野”中捉害虫。教师扮演捉青蛙的“猎人”,在音乐停后,小青蛙蹲在“田埂”中不动,“猎人”来找动了青蛙。游戏可反复多次。
③游戏:“过田埂,捉害虫”
教师和幼儿重新排列场景(见附件),次序为:爬过田埂――走小桥(平衡木)――跳过木桩(废旧饮料罐)――捉害虫。
幼儿分成四组,鱼贯地进行游戏,在规定时间内以捉到害虫最多的一组为胜。
三、结束部分
小青蛙在池塘中轻松、自在地“洗澡”、嬉戏。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此次活动是根据原定安排的教学活动目标重新设计活动环节,意在激发幼儿爱青蛙的情感。首先,青蛙是幼儿常模仿的动物之一,以此作为游戏的主角,幼儿既能了解青蛙的.益处、与人类的关系,也能使活动更加情境化。游戏的情节是小青蛙在田野里的“工作”过程、躲避猎人的游戏,可以清楚地让幼儿知道青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人类对它不正确的态度,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这样设计活动环节能使环保真正地走到孩子心中,让幼儿从认识到喜爱,从喜爱到保护,是切实可行的教育。
二、效果分析
在活动时,教师自然地将幼儿引入到角色中。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情景中。场地的设置上,让幼儿自由的结伴,组拼不同的“田埂”,使幼儿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其次,根据能力分组开展竞赛,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观察,使不同幼儿得到不同的指导和提高。利用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让幼儿亲身体会青蛙的勤劳和可爱,从而萌发爱护青蛙、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暗号表达爱与赞美。
2、鼓励幼儿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
重点幼儿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
难点幼儿学习用暗号表达爱与赞美。
活动准备
音乐。录音机,空白磁带。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请一名幼儿上台,教师托着幼儿的手背,并用大拇指在其手心按压数下。
--请告诉大家,老师刚才在你的手心按了几下。
--老师刚才按的是爱的密码。按了四下,意思是说"你很可爱"。
再请一名幼儿,按6下,意思是"你是我的朋友"。
2、教师提出情境,幼儿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幼儿玩"爱的密码"游戏。
3、倾听歌曲,了解歌词内容。
4、学唱歌曲。
请幼儿坐成圆圈,教师给每个幼儿发出"爱的密码"。
教师引导幼儿将名字唱进歌曲中。
用录音机将歌曲录下来,播放给幼儿听。
教学反思:
上完课我发现,基本的流程我还是比较清晰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与递进也是做得比较好的。在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方面也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跟着我的节奏走,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同样我的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为这是第一次开社会课我有些紧张,我总觉得站着上课会比较的.方便,也可以拉近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但是我忽略了身高,孩子们看我的时候就会抬起头,变成一个“仰视”的感觉,下次上课一定要多注意,不要再犯这种错误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我自己讲的多了一些,相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图片,孩子可能并没有很好的联想到“爱”上去,我就有点着急,就会不自觉的多说一些,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这些图片并感受爱。其实我发现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别孩子还是能够讲出来这些图片密码所隐含的爱的线索,我应该要把这些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来讲讲他们是怎么发现这个爱的密码,而不是一直都是我自己在讲。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体验与同伴共舞,共享空间的快乐。
喜爱欣赏舞蹈,乐于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蒙族音乐舒缓优美及热情奔放的情绪。
初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蒙族舞蹈《快乐的小牧民》的理解、想像及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已欣赏过音乐《快乐的小牧民》。
认识过蒙古族,对蒙古族服饰、居住环境等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
蒙族服饰一套、录音机、磁带《牧民新歌》、舞蹈《快乐的'小牧民》VCD片。
活动过程
1.完整地欣赏蒙族舞蹈《快乐的小牧民》。
(1)幼儿欣赏教师的舞蹈。
(2)交代舞蹈名称,引导幼儿体会辽阔大草原的美。
(3)欣赏后提问:看了之后,心里有什么感觉?
2.看VCI)片再次欣赏蒙族舞蹈。
(1)幼儿欣赏舞蹈A段。
①欣赏前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些动作?
②请幼儿试跳舞蹈中的动作,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对蒙族慢板舞蹈的理解和想像。
(2)幼儿听音乐,尝试做舞蹈动作。
引子:教师做“双手勒马”的动作,并提问:猜一猜,小牧民要做什么?
(3)幼儿欣赏舞蹈B段。
①幼儿欣赏教师的舞蹈。
②教师提问:小牧民在做什么啊?你最喜欢哪些动作呢?小牧民赛马时,心情怎样?
③请幼儿试跳舞蹈中的动作,尝试用语言表达出对蒙族快板舞蹈的理解和想像。
④教师提问:蒙古族人民除了喜欢赛马的游戏,还喜欢干什么?
请幼儿创编舞蹈动作。如:摔跤、射箭等。
⑤幼儿和教师一起听音乐,尝试表演舞蹈。
3.再次完整地欣赏舞蹈。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蒙族舞蹈《快乐的小牧民》的理解、想像和联想。
4.结束前谈话:请幼儿谈谈自己对这个舞蹈作品的评价。
动作建议
前奏:左膝跪地,两臂做“老鹰展翅”。轻微左右晃动,一拍一动。
(1)小节,模仿老鹰翅膀,从大臂到肘、腕、指关节做硬手臂波浪。
(2)小节,转身,右踏步,右顺风旗做柔手臂波浪。(可加抖肩)
(3)小节,转身,向左做大雁飞。
(4)小节,向右做大雁飞。
(5)一(6)小节,左踏点步向左行进,手臂向上做硬肩板手。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肤色、外貌上的区别。
2、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中国人和外国人在饮食习惯上的区别,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活动准备:
1、各种肤色的人物幻灯片。
2、食物图片若干
3、收集不同地区(英、美等)相互
问好的语言
活动过程:
一、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
(一)引出,提出观察要求。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好看的人物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哪些是中国人?哪些是外国人?
提问一:
1、图片中哪几个人是中国人?哪几个是外国人?
1、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幼儿泛讲)
2、除了图片中的外国人外,你还看到过不一样的外国人吗?他们长得怎么样?
教师小结:中国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黄种人,外国人有两种一种是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的白种人,另一种是黑头发、黑皮肤的黑人。
提问二:
1、为什么外国人和我们长得不一样?(建议幼儿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
2、这是什么是谁
最爱吃的?(教师出示汉堡包的图片)
3、汉堡包是中国人发明的食品还是外国人发明的食品?除了汉堡外还有哪些食品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让你每天把汉堡当饭吃你愿意吗?为什么?
4、中国人把什么东西当成主要食物的'?你喜欢吃米饭吗?
5、中国还有哪些好吃的食物?外国人喜欢吃吗?
提问三:
外国人除了和我们中国人在外貌上有很大的区别外,还有什么地方也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当他们碰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
延伸活动
音乐游戏:找朋友
要求:音乐起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当音乐停时,幼儿以所扮演国家的小朋友的身份与对方打招呼。
大班教案 篇5
目标:
1、尝试柔韧性动作,体验身体姿态变化的趣味性。
2、感受与同伴在身体动作方面的差异。
准备:
1、铺有地毯的活动室;
2、幼儿便于活动的衣裤;
3、大呼啦圈一个,欢快的音乐。
过程:
一、手指游戏
师:做完了手指的游戏,我们的身体也要游戏了,现在和老师一起动起来吧!
二、律动
幼儿和教师一起随音乐进入活动场地。
三、做做有趣的动作
1、你能用手摸到地面吗?
(教师示范弯腰,双手触摸地面)
2、你的手能在背后相握吗?
(一手从肩上向下伸,一手从腰部向上伸)
3、你能肚子贴着地面,头和脚都象小船一样两头翘起来吗?
4、做这些动作的时候,你身体的什么地方伸长了?拉开了?
四、我能够做的'动作
1、请你也来想一个有趣的动作,是别人没做过的动作。
2、幼儿尝试做各种有趣的动作,引导幼儿充分伸展身体的各个部位。
3、鼓励幼儿相互学学自己喜欢的动作,说说身体的感觉。
五、不掉落的呼啦圈
1、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呼拉圈套在其中两个幼儿的手上。
2、请代价在不松手的情况下,随音乐,依次侧身钻过呼啦圈。
3、带领幼儿做放松动作,活动结束。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08-08
大班教案[精选]05-19
(经典)大班教案04-02
【经典】大班教案08-09
大班教案(经典)10-16
[精选]大班教案10-17
(精选)大班教案05-01
大班的教案05-29
大班教案[经典]08-19
大班教案【经典】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