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连城诀》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连城诀》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连城诀》有感1
主人公狄云的师傅戚长发号称“铁锁横江”,寓意船在江上上不得下不得,进退两难。戚长发有两个师兄万震山和言达平。这三位师兄弟为争夺祖师爷的《连城剑法》绞尽脑汁,使用武力逼迫祖师爷,直至将祖师爷逼迫得落荒而逃,幸得丁典出手相助。祖师爷也是看出了三个徒儿心术不正,所以不愿将剑法传授于他们,将剑法剑诀传授于丁典。
戚长发带领徒儿狄云和女儿戚芳去参加“师兄”万震云的宴请,也想一睹连城剑法的使用。但万震云的徒儿(包括儿子万圭)垂涎于戚芳的貌美如花,又嫉恨于戚芳与狄云的两情相悦,万圭使用计谋加害于狄云(诬陷狄云另有所爱贪图钱财),并使银两让狄云忍受铁链穿琵琶骨的酷刑,长期在死囚牢里不得翻身。万圭则娶得戚芳并育有一个女儿,小名空心菜(曾经戚芳对狄云的爱称)。
狄云在牢狱中与丁典相遇,丁典脾气凶暴,每月十五日受刑后就会拿狄云出气,平时也不搭理。狄云憨厚老实,遭人陷害又忍受酷刑,在狱中还得面对丁典,想念着戚芳却悔恨于被戚芳误会,终不堪忍受欲寻短见。丁典此时救下狄云,开始真实面对狄云并开诚布公,讲述自己的遭遇,也可怜狄云是可爱之人,只有可爱之人才会悲愤致死。两人在狱中互相帮忙,丁典也将上乘武功“神照经”传授于他,让狄云坚持练习。原来丁典钟情于一个姑娘,那位姑娘的父亲却为了《连城剑法》加害于丁典,并不惜活活让女儿躺入棺材,狠心在棺材外涂抹剧毒金波旬花,一种有特殊香味的毒花。丁典悲痛欲绝,在中毒后恳求狄云将他和这位姑娘合葬,并欲告诉狄云连城剑法的剑诀,狄云哪有心思记下,只是想着救人要紧,却最后也没能救活丁典。
狄云抱着丁典的尸身一路奔跑,害怕他们越狱后被追杀,但不想遇到血刀门恶僧宝象,狄云害怕宝象毁坏丁典尸体,便决定将尸体焚烧,将骨灰随身携带。狄云破衣烂衫,心思单纯地穿上了宝象的袍子,却不想袍子上血刀门的印记给自己带来厄运,被“铃剑双侠”打断一条腿。他有苦难言,这时碰上血刀门老僧(宝象的师傅),血刀门派作恶多端、臭名昭著,江湖人士多欲消灭。但这血刀老僧看着穿了自己门派衣服的狄云,又和狄云交流,有些喜爱这徒儿(狄云已从善良木讷变得些许随机应变,知道武力和血刀老僧差距巨大,不能硬杠)。血刀老僧带着狄云劫持了“铃剑双侠”之一的女子水笙,水笙貌美如花,血刀老僧一直污言秽语,狄云心有戚戚也不便发作。这一路,血刀老僧接上了狄云的断腿,同时就狄云从宝象那拿的血刀门法进行了一番点播。这血刀门邪派武功确实不寻正常章法,一运气就觉得体内血流滚热,气息逆流,但感觉非常畅快。狄云习得一二,不敢多练。
血刀老僧带着狄云、水笙一路逃到四川青海一带高山峻岭,后面是水笙的`父亲水岱及“落花流水”其他三位武侠高人(谐音陆花流水,陆天抒、花铁干、刘乘风和水岱)、汪啸风(“铃剑双侠”另一位,水笙的表哥、意中人)和众武侠人士前来相救。期间,突遇高山雪崩,仅有陆花流水四位大侠追上血刀老僧一行人,双方激烈打斗,却也看出人心险恶。血刀老僧熟悉高山雪貌,利用地形雪貌设计割断了水岱的腿,并在和刘乘风、花铁干争斗中假装投降自杀避开花铁干的剑,结果花铁干将剑刺入刘乘风,误杀了自己兄弟。花铁干痛心杀害结义兄弟,又看到水岱被残忍杀害,意志动摇,被内力即将耗尽的血刀老僧恶语恐吓,立即跪地求饶,失去英雄本色。几人困在雪山中,水笙担心被狄云欺侮,一直与狄云格格不入,但发现狄云并非恶徒后,转念与狄云一起将血刀老僧杀害。狄云由于坚持练习血刀门法,正邪两派武功均已上乘。汪啸风终与水笙见面,但困于闲杂人等流言蜚语,最终对水笙失去信任,两人不欢而散。
待山中积雪融化后,狄云走出洞穴,他先去找师傅,然后把丁典和钟情的姑娘合葬,最后他找到了戚芳,发现了被冤的前因后果,痛苦万分。他不忍心万圭的妻子戚芳伤心,给中毒的万圭拿出了解药,无奈笑着流下了眼泪。但万圭及其父终究品行卑劣,残忍杀害了戚芳。
江湖各路人马纷纷知道了《连城剑法》所指的秘密宝藏,使出各种手段渐渐逼近了宝藏所在的佛像。这期间言达平从剑法中悟出最佳出路竟是“如来赐福,往生极乐”。当所有人打破佛像,发现数量惊人的珠宝时,纷纷如野兽般哄抢。但他们不知的是,当年藏宝的皇帝怕魏兵抢劫,这珠宝已沾有极厉害的毒药,他们都不能活下去。
狄云目睹了这一切,带着空心菜来到了山中的洞穴,意外的是水笙正在那里等他。
读《连城诀》有感2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连城诀》算是长篇中的短篇了。这本不太知名的武侠小说其实是最耐看的一本。
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少年英雄的成长史,《连城诀》也不例外。主角狄云,一个有点笨的乡下人从被人冤枉后经历了诸多坎坷,最后长成了真正的侠士。感悟有两点:
1.成长的代价是巨大的,成长也是容易夭折的。
书中出场时的狄云是憨厚的,是鲁莽的,师父戚长发的衣服被大盗吕通泼上了粪就急了眼,冲上去拼命;之后帮大师伯万震山的小妾赶跑采花贼,反被万家弟子们栽赃陷害,被当做采花贼关入了大牢。在狱中受了多疑的`丁典的教导,才看清了世事的险恶。出狱后在江湖中闯荡也变得谨慎,处处留心了。例证是他救了二师伯言达平后,故不相认;知道他养的蝎子之毒厉害后,还会向他要包解药防身。牢狱之灾教会了他要谨言慎行,丁典教会了他胆大细心,他人的陷害教会了不要相信别人。
如果狄云没有受到这么多的磨难,也许仍会在乡下老老实实地呆着,鲁莽一点,痴呆一点,长不成顶天立地的大侠,却也一生的平平凡凡。狄云的成长是以四五年的牢狱之灾、青梅竹马的师妹的改嫁、一次次的冤枉为代价的,如果不是遇到了丁典,穿了件夺来的“金丝宝衣”,他可能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
我们都在从孩子到成人的黄金期,成长的代价也一点都不小。那些善待我们提携我们的都是丁典,我们所热爱的至死不渝的事物都是身着的宝衣。遇到丁典请珍惜,身着宝衣别放弃!
2.素心持剑,相信世上还是有值得相信的人和物。
《连城诀》本名为“素心剑”,取义为手持宝剑却不失赤子之心。这本书里是一个恶人成堆的世界,人性的扭曲在这里暴露无遗:梅老先生门下三徒弟为争夺“连城剑法”而弑师,二十年来相互算计,明争暗斗;师父们教徒弟都是往错路上教,像戚长发教狄云时故意把唐诗说成“躺尸”,万震山教门下八个徒儿也是故意教错,其中一个弟子还是自己的儿子;“虎毒亦食子”,戚长发看着女儿被骗嫁入仇家却隐而不现,凌知府为了连城宝藏活埋女儿;戚长发在寻找宝藏时对自己的徒儿狄云下黑手;“落花流水”中的花铁干也会向血刀老祖求饶,从一代大侠沦落为无耻小人;武侠的世界里所谓的大侠们为了宝藏也是费尽心思……
但就是在这个恶人成堆的世界里,也有丁典和凌府小姐忠贞不渝的爱情,也会有狄云和丁典生死与共的友情,有我们的主人公狄云不变的善心,有水笙在寒洞里等着狄云的美好结局……
武侠小说也是现实社会的折射,连城诀也是想告诉我们:世界不只有不堪入目的一面,也有可亲可爱的一面。所有的坏人不能被打死,那就自己做个好人,而且是个懂得保护自己的好人。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值得相信,但至少自己要值得相信,才能遇到可以信赖的人。
读《连城诀》有感3
从未看过一本武侠小说,从未看过一部武侠小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对金庸有了向往。这连城诀就是我的金庸处女读哈哈。情节很悬疑很吸引人,但是读书中间有了间隔,因为考试空了一周多,所以读起来感情和情节都不那么连贯了。书和电影一样,要一气呵成~
除了丁典、凌霜华的绿菊花之恋,狄云的憨厚戚芳的善良与傻,本书中全是恶毒,没有人性不顾人情之可怕,这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心。除此印象深刻的就是花铁干的`猥琐,以及每个为了宝藏走火入魔的人儿~
摘录:丁典死后,狄云在寺庙杀死血刀僧后。“他曾数度万年俱灰,自暴自弃,不想再活在人世,但此刻死里逃生,却又庆幸不已。天空仍是乌云重重叠叠,大雨如注,心中却感到一片光明,但觉得只须留得一条命在,便有无尽欢乐,无限风光”
绿菊之恋,这段真的感动到我,感叹到这就是真正的爱情罢。
“兄弟,你为女子所负,以致对天下女子都不相信,我也不来怪你。霜华若是受她父亲嘱咐,想使美人计,要骗我的神照经和连城诀,那是很容易的。她又何必骗?只须说一句:‘你那部神照经和连城诀给了我罢!‘她甚至不用明说,只须暗示一下,或是表示了那么一点点意思,我立刻就给了她。她拿去撕烂来玩也好,烧着瞧也好,我都眉头也不皱一下。狄兄弟,虽然这是武林中的奇书至宝,可是与我的霜华相比,在我心中,这奇书至宝也不过是粪土而已。凌退思枉自文武双全,实在是个大大的蠢材。他若叫女儿向我索要,我焉有相拒之理?”
读《连城诀》有感4
众所周知,写武侠小说的作家当中,金庸的地位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但从数量上,就让人望尘莫及。有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里的每一个字就是金庸每一部书名的第一个字,14部长篇武侠小说全部囊括其中。
另外,在金庸笔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想象奇特,构思大胆,他塑造了众多的武功高强、个性鲜明的武侠形象,如郭靖、杨过、韦小宝等,这些形象在读者心中都是非常熟悉的,有时候甚至会忘记他是小说中的人物,在内心真把他们当英雄一样崇拜。
金庸笔下的人物之所以丰满,除了具有神奇的经历,出神入化的武功,还在于他赋予人物细腻丰富的情感,刀光剑影之中往往有很浪漫的事情发生。所以,很多作品中,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往往是大智若愚、武功盖世、剑胆琴心之人。
近几天一直在研读金庸的《连城诀》,之所以读它除了以前没读过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疑惑,就是金庸的大多作品都被拍摄为电视机或电影,有的甚至被翻拍几次,但《连城诀》却没有被拍一次,是这部作品不好,还是不好拍呢?有人说是这部作品写得太凄惨,不符合我们大众口味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带着这点探索的念头,我专门买了一本,到今天读了一半,情节发展到现在,目前的主人公狄云还是一个老实巴交、受人冤枉、机缘巧合被传授两种绝世武功秘诀——连城诀和神照功,但却不会使用的`傻小子。但我对其中前半部分的另一个主角——丁典的印象却很深刻。
丁典本是武林中人,最初武功平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得以神照功创始人的秘诀传授。与此同时,他因花和知府之女凌霜花相识结缘,并双双坠入爱河,但遭到凌父的强烈反对,更不幸的是凌霜花的父亲凌知府不仅干预女儿婚姻,还利用职位之便,把丁典打入大牢,用铁链穿透琵琶骨,每到月圆之夜就严刑拷打,意图得到神照功的秘籍口诀。而此时的凌霜花与父亲达成协议,只要凌退思不伤丁典性命,她此生不在与丁典相见,甚至自毁容颜,以示决心。
按说,一个容颜尽毁,软禁屋内;一个残缺之身,囿于牢笼。这样的爱情还有什么指望呢?可金庸的构思极尽巧妙之能事,他们是因花结缘的,于是在丁典牢狱的对面窗台上就出现了一盆鲜花,不等这盆花有一瓣凋零,就被主人殷勤地更换掉了。花的主人始终没有露面,但丁典却在地狱般的牢狱中出神地望着这盆花微笑,这时候,这个人物的侠骨柔肠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就是靠着这盆花无声的传递,支撑着丁典熬过一次又一次的非人折磨,而且还偷偷练成了“神照经”。这时候的丁典和凌霜花的爱情没有一个花前月下的镜头,没有一句甜言蜜语的传递,当然也没有海誓山盟的渲染,甚至两个人没有见面的机会,没有一句情感的表达,但他们这时候的爱情一样打动人心。不用说,那盆花的背后一定站着凌霜华,这盆花是丁典与所有苦难抗争的希望和动力。
这,就是金庸式的浪漫吧。
读《连城诀》有感5
连夜看完金庸的《连城诀》,感概之情久久在心中回荡。这种感慨既有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感慨又有对人心人性的感慨。
全书都在印证一个道理,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狄云的善良与纯洁,在险恶江湖之中如一页扁舟,孤独而历经颠簸。幸运的是,世间有大恶之人,就有大善之人。被人算计的狄云,在绝境中遇到同样绝境的丁典,两人都是仁义之士,但却有着同样悲惨的命运。功夫再高,本领再强,财富再多,若是心中有恶,也不会有什么善终。死也罢,不死也罢,都会苟活与人世,猥琐生存。而心中保存善意,即便受到千百种恶意的`伤害和背叛依旧没有丢失善意,才是狄云这个人物最可贵的地方。
人,生在复杂的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有险恶之人,他们善于心机,为求目的不折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下,如若心境豁达,便可生得豁达,即便受到小人陷害,也会摊档生活。但小人害人之后,灵魂却已迷失的深渊中,晃晃不可终日。纵然外表光鲜亮丽,也会由内而外的透漏着污浊之气。
小说的最后,狄云回到了那个曾经困住他的雪谷,远离江湖纷争。在这里,与他同患难的水笙已经在等他了。他们避开纷争,让内心找到归宿,也说明他们对俗世的失望,安抚悲惨命运里受伤的灵魂。
凌晨2点,不知所云。
读《连城诀》有感6
从开始读金庸先生的书到现在,已经读过十部,《连城决》真的不能算是金庸先生小说中很有亮点和新意的一部作品。但是,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主人公——狄云——的初衷和灵感来源,狄云的人物原型是作者幼年时家中的仆人。因为这本小说的篇幅有限,所以,狄云这个人物在经历过人间的酷寒之后心智成长太快、有跳跃性,作者没有着重笔墨给狄云心智模式升级的过程。因此,比起金庸先生其他更有名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中的人物不够丰满,情节也比较简略。狄云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杨过一样,呆头呆脑,但最终习得了世间最厉害的武功。作者家中的仆人依旧是那个仆人,他终究无法变成狄云,但在作者笔下他却可以在虚拟的小说世界变成武功超群的人物。没有人可以改写他人的命运,而金庸先生通过小说创作让狄云有了旷世奇才,有了真爱他的女子,最终过上了世外桃源的日子。人生的主人只能是自己,命运却不一定在自己手中,生活的艰难和无奈有时让我们感到自己仿佛蝼蚁一般苟活于世间。而小说家的伟大之处就是给平凡人以生活的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忙于生计奔波之余,浮出生活的水面,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从而可以更有信心和希望的面对生活的苟且。
读《连城诀》有感7
《连城诀》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金庸作品了。虽然篇幅不长,名气不大,但是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性的丑恶、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畸形。作为一部武侠小说,通篇却寻不到一丁点“侠”,倒像是爱情小说,丁典和凌霜华,狄云和戚芳;也像是批判小说,为了宝藏,可以师徒相残,可以杀妻弑女,因为妒忌,可以栽赃陷害,可以仗势欺人;还像恐怖小说,剁五指、穿琵琶骨、砍尸体、吃人肉、砌墙存尸;更像推理小说,教你武功,并不是因为你骨骼惊奇而是另有所图,杀人藏尸,尸首却不见踪影,乞丐其实不是乞丐,农夫不是农夫,官员也不是官员。
读《连城诀》有感8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强中自有强中手,无奈他人空算计。没有大气磅礴的江湖世界,没有柔情蜜意的江湖男女,连一点儿光明的希望也没有,只写尽了人性的恶。所以《连城诀》名气不如金庸的'其他作品吧。狄云应该是金庸作品中最悲催的男主了,经历坎坷,百遭磨难,无亲无友,遭逢大难之后仿佛没有片刻欢愉。师妹戚芳是真心爱着他,这一点倒是比令狐冲要好,总不至于多年单相思。不过狄云开的挂当然不能与令狐冲相比。父埋女,夫杀妻,徒弑师,兄弟残,破灭了所有的道德伦理。好人如丁典,被毒害,如凌霜华,被活埋,如戚芳,被丈夫杀害,如“落花流水”中的陆刘水,被兄弟食骨肉。恶人自有恶人磨,万震山,言达平,戚长发,凌退思,最恶当属这四人,他们毕竟没毒得过梁元帝。 “江陵城南偏西,天宁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诚膜拜,通灵祝告,如来赐福,往生极乐。”连城诀,价值连城,宝藏教你往生极乐。窃以为感情线略有不足,丁典和凌霜华太苦情,狄云和水笙又有些莫名了。雪山相处半年无话太不合常理,结局峰回路转复又重逢倒是很让人惊喜。说不合理也合理吧,总之设置很巧妙。尤其喜欢凌霜华为丁典牢狱求生放置一盆花,爱人的心意尽如此了。水笙的等待,算是狄云最后在黑暗中的一丝慰藉吧。至少还有那么一个人在等着他。
读《连城诀》有感9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这句洞悉人性的名言,在武侠小说《连城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连城诀》的江湖没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无上情怀。有的只是尔虞我诈,明枪暗箭的杀戮纷争。书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冷酷无情,见利忘义的阴险之徒。
性格单纯率直,毫无城府的狄云,与青梅竹马的戚芳感情甚笃。然而他不知道,他的师父戚长发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当年,戚长发为了得到连城剑法,联合大师兄万震山、二师兄言达平,不惜加害授业恩师梅念笙。因为连城剑法的唐诗口诀,事关一笔巨大的宝藏,贪得无厌的戚长发,不但不传真功夫给狄云,甚至连自己的女儿戚芳也不信任。机关算尽,连城剑法失落,戚长发怀疑是万震山所为,于是带着徒弟和女儿闯进龙潭虎穴的万府。
戚长发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眼睁睁看着狄云遭万圭诬陷,却坐视不理。任由狄云被送入死牢,打穿琵琶骨。害人害己,戚长发落入万震山的毒手,整个人都砌在了墙里。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戚芳牵挂狄云茶饭不思,万圭为了博取她的.好感,贿赂知府凌退思。表面是疏通关节,实则要致狄云于死地。狱中,狄云有幸结识了丁典。在他的帮助下,逃出囹圄。凌退思处心积虑,要独吞宝藏,丧心病狂害死女儿凌霜华。
丁典看到凌霜华的灵位,伤心欲绝下扶棺痛哭。他万万没有料到,凌退思在上面涂抹剧毒,丁典毒发身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后,狄云最终成长为心思缜密,沉默稳重的人。谈及不堪回首的往事,狄云感慨万千地说道:“在这世上,又何尝有一个真正疼我,想我的人;又何尝有一个爱我恋我的人,有的恐怕都是怨我恨我的人。”
欺师灭祖、骨肉相残、兄弟反目,人性中的丑恶皆源自于欲望。追寻连城巨富的人,不是互斗致死,就是中毒而亡。他们在贪欲面前不但泯灭良知,更为此而殒命。人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宝藏,结果被大火付之一炬。名利、富贵、镜花水月,多少人执迷其中,难以自拔。
唯有真情,是照亮心底的阳光。狄云与水笙雪谷邂逅,凭借着善良俘获佳人芳心。处理完俗事,狄云回到雪谷。水笙见到他,高兴地说:“我等了你这么久!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
苍茫雪山,巍峨高耸。狄云翻越欲念的绝顶,必然会到达莹洁无瑕的心灵净土。
读《连城诀》有感10
因为是刚刚读完,真的是很刚刚,所以满脑血腥,背叛,丑陋,恶心。唯一清新的是每天在换的.一盆花,但是当最后看到狄云打开凌霜华的棺材的那一刻,狄云还不明白为什么凌霜华双手上举的时候我看懂了,真真的是一地血泪。我喜欢丁典。
读《连城诀》有感11
我最喜欢的小说就是武侠小说了,尤其是金庸老先生写的。金庸老先生笔下,或是萧峰的豪爽,或是令狐冲的重情重义,或是韦小宝的油嘴滑舌,亦或是郭靖的单纯刚直等无不令我痴迷。几个星期未读,仔细挑选,于是我满心欢喜的捧起《连城诀》。自从读了《连城诀》后,我又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新滋味。
《连城诀》讲述了主人公狄云被万家八弟子陷害后含冤入狱,在狱中结识了丁典,并随丁典练得盖世神功出狱报仇,可丁典被歹人下毒害死,狄云又因为一件僧衣受人冤枉,最后看破世道,回归自然的.故事。
这部书极具讽刺力,贯穿全文的只有一个字,贪。金庸老先生将这个字放到了正常人的身上,如小说末尾那段有趣的句子便可足以澄清我刚才说的那句话:他们一般的都变成了野兽,在乱咬,乱抢,将珠宝塞到嘴里。这句话夸张的写出了这些武林人士的另一副嘴脸,在光天化日之下撕开了他们贪婪的本性。人们所说的兄弟情,是万震山同门师兄弟的自相残杀与落花流水四人组的互相出卖和挖尸而食;人们说的父女情,就只是因为一本小小的剑谱而导致感情破裂,杀害亲女。这些表面感人肺腑的感情在利益面前都变得那么肮脏无比。
正义却在那帮野兽的污蔑下和陷害下变得寡不敌众。像狄云就是一个从头被诬陷到底的角色,豪无解释的机会。让我看得气从心生,恨不得去帮他将那些恶人千刀万剐。
我从网上看到了一句很形象的话:徒弑师、父杀女、为夺连城诀,师兄弟反目成仇,夺人妻、害友命、满个人私欲,大侠们暴露狰狞。我很奇怪,很想问问他们这些人,难道你们的追求就只有这些?这些死后带不走的金银财宝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们的下个目标又在哪里呢?
令我感到庆幸的是,在这一片黑夜中,最起码还有几颗纯洁星,为我们拔开眼前的黑暗,使我们勇敢地踏上走往美好的地方的石子路,我们也要学会辨别善恶,学习击恶,将你的正面释放出来吧!我们要努力抗拒诱惑,因为这只不过是鲜花之国的一颗绊脚石罢了。狄云,我感谢你又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
读《连城诀》有感12
老实善良,不会说慌,他注定被油嘴滑舌之人欺凌。他进过监狱,被穿了琵琶骨;他被误认为是邪恶的青海教的血刀僧,被人纵马踹短了腿;他被扼住喉咙,与死亡只距数尺,在危急之中,他的体内突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劲力不断增加,竟杀了扼他之人。
他,便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连城诀》的主人公,一个金庸笔下充满正能量的乡下小伙子。
早已听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精彩动人,不去看一看未免感受不深。所以当来到新华书店时,看到一格写着“武侠小说”的书架时,便走上前抽出一本拿到柜台……
当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深深地被书中的悬念迷住了。故事发展环环相扣。
整本书描绘的便是狄云这个乡下小伙子去城里给师叔拜寿,之后便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渐渐地,一个个谜团一层一层的被揭开了。狄云也慢慢懂得了许多道理,不在那么鲁莽。但是学会这么多的前提是他经历了很多磨难,在江湖上看到了许多黑暗与光明的地方。看完整一本书,事情的来龙去脉便基本明白了。许多人在金银财宝面前现出了本性,贪婪,女儿不要了,师父不要了,师兄弟不要了。淡薄钱财的人,如狄云,对此是无奈地叹息和不解。最后那些去抢珠宝的人得到了惩罚:曾经珠宝的主人害怕宝藏被盗,便在宝藏上喂了极厉害的毒药,那些人不免一死。
把种种事情放到现实生活中,狄云就像一个刚接触社会的对社会一无所知的“孩子”,所以当他踏入复杂的社会时,处处碰壁,摔了很多次跤后才明白了一切。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最终会受到惩罚。所以,我们要相信做好人就对了,好人会得好报。《连城诀》传递了许多正能量,在现代社会,同样也需要像狄云一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个人层面提倡的诚信和友善。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扶不扶”,若人人诚信友善,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吗?书中几次出现“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这不是现在社会还存在的问题吗?即使是这样,诚恳的人仍会受到好运的青眯。
作者的文笔让人敬佩,其知识面也如海面一样广阔。书中时不时会出现穴位,在必要时还会一一点出。这说明金庸对这一方面有一番了解。一些唐诗也为他所用。宝藏的秘密便藏在唐诗中,并且一些数字要被打湿了才能显现出来。作者能想到这样设计宝藏的秘密,一定与他关注生活有关,并且将生活的东西运用到作品中来。
后记中把小说由那件事发展而来点出来,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小说是从一个人的经历发展而来的。每一章内容前都有一幅插画,画的背面是与画相关的.一些语句。有些书也有插画,但不同的是这本书每一章都有一幅插画,并把画提前到每章前。这不仅给人悬念,也让人隐隐知道之后发生了什么。
整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都让人耐人寻味。一开始是主人公和师妹在比剑,他们的师父在一旁时而编草鞋时而望一望他们。作者把这个场景描写的非常细腻,让人对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初步印象。结尾是以一位女子水笙的话结尾的。话的意思是要等狄云,无论多久都要等。她便是被主人公感动的女子。所以结局显而易见了
一本优秀的书总是耐人寻味的,每当我再次翻开它时,仍会被它迷住,也会有新的感想。一个坚强的人,即使被困难打倒无数次,还会站起来。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一起建设,我们要诚信和友善。
读《连城诀》有感13
本名《素心剑》,全集里只有一本书,故事蛮好看的,说明情节比较紧凑。这本书写出了人因为贪欲而变得丧心病狂,师徒、父女关系彻底破坏,令人震撼。
小说创作背景来自金庸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事情。小时候,他家有个长工叫和生,有点残疾,本来父母替他相中了亲,就要完婚时,却被一家财主冤枉入狱,两年后才放出来。父母被气死,未婚妻被财主作为填房。和生为了报仇,就把财主重伤,然后自首。刚好金庸的爷爷查文清做知县,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十分同情,但也不便擅放。辞官时,把和生带回了家,做了金庸家的长工。小说狄云的原型就是和生。
狄云和戚芳。狄云是乡下人,老实纯朴,戚芳是他的师妹,称狄云是空心菜,表示他内心空空、毫无心机。他俩从小就青梅竹马,本来是美好的一对。可惜,因为戚长发的原因,卷入了江湖斗争,而憨厚缺少机变的.狄云根本就不适合这种斗争,只有被冤枉入狱,受尽折磨,师妹被人抢走,本想在狱中一死了之,被丁典所救,出狱后又被认为是血刀恶僧,代人受过。小说有个情节,就是狄云把自己的头发一根根拔下来成为光头,想想都非常痛苦。经历过许多事情后,狄云才看透了江湖险恶,人心叵测。我说过,从小一起长大的比较容易分开,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华筝,《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和岳灵珊,《连城诀》中狄云和戚芳、汪啸风和水笙。郭靖最后选择了黄蓉,令狐冲最后选择了任盈盈,狄云最后选择了水笙。
血刀老祖是位好老师。血刀无祖有三个特点:一是坏得光明磊落,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比起岳不群、花铁干,让人更容易接受;二是智慧和胆略过人,以一人之力打败了江南四侠“落花流水”,尤其最后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利用心理战制服了花铁干;三是护短,当然护的是自己人,就这点许多人就做不好。
血刀老祖是很可爱的一位坏老头,更是一位好老师。首先,态度随和,不摆架子,有亲和力,这些从他对狄云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其次,专业过硬,慷慨传授武功给弟子,从不藏着掖着,也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把《血刀经》传授给狄云。再次,对年轻人非常有耐心,对年轻人的前途负责。不像现在某些老师,只顾自己刷论文,草草上课,更有甚者,把学生当成免费的劳动力。恬不知耻地把学生的成果据为己有,用来给自己评职称搞经费。更绝的是,血刀老祖上课时理论联系实际,用现实斗争来教授智谋和武功,孤身力克四大高手,让狄云活学活用。这真是一位态度可亲、热爱分享、有责任心、灵活教学的好老师。
取名的禁忌。陆花刘水与落花流水。陆指仁义陆大刀”陆天抒、花指“中平无敌”花铁干、刘指“柔云剑”刘乘风、水指“冷月剑”水岱,四人合称为南四奇。本来个个是高手,结果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落花流水,被血刀老血打得大败。说明取名还是有禁忌的,不可不慎。
唐诗剑法和躺尸剑法。戚长发为了掩人耳目,故意把唐诗剑法讹传为躺尸剑法。种种招数改成谐音或同声异体字,教给了女儿戚芳、徒弟狄云,还有万震山把躺尸剑法教给了凌退思。放现在,这就是正版和山寨版的区别。这两种剑法实在太有意思了,我要罗列一下,各位看官好好学习。其中,前面的是躺尸,山寨货;括号里的是正宗唐诗,原装正版。
读《连城诀》有感14
狄云没有其他小说里的太多的.恩怨情仇,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直都是。但却是一个可怜的平凡人。被人陷害,被所有人误会。最让人意外的是最后水笙会和狄云在一起,可能是因为狄云太过命苦,才安排了这么一个结尾吧。
读这本书期间自己也因为一些误会一直在懊恼。往往这些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都和自己格格不入。以前觉得我做每一件事都不违心就好,没有想过改变这个世界,也不想如何轰轰烈烈。就算全世界都误会,有那么几个甚至一个理解就好了。但是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无法离开舆论存在。人们明明有耳朵有眼睛,却偏偏总是愿意去相信一下听来的东西,也懒得用眼睛去证实一些事情。
读《连城诀》有感15
我是个武侠迷,从小就爱读武侠小说。我记得小时候姐姐从她朋友那里借来了一套《飞狐外传》,我偷偷读了,觉得简直就是神乎其技。从此我便立下志向,要做一名蒙面女侠,仗剑江湖,快意恩仇。其实想做蒙面女侠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我从小就觉得自己相貌丑陋,我想用面纱遮住面容,看起来可能会更漂亮一些。
我还爱看武侠电影。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放电影,还没走到放电影的地方,只要远远地听到有兵器相格之声,我便会全身热血沸腾,激动地喊:“武打片——”每逢这时,同行的姐姐便会不屑地瞥我一眼,淡淡地问一句:“武打片嘛,需要这么激动吗?”
我听了不再说话。白天不懂夜的黑,不爱武侠的人也不会懂得我这个酷爱武侠的人为什么会激动成这个样子。
上中学和师范的时候,我一如既往地酷爱武侠小说,同学的、图书馆的,金庸的、古龙的,只要能借到手,我都要借来一读。我可以一天读一本,上课读,下课读,放学读,吃饭读,晚上躲在被窝里用“偷”来的手电筒读……我读武侠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晚上熬夜那是常有的事。
所以,当我听到金庸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之后,极少舍得花钱买书的我平生第一次发了狠心,花了七百块钱(七百上下吧,实在记不得具体价格了)买了一套《金庸全集》,以示自己对于武侠小说的喜爱和对金庸先生的纪念。
《连城诀》是全集中不太起眼的一部,我一直到结婚之后才读到它,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第一,这部作品比较短;第二,这部作品偏悲苦;第三,我觉得这部作品没什么意思,不就是描写了一个倒霉蛋的倒霉人生吗?
前些日子在王开东老师的公众号上读到了王老师写的关于《连城诀》的读后感,王老师是从爱情的角度来写的,主要分析了丁典的爱情故事。我读过之后,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把这些情节忘得干干净净了,于是决定重读。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开始。
昨天午睡前,我重读《连城诀》的欲念忽然大盛,放下手头正在读着的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从书架上抽出《连城诀》开读。午睡前,午睡后,晚睡前,早上醒来之后以及早饭后,我抓紧一切时间抢读。虽是旧书重读,情节依然那么引人入胜,我不忍释手,点灯熬油,用了不到一天时间终于读完。读完之后唏嘘不已。
我是向来不善也不喜欢写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悟的,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可是这次读完之后心里忽然感觉有许多话想说。我推翻了之前对于这本书的所有看法,不再认为它悲苦,也不再觉得狄云是个倒霉蛋,我觉得这本书脱离了江湖恩怨快意情仇的武侠套路,打打杀杀只是金庸先生为它披上的一件外衣,爱情和财富也只是这件外衣上的一些缀饰,人性才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题。
是的,人性,我在通篇文字中就只看到人性两个字。人性决定人生,人生取决于人性。
“人性”这个词我们常用,但是我却不能解释它的具体含义,于是动手查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性”的解释有两条:一条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另一条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好,开始。
开场:人性是失败的诱因
《连城诀》的主人公是狄云,一个来自乡下的呆头呆脑的小伙子,他的憨厚纯良不亚于《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不同的是,郭靖一早就遇上了精灵古怪的黄蓉,可以助他在江湖上一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直到他成为镇守一方的宗师和大侠。
狄云没有这么幸运,虽然他也有一个跟他青梅竹马相爱相守的小师妹戚芳,但是这个师妹跟他一样毫无江湖经验。当狄云被万师伯门下弟子合伙诬蔑为“盗窃财物”且要与万小师娘“夹带私逃”的时候,戚芳竟信以为真,因此恨了狄云。狄云锒铛入狱,戚芳于四年之后嫁入万家,新郎就是那个带头诬陷狄云的万师伯的独生子万圭。
狄云的苦难人生就此开始。他在万圭的反复“解救”之下,成功地被押入死囚牢,和丁典关押在一起。
丁典并不是囚犯,他只是因为身上背负着一个绝大的秘密,所以被知府凌退思作为重犯关押。丁典误认为狄云是来打探信息的卧底,对狄云百般侮辱,肆意毒打。狄云入狱之前就已经惨遭酷刑,入狱之时又被穿了琵琶骨,加上丁典的毒打,又被小师妹误会,再加上后来得知小师妹竟然要嫁给诬陷自己的万圭,人生真是苦到家惨到家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干脆一死了之。
正是因为这一死之念,让丁典解除了对他的误会,从此两人兄弟相称。丁典传他绝世武功,给他讲江湖常识,带他逃出牢狱,临死之时又把那个天大的秘密告诉他(可惜没有说完),并且求他将自己与凌小姐合葬。
小说的这个开头就是狄云苦难人生的`开始。万圭师兄弟之所以能够设计陷害狄云,就是利用了狄云的憨厚老实:万圭让他的两个师兄弟假装歹徒,让他的小娘假装被歹徒侵犯,诱使狄云来救。小娘抱住狄云不放,其他师兄弟则趁机潜入狄云房中栽赃,这样他们正好“捉奸捉双拿贼拿赃”,将狄云送入狱中。之后,万圭又假装好心,数次出入官府上下打点,以此获取戚芳的信任。一计双雕,心思缜密而且毒辣。
如果说狄云的开场是失败的,那么他败就败在自己全无心机,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不懂得设防。比如说救人,他完全可以先呼救再行动;还有,他不该在屋里一片漆黑又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贸然闯入女眷室内,这也是江湖大忌。
发展:人性是保全性命的基础
丁典死后,狄云将丁典火化随身携带骨灰,决意完成丁典的嘱托,一路之上磨难重重。
他先是遇上了血刀门的恶僧宝象,为了保命(宝象在牢狱里见过狄云),狄云除去身上的衣衫,拔光头发和胡须。无意中将宝象毒死之后,狄云不得不穿上宝象的僧袍,却不知道僧袍上有印记,狄云因此被水姑娘和她的表哥误会是血刀门的弟子,遭他们毒打并且被他们纵马踩折了腿。
就在狄云快要被杀之时,他遇到了宝象的师傅血刀老祖,血刀老祖以为他是门下弟子,在掳走水姑娘的同时将狄云也带在身边。因为门下弟子均都心术不正,所以血刀老祖对狄云的重情重义十分喜爱,狄云因此受到血刀老祖的庇护得以保命。
狄云本是大大的好人,却为好人社会所不容,反而是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外域邪僧庇护了他。这不是人性的错乱,坏人也是喜欢良忠诚善良之人的,如果狄云有任何自私自利的表现,血刀老祖早就一刀把他杀死了。
结尾:人性是成功的保证
在小说结尾,所有想找到宝藏的人物全都到场,他们死的死,伤的伤,不死不伤的也都中了珠宝上的毒,全部疯了。这些人当中,有心狠手辣的万震山,有老谋深算的戚长发,有身居高位的凌知府,甚至还有年轻有为名头甚响的水姑娘的表哥少年侠士汪啸风……如果要论名声地位武功心计,他们哪一个都比狄云要高上一筹,可是他们都难逃一死。人生一世,终究逃不过一个“利”字,贪婪也是人性的一种。
唯有狄云,他不稀罕那些财宝,所以在场的人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中毒。他回到藏边雪山,曾经和他一同在此遭难的水姑娘正在那里等着他。
纵观狄云的一生,他虽然受尽了磨难,但是也收获颇丰:他练成了丁典的神照功,练成了血刀门的内功和刀法,他收养了师妹戚芳的女儿空心菜,他保全了性命……最最关键的是,还有一个年轻貌美和他一样品性纯良的水姑娘愿意与他共度一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金庸的小说语言干净明快,情节曲折动人,对于人性的刻画也比较深刻,虽然有些打打杀杀的场面,整体上还是倡导侠义精神为主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崇尚正义的侠士们其实也可以成为学生的精神偶像。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她在女儿上小学时就曾经有意引导女儿读金庸的小说,我想,学生读读金庸的小说也是好的。
【读《连城诀》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09-30
读《曾国藩》有感09-30
读《呐喊》有感06-28
读《树》有感10-31
读《将心比心》有感09-25
读《画画》有感07-06
读《史记》有感11-28
读《景阳冈》有感08-09
读《尾巴》有感10-02
读《让座》有感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