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

时间:2023-03-23 15:22: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在人间读后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人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人间读后感(15篇)

在人间读后感1

  自参加工作以来,心多浮躁,人多功利,常以现实聊以慰藉,但深夜反思,常叹学生时代之理想已渐行渐远。

  如今,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却拿不出时间读一本书;健身的器械越来越多,却找不回在学校土操场夜跑的感觉;联谊的渠道越来越多,却静不下心去了解一个人。

  组建读书会的目的,是想有一个角落,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在读书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养成坚持做一件事的习惯。

  一直想读传说中的《人间词话》,但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推迟,这次把《人间词话》当作计划书单中的第一本,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告诉自己,这本书坚持读完了,那书单里的`其他书也能坚持读完,这本书半途而废,那自己也就没有资格监督别人。

  初读《人间词话》,由于内容为文言文,并且涉及到的诗词背景太多,理解上有些吃力,感觉也很枯燥,数次想过要不要换本容易理解的书。但每到换书的临头便告诉自己,如果这本书啃不下来,那其他书也会半途而废。

  说实话,最后读了两遍,也查了相关诗词资料,仍然似懂非懂,但对王国维以境界点评诗词的方式,十分认可,闲暇之余,重读之前喜欢的诗词,别有一番感觉,尝试点评一二,以作抛砖引玉。

  一、李白之孤独

  李白之狂妄,众人皆知,杨贵妃斟酒、高力士脱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非岂是蓬蒿人。狂妄之态,无出其右。但李白之孤独,整个盛唐,也未曾有一知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非体验过刻骨铭心孤独之人,难以想象李白,独自月下醉酒乱舞之孤独。李白,一生以月为友,以酒为伴,最终也因二者而死。李白一生,狂妄且孤独,孤独也灿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二、苏轼之洒脱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古人,入世则济世为民,出世则修身养性。是中国文人人格魅力之巅峰。苏轼之于北宋,犹如李白之于盛唐。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三起三落,被贬黄州之后,大彻大悟,看透人生。词中写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终其一生,于感情,于生活,何曾不是在找让自己心安的地方。最喜欢苏轼的一首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自己生活或工作中偶有不如意之时,常会想起苏轼,以洒脱态度处之,人生在世,怎能一帆风顺,逆境更能炼人心。苏轼被贬黄州,王阳明被贬龙场,皆是在逆境中,完成人生之升华,又何必为单位效益、职位高低,影响自己心境。

  三、感情之凄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古往今来,诗词中多凄美之感情,很多时候,一转身就错过一生。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如白话,但诗中之人,诗中之事,诗中之情,何尝不是身边之人,身边之事,身边之情。

在人间读后感2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吃,作为对每个老百姓而言最日常、也是最离不开的一件事,汪曾祺如何来描述的呢?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没有至高的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娓娓的说着关于不同城市的不一样的食物。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脑海里关于上小学的那段儿记忆中,最持久、最深刻、最能让我信手拈来的,莫过于上学的日子里,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必来一客的煎饼果子。

  记得那时每天上学都要路过一个早点摊儿,摊儿上那个不知名姓儿的妇女,却用一双粗糙发红的手,娴熟地在烧热的铁盘上,用一柄木工用的胶水刷似的小刷子,往上头刷上一层白色的面糊,那面糊不薄不厚,恰到好处。待到面皮边缘微微翘起,再用一只手伸进炉子旁边的菜篮里,依旧娴熟地掏出两枚鸡子,朝着铁盘边上轻轻一磕,黄澄澄的黄儿、亮晶晶的蛋清,瞬时溢满在整张面皮上。这时另一只手上来了,涂面糊的刷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手柄已经褪去最初时的鲜亮、被时间覆上沧桑的油烟泥垢的三角形扁平铲子,那铲子在摊贩儿的手里被耍的,让人看着简直眼花缭乱。也不知怎么的,覆着一层“金缕衣”的蛋饼竟已经摊好了。

  要是你以为鸡蛋煎饼果子是随到随拿、随拿随走的,那只能说明你没吃过鸡蛋煎饼果子,至少,你肯定没吃过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可撩人呢!就在你刚起床,胃里头刚刚有点儿饿的那点儿意思的'时候,就这么在你的眼前晃悠,晃得你直追着摊贩儿问:“要好了吗?要好了吗?”摊贩儿永远带着心知肚明的笑,轻轻地说上一句:“要好了。”勾得你馋虫子在五脏六腑来回钻了个遍,才终于操起最后的一只沾满了甜面酱的刷子,在你叫的菜啊、肉啊、肠啊上头粗粗的打个滚儿,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儿和香菜碎,把它们全包进那件“金缕衣”里头,终于再塞进一个薄薄的白色塑料袋里,抠出那个可供你,或提或抓的圆圈儿,此时,方可慢慢欣赏鸡蛋煎饼果子摊儿前,那张等急了的小脸儿。

  那还是在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今社会富足的上世纪末,我还记得那会儿的超市里,一块长条形的德芙牛奶巧克力都算得上是小学生口袋里的奢侈品。而今,不过是20年的光景,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人大约多是喜欢怀旧的,就像我从来不肯忘记二十年前的那一客鸡蛋煎饼果子,从触及牙齿开始,直到滑进我的胃,那停留在我口腔里短短的数十秒,带给我的身心愉悦,那是我这种贪嘴的孩子永远不会褪色的回忆。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在人间读后感3

  日思夜想的《童话世界》终于来了,一拿到杂志,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一期的《童话世界》,又会带给我怎样独特的感受呢?那就随我一起来欣赏吧!

  打开《童话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张充满温馨的棕黄色插图。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朝着文章内容看去。过年了,袋鼠妈妈为了能够回家与孩子团聚,与一群袋鼠组成了一队“袋鼠返乡团”,用自己的弹跳力,为孩子挣得学费。可是,到了家乡,就要见到孩子了,却又因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把一位乘客重新送回城市。这篇文章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过年了,为了维持家里生计的打工者们无法买到回家的车票,也不愿、舍不得去买。因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需要为家里人提供帮助。而这些打工者们,为了与家人团聚,就试图采取别的方法回到家乡,所以,才有了“摩托车返乡队”。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充满温暖的故事。正如它的插图一样,催人泪下。

  咦?《旧巴士与恶狼》?难道是旧巴士上的人智斗恶狼的故事吗?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这篇故事里的巴士主人是浣熊一家。这天,他们遇见了一位特殊的乘客,那就是恶狼。浣熊姐姐整天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因为恶狼常常逗小浣熊仔仔玩,姐姐把这看做是一种威胁。后几段的情节逆转,更是让人胆战心惊。浣熊姐姐终于明白了恶狼的善良,却意外发现恶狼就是现在正在通缉的犯罪分子。为了拯救恶狼,她把自己当做恶狼的人质,希望恶狼能够逃走,但出乎意料的是,恶狼却回头是岸,向警方投降,并将浣熊姐姐放走。与上一篇文章相似,这篇文章依旧透露着一种温情,但却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情。

  读完前两篇文章,我的眼前仿佛已经有泪花再闪动。那么,就让我们整理一下情绪吧!来看看“乐乐乐翻天”这个栏目,你一定也会跟我一样,笑爆滴~~~

  笑完了,让我们继续往下看。不过一会儿,这篇《魔法馅饼》又再次吸引了我。在这里,讲述了一个有关于祖孙情的故事。杜小米是个胆小的孩子,但是,自从吃了爷爷做的`馅饼以后,就变得十分勇敢。在一次同台竞技当中,同学凌小旋知道了这个秘密,便到杜小米爷爷的房子里索要了一块“魔法馅饼”,却在比赛当天,发现了杜小米爷爷的纸条——原来,这只是爷爷的一个谎言。但杜小米却相信了,这让他倍感自信。凌小旋知道以后,也加入到了给杜小米加油的队伍当中……

  看完这篇文章,我才发现这并不是描述蓝印花布头巾的文章,而是由蓝印花布头巾而引出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鹿觉得,五月是一个欢乐与美丽的季节。偶然间,它看到了一个人类头上戴的蓝印花布头巾,忽然想到:如果妈妈带上会是怎样的美丽呢?于是,它来到了人类的商店想为妈妈买一条。在商店里,它意外地发现了老板墙上挂着的鹿角,竟发现这是爸爸的。于是它用人参买下了鹿角,并拴在自己的头上,这时,它发现,五月并不是一个只充满欢乐的季节呢……

  在这本《童话世界》里,我感受最多的,是感动,来源于童话的感动。因为,这些童话并不只是童话,它们,还反映出了一些社会的现象,体现出了主人公心灵的美丽与纯洁,善良与无奈,它们不仅带给我读书的快乐,也让我深深的为主人公悲哀,为他们喝彩。这是一本多么具有震撼力的书啊!

  童话世界,那个没有纷争,只拥有纯洁的世界,一定,也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它的魅力!

在人间读后感4

  —日本哀文学。武汉出版社,烨伊译本。在天空看的这本书。太宰治所处的时代,社会秩序混乱,国民精神颓废堕落,价值体系崩溃,军国主义盛行。太宰治作为这个时期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所引领的哀文学,具有历史独特性。究其根本原因,跟整个大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人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情感。我很赞同黑格尔的观点: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并不存在人类的理性之外的任何‘真理’。文章中处处有酒。各路酒神、酒仙、酒圣、酒鬼、酒徒、酒民、酒渣、酒痞粉墨登场,个个嗜酒如命,演绎一段段荒唐。想必太宰治也是个酒鬼。

  1、《人间失格》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叶藏不就是太宰治自身的隐喻吗?为了保护自己而伪装起来,扮演着“有趣的人”,是讨好型和逃避型人格的综合体。非嫡长子的身份和家族继承法则,令人无望的社会,强行催生了这种丧失为人的人格。有趣,不是别人眼中的好玩、聪明,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我觉得有趣是充盈的内心状态,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豁达气场。

  2、《Goodbye》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值得被爱?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此作告诉我们,拥有太多女人并不妙。文章并未完本,依据田岛对待感情优柔寡断的性格,如果写下去的话,田岛和娟子会啪上……

  3、《维庸之妻》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那个时代的日本女性,无比顺从与依赖。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文化,造就了女人的`奴性,已经不能用贤惠来形容了。从文字间可以感受到日本是一个文雅且充满礼节的民族,但也很荒唐。温顺的性格和极端的暴力共存,可能跟武士道精神有关吧。

  4、《阴火》“我的作品只为我而写”,此篇文采最为飞扬。妻子的出轨对丈夫的精神世界造成极大的伤害。在日本的文化中,存在一种矛盾且复杂的思想,认为女性不仅是美好的、贞节的,同时又是可怕的、肮脏的。丈夫被绿还要当接盘侠,他的痛苦是能够理解的。在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出轨率会提高,这是可以预测的。唯有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才能在这复杂的世道中保持一份清醒,不被堕落与欲望吞噬。

  5、《满愿》表达了女人对性与爱的需求与喜悦。

  6、《候鸟》人人戴着面具活着,句句言不由衷。八面玲珑,内心戏十足,是个彪子吧。

  7、《心之王者》人的善恶、追求、庸俗与高雅,跟年龄无关。学生时代,是人一生的黄金时代;学生时代,是心灵最自由的时代;学生时代,灵魂是神的宠儿。我已不再是学生了,即使我还在学习。

  8、《秋风记》每段生命旅程,苦难与荆棘从来都不会少,每一份小小的喜悦都值得珍惜。生而为人,活在当下,不用太悲观。起风了,仍需努力生存。

  9、《雪夜的故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球可以储存风景,你信吗?引用中世纪的一句格言:“我信,因为荒谬”。因为它是非理性的,所以我才相信。

  10、《美男子与香烟》心若漂泊,来支蘭州。太宰治的文风华丽,颓丧的心理描述得很到位,能引起共鸣。

在人间读后感5

  有人曾说,她是一篇篇动人的童话;她是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她是一首首动听的歌;她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片。那,她是谁?她就是爱!爱是什么?爱,如一泓清泉,沁人肺腑;如一缕春风,入人心田;如一片绿洲,令人惊喜。学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爱撒人间”这四个字一直在我的心房久久回荡。

  这多么令人惊叹不已!这些条例,这些用爱编织成的条例,这些凝聚了社会对下一代关爱的条例,像一颗颗珍珠多次撞击了我的心灵,那撞出的一串串泪珠多次模糊了我的眼睛,那一份份多情多感的泪也多次默默地流向我的心田……

  上帝给予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最宝贵、最珍贵的,当是那充满绿色,充满阳光,充满活力的青春岁月。

  青春岁月花时节,青春岁月别样红。青春时代的少男少女们,带着梦想,带着自信,带着惊奇,带着一片绿意,一路欢歌,拥抱着晨升的旭日,迎接着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即使光阴的匆匆流逝,也无法抹去那如歌岁月中的记忆;即使黑发白首,也常常勾起对那花季雨季的回味;即使走到人生的尽头,也不禁回味起那段青春时节的快乐。这份情,这份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悔的青春,为人生旅途增添了一份迷人的春色。

  人生易老,青春易老。

  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坐标上,透视苍茫浩瀚的宇宙,人的一生,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犹如惊涛拍岸溅起的浪花,来去匆匆,稍纵即逝。然而具体到每个人,人生的旅途却是如此漫长。小道上铺着去年的的黄叶,不时有鸟儿在树枝上欢唱,远处的泉水叮咚得唱着,它幽静、美丽,在这条小路上,充满了人间的情,人间的爱,人间的希望。她赋予了博大的母爱,厚重的父爱,难忘的恩师,她启迪人类要付出美好的爱心,塑造美丽的心灵。

  对于这一切,对于这些给予未成年人的爱,我们做为下一代,不得不深思:

  父母把自己的一切赠给了孩子,却从来不求回报。我们是父母的唯一,却仍常让父母伤心。即使如此,父母的最爱还是我们。“儿行千里,父母担忧”,什么都阻隔不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在父母的'手中,始终牵挂着亲情的红线。养育之恩,春晖难报!即使再清贫,再穷苦,再艰难,什么都不能减少和替代儿女对父母的依恋。儿女的心中,始终系着对父母的牵挂。

  爱是什么?爱是永葆美丽的康乃馨,是背我前行的铁脊梁,是感恩春晖的寸草心。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寻求爱的宝盒,是温暖人心的春风,是堆满幸福的天堂。希望是什么?希望是生命的真谛,是人生的目标,是品格的力量。生活里没有爱,就像大地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爱,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希望里没有爱,就像世界没有力量。爱,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人生的阶梯,拾级而上,你就会打开一扇扇情感的窗扉;你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你会拥有美好的心灵,成为幸福、快乐的人。

  亲爱的朋友们,请用爱的阳光来温暖自己吧!她可以为你驱散所有的寒气;请用智慧的力量来武装自己吧!她可以为你染绿心灵的荒漠;请用爱来净化自己吧!她可以为你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心儿越过人生的峰谷,趟过生命的溪流,去寻觅幸福的芳草,去追求人生的春天,去欣赏爱的家园,在人生的追求中展翅飞翔!

  “但,也别忘记,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用爱去感化别人,用希望去点燃生命的圣灯!”

  这是爱的话语。爱撒人间,爱的种子无处不在,因为爱,生活如此精彩!生命如此可贵!

在人间读后感6

  今天的日子,是久违了的明媚,明媚如人间四月天。阳光隔着帘子细细碎碎的洒进来,甚至能看得见些微的尘埃,象流淌的光阴。一天竟然难得没多少事需要打理,因无意中想起人间四月天,忽然特别想走进林徽因的世界,领略一代美女、才女绝世的风华与绝世的性情。索性偷得浮生半日闲,燃起一柱茉莉香,冲上一杯茉莉茶,搜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氤氲在茉莉清雅的香气中,慢品这如诗般芬芳的文字,如四月天般明艳的妙人儿。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的诗,轻灵如流淌的音符。喜欢林徽因,诗如其人,轻灵而洁雅。美丽如蝶的女子,没有几个如斯才情的,而才女又多孤傲、敏感,伤春悲秋,象精致而易碎的青花瓷。而林徽因是绝无仅有的,能在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中收放自如自由游走的,她没有张爱玲的敏感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放纵,亦没有三毛的不羁放逐。她满腹诗书,倾国倾城,却又温和亲切,柔婉坚忍。她的美洁净如荷,她的爱清醒内敛,总能在受伤和伤人之前,及时抽身,没有人能看见她流泪,她也不许自己流泪。因此,她给人留下的总是轻灵的转身,是灵魂深处一抹令人心痛的温柔,而不是刻骨的伤痕。这样的女子,难怪徐志摩为她对她念念不忘、梁思成与她执子之手、金岳霖为她一生守候。任是怎样的男儿,都会发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喟叹吧!特别喜欢一句对林徽因的评价: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好长时间以来,这尘世的浮华是如此生动,红尘紫陌,车马喧嚣。生活象一场盛宴,觥筹交错后,转眼便是残羹冷炙,人走茶凉,来不及回眸,浮躁而粗浅,找不到生命的厚度。喧嚣中的我竟找不到寂寞的辰光,梳理心情,对视灵魂。也许我始终是这样爱为难自己的人,总是随波逐流,似乎还乐在其中,又无故寻仇觅恨,容不得自己的安逸和肤浅。所以,浮华后无边的落寞袭来,心才更加的寂寥空洞。

  也许,我真的没必要和自己过不去,什么是肉身什么是灵魂,什么是庸俗什么是清雅。也许风花雪月只是偶尔想品的一杯咖啡,而凡尘烟火本就是真实的生活。林徽因是聪明的,任你怎样的女子,可以偶尔梨花一梦琴棋书画诗酒花,却总要走入柴米油盐酱醋茶,走入安之若素,岁月静好。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吟诗品茶。

  读林徽因,如触摸柔软的丝绸,心中莫名的柔软。打动我的,不是情种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对梁思成的再婚微有遗憾,而对金岳霖的一生守候,死而不已不由湿了眼角。清醒如林徽因,聪明如林徽因,是否这一生的情还是错付了?不觉已是暮色低垂,如此美丽的一天,象把盏在花丛和诗句中穿行,唇齿噙香,裙裾沾露,在这将暮未暮时,请让我剪一段如莲的时光,享受一下“坐上红炉煮雪,慢品诗书酒茶”的疏懒吧。谁能不为稻粱谋,只要在纷呈世相中不至于迷失荒径,可以偶尔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便不失陶公雅致吧!

在人间读后感7

  读之前,对李银河老师的“奇遇”人生充满好奇,特别想了解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

  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得以窥探“别样”的人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

  李银河老师的口吻十分轻快,读起来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读她的自传,你不会觉得她是以一种大师的姿态跟你展示她的多彩人生。

  相反,你感觉她很“接地气”,甚至语气之中不乏俏皮之意,你会感觉你在跟她对话,她在跟你分享。

  李银河老师的自传更像是一种心境记录手册。

  她的童年,她的学生时代,她的劳动时光,她的留学生活,她与王小波的爱情,她与“大侠”的依偎,她的社会学研究,每一项都是她的心境记录。

  或是成长,或是辩驳,或是思考,她在梳理自己的心灵历程,而我在品味她的人生。

  李银河老师在自传中很坦诚,丝毫没有避讳,很乐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

  比如对于虐恋的看法,对于“大侠”与她的结合,对于自己家保姆的抱怨,她没有去故作高深地塑造一个完美光亮的形象,而是把最真实的自己完整得描述出来。

  作为一个浅浅地接触过社会学的人,在读李银河老师的自传时,会忍不住以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和探讨她的际遇与选择。

  她家庭出身优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庭氛围开放,所以她很小就学会了独立思考,读了很多书,所以她很有文人的才学和学者的坚守。

  我不止一次地把自己放到她的.情境中去思考我会怎么做,发现我真的很难做到不顾忌他人的眼光,很难做到真正地独立思考,很难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后来,她与王小波结婚,两个人自愿默认不要孩子,快乐地度过了一段时光,包括一起做研究,在美国留学,在欧洲旅游,两个都试图“跳脱”世俗的人的结合,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之感。

  在他们的黄金时代,他们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对无数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许只有不符合社会一般认同的人,才能跳出模式化的生活轨迹,开始真正思考社会学。

  王小波去世的噩耗,沉重地打击了李银河。遇见“大侠”,对她来说是一个惊喜,她甚至直言“对自己竟然还能有爱情感到意外”。

  对于一个社会学家来说,这算不得什么“离经叛道”,但在当时,这是一种太过于前卫的做法,万幸,她的周围没有人在这些事情上劝阻她。

  哪怕是现在这个年代的人,做出当时她的“壮举”依然需要巨大的勇气。

  她在社会学方面研究的内容在现在依旧属于“亚文化”领域,当时出于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和对自己过往经历与见闻的提炼总结,以及对自己剖析的迫切需要,她选择了性方面的研究,包括农村的生育、女性的性、虐恋、同性恋等相关的问题。

  这也许与她的留学经历有关,国外的这些研究已是显学,在国内,她也想谈一谈这些被长期忽略但不得不谈的问题。

  在《人间采蜜记》中,李银河老师把自己的人生描述得很有“随遇而安”的意味,很多事情很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无论是去内蒙古下乡,走上社会学之路,还是跟“大侠”在一起,都没有我所想象中的剧烈动荡,在她的描述下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她很平静地接受这些改变,并努力探索这些改变带给她的乐趣和意义。

  豁达与乐观是这本自传带给我最大的感受,“采蜜”一词本身就很鲜活、很欢脱,如同她的人生一般。

在人间读后感8

  《人间值得》这是日本一位90岁高龄老人的自述,从事70年的心理医生工作,相信她在她的专业领域所总结的心得体会,没有什么人会想反驳吧,当然反驳也不要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那不光是对你自己值得,也对她分享极具意义。

  这本书中没有很多的方法总结,只有平淡生活中理解出的轻松的人生信条。你可能觉得人活到90岁,人生应该从1岁开始,而这位老人先告诉你关于工作得失去留。实际上整本书都在讲怎样在自己经历的生活轨迹中调节自己的身心。人需要和他人沟通,也需要和自己沟通,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当你觉得为什么你这么倒霉遇到这样的事时,都反过来问自己这件事让你学会了什么,你立刻就会觉得世界都变了。

  工作可能不是你最喜欢做的,爱人也许也让你不尽满意,人际关系你也处理的抓耳挠腮,很多时候都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你看到的是事情并不圆满的一面,大道理你可能读的不少,鸡汤也干过几碗。这本书也可以当做是一本鸡汤,因为无论你在社会上遇到任何的事情都是和人有关的,你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别人知道你的诉求,同时也要在了解别人诉求的同时去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你不能理解的部分。我很推荐你在低谷的时候来读这本书,你可能会很安静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人际关系分很多方面,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家庭,家庭里的人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而正是最亲近的人往往会忽略沟通的重要性,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展示给家人,而讨好外面的生人,不能说外面的人不重要,但家人必然应该是最重要的,孟非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死了,真正会难过的人不会超过10个。我认为这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对于你的离开并不能给大多数人带来很多的不开心,那么为什么要在意他们的.想法,真正照顾好身边的人,也是我们生活的大乐趣之一。医生的老公也是个医生,并且酗酒,这在结婚之前她不知道,曾经想离婚的她也经历了很强烈的思想斗争,最终继续维持了婚姻。她说服自己去看更好的一面,而且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和睦,这好像很多家庭剧的情节,但医生的考虑任何一个角度都只是一方面,如果你的家庭也正遭遇类似的问题,那么建议你读读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受到启发。

  之前也读过一些日本人的书,并不很多,但也许是巧合,又或者是翻译的问题,总是觉得日本人可以把事情描述的很平和,似乎再大的困难都没什么大不了。没有什么惊涛骇浪,只是微风吹掉了树上的叶子,那样轻飘飘的落在地上。

  医生也很看重自己的孩子,这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但只是重要在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养育孩子真正是培养起一个独立的人格,让他能够独自在外面经历风雨,而这种果敢的心,正是由于他有一个优秀的父母,很多父母做不到,这是超级难题,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谁能比谁更有经验,即便你能有几个孩子,优秀的经验也不会跟着数量积累。

  在她经历了一生以后,总结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这才是一个丰富的生命所应该拥有的东西,能够在自己擅长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真正贡献了自己的价值,也要庆幸拥有90年这么长的人生让她可以比别人经历更多悲欢离合。也许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明白所有的财富荣耀终究都是自我实现的过程,真正的自我实现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是家人对自己的肯定。我想我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希望你能有更好的见解一起分享。

在人间读后感9

  《人间喜剧》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反映了这一特定时代的法国社会风貌,并以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描述了法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正如巴尔扎克在这部巨著前言中所宣布的创作宗旨:“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家的书记而已,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收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结合若干相同性格的特点而组成典型,在这样做的时候,也许我们能够写出一部史学家们忘写的历史,即风俗史。”

  巴尔扎克所说的风俗史是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是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要写出一部时代的风俗史,只写几个人物显然无法实现这一重任的,必须塑造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人物,而各个人物又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习惯等个性特征。只有通过对这些不同性格的刻画,对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环境的描述,才能表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间喜剧》中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中,描写得生动活现而又具有一定社会典型意义的,就有将近一百个之多,法国十九世纪社会生活中各阶级、各阶层、各类型的人物,在这里几乎都应有尽有:资产者、新老贵族、贵妇人、千金、官吏、大学生、大商人、狱卒、教士、银行家、显贵、新闻记者、医生、军人、出版家、画商、戏子、雕刻家、律师、小地产所有者、大庄园主、农民、管家、仆役、车夫、贫民、强盗而且,每一个阶级、每一种类型的人物还不止一个模特儿。以资产者而言,这里有金融资产阶级、大银行家纽沁根,有城市高布赛克,有农村里谷,有大资产阶级兼地主葛朗台,有小资本家赛查·皮罗多以军人而言,有夏倍上校、于洛将军、勃里托、艾格尔蒙、刚得兰、墨勒、狄亚德以及“心锁”与“美脚”之流。这些人物形象所组成的画廊,就是当代社会生活形形色色的众生相的一个缩影。这个异常丰富的肖像博物馆使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感到惊异。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就曾高度盛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6]巴尔扎克的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他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往往是在一个人身上集中概括了某一类人物的特征,并加以夸张,如吝啬、凶狠、奸诈、好色、嫉妒这些典型性格都受到一种欲望的支配,如葛朗台受金钱欲的支配,贪婪吝啬;拉斯蒂涅想往上爬的欲望煎熬着他,使他成为了野心家;高老头受父爱的情欲的支配,宁肯牺牲自己,满足女儿。虽然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单一,但因为他强调艺术表现的差异,因此每个人物决不雷同。巴尔扎克主要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生活细节等特征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巴尔扎克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而且,他是“最深刻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尽管有时他也不回避使用夸张、虚构以及情节离奇曲折等浪漫主义作家喜用的手法,但这些都只是为了更集中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创造出现实主义的典型。高尔基对巴尔扎克极为尊崇,他谈到《人间喜剧》时说过:“我在这套书里感觉到了巴尔扎克的天才,......他的广大的史诗才能,他的构思的广阔,思想的勇敢,语言的真实和对未来的天才预见......使他成了世界最伟大的导师之一。”

在人间读后感10

  在我的心中童年是幸福的,有父母相伴;童年是快乐的,与伙伴玩耍;童年是美好的,怀着无数的憧憬;童年是五彩的,蕴藏着许多有趣的回忆。但当我读完《童年》《在人间》后,我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的童年却是凄惨的、童年是黑暗的、童年是悲伤的、童年更是无助的。

  可怜的阿廖沙三岁丧父,被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贪婪;两个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极。阿廖沙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争夺财产,打架斗殴,愚弄毒打儿童……在这个典型俄罗斯小市民家庭中,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过气来。但仍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给了阿廖沙正确的指引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他们都是他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人哺育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也就是临近尾声之时,十一岁的作者被外祖父残忍地赶出家门,走向了人间……

  《在人间》描绘阿廖沙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欢乐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争吵之类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遇到困难时要坚强。高尔基年轻时遇到的很多很多的困难都没有压倒他人生中前进的脚步,高尔基年轻时曾经想自杀,可是却没有成功。虽然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功夫不付有心人,终于,他通过忍耐和坚强,努力的自学,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著名文学作家!

  高尔基童年时父母双亡,但这却给了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尝尽酸甜苦辣的童年、和一颗十分坚强的心。他在人生路上遇到的很多人都给了他帮助。他的伙伴们给他的友谊,外祖母给她的善良,“玛尔戈王后”给他的读书情怀,斯穆雷给他的关心他人。一个人的坚强意志是磨炼出来的,是打不倒的。

  苦难是一所大学,经历是宝贵的财富!高尔基的父母双亡给了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他的生活阅历给了他读书情怀。他的读书情怀给了他辉煌的人生。

  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里,被甜水泡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有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在人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这两篇文章让我明白: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珍惜每一寸快乐的时光。懂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迎接挫折,那理想的彼岸一定会离我们不远。即使生活是多么的困苦,只要怀着一颗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那我们就能化悲哀为力量,与逆境作斗争。是的,我会努力做到!

在人间读后感11

  我不晓得“你是人间四月天”怎样被林徽因那薄弱的身子演绎到了极致,但我读过她的文字,也读过徐志摩的,梁思成除了修房子有一套外或许欠缺些文人的雅,而金岳霖学哲学又好像有些玄,于是,前辈们的爱情被我这不知好歹的小子描绘总结的不像话,可是在前两年,我还是会因为金岳霖“逐林而居”,一生不娶而心疼不已。那时候正值低谷,所以也就冒昧地与金先生感同身受,以他为爱情观的榜样。放假多日,经历了暖和,也撞上了寒冷,和她吵了几架,今日莫名烦躁,所以,想写东西给她。

  突兀看到一网友的一段话:“梦里面若桃花,梦外撕心裂肺。”你这水做地孩子,娇弱可爱,面若桃花,你没去过江南吧?江南本身并不只是说江的南,从《史记—秦本记》开始,她便被赋予了灵性,而你,就是江南的油纸伞。赋予你灵性的,是天空。天空你不知道吧?蓝色,安静而宁远,广阔且带着诱人的弧度,这不正如你吗?当然,天空会沉重,会有乌云,可是我不会因为天空的一场雷雨就忘记她的美,其实正是因为那偶尔的乌云,才让人们知道,你那乌云,也同样属于我。你这我的天空,恩赐我晨曦,奖励我夕阳,你是那么娇弱可爱,我愿成为不周山,顶天立地支撑你到岁月把青丝染白,到无言,到凋落,到化成泥土。

  你和我喜欢关于“谁没长大”的问题争个两败俱伤,而现在,我还是得告诉你:你,还小。小时候很喜欢穿爸爸的衣服,觉得又大又暖,于是一种不合理的自豪感和喜悦感油然而生,并以此上瘾。长大没什么好的,长大意味着你要成为不周山,有些事情会更加固执,有些道理会走向胡同,有些美好你不会再追逐。因为长大,你不再单纯,不再蓝,因为长大,你的心里会有座围城,你出不来,我进不去,孤单,伤痛,会不再随意发泄给我,你会因此疲惫,因此流离失所。你还小,你常用我固执来反驳我长大了,这只能表明你还小,我的占有欲太强,缺乏安全感,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证明我同你一样不懂事儿,更何况你想以此证明我不爱你,你是对的'?长大,完全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长大不是成圣。你喜欢狗,你是觉得它们可爱或别的只能令你心安地理由,我喜欢猫,是因为它们慵懒的气质,妖艳的眸子,残忍嗜血的本性,最重要的是有只猫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陪我蹉跎年华,你注重美好,而我,只注重我注重的美好。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这是《凤求凰》里的一段,如你所见,古人癫狂不顾一切不用任何辞藻修饰的这句道尽了我这些日子以来来的心思。开头说你如江南纸伞,而娇弱可爱的你正是那被江南春雨柔软了地伞。你总是喜欢患得患失,依怀自叹,你把每件事都会想象成柔弱悲惨不堪一击的样子,这是你拥有我却欣赏不了地美。你也喜欢舌战流氓,你刻意模仿别人的痞性,你总要站在我前头添乱,你依赖我,迎合我,这些,才是你身上能柔软并亮瞎我眼的光点。

  我拖着你步履蹒跚行走在人和社会的缝隙中,我们随着岁月侃侃而谈,我们不时驻足,不时盼望,不时怀念,不时跌倒,不时奔跑,我越来越紧握你,怕被走丢,而后,你看,我是不周山。

  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她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谨以此,书写给我另一半灵魂————李燕春

  相关专题:四月 人间 痛苦 爱情

在人间读后感12

  这本汪曾祺的《人间有味》读完已经快有一两年了吧,还是单位办公室还没搬的时候买的,一起还买了一套的《人间草木》,那本塑封都还没拆哈哈哈。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繁忙与个人怠懒的死循环中,读书进度停滞了很久,但是又手贱中间又采购了几波,也是有些塑封都没拆,想着不能这样了还是要把书捡起来看。

  读书这个事情因为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是题材感兴趣或者作者喜欢,亦或是纯粹书名好听、封面好看,但是睡前开着台灯翻阅纸质书的确是可以让人心神安宁,在忙碌又迷茫的日常喧嚣中寻求一丝平静。目前在读的是《红与黑》,每次时隔好几个月才想起来要看书,然后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当然跟这本书很冗长也脱不了干系。最近能稍微规律了一些,于是上周立下了flag准备今年一定要看完《红与黑》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突然想起来《人间有味》还没写,这本书本来当时是想作为读书分享的素材,想来现在,于是在量子阅读网络文学放松心情的间隙,决定还是抽出空来赶紧结束这本书的任务!

  最开始看书的初衷是因为腰封后边写了作者的一句话,“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我发现作家都是善于生活和思考的人,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能被他们用或质朴或深刻的词句描述出来,会被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予以加工、重构,展现新的艺术价值,可真是太厉害啦!所以要多写,不然怎么成为大文豪哈哈哈!

  回到这本书本身哈,“人间有味”,顾名思义讲的是人间的味道,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1)四方好食,记录的是昆明、家乡、北京等各地的美食与习俗(众所周知逢年过节总离不开吃);

  (2)至味在人间,内容相对挺杂,有饮食、文学、文化等相关研究,也有类似菜谱的具体吃食的做法;

  (3)吾家小史,这回讲到了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作为原型,被作者写到了其他的文学作品里面了;

  (4)那时巷情,是对北京的胡同生活与友人的一些记忆。

  在回顾梳理内容的`时候发现,其实这本散文集的标题的“味”不局限于饮食的“味”,而是人生百味,以饮食为切入,一方面唤起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记录着有关生活有关人的珍贵记忆。读文字的时候只觉得文笔十分质朴亲切,仿佛一位朋友有时候在追忆你们过去共同经历的时光,有时候在跟你对着食谱开始这种食材怎么做好吃,有时候也会引经据典正经说一说文学,除了经常一边读着一边开始查字典(的确好多不知读音不懂意思的字词),每一篇读下来的感受是十分温暖熨帖,然后可以安稳入眠的状态了。

  现在回味起来感触最深的还是四方美食的部分了,由于工作性质会去到天南海北,能够品尝到各地特色,对于作者这句“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觉得还是非常正确的,口味如此,对生活的态度也如此,包容自己和他人,包容愉悦与忧愁,总能自在一些。

  回到正题,这次读后感的主要内容不整那些高大上的,跟汪曾祺老先生一样怀旧一下,整理记录一下我吃过的四方美食和小故事。接下来看下一条推送吧,图文并茂记了一些流水账!

在人间读后感13

  中国式的“吃”文化,天上飞的飞机不吃,海里游的游艇不吃,真没什么是国人不吃的,煎炒烹炸煮,十八般厨艺,一方水土一方饮食文化,南北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的饮食也存在略微的差异。有一天可以自由的徜徉,从南到北,自西到东,尝遍天下美食,人生也算是圆满。至今还记得高邮的咸鸭蛋,只是一句,“吱,冒油”,至今记忆深刻,心里存在执念,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趟高邮,只为咸鸭蛋。

  端午节的粽子甜咸之争,元宵节的汤圆甜咸之分,南方喜食米,北方喜食面,北方的壮汉到了南方,看着巴掌大的一碗米饭,能连干三碗,南方看到北方的大老碗,感觉胃容量略微紧张,正因为不同的饮食习惯,才形成了华夏大地琳琅满目的美食。

  谈“吃”,首先想到的是袁子才的《随园食单》,近代有关于烹饪的书,数不胜数,自媒体的发展,有关烹饪的书,视频教程,APP等都应运而生,即使不会做饭,也可以很快的查到最方便的教程,当然,不会做饭不打紧,会吃也是一门学问。什么季节需要进补,哪里的`美食更有特色,把吃当做一场修行,行一场食者的终极之旅。

  《人间食话》分为三辑,雅舍谈吃、辑外拾遗、人间知味,玉成其书,一定要了解,作者写了什么?有人说,梁实秋先生淡薄,作品里透露出一丝寡淡,我却认为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热爱吃才能拥有热爱这个世界的灵魂,对学习知识带有探究的眼光,是严谨认真,对吃抱有研究的态度,可谓是真的“吃货,”比如,他总结出:凡事皆有一定的程序材料,不是暗中摸索所能轻易成功的。溜黄菜的自主研究失败,请教以后的成功,长时间吃会引起胆结石症发。

  关于吃的讲究,大多都是名气,比如德芳斋的粽子、稻香村的糕点、信远斋的糖葫芦、德发长的饺子等等,因为传承的秘方和手艺等,远近闻名,很多好酒都因为巷子深,迟迟不被发现,就好比,你到了西安,大街小巷都在卖凉皮肉夹馍,从落脚的那一刻,你肯定会出现一些选择综合症,要么通过当地的朋友推荐来,要么就是自己碰运气,你和美食相遇的概率大概是百分之零点一,吃都不能尽兴,五脏庙的不顺遂,人就容易有缺失感。

  看到《薄饼》一章,感觉有深深的熟悉感,每年清明的时候,妈妈都会煮很多的鸡蛋,然后给我们烙好多的薄饼,有单饼、双饼、菜饼等,先生主要记录的是双饼,热水或者开水和面、两团面揉匀,叠起,中间抹油,擀成薄饼,锅烧热,微火,加热至面饼上花色,两面看着差不多了,就可以吃了,卷上大葱、土豆丝、酱,很多其他爽口的小菜,也可以准备一些像北京烤鸭这类的小菜,卷进去,口感不似馒头那般软绵,非常的劲道,吃起来感觉非常的费力气,年年妈妈都会给我们做,仔细品味,这也是妈妈的味道,刻到了骨子里,不管什么时候,我再吃起这个味道,依旧会想起妈妈。

  除了妈妈的味道,还有外婆的味道,中国人赋予了食物很多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忆中的味道,不管以后在何地,尝到那个熟悉的味道,都会想到自己亲近的人,食物是风味、是故事、是情怀,是你一生最深的惦念。

  不问君行千里,何日归家,倘若一日遇到触及灵魂的味道,也想起亲人的时候,不必悲伤,喜欢就多吃点。

在人间读后感14

  曾经,有“秋波横欲流”“魂迷春梦中”的绮丽浮靡;亦有“无泪可沾巾”“飘零事已空”的悔恨悲戚;然后,有了“垂泪对宫娥”“回首恨依依”的亡国之哀。倾尽“一江春水”,换来牵机毒药。

  南唐李煜。

  王国维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一个笔力纵横,他豪放超逸、恬淡旷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个,笔力雄厚,他壮志难酬、慷慨悲壮。

  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他,至情的楞伽山人,面对富贵可以轻看,面对仕途亦会厌倦,面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面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才是他的《饮水集》。

  满清纳兰性德。

  王国维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的成就极为卓著。他的《人间词话》一书,突破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用新的思想与眼光去鉴赏词话。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由名句。”由此观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叶茂。恰如国画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对三种境界的阐述。这,是王国维在不断探索中所总结的.经验,是以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留下的文化瑰宝,为我们展示人生历练、提升的过程,由懵懂走向成熟的路途。

  王国维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即“入乎其内”,是指带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直抒胸臆或者用心去体会感受;“无我之境”即“出乎其外”,是一种自我融合到自然之中的状态,客观而无欲无求。恰如永叔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懂得从环境中寻找意境;“三种之境界”让我们看到了探索的态度;“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让我们将客观与主观结合……

  在旧日众多的诗词论著之中,《人间词话》见解深远、独树一帜。的确,如黄霖先生称赞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理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在人间读后感15

  《风土:人间学的考察》是日本哲学思想家和辻哲郎的著作,主要阐述了风土对于地域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种角度进行论述,是一本即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哲学性的思想著作,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风土:人间学的考察》首先阐述了什么叫做风土、何为风土?简单来说,风土主要是某一土地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力、地形、景观等方面的总称,这其实就是自然。而我们每一个人既然生活在这片我们所在的土地,也就必然受到自然的裹挟,其实说到底也就是受制于风土。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风土所给予的,同时我们的生长发展也同样被风土所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人类衍生了两种特性: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这两种属性。在我看来,作者也由此引出了经典的哲学问题: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看似只是归属于自然的风土,其实是哲学问题的推动者。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处在同样的一片土地上,我感到寒冷,但其实寒冷的不止是我,即是我们中的我,也是我们,还是我之上的我们。在这样的风土环境中,也更容易让人们理解本我、自我与超我的问题。所以说风土决定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类生活以及人之自我的了解方式。

  在书的第二部分,《风土:人间学的考察》分别从季风、沙漠、牧场这三种风土类型进行表述,具体讲述风土是如何来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也由此可以看出和辻哲郎的文学积淀、哲学思想之深厚。中国、日本都会受到季风的影响,季风为土地带来湿润的空气、雨水,万物得以生长。但是不同的地理位置又会有诸多差异,就也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比如日本的梅雨与台风较多,所以受容忍从性强,中国的大陆和沙漠面积广,所以我们的反抗特征更加明显。

  我认为本书更有意味的是作者的文学表达。“人生处处有青山。”青山代表的是故乡,是一种感情的象征,用作者的解释来说这便是一种智慧性的比喻表达,展示的是广阔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在哲学中,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被辩论地很热切的问题,但是很多谜团却仍然不能被解开。通过阅读此书,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在美味的果实中发现自己的食欲,在青山中去观察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也可以在可怖的山体中发现自身的可怖。

  最后和辻哲郎列举了几位哲学家的风土学说,比如说赫尔德的风土学和精神风土学,黑格尔的风土哲学和黑格尔之后的风土学,以自然科学视角和精神分析的视角看待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又是一种全新的高度。从近代以来,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文明、文化的碰撞与发展等等,都为我们的风土哲学增加了全新的含义,也更促进着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

  《风土:人间学的考察》这本书通过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角度来解释人之存在构造与其背后的种种关系与原因,阐明人的存在与风土的关系。我认为是一本好书,在更好的理解世界地理气候等等知识的同时也对一些经典的哲学问题有了新的解读,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爆炸、人口激增等等问题都在考验着我们。随着内卷、职业天花板等等的社会问题更严峻、我们作为个体更加焦虑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去看看我们的脚下这片风土,也许它会给予我们许多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正生长的这个世界。

【在人间读后感】相关文章:

在人间读后感09-25

在人间的读后感11-16

《在人间》读后感02-25

在人间读后感09-25

《在人间》读后感06-28

人间草木读后感09-17

《人间值得》读后感10-04

人间词话读后感11-21

人间滋味读后感02-18

《人间值得》读后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