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读后感

时间:2024-08-06 13:19: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间滋味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滋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间滋味读后感

人间滋味读后感1

  以一个非典型吃货对这本书的期待而言,实在是有点失望。

  读到推荐说,也斯好吃,更好餐桌菜肴与人情交会的滋味,他会写留学时想念的一锅明炉白粥,令自己健康起来的新鲜蔬菜与贴心字条,有历史重量的柏林荨麻菜汤、代表和平舒畅生活山区手信……

  仿若看到了济济一堂的美食故事。

  实际上是我会错意了,书名《人间滋味》重的是那人情交会的滋味,而非美食的口感。只是以食物作为串联,写自己体会的人生味道。

  读了下去总觉得有些不对。虽然我也欣赏书中所写的某些段落和感触,但总觉得隔了一层。正好最近在读龙应台的《目送》,这种比较就更明显了。

  龙应台的散文集也浇灌了很多自己的情感,也有很多是“借题发挥”的故事,但是她的娓娓道来让人亲切温暖,心中熨帖;而这本《人间滋味》,却有很重的文人之气,很多地方我觉得过度矫饰了,文绉绉的好似在卖弄。就像他们都会提到各自的朋友,龙应台的朋友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朋友,扯东扯西,有时微言大义,有时言不及义:可是也斯写朋友总是显得很客气,颇有“君子之交”、“相敬如宾”的感觉。或者这么说吧,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之别。龙应台的文章读来,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人间滋味》很多地方文辞虽然优美,但总有矫揉装束之态,情感隔了一层。

  但是我十分喜爱欣赏和书中的这些段落,这些才是真正的人间滋味,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人回想自己年轻的日子,总会看见许多笨拙的姿势,给自己留下许多伤痕,好像新鲜的水果给碰得发淤了。但年轻的眼光凝视眼前的鲜果,想要捕捉其中的神秘,在真真假假的光影中滑跌,等到明白多一点,好似树已增添了年轮,开花结果四周落叶满地。又见新来者面对生命之果,踯躅徘徊,无法抗拒它的.诱惑,无法参透它的神秘。

  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但活在人群之中,你哪能有那么多要求?你只能接受这世界又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好好坏坏的蔬菜。只能尽量找他们的好处吧。有时,不健康的东西还不是照吃?

  世界由许许多多好坏参半的分子组成,我们没法洁癖地不沾尘污,也不可能拥抱一切。这参差明暗也存在于我们身体之内。

  什么对身体是好的,什么不是?你得从众多声音中,从自己的体验中去找出自己的食物,自己的爱情。

人间滋味读后感2

  民以食为天,在写吃这件事上,向来不缺人才,古有苏轼大吃货,犹记得他写“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近来看汪先生的《人间滋味》,才渐渐明白吃货的背后都藏有热爱生活、眷恋生活的真性情!

  汪先生对食物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概括,我虽是北方人,因工作去了南方一段时日,近年来也慢慢由咸转为辣的癖好,可谓是无辣不欢,水煮鱼、辣子鸡、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等每次休息日总是要比着菜谱做上一两个助助兴,边吃着边想起在南方的快乐时光。看书中汪先生对过去那些萝卜、豆腐、栗子,韭菜花、手把肉、元宵的描述,大抵也是带着些怀旧的眷恋吧!

  我对美食是没有抵抗力的,尤其是拌黄瓜那一段“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剩下带籽的瓜心不用,酱油、糖、花椒、大料……调匀。将瓜皮投入料汁,……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看到此处早已垂涎欲滴,想起了学生时代每月回家一次,母亲必会准备一罐我爱吃的腌黄瓜,用罐头瓶子装上,瓶口用塑料膜封的整整齐齐,每次返校都会起个大早,一一替我装好,还不忘叮嘱:和同学们分着吃!可惜,我早己离家多年,很难再吃到母亲亲自做的腌黄瓜!

  许是时代不同,汪先生描述的很多吃食我大多没有吃过,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野菜、咸菜也许是一家人充饥的主要来源,很多人靠咸菜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蔬菜的冬天,“野菜多半带有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最重要的是吃个新鲜”,先生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这家常菜的平平淡淡、从容淡泊。

  汪先生在最后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咸东辣西酸”,都要去尝尝,希望年轻人多长见识,积累经验。现代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必操心每日的吃穿,亦不会为了饱腹挖野菜、腌咸菜,喝难以下咽的“咸菜茨菇汤”,吃食仅仅是吃食,是美食,带来的只是味觉上的快乐,很难体会吃食背后的文化。

  愿我们的人生都有酸甜苦辣,也不枉来这世界走一遭!!!

人间滋味读后感3

  “谁人在微明中举火,最能温暖你的肠胃”

  也斯的粥诗这样写道。他的食物散文也若此,“细语商量”,温熙动人。食物不是也斯创作的重点,但一定是重要的部分,因为专门关于食物,他已出版过两本诗集,一本小说。这次又有散文集,既非食家评点,也不关参肚鲍翅,重在讲述食物于记忆、人物、境遇、文学电影文本、东西诸样异类文化之间穿梭往来的故事,“散文的散步”。

  也斯说过食物也是有灵魂的,“有时看到一枚水果、一棵菜、一盆用心做出来的食物、一篇好的散文、一首好诗,总令你眼前一亮,像看到一个出落得与众不同的人,有她独特的修养和容貌,让人心生爱慕,想一个生命也不容易完成她自己的个性,值得珍重”。珍重之风,一直见诸他的文字,而愈写,他的海阔天空、精灵鬼马也愈加融入通篇的温熙微明中去了。

  写食物,更写面对食物聚在一起的那群人,有八方朋友,有菜园“农妇”,也有高人隐士,其各自携带的文化视野借食物暂处一席,错综广阔,“食物和文字不断旅行,做客的变成主人,主人有一天又变成客人”。流转之间,早过了千百出戏场,珍重之风,由是见诸也斯对眼前人物的用心,对生命之开阔的信任。他说过“小心文化偏食”,拿食物为例,则“随缘入座,由于不同机缘接触不同食物,同时也接触种种偏见,高尚和低俗、名牌和山寨、保守和激进,都可以各有偏见。我低头吃菜,饭桌上有高人也有隐士,能启发我的都是我师。我也愿意对话,却不好为人师,也怕自以为义”。

  既是作家也是学者,也斯的`散文自然偶尔述及学术和理论,但仔细读来,理论和思想都融入生活常事,实是一名学者之难得。原来他说:“我对权威理论都带点调侃,不管什么名士金句,要在生活中考验过,落实到生活里才有用。人家讲理论我都会听一听,但更有兴趣看讲话的人怎样做人、生活上采取什么态度。”

  一年以来,也斯身患一场大病。集中部分篇章作于生病之后,当其时,“素菜有余甘”,而他自称“生机病人”,一如继往“漫步尘世,观听往来”。他写“农家菜的故事”“蔬菜的秘密”,却不是“伤痕文学”和“疾病写作”,没有诉苦、伤感、特意的励志……有的是心物往来间的结晶,历久弥新、澹荡无休的人间色、香、味。

人间滋味读后感4

  本想看些有趣的书,无奈不足二十天的寒假实在不允许我乱读书,这次的读后感只好又写一次《人间滋味》了。

  此前并未接触过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却并不陌生。

  就像家中亲切的长辈,像是爷爷,又像是外公,用平常的声音为你讲述他的往事。怕你觉得无聊,还特意从你感兴趣的食物切入话题。小时在高邮的无忧无虑与咸鸭蛋一起出现,求学时在西南联大的回忆总是萦绕着昆明汽锅鸡的`香味,四处游历时的各色吃食也深深吸引着你的注意。你不自觉地忘记了时间,沉迷在故事里,从江南到西北,从食物到人生。

  忽而想起了我的奶奶。

  奶奶在我幼儿园的时候就和我告别了,我对她的印象淡到几乎要消失,但是她做的饭菜却让我印象深刻。五味鹅是小时候的年?狗沟拇名词,咸汤煮的包裹着糖块的汤圆是年初一的午饭,放?味道浓郁的干鱿鱼的濑粉是平日里我的最爱……每次吃到这些充满了回忆的食物,我总会不由自主想起奶奶,那份在记忆中日渐模糊的情感又清晰起来。

  食物果真具有不一般的力量,这是我读完《人间滋味》后最深刻的体会。它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食物与情感,总是藕断丝连般的缠绵。

  对汪曾祺先生来说,咸鸭蛋总能勾起他对家乡的自豪与思念,而昆明的各家餐馆则总能让他回想起当年在西南联大挥斥方遒的青春,各地的吃食总是牵连着他四处游历的美好回忆。而对我来说,奶奶、外婆、妈妈做的饭菜又分别是不同年龄的回忆,从懵懂无知渐渐长大,不同的味道陪伴我走过风风雨雨。

  食物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情感寄托。不论是家常便饭还是山珍海味,街头小吃还是玉盘珍馐,在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寄托着我们或浓厚或淡薄的情感。

  食物又像是守护神。那些我们已经遗忘了的情感,食物替我们守护着,默默等待着被再次唤醒的那一天。

  这就是食物所具有的不一般的力量,只需一口便可以唤起沉睡的记忆。这就是食物的伟大之处,只需一口便可以使人泪流满面。

  食与情,缠缠绵绵。

人间滋味读后感5

  汪老对吃有一番话,每回读到这句话,就忍不住笑一会儿,他说:解放后我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过几年。那时文联编着两个刊物:《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每月有一点编辑费。编辑费都是吃掉。编委、编辑,分批开向饭馆。那两年,我们几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饭馆都吃遍了。

  我先生姓李,文雅地称呼他李先生吧。

  李先生爱吃,也会吃会做,他老头儿更是会吃,爱吃个口味,菜做得好不好,他一筷子就知道。

  一天下班回到家,看到铁锅里似乎炖着东西,李先生忙活着切什么,一问才知是羊头肉。李先生讲他逛超市,看到有不错的羊头卖,果断买了一只,回家就给卤了。他拌好调料,撒上切好的香菜,筷子夹给我一口:尝尝怎么样,口气不乏得意。我尝了连连大赞,口感咸香有嚼头,比我午餐吃的鸡排饭好吃多了。

  羊头肉摆上桌,李先生的父亲夹了一块,吃完就把盘子推给儿子。说:这不是跟猪头肉一样嘛,早几年,我贩苹果的时候,搁活儿的老伙计爱吃这个。言下之意就是他老人家不稀罕这味儿。

  不是第一回了,我这儿媳妇给老头做过拍黄瓜,他老人家吃过一筷,说了句:啥味儿?然后丢下半盆的黄瓜,专心吃自己炒的花生米。我吭哧吭哧吃完一根拍黄瓜后,不轻易尝试这个菜了。不然,下回我还得自个儿吃完一盘凉拌黄瓜。

  李先生这个会吃的吃货,最得意的事永远是,在外吃个好吃的,回家就能自己做出来。嘴巴刁,下的什么料一尝就知道。一次,吃过一个麻辣面后,微信上发图片给我说好好吃。当天晚上就做给我。先是很好地利用了家里余下的半把碱水面,就是那种煮出来发黄的'圆面条。然后用豆浆机打磨辣椒面、麻椒面。连调料都是真材实料现做,能不好吃吗?

  自打读了汪曾祺的《人间滋味》,简直长了一个汪曾祺的胃,遇到好吃的店就走不动。武圣羊杂割不错,白汤红肉绿香菜,泡上一个芝麻饼,满口鲜香,再搭配上小咸菜来两口,你说这么好吃,能不赚钱才怪。酒饱饭足之后,我和李先生就呆坐着给老板算账,一周来吃十回都嫌少的,老板得多赚钱啊。

  功德林出产的大个儿菜团子,玉米面儿包上细粉、白菜、木耳、油炸脆,我吃一个就不用吃午饭。姚记米皮就是在冬天吃都是可以的,米皮是放在热水篦子上保温的,热乎乎的,浇上很红的辣椒油,吃的脸色都白中有红,吃饱了继续逛街都脚力大增。

  一个人不讲究穿,再不讲究点儿吃,这一辈子得多亏啊!抱有这个共同的想法,我和李先生决定在发现好吃食上继续努力。

人间滋味读后感6

  很早就听过汪老爷子的名头了,名头太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都不敢看他的作品,怕自己的欣赏水平达不到那个高度,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看这类大家的作品的缘故。

  前些日子,编辑朋友做了汪老爷子三本书——《人间有戏》、《人间草木》、《人间滋味》,并送了我一套。拿着《人间滋味》的时候,顿时惊喜,为什么呢,这种封面设计是我所爱的,白底、留白、寥寥几笔,一下子就找到了读这本书的兴奋点。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我最喜欢水墨和留白了,自诩为中国文人式的“毛病”——中国文人的拿手把戏没学会,“毛病”到染了一身。

  随手一翻,看到了《萝卜》这篇,上来就是“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所以叫杨花萝卜”。没有客套话,不拿捏,有什么就说什么,还不罗嗦,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情说明白。看汪老爷子的书之前,我是做了不少功课的,有关他的资料查了一堆,就怕看不懂。没想到,汪老爷子的作品竟然是这样的浅显易懂,实实在在。就好像,我做了很多的防护措施,心都蹦到了嗓子眼那,却见到了一位毫无架子的慈祥老人,跟你唠家常。用心交流,不做作,任谁来了,都会喜欢上这位老人的作品。更何况,老人平实的话语中,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东西,比如说阅历,光萝卜这篇,就把全中国的萝卜网罗进来,汪老爷子是在跟你唠嗑,但是他唠的是全中国的嗑,一般人唠的起吗?

  就谈吃来说,蔡澜也是我关注的一位,不过他的东西,我更多的是当做一种猎奇。汪老爷子的谈吃,更多的是描述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一种传承,这么说好像有点虚,举个例子来说,900年前,苏东坡说:“无竹太俗,无肉太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900年后能传承这种文人的情怀的,唯有汪老爷子一人矣。感染了这种情怀,再看汪老爷子的作品,他说的已经不仅仅是吃了,而是聊的人生。

  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过如此。对于此话,我的理解是分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今天以“看山是山”的境界,来赞叹汪老爷子的“看山还是山”,未免有点蚍蜉撼树的感觉了。各位朋友,不要听我在这瞎白话了,快读看看汪老爷子的文章,才是正事。

人间滋味读后感7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人间滋味》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栗子,还是谈韭菜花、手把肉、故乡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人间滋味》每篇文章篇幅适中,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故乡的野菜》开篇讲荠菜,两样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和拌荠菜,写得急真,坐在桌案前,仿佛手上有筷,伸出去就能推到那宝塔形的荠菜。如此便按耐不住,指给朋友看,未几眼过便还回来,表示——读来无趣。

  从汪老先生的文字当中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无法写出如此鲜活的食物的,字里行间能嗅到烟火气,纸背纸前能舔到人间味。

  他是一个高邮人,但是不单单偏爱高邮的鸭蛋。昆明的'各色菌菇、内蒙的手把肉,长沙的臭豆腐,黄永玉夫人吃了一筷直言“这个东西吃下去会不会死的哟”的重庆毛肚火锅,乃至于北京的豆汁,他都吃得津津有味。这背后是他阔达包容的人生观,“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汪老的散文就是他的人,大概说话也会是如此语气。讲到自己去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马铃薯图谱,沽源在塞外,是清代贬谪官员去的地方,龚自珍说:“北行不过独石口”,便是这里了。汪老在此处镇日对着土豆写生,还要画出不同品种的区别,想来总要比现今的人们寂寞多了,可寂寞到了汪老笔下好像也成了趣味——镇日“对坐一丛花,眸子炯如虎”,或是发现了有一种麻土豆的花,竟是唯一一种有香味的土豆花,还成了全国少有的吃过这么多种类的土豆的人,文章末尾还不忘向中国农民推广一下罗宋汤和沙拉,外界条件都是其次,此处传递的,只有真诚。

人间滋味读后感8

  生于1920年的汪曾祺,经历过从1959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这让他更加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也让他感受到了“人间风味”与“光阴似箭”。

  所谓料理,其本身就是无尽的荒野,是无数珍馐美味与无数粗食并存的荒野,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这片“荒野”,生出了桃红柳绿,一切都是那么的多姿多彩。

  书中对食物的描写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介绍食物的来源,更有大量对食物口感色泽的描写,在汪曾祺的笔下,吃野菜被称之为“吃春天”,平常的蔬菜,肉类……也能有栩栩如生的感觉,让人开始不自觉的咀嚼,仿佛可以尝尽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的美味,感受饮食的文化与魅力。

  故乡的味道总是让人怀念,“炒米,鸭蛋……”是汪曾祺先生老家高邮的味道,尽管读者的家乡不一定是高邮,但凭借他细腻的笔触,我们也同样可以感受到他乡的味道,也能让人回忆起故乡那魂牵梦绕的记忆。家乡的味道诞生于劳动人民的工作;诞生于人民的贫穷;诞生于动荡的社会,也正因为这样,故乡的味道才具有了家国情怀,让身处异乡的游子陷入名为“怀念”的味道。

  对于食物口味的矛盾时常发生,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但这是可以调和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酸西辣”都去尝一尝,正如活在这个世上,要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才能“梅花香自苦寒来”。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当如此,全球化的概念正风靡全球,多种多样的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如饮食文化,宗教信仰……

  食物与食物间可以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口味,文化与文化间同样可以,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崭新的文化正在适应这个新世界。

  时间会带来人的衰老,社会的进步,但不会带走记忆的味道,无论何时何地,想起故乡的味道便不再孤单,尝尽人间滋味便不会再次逃避。

  我很感谢这本《人间滋味》,它不仅仅写出了食物的风味,更多的是提醒了我,不要忘记文化,不要逃避困难,当我有一天到了耄耋之年,我也要像这样,写下属于我的《人间滋味》。

人间滋味读后感9

  闲来无事,便浅尝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若粗鲁地翻阅,便仅仅认为此书是一本“满汉全席”,而捧起细细地咀嚼,会品见不俗的乐趣。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篇《端午的鸭蛋》,仔细品读,味蕾上都残留着咸鸭蛋的咸香,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孩子们还用络子挂起鸭蛋,为端午节增添了许些明亮的色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咸鸭蛋,貌不惊人,但滑入口中的绵软,总能将人带进故乡的温情。咸鸭蛋,也许就是牵着远方孩子的络线,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牵动着心中的念想。一个小小的鸭蛋上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

  食物具有不一般的力量,它总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食物和情感,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缠绵。

  汪老先生用最朴实最纯粹的语言将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娓娓道来,却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到各地的人文和情怀,人间最美的滋味一开始也许并不能获得你的青睐,但它的味道总是萦留在你的记忆中,在某个不经意间迸发,令人回味无穷。

  “口味单调一点,耳朵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社会兴趣要广一点。”汪老先生在《吃食和文学》中写道。这对不能出门这些的这些日子,尤其有些启发。

  在目前滋味隔离,足不出户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日子里,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丧失了不少往日的滋味。唇齿间少了街边小吃,应酬的酒水,电影院爆米花的'味道,倒是多了几分自己炊饭的清香。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创造的想象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清闲的生活总会多了几分滋味。

  想象力如何发挥呢?例如在一碗热气腾腾的水煮面中搁几片蔬菜叶,成为了“农家风味”放上几条鳕鱼片,就成了“海景”,再淋上一勺辣椒油,便成为了“香辣农家海景面”呢,生活因你而有了滋味。

  而这“农家风味”,“海景”不就来自于故乡的味道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面的世界的食物是多么的诱人,经常游荡在美食街上的你多久没有吃过家乡的味道了?吃多了山珍海味,心中不免想起故乡的美食。食物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感情寄托,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家常便饭,街边小食还是玉盘珍馐,在满足人们生理的同时,寄托了我们或浓厚或淡薄的情感。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情感,只需一口便可以唤起沉睡的记忆,只需一口就能让人泪流满面……

  食与情,缠缠绵绵。

【人间滋味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人间滋味》有感06-23

《人间滋味》读后感6篇04-03

《在人间》读后感【精选】12-30

《在人间》读后感07-07

在人间读后感09-25

在人间读后感11-28

人间词话读后感12-28

人间草木的读后感12-29

《人间值得》读后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