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合集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散文读后感1
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处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广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统治而达到顶峰,也因清政府对外的无能而使其倍受侮辱,是封建的大高院还是手工业商业的集聚地都将在那些瞬间被决定。也许民族的大杂居将人们的建筑习惯推向历史高峰,于是封建的高墙与市民的精细结合,迷信的方位与理性的情感结合,纲纪的秩序户与情感的交流结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
“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条,又不失邻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间。“胡同”的名字更体现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层层束缚下的挣扎,一片受污秽感染却自由活泼的天地。对一座城市来说,“胡同”又完全像是静脉,不必是主动脉或大静脉,仅仅毛细血管也可以决定其生死。当时的中国人民又何止是受夹板气,封建统治者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又剥削其血肉;帝国主义的到来并没改变什么,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统治,哪有洋大爷不都得躺着,手工艺品卖不出去又能怎样,干完活之后没被饿死不就万幸了吗?这不算什么,我们可以“忍”但“忍”一时不代表会忍一世。薄进而少出,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追求什么别的',一个“忍”字背后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极的背后有多少反抗,说出这个字需要承担多大的无奈?但这还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将“忍”忍到底误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暂时一“忍”中华民族的气节还在心底,于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散文读后感2
有一种文体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读者的脸颊,又如滔滔的江水拍打着失败者那干枯的心灵。咦,那是什么?哦!原来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毕淑敏则是那散文中最有创作力的作者之一,在我初读此书时,一种莫明的亲切感、一种难得的求知欲也油然而生,它让我不停断、也不厌倦地往下读,有时我会随着作者的不幸而潸然泪下,或是因作者的美满结局而欢心雀跃!
我记得我第一天读毕淑敏的散文,它叫《我的故事》,它把自己的悲惨和她妹妹的`幸福写得淋漓尽致,它写出了母亲对她的不公,但她仍然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国语附属中学,以及后面的参军入伍当上了军医,当然还有成为博士生时的风光,这些林林总总的好事她一笔描过,文章中主要写得还是那些凄凉的过去,但是从字里行间根本无法看见她对生活和她父母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种希望,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在我读第二遍时,不知怎的,我读出了另一种东西——感恩,读出了她对周围事物的感恩,大至世界,小到家庭,感觉她后面美好的生活都是由于她的母亲。
之后的几篇文章都让我有深深的体会,我明白了人世间许许多多的是是非非,还真是磨难,一种对困难的坚贞不屈,当然还有爱,有母爱、父爱和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但在我看来,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博爱,还有一种对生活的观念。
在散文的旅途中有困厄和风雨、艰难和险恶,但是这不会阻止真正旅行者的脚步,散文正是以一种充满未知的魅力激起人们不倦的向往。
散文读后感3
冰心奶奶的作品,让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咀嚼到温柔、细腻、暖和、平淡和爱。同时,也让我被冰心奶奶的那颗充满爱的心,深深感动……
在《冰心散文集》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法律以外的自由》。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冰心在教孩子们要明白“法律以外的自由”和“法律以内的自由”,念书,做事,买东西是法律以内的自由,而打架,骂人却是法律以外的`自由,在孩子们看来,打仗也是法律以外的自由。的确,打仗是要杀人的,比打架骂人还不好。
此刻,冰心没有勇气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虽然她承认打仗的确是法律以外的自由,但是国家又为何要承认战争?就是为了要保护自己?是的,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必须有侵占才能有保卫,可这仍是法律以外的自由呀。
冰心猜想,这些孩子是否已经开始疑惑战争,更要一步一步的疑惑他们所以为的世界上一切神圣庄严的东西
战争,是多么可怕的事,难道就不能用更和平的方法吗?就不能心平气和的解决每一件事吗?社会就当真那么臭气熏天、肮脏吗?大人们就只会明争暗斗吗?你们拿什么来面对天真纯洁的小孩子,难道你们也想要用战争、打架、骂人这些粗俗不堪的事来玷污小孩子那天真纯洁的心灵吗?还是要我们在校园里与同学勾心斗角,互相猜疑,使用卑鄙的手段?我不懂,也不知道该怎样去理解……
从《冰心散文集》中,让我感受到了很多,很多。但同时,我也想要知道,难道只有小孩子才能够评判什么是“法律以外的自由”,还是……
散文读后感4
生命的化妆?什么是生命的化妆?怎么样来为生命化妆呢?我带着这些疑问读完了《生命的化妆》这篇文章,细细品味,顿时恍然大悟……
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就像文章中说的一样,拙劣的化妆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者心灵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种人生……
说的多好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
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
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来吧,让我们一起为生命化妆!
散文读后感5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语言大师是谁吗?对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老舍爷爷。老舍爷爷是一位高产作家,很了不起!
老舍爷爷喜欢美景:趵突泉、草原、林海……他也非常喜欢动物,比如有:猫、鸡等等,其中最喜欢的动物就是猫。虽然老舍爷爷在生活中无比地爱花,但淘气的小猫在院子里抱着他心爱的花枝打秋千,在花盆里摔跤,院子里的花都枝折花落,他也不去责打它,反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猫们深深的.喜爱之情。
在《老舍和猫》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故事是《马裤先生》。马裤先生是一位穿马裤,戴平光眼镜,上身穿洋服的人。老舍先生和马裤先生都乘同一辆火车。火车还没开,马裤先生已经用他的行李占领了车厢里的空余铺位。他躺在床上准备休息了,一看,缺了毯子,缺了枕头,于是,他就大喊:“拿毯子!拿枕头!”这声音可真响,和他同屋的老舍爷爷被他这么一叫,吓了个半死。“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一开车,马上就给您铺好。”茶房本以为没什么事了,可是不知为什么,等茶房刚走开两步,这位马裤先生又大叫:“茶房!茶房!”这声音好似火车也要被震得直动。茶房没办法,只好去铺毯子和枕头。干完这些事,茶房刚走开半步,马裤先生又说:“茶!”又走开半步,他又喊:“拿毛巾!”再走开半步,他再一次说道:“倒茶!”……这样没完没了,使茶房搞得糊里糊涂的。最后,在马裤先生不间断地无理要求下,茶房眉毛都拧得好像要把谁了才痛快呢!
老舍爷爷用幽默通俗的语言,精彩的细节,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马裤先生,还用寥寥数语就把茶房的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真不愧是语言大师呀!
讲到这里,你喜欢上老舍爷爷的文章了吗?
散文读后感6
头一次读女作家的散文,带给我的感觉真是焕然一新。男作家的散文可直抒胸臆,而张晓风的散文却如流水般温柔,她将爱情,亲情,友情,熟练地展于笔下。
她的散文意蕴深厚,事事洞明,如广阔人生,淡有淡味,浓有浓情,怀旧的固然动人温情,探新的也能发人深思,没有那另行的忧郁轻飘的文风,她的散文叙述自然,冲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引领读者步步进入一条条美丽的水流,她的散文,句法富有弹性,语言富有声色。她的文章想象丰富与,所以说,读她的散文不会觉得无趣。
在其中,有几篇令我印象深刻:如《母亲的羽衣》中,开头是一个温馨而富有情趣的画面:在女儿睡觉前,她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世界上每一位母亲,都是仙女。她们是为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到母亲的.呢?因为爱。因为爱,她不忍心飞走。张晓风又从女儿的话中得到意义,又从回忆得到悲苦。是的,作为一个母亲,怎能披着羽衣返回天界呢?
如《愁乡石》,作者与朋友来到日本的“鹅库玛”,这个岛屿上有一个叫做“中国海”的海。“中国海”引起张晓风的思乡之情,作者借在“中国海”拾到的几颗“愁乡石”来抒发作者在“中国海”上遥望中国说不清的咸涩。“中国海”的沙滩上有许多彩色的贝壳,但张晓风无法让悲激的心情去适应一地的色彩。作者还在文章结尾写道:虽望乡亦情却矣,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晓风,晓风,你如拂晓的风,柔,而轻。
散文读后感7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每当我读到朱自清写的《匆匆》时,总会让我陷入一片沉思之中。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对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们何曾留下痕迹呢,留下了什么?
生活中,和同学玩耍的时候,时间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看那些没用的动画片的时候,时间又飞快地跑向了远方。家长、老师告诫过我们多少次,我们引以为戒了吗?没有!当然,我们也要反问自己:在这光阴如箭的日子里,我们此时此刻又都在做些什么呢?是在学习,还是坐在电脑前打着游戏呢?
正如朱自清所说:“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1分钟的时间,可能会让你觉得无所谓,但是医生有了这一分钟,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而我们,如果一天抽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去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十天就是10小时,一辈子又有多少小时?可以做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学多少知识?要不然,只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呀!
我们不禁感慨:时间稍纵即逝,要好好把握住时间,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散文读后感8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我欣赏苏东坡先生桀傲不驯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情感,却每每心痛其人生频频遭遇的坎坷。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促进他成为伟人的原因。这些,在《苏东坡突围》中详细又透彻的体现了出来。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正如专家们所评价的,“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这,就是余秋雨。这,就是《余秋雨散文》。
散文读后感9
张晓风的文章,就像山谷里吹过的一缕缕清新的山风,不像狂风那样凶猛暴戾,不像香风那样令人沉醉,却使人神清气爽,让人顿悟生命的意义。
“你真好,你就像我的少年伊辰一样……”这是一位卖柑子的老妇人对张晓风的评价。这是一句值得咀嚼的话语。一开始,张晓风不懂,我也不懂——一个只是卖柑子的卑微的.老妇人竟然和一位知书达理的大作家相提并论?她们的社会地位如此悬殊!
我慢慢思考着,高尔基曾经说过:“要爱惜自己的青春,没有比青春更美好的,没有比青春更珍贵的。”啊,老妇人原来并不是说自己能与张晓风一样,而是说张晓风就像自己生命中最光华的时间一样,老妇人是在赞美张晓风那美好的青春。
我想,老妇人如此评价张晓风,也许是因为看着正当盛年的才女缅怀起自己逝去的青春?也许正是因为老妇人已经老,所以才特别珍惜起自己的年少时光吧?她把少年时光当作最美的赞辞送给自己所喜欢的人。少年伊辰——不就是我们现在年龄吗?我却曾经多少次对时光的飞逝不以为然,曾经多少次地大把地挥霍者宝贵的光阴!我总想着日后的路长着呢,这么点时间算得什么。如今,我却从一个卖柑子的老妇人口中体会到,青春年华是何等珍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不希望到风烛残年再去羡慕别人的青春年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我当与诸君共勉。
散文读后感10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有写人的、有写季节的、有写景的、还有写游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匆匆》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与我谈话,这篇文章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文章虽然没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字眼,但从文章里举的例子和反问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爷爷在向我们说明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间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样流走;抓住了,向黄金一样珍贵。可见,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谚语也充分体现了时间是用金子买不到的,无论你多有钱,没有了时间,也会慢慢老去,那么,那些钱能干什么呢?时间是无价的,能够说,时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与别的东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费它,弹指一瞬间,它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人生只是短短几个春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它,难道要让时间白白的从你身边流逝吗?时间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两个人,一个碌碌无为,到之后
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一个艰辛劳作,换来得是累累硕果,他们的人生闪烁着耀眼光彩。
朋友,从此刻开始,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让我们一齐做时间的主人,好好的驾驭它!
散文读后感11
快到不惑之年,双手空空的我唯一的爱好是在教书之余读读好书,这段时间读得比较多的是回忆类的书,如《记忆小屋》、《浮生三记》、《浮生琐忆》等。为了生活所迫,现代人大多选择离开故乡去城市发展,繁华喧闹的城市给了我们丰富的物质享受,纸醉金迷之余我们在精神极度空虚,我知道上我们的灵魂仍然梦牵魂绕着故乡那片热土,你看现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怀旧的作家越来越多了。
这本不厚的小书在手,沉甸甸的乡情一下子钩起了我的思绪。我的故乡离作者江飞的故乡安庆罗岭不远,也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 1994年来广东读大学工作至今,背井离乡已经整整二十年,虽然我走得没有江飞远,可我远离故土的时间更长。我们村的名字里也有个“岭”字,所以读这本书我感觉特别亲切。记忆建立时间,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祖母、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八爷、江龙喜老人等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了旧时光里罗岭的无奈、艰难和苦疼。当然,在作者笔下,罗岭是一个有根的乡村,温暖亲情弥漫在那艰苦岁月中,这也是每一个人故乡的根。无论我们走多远,故乡的温情和味道永远停留在我们心尖,让我们在彷徨和失意时变得坚强。
相信每个人读这本书都有梦回故乡的感触,在这样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好书温暖我们寂寞的灵魂。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小的'不足,由于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文笔上不太统一,建议删改部分章节。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文笔可以更平实些,毕竟我们美好的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华丽字藻去修饰的。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逝,故园已芜,何处还乡?回得去也找不到梦牵魂绕的旧时人物,不如一枕乡愁到天明。
散文读后感12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暗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这是张晓风散文《画晴》中的一段。
张晓风生于1941年,原籍江苏铜山,笔名晓风、桑科、可叵。作品多以散文戏剧为主,旁及童书、评述和小说、诗作,曾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吴三连文学奖等。
散文作为文类,时常叼陪末座。它是作家进入文坛的入场券。似乎无人不能。可是在所有文类中,散文最是易写难工,尤其在中国,在白话文兴起之后,散文写好更难。
《画晴》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从清晨到中午到傍晚再在晚上观察一天的变化。
张晓风向往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她觉得它们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是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和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在张晓风散文中的让我平静得感动的话。
一扇轩窗倚靠,便可以静静的守在阳光下看树荫一寸寸的移动。这一定不是那种汲汲名利的人可以做到的。看窗外的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影子一点一滴的移动。待到夜阑静处,月牙上梢才焚明香,淡月观书。只是短短一句话,就悟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本真领悟。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徘徊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我却苦于没有云样的笔。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文章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散文读后感13
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封面给吸引了,乳白色的封皮上点缀着几朵淡紫色的小花,那么清新又充满诗意。揭开封皮,映入眼帘的淡淡的米黄和着一点深沉的橘色。几个着重墨色的《幸福的七种颜色》整齐地排列着,整个人好似身临其境地穿梭在春秋两季之间,来去自由。
这本书尽管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我最钟爱的是《提醒幸福》。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毕淑敏对生活的感悟。她说:“我们要学会调节幸福,幸福就像是一个顽皮的羊羔,不知道在哪逗留,当你不留神时它却悄悄地来了,它也时常和你唱反调,你想要它来时它不来,不想要它来时它却来了。人生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它有时又像是一盘不小心粘到了芥末的寿司,你总是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有芥末。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声音的水。这句话启发了我,我觉得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水,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因为我就是一个充满幸福的人。在学校我是一个充满幸福的学生,我有朋友,有同学,我和他们嬉戏、玩耍,虽然有时我会和他们吵架、拌嘴,但这让我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让我忘记了学习的烦恼,这是友谊的幸福。
在家我是一个充满幸福的孩子,我有最爱我的爸爸、妈妈。有最疼我的爷爷、奶奶。有时我也会被妈妈骂,但是妈妈的骂声中也是充满着对我的爱,这是亲情的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心很大很大,大的可以装下很多人,有老师,朋友,家人,同学,小动物,让他们一起感受我的幸福。我仰望天空告诉自己:“我很幸福!让我们一起发现幸福传递幸福,因为幸福就在你身边。”
散文读后感14
雨渐渐地停了,从窗户外透进一丝丝清光,走到窗户旁,凉云散了,树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莹光千点。没想到大雨过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转过身来,看着屋内令人眼花缭乱的书,我走到书桌旁,随手拿起一本有些陈旧的书随手翻了一页,《小橘灯》是冰心奶奶的,我楞了一下,就细细地读起这本书来。
今天爸妈不在家,所以家里特别安静,在书桌旁只有我一人,不只为什么总觉得这本书特别有吸引力,冰心奶奶的散文写人幽婉状物轻灵,构成优美清丽的`境界,她的散文还真情感人,还能以哲理醒人、警人,具有“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特点。既亲切自然,又温文典雅。
转眼间,夜以深了,也不知几点了,我有了一丝丝的困意。但这本书我百看不厌,她那优美的笔墨有很多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从看书到现在屁股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椅子,我站了起来,向窗外望了望,街上空无一人,偶尔会有几辆汽车经过。而我又回想起那本书,似乎发现了什么,飞快地向书桌前跑去,粗略地翻了几页,随后大声叫到我发现了“母亲,是母亲”她写给去世的母亲。她写给去世的母亲的文章有很多,小说、散文。后来在她的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杨福慈,朴实仁慈,思想开通。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母亲替她铺垫了文学殿堂的大道。”哦,我这才恍然大悟。
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母爱,在生活中一句问候,一个动作,看起来微不足道,而里面却充满了母亲对你的关心、关爱。
我想,冰心奶奶也是这样想的,在她心中母爱是万物不可取代的,正是母亲对她的童年时的熏染,才使她有今天的伟大成就。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母爱吧!
散文读后感15
读了《席慕蓉散文》让我感受到年少的我们虽说轻狂,却也是为了什么使命在拼命勇敢地闯。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很神圣的。而中年时候呢?恐怕这份勇敢也已逝去了吧!更多时候是忧虑在作怪,不因他人,只为自己的忧虑。
如果我只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着,如果我只是想要索取而不愿有所付出。那么,我活着就是在给自己画牢而居,我或者就是在做让人失望的事。给自己多些自由,给别人多些温暖吧,这才是生活。
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我?我们时常迷惑,市场在心里呐喊着。也许每一个我都是真的我,只是我忘了要怎么自我接受,要怎么与这种改变抗衡。
人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当风雨来袭,我们可以投入她温柔的怀抱。
没有什么美比天真纯朴的'心美得更自然了。这是一种特质的美 ,是一切美的根源,只是不为多数人所熟知。
很是怀念那些与书相依相伴的日子吗,因为有了她的理解,所以日子里才没有那么多的孤单。
有种姿态可以站成永恒,用闪光的身影来接受人们无比赞赏的目光。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那份只属于胜者的孤独?
有那么一刻,即使心已荒芜,记忆仍不断地生长,如同春草。
当事实被扭曲,当自然被挤压,当美被侵犯时,真正理解和欣赏的人会去计较,会发出有力的抗议。
总是在不断地徘徊、犹豫。那长满荆棘的路该怎样走出去啊?我不怕走到最后遍身伤口,我是怕在这里迷路,更怕终于走出去了却看不到心中的那个愿景。
【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散文读后感02-04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02-24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02-17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07-05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05-16
散文读后感15篇02-15
散文读后感(15篇)02-15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5篇01-29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5篇)02-24
散文读后感(集合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