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

时间:2023-02-15 09:00: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散文读后感(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散文读后感(15篇)

散文读后感1

  如果不是学校的推荐,还真难遇上张晓风这样的奇女子,读到她这样有才情的文章。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闻了。作为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名声绝不局限于岛内。张晓风的散文,实在值得我细细品味。

  这本集子令我心有触动的,如《平视,也有美景》、《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许士林的对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怅惘的,却是那篇:《不识》。

  文中写道:两个人坐着谈话,其中一个是高僧,另一个是皇帝,皇帝说,你认得我是谁吗?……

  不,不识。在高僧看来,人与人其实都是不识的。谁又曾真正认识过一个人呢?

  张晓风继而想到,就连我们自己,也未必识得自己吧!

  几年前,一位长着曾对我说:“夫与妻之间,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在离婚那一天,才发现,许久以来,他们并不认识对方,所谓的结婚、生子,原来也是一场错误。”

  一个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经历曲折、起伏、欢笑和泪水。多少年后蓦然回首,那个不谙世事铸下错事的少年是我吗,那个在池塘边凝视水面的'孩子是我吗,那个追逐妈妈直到将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吗?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这样流淌,顺势而下,激起水花时,被石块绊住脚步的我们会思考:我认识我吗?将这样的困惑拿来纠缠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张晓风这样思考:从宗教意义言,肉体只是暂时居住的房子,屋主终有搬迁之日。回族有这样的生死观: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

  而苏轼说,人生如梦。

  讨论“识”与“不识”,想想“死生一矣”,的确有些宗教哲学的意味。

  阅读使人思考,思考促人参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参悟的前兆,抱着这样的信念,自然更有兴致将这本书读下去。

散文读后感2

  爸爸经常要我读课外书,而且要求每个月得交一篇读书笔记。

  《冰心散文》是我在开学第一个月中读到的第一本书,却给我留下了一段深刻语文“旅行”。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写人,状物,记叙,写景,这其中各有各自的韵味。

  本书有大家耳闻详熟的《寄小读者》,《小橘灯》,再现了冰心奶奶非凡的文学魅力,使不由的深陷其中。

  文中记叙景物部分可谓是让人身临其境,用优美的文笔描绘出大自然独特的神奇的秀美。

  人物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用精确的词语,一语道破各式人物的性格,不管是喜怒,还是哀惧,冰心都用她特有的文采和文笔给人物添上与众不同的面纱。

  行行之间,字字之间,都流露出大作家的质朴和淳厚之情。

  不管你是步入古稀之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就算在阅读冰心的易懂文章时,你也会感到莫名的清爽的深沉。

  而我,一个中学生想要理解冰心奶奶的文笔,太难,太难,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中,我似乎感到若有似无的道理,却在一眨眼之间,感觉便又模糊起来孜孜不倦也,脑中逐渐清晰,又瞬间模糊。

  在语文阅读中,我还没如此细致的`品一本书,却在《冰心散文》中,我似乎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求欲心理,这使我反复的体会冰心奶奶的文章。

  在模糊中见到光点,在光点中又再次迷茫,仅反复复却使冰心的文章更为吸引人。

  可惜的是,老人已去世,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文学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冰心文集将永垂于文艺界。

散文读后感3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假期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一个以笔代枪,同恶势力不屈抗争的伟大斗士,此刻成了一个远游归来的慈爱温和的长者,在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中轻轻拂去岁月的积尘,而后,气定神闲地娓娓道出一个个生动清晰的'故事,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人物——长妈妈、衍四太太、五猖会上的无常、百草园中的美女蛇……

  在这个摇曳多彩的记忆里,我最爱留恋徜徉的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园。

  幼时的鲁迅,不时到园里的泥墙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乌接连不断的根,为贪嘴而去摘带刺却酸的覆盆子。童心总是充满无穷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园给了他无尽的欢乐,幼嫩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新鲜透亮。

  读<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故乡的旧事与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散文读后感4

  记得王维曾有一首《文杏馆》,令我深受触动: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

  隐居之高士,迷醉山水之间,杏树成房,香草为屋,本应纵情随心,却要去问世,访那滚滚红尘,终究是于心不忍啊!古人皈依佛门,或闭关求道,为的都是那瞬间的开悟,仿若升仙,飘然化为那浮于长空中皎然的白云,自由无往,无心出岫,长空无碍,俯视人间的现实。可若人人如此,那么人成为了一种无情傲漠的'生物。潇洒何用?超脱何用?傲然立于长空薄云之上,却连最珍贵的情感也抛却了。“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我向来不喜这句诗。或许它意境高远,或许它已然超越了世间凡俗,却总带给我冰冷无常之感。人若是没有情感,即使是那已“看破红尘”之人,好像已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云,却早已茫然地飘向不可知的远方。

  反观这“去做人间雨”一诗,我忽然便明白了其中含义。迈向诗心与道情的人,是以高洁的文杏做成梁柱,以芳香的茅草盖成屋宇,虽居于自然与美之中,却有问世的意念。因而内心真正开明的圣人,从不因红尘而漠视人间。他们自持内心的明净,毅然决然奔于尘世之中,正如“去做人间雨”中的那栋梁间的白云,心中纯净清明而又大慈大悲,愿化作滋润与清凉的雨,造福那燥热的人间。智者,只是清明;觉者,只是超越;而大悲者,不仅超然物外,更高的心境也使他不能坐视悲苦的人间,不离于有情,从而做人的圆满、作心的清明、作环境里的灯火。

  我,比起做那超脱孤傲的云,更愿做那造福万物的雨,从而使人间多一份滋润、多一份甘甜。

散文读后感5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里的段落,我喜欢这两段。美若仙子的荷花,挨挨挤挤碧绿的荷叶,流水一样的月光,高高低低的灌木,飘摇的杨柳,让人感觉恍若仙境一般。

散文读后感6

  经过几天不懈的努力,我终于看完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这是一本很有道理的书,收集很很多小文章,反映了许多大道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篇文章《水终有澄清的一天》。我明白了,只要内心保持宽容,外界的打扰也会消失。

  在“我”童年时居住的三合院,沿着屋檐滴水的沟槽下,摆了一口大水缸,大到你双手不能环抱。这是用来接下雨天的水,用来洗衣洗澡的。雨水是浑的,放一些明矾进去,等几天,水才会澄清。

  要使水浑浊却只要一下子,所以乡下的父母立了规矩,不能玩家里的水。乡下的孩子都知道这个规定。但,不玩自己家的水,不代表不玩别人家的水,而“我”家正好在上学的必经之地。有调皮的孩子会冲进来,猛地搅一下家里水缸里面的水,马上就跑了。

  “我们”又气愤又紧张,只要一不小心,他们就跑进来搅一下,因此这使我们很苦恼。

  妈妈看了看“我们”,说:“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你愈在乎,他们愈高兴。只要不理他们,时间久了,他们就不觉得好玩了。”听了妈妈的话,“我们”正常生活,水,也澄清了。

  故事的作者领悟到:生命中的故事,是一时一刻的。智慧与心境的清明追求,确是生生世世的。当我们遭到打扰时,任何的愤怒与看守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更开心,这时需要的不是我们的追赶,而是放下内心的愤怒,等着这些纷扰澄清下来,就像那水缸的水一样。

  为了别人的打扰而愤怒不己的人,在生活中真的大有人在。可是不管怎么愤怒,打扰的人都不会减少。既然这样,还不如放下来,让自己清净下来了,世界也就清净了。

散文读后感7

  翻开带着淡墨香的纸页,每一次品读冰心奶奶的文学作品,就如同品尝了一杯上好的龙井茶,唇齿之间,余香回荡,令人回味。

  《小橘灯》是献给心灵的一羹补汤,主要讲述了作者去郊区访友相识了一位为母亲求医的小姑娘,作者帮她通知了医生,过后并登门造访,给他们送去了橘子。一段交谈后作者准备离开时却意外收到了小姑娘亲自做的`小橘灯,照亮了作者的未来。

  爱,做为贯通全文的中心,使人颇受启迪。

  当父亲离去,母亲病倒,整个家的重担落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是否会逃避?这一点,谁都不能可以肯定,因为我们从未经历过,但有一个小女孩,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红薯粥饭——我们的年夜饭。”当我看到这儿时,一下子就被惊住了。我们现在的年夜饭大都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什么美食都是一应俱全。可她吃的却只是那么些红薯粥饭。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当我们在享福时,又有什么和我们相当的人在挨饿受冻!即便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她也并没有因此伤心,她能笑着面对这一切,这种精神感染了我。

  在生活里,我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但每当我想放弃时,《小橘灯》都会给我很大的动力,使我重拾自信和希望,走向胜利的彼岸。那盏灵巧的小橘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使我看到了无限希望。

散文读后感8

  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里获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种。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来自:作文大全 对于我们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来说,今日的辛勤耕耘与播种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毕业考试的优秀和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六年级下学期复习是重点,有同学以为复习 来源: 便是“炒冷饭”,都是学过的东西,再学没有必要。我的观点却不同。复习应该更认真,用平时上新课的那种精神去复习,将小学6年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系统地复习,要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复习。就像苏东坡的.《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所说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来吧,让我们一起抓紧这大好春光,去耕耘,去播种!

散文读后感9

  初读此书,也只是在老师的推荐下,无聊的时候随意翻翻,却从不仔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到后来,才发现自己是真的慢慢读了进去,那一幅幅林海音小时候童玩的画面,无一不浮现在脑海中。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的生活:逛天桥、跳用竹笔管穿的跳绳、踢用彩纸做羽毛的毽子……都透露着浓浓的乡愁气息。在林海音的笔下,童年是故乡的春夏秋冬,述说着一点一滴;童年是孩子们在做游戏,荡漾着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所所校园,如同岁月的素笺般记录着往事……虎坊桥、天桥上当记、我的童玩、在胡同里长大、家住书坊边……一篇篇作者饱蘸着浓墨写下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古老而自然的画卷。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似乎更加宽裕。可是,现在的孩子都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中,失去了“童玩”这一概念。文章里的人物常常到集市上买卖东西,孩子们也经常聚在一起玩耍,尽情在大自然中活动。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个个脸上笑靥如花。但是现在,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整天待在家里,不去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从去集市做买卖、玩游戏切换成了上淘宝、做作业。这是物质上的富裕,却是精神上的狭窄和贫瘠。

  我有时会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夏日的晚上,孩子们就着房子的灯光嬉戏打闹,老人们边聊天边笑,天上有无数颗繁星,好一幅和谐的场面!可是,我们一放学就被家长禁锢在书房里,只能透过小窗户看一角天空。这时,我们是多受拘束啊!和过去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相比,你不觉得现在的孩子在遭受另外一种贫乏吗?

  合上书,我望了望隔着玻璃看到的天空,心里多么想穿越时空,来到90年前,享受蓝天,享受自然。

散文读后感10

  寂静的夜里,万物都睡去了,告别了白日的喧闹与繁华,心归于平静,手里是一本余秋雨文集,读着阳关雪,我被深深打动。

  我不曾到过阳关,只是在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携着少年的忧伤和孤独,奔赴敦煌,在漫天飞舞的风沙里,感受了几许流浪的疲惫与悲凉,我不曾体会它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时候,从课本上读这首诗只觉得阳关很远,脑海里出现的是肆虐的风沙,和将要远去的朋友,牵着马离去的孤独的背影,离别的不忍,只好劝朋友再喝一杯酒,阳关迢迢再无故人。

  今夜,读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天飞雪的茫茫大漠里艰难行进奔赴阳关,在他身上背负的是一个中华儿女厚重的历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层叠的树影,树下流水不断,不远的山峰上呈现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阳关了!

  自古屯扎兵马之处,必是具备此条件的,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走进,视野里坍塌的烽火台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后的寒风里佝偻着身子,悲壮地见证着当年历史古战场的惨烈。余秋雨先生所观看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阳关,一个响亮着战争号叫和将士呐喊的历史呼声的阳关。这儿是军事圣地,这儿是浴血沙场,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一个个文人的流放地。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这儿有着无数不屈的灵魂,却在凄冷的风中孤独地哀吟,历史留给了他们的是什么?是淡漠,是无情,是遗忘!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

散文读后感11

  合上书,不知是什么心情。是喜是忧?喜的是朱自清这种强烈的爱国心与正义感,而忧的是在那时代,即使是爱国,也并非一件容易事。

  第一次了解朱先生的作品是在那柔美抒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没有华美的辞藻,文章却这般清新自然,令我收益匪浅。而更难得的朱自清先生这强烈的爱国心。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都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这是袭击,也是侮辱!大大的侮辱!我因了自尊,一面感到空虚,一面却又感到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我要诅咒着小小的人!”其中,明显地可以感到朱自清先生对国家的尊重,一个对中国人侮辱的人是可耻的。是“没有种的.。”朱先生用笔用心同一切坏人进行着斗争。对一切不人道的行为进行斥责。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是那么诚恳,坚决、朴素正义,却从来不却风趣。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的,幽默从忠厚出来的,而腴厚是从平淡出来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朱自清先生无论是文章还是他的人格,都令我所佩服,特别是他对史可法、文天祥等英雄民族气节的崇敬,更可以看出他骨子里的豪气是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经过一番反思,我终于得知自己的心情是喜的,喜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这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么多可贵的精神食粮,喜他用比揭开了这么多丑陋的东西,让人觉醒。

  就是这些可喜的地方,让我了解了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十分完美的作家,并让他给我指导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直向前走着……

散文读后感12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冰心儿童文学之冰心散文卷一》读完后,我深有感触。

  在书里有一篇文章的最后写得几句话让我喜欢,它是: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无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中作者把自己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莲叶,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我沉思了,我给予妈妈的爱远不止妈妈给与我的爱,每次在磅礴大雨中,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头顶上突然有一把雨伞,那是妈妈;再冷的时候,身上却多了一件外衣,那也是妈妈;摔跤的时候,是谁又将我轻轻扶起,又是妈妈。在我们无助是,第一个出现在我没身旁的都是妈妈,妈妈永远是最爱我们的人,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呀。

  大文学家舒乙曾说过:“任何一个读过冰心文章的人,哪怕读过几篇;任何一个和她谈过话的人,哪怕只谈过几分钟,都会被她的心深深感动。是啊!我也被她感动了,他的情怀让我感动了,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无数的.道理,它虽不像金银珠宝那么珍贵无比,也不像钻石翡翠那么绚丽夺目,但是它却向世界文物那么值得收藏,里面的一个个道理,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是,这些道理都像宝石一般的深藏地下,只有用心挖掘才能收获它,让我们读的每一篇文章都用心体会吧!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3

  好的书让人受益匪浅,有可能终生受益。读散文集,更是能让你的情操在相应的时间里得到陶冶。在众多的散文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毕淑敏了。她的作品,一扫20世纪80年代末文坛琐碎平庸的文风,被人称赞为是“对当代小说的'一种拯救”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余年,拯救过无数垂危的生命,帮忙过无数来访者走出生命的低谷,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故事的起伏,精湛的文笔,让我不得不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受了一次又一次,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感悟至深:

  “为什么不读书”?夏导问。“没钱”“为什么没钱”?“因为钱在我妈妈那儿”。“你妈妈在哪儿”?“我不明白,我妈妈跟着人跑了,她不要我了,她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卷跑了。就剩下我和爸爸,爸爸说他一个人也要供我读书,他就上山挖药材,他在最陡的崖上看到了一兜贝母,人家都看到那兜贝母了,但是谁也不敢去采,只有我爸爸上去了,他就再也没回来。”这篇《源头朗》在描述火石到大城市生活、求学的同时,亦表现了苦难人物心中理想和现实压迫的种种矛盾。

  著名作家贺绍俊以前说过“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源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里隐秘的洞悉。”

  读毕淑敏的书,能体会到一种个性的爱,让我沉思许久……

散文读后感14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

  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

  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

  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

  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

  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

  “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

  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ss骂ss,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

  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

  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散文读后感15

  从前,总以为一件事做不完,以后再做也无妨,反正还有的是时间。可当我读过<匆匆>之后,猛然觉得人生是那样宝贵。我从没想到过时间老人竟是这样,在我们洗漱,睡觉,读书,吃饭甚至说一句话的时候就匆匆地流逝了。

  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似乎都是那样平静。人们每天起床,上学,回家,午休,然后再上学,再回家。如此往复,仿佛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值得珍惜的。然而,当我们一旦回首往事,那些总觉得平淡无奇的`生活,却让我们回味无穷,甚至会成为我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

  匆匆地,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也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点点地缩短。当我们彻底醒悟时,我们的人生之路也要走到尽头了。看了这篇散文,我的感概有许多,我也在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呢?日子如云烟,被微风吹散了?可是,遗憾后悔不能改变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一切只能成为永远的回忆。

  再想想自己,一到星期六早上,睡到12点。家长叫了才懒洋洋地起床,作业能推就推。当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时间可贵,总觉得时间有的是。

  人生就是这样匆匆,当我们还来不及同人生亲密接触时,它已瞧瞧地从我们的睡梦中,从我们洗手时哗哗的流水中匆匆地溜走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人生只有一次,容不得我们奢望上天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好好地把握人生,才不会使我们在人生的终点站后悔莫及。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散文读后感10-27

散文读后感02-04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1-02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01-31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11-27

有关散文读后感12-06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1-08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02-07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12-16

散文读后感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