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4-09-03 03:51: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汇编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汇编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向往三毛洒脱自由的生活,也欣赏她书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不失灵性,能表达的恰到好处,直击内心深处,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羡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状态,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得真实。永远有着一颗猎奇的心。《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她流浪到撒哈拉感受到的不一样的`人生。她去“泉水”中看当地人如何洗澡,再去海边看他们如何清理“内部”。他们理智,他们会因为生活拮据而选择出海打鱼变卖换钱。同时也不乏幽默和感性。她会因为荷西不够了解中国而告诉荷西粉丝是春雨冻住后形成的或是尼龙线加工形成的;她会因为撒哈拉威人不论大事小事总找她借东西不还而破口大骂;也会因为芝麻大点儿的小事儿而低头流泪;还会为反对奴隶制度当场向大财主质问。她也亲眼见证了撒哈拉从一个宁静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子弹横飞的是非之地,而她为此却无能为力。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然后就有了撒哈拉。

  因为这句话羡慕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他们真的很爱对方,他们的甜蜜爱情应该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吧。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美满的幸福让苍天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天给三毛开的最大的玩笑,荷西的死亡也成了三毛一生的痛。我总觉得荷西不应该就这么死了,他值得更美好的结局。

  三毛活的浓烈,过的洒脱。她把自己的热情与真善美都留给了撒哈拉。三毛说过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乡。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撒哈拉的故事》应该算是记叙性的散文集,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异域风情的偏远之地,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人性的交织在一起。不是亲身去过那片土地的人,简直实在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了,恰好我们的作者在西撒哈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给我们这些读者呈现出世界另一个角落的故事。

  在内容方面,全书有十七篇散文,大体上一篇一件事情(后附十余封),这些都是从作者的视角出发的一些列诸多趣味而又离奇甚至是惊险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话,书的名字应该可以取名“撒哈拉奇遇记”。很多故事简直奇之又奇,堪比奇幻小说,那样多的戏剧性故事,叫人啧啧称奇,也许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吧(书中的诸多人物形象令人深刻)。作者把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有的令人笑,有的叫人苦,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为何全部都碰巧让我们的作者遇上了呢?

  说实在的,有些故事让人想忘都忘不了,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种族冲突,亦或是生活琐事,我必须承认,作者的文笔颇佳,故事情节都处理的'非常到位,而且她还时不时插入一些充满哲理的段落。想必在异域环境的触动之下,作者凭借其扎实的文字功底,想写出精彩的故事都不难,最后我们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同身受。在这里本文就不重复故事情节了,书里那些悲欢离合、风土人情,还请诸君翻看,待来时共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最近读了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后我感触很大,对于三毛我也是敬佩不已,我认为三毛是一位奇特的女子。

  自从她看了撒哈拉的照片后便被它深深吸引,在看到撒哈拉后的第一眼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撒哈拉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每天一开门迎来的便是风沙但三毛依然坚持住在那里并和荷西共同打造了他们的家。

  撒哈拉承载着三毛许多的回忆和经历,她也把自己的经历写了出来,在那里她有许多朋友,每一个朋友都是那么特别,她的邻居总是向三毛借许多东西有时拿走之后很久才还会来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帮助他们。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也让人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也非常有趣,三毛的勇气也让人敬佩,她总会用一些奇怪的方法来治疗撒哈拉威人们的怪病,但每一次的效果是那么的.好。

  三毛的想法总是那么奇怪,但每一次都会成功,她从来不抱怨在撒哈拉的生活多么苦多么艰难反而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里的生活。她的朋友们在最后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结果,这时让人非常惋惜的,但三毛仍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是让人非常敬佩的。

  三毛——一个被撒哈拉沙漠所吸引的奇女子,但她的精神也深深吸引着我们。三毛一个让人敬佩的女作家。作者:周阳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三毛,可是真正与她的文字相遇却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今天。下定决心去了解她,是因为机缘巧合下读到了三毛妈妈写给三毛的一封信。

  “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

  “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明知这是何等崎岖艰苦的道路,但是为了你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尝试,我们忍住了眼泪,答应下来。孩子,你可知父母心里是如何的矛盾,如何的心酸!这一时期,我常常跑邮局,恨不得把你喜爱的食物、小玩意儿统统寄上,借着那些小小的礼物,也寄上我们无限的爱和想念。”

  被这位母亲字里行间的爱感动之余,也让我对这位奇女子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初读《撒哈拉的故事》,就爱上了三毛的文字,细腻不矫情却也浪漫。三毛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女生,面对自私的撒哈拉邻居她仍努力的搜寻乐趣;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烂漫可爱,“这些交车给我的人,总也忘了问我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问,我也不好贸然地开口,所以我总沉默地开着车子东转西转”;还有懂她爱她理解她的荷西陪伴。

  三毛的文字带给了我轻松和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心中有爱,再荒凉的沙漠,也是绿洲。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5

  周五的晚上,打算选部电影来放松一下,挑着挑着就看到了一部好久前想看的片子《沙漠之花》。静静地看完了。

  片中女主角沃莉丝?迪里小时候和父母生活的沙漠像极了三毛笔下的撒哈拉。

  为了摆脱父亲为了五只骆驼的聘礼将她嫁给六十岁老头当第四任老婆时的沃莉丝,像极了《娃娃新娘》里的姑卡,不同的是,沃莉丝醒悟了,她逃离了,她想走得更远;但姑卡却屈服了,是无力反抗的屈服,从此过着如大多数沙漠姑娘一样的一生。

  徒步穿越沙漠到摩加迪沙投奔外婆时的沃莉丝,像极了《搭车客》里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都是不惧恶劣环境朝着目标穿行,心里都有着盼头,只不过,沃莉丝的盼头更飘渺,她不知道能不能顺利走出沙漠,穿过沙漠后会不会有她想要的生活。

  镜头里摩加迪沙的街头,杂乱无序的行人车辆,像极了三毛住的小镇阿雍。

  ……

  《撒哈拉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三毛的洒脱、随性,羡慕着她和荷西虽条件艰苦却相濡以沫势均力敌的'爱情,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到了撒哈拉的风土人情。《沙漠之花》却是从沃莉丝由牧羊女一步步蜕变成国际名模为主线,真实地批判了对女性极度摧残的“割礼”。

  沙漠里的故事让人吃惊又让人着迷。

  愿每一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想去看看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到这片沙漠走走。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

  记得第一次读《撒哈拉》时,印象最深的,便是沙巴军曹的故事。一个背负着家仇国恨的军人,却为了保护仇敌撒哈拉威人的孩子而失去生命,在这样悲情的故事里,仇恨以最英勇崇高的方式化解,留下的是人性的善良与温存。

  而这个故事勾起我回忆的,并不只是军曹对我的震撼,还有我与同心圆读书会由此结下的缘分。

  20xx年的10月16日,在我27岁生日的当天,我第一次参加了同心圆读书会的活动,当期活动的主题是《我心中的书》,要求每个人分享一本喜爱的书,而我分享的,便是《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这个沙巴军曹的故事。

  在小组讨论中,我向同组的几个朋友介绍了故事情节,并朗读了文章的最后几段感动我的文字,我这个新人与大家之间的距离也因军曹的故事而由陌生走向信任,我从此开始了在读书会精彩的旅程。时至今日,那些每周日下午在关中往事包厢里的温馨的拥抱与真诚的分享,都始终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那是属于读书会每一个人的幸福的回忆。

  所以,我需要感谢三毛,她不仅为我带来了书中的那些美好,更将我带了现实生活中的陪伴和温暖。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7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毛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生活。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有滋有味的生活。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甚至是捡来的东西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不过也差一点因此丧命,无法用科学证明。

  三毛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看到那么破的家也很难过,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去到这样一个地方会如何生存,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东西都很贵,特别是水,虽然她们能够挣钱,但是开销也很多,所以她们也并不富裕。

  但我很佩服三毛的乐观主义精神,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就想办法装饰自己的家,甚至于用了装棺材的木箱做了桌子。有了一辆车的时候,三毛也会跟荷西抢着用,邻居们也是有求必应,三毛甚至还充当了老中医,治好了不少邻居的小病,不过也证实了一句话,一次不帮助就会影响一万次的`好,具体咋说的我忘了,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最震撼的还是临近打仗的那一段,读起来惊心动魄的,总是替三毛捏了一把汗。巴西里的死触目惊心,沙伊达被羞辱我也是难以接受。还有哑奴,虽然生活很难,但他自然狠狠的爱着老婆孩子,这种感情应该是最纯粹的爱情了。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三毛的乐观与开朗,欣赏她助人为乐,正直无私的品质,也很羡慕她和荷西的情感,相亲相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每当我听到这首《橄榄树》,我总会想起那个与众不同的她。

  我感激她,感激那个十三岁就离家,逃学去坟场看书的她。她热爱旅行、阅读,阅读和旅行是她人生中的两颗星,快乐与痛苦都夹杂其中。结婚在撒哈拉旅行中进行,失去亲人同样也在旅行中。正是这没有数学观念,不愿为金钱工作的她,所以我感激她。因为她是我心中永远的三毛。

  我感激她,因为她有一颗赤热的心。她不喜欢看医生,却喜欢“悬壶济世”,帮那些也不喜欢看医生的撒哈拉威人妇女。她异想天开,却事事都成:长了疖子,便用黄豆糊擦在上面几日便好;牙有洞了,就用指甲油来补牙,却再也没有痛过。

  我感激她,感激那个富有情调的她。她的家虽然在坟场区,却是个天堂般的家园。轮胎铺上坐垫,就变成了一个鸟巢坐垫;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一束怒放的野地荆棘,便有了一种强烈的诗意;棺材板上放上厚海绵垫,便成了沙发……

  我感激她,感激我虽然没有去过撒哈拉沙漠,却领略到了它异常美丽的壮丽景观,使我深深的被它吸引,让这美丽的地方永远留在了我心中。

  我感激她——三毛,一个奇女子,一位流浪者,又是一位为爱停留的'人。瑰丽的撒哈拉,温情的生活。是她,给我们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勇气,告诉我们,生活中不是要物质财富,而是追求精神财富。

  我感谢她的浪漫、真性情和潇洒,给我及大家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9

  当《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刚搬来教室的时候,我紧紧对书的名字有所兴趣。而当我看到这含有浓重风情的封面时,内心不紧感到抵触,我未免太过以貌取书了。当看到书的内容时,我绝对是这样想的,我被这本书有所磨损,封面脏脏的漂流深深吸引了。

  三毛朴实而不加雕琢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一不深刻吸引着我。讲实在的,三毛所描写的事情十分新奇,新奇到让人觉得是在编造,但真实而仔细的描写又让人打消了这种思考。

  书中记叙的苛西与三毛的贯穿了整本书,从刚开始的“沙漠中的饭店”,“记”中的恩爱,“死果”中苛西的担忧,……他们的性格很像,一样勇敢,喜欢探索,善良,苛西却更加理性,三毛更加豁达。不仅是爱情,对于人性的批判也无不贯穿全文,最令我惋惜的便是黑奴与沙伊达。

  人类的控制与压迫欲望,嫉妒与偏见的'丑恶嘴脸被无线放大,而黑奴与沙伊达便是一切的承受者,明明善良又温柔。礼貌而文明,却被一些思想落后,自以为文明的人所批判令人气愤又寒心。

  从这本书中,我可以学习到三毛那种乐观豪放的性格。对谁都留有怜悯的善良,也可以从中反思自己如同撒哈拉威一样的无知和自私。还能感受到撒哈拉独特的美。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

  听说过三毛,但是之前从未读过她的任何著作。

  一本书你喜不喜欢,很容易就能感觉得出来就这本书对你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想读下去的欲望。即使是世界名著,很多人说本书很好,但是你读不下去也不要读下去。这本「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三毛和荷西生活在撒哈拉日常生活和奇异经历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奇异故事向来吸引我,比如我挺喜欢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小说描写了光怪陆离的地下盗墓故事。书中的三毛有灵气,聪慧,能吃苦,是一个能和任何人做朋友的女人。荷西则拼命工作,上缴工资,虽然大男子主义却呵护三毛的男人。三毛和荷西在大学一见钟情。有情有爱。很多人都被三毛和荷西的.沙漠里面的爱故事感动。有好事者去采访三毛发现三毛和荷西的故事是假的,当然有荷西这么人,曾经生活在撒哈拉和结婚也是真,但是他们俩不是一见钟情,是三毛逼着荷西娶他,并且三毛经常被荷西打。后来有人问她,你和荷西的爱情故事算真的么?三毛回答我写的书是小说,不是传记。[呲牙]是小说也就释然了,比较想象空间无限大。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

  看完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触。这本书主要讲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们在撒哈拉租了一个房子,在哪儿和邻居发生的;和撒哈拉威人发生的;和沙漠军团发生的;三毛和荷西发生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三毛的文笔很幽默,特别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写也很细致,一个小表情,一个小动作都写上去了,这点我们要学习。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故事,我也对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简单的了解。他们叫撒哈拉威,如果别人用语言伤害了她们,她们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们的只是黄沙。但三毛、荷西还是要坚持,面对这么不好的生活,还留了下来。他们把自己的家装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别人都说他们建成了艺术宫殿。三毛和荷西在那里结了婚。也成了名人,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身上有新奇的东西,都跑来跟她借,如:红药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还,不借还要骂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浓的体臭,那些人几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个洗澡的地方,叫“泉”,结果里头臭气熏天,虽然被人热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还是在家里洗澡。一直这样,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2

  逃到墓地里读书的三毛,总是一次又一次带来无与伦比的作品。

  即使她过着流浪般的生活。

  我有幸读到了一本三毛写的小说——《撒哈拉的故事》。深情演绎了三毛与挚爱荷西在沙漠旅行中的各种奇闻趣事,沙漠的狂野激情与三毛生活的幸福活泼巧妙融合在一起。捧起这本书,最最简单质朴的文字展现在我的`眼前,语言的流利清爽让我陶醉其中。每一行如诗句般的叙述让我为之惊叹,她的作品平淡但不失独特。

  其实这本书完全是在写实。

  可我读出了童话的味道,赞美诗的味道。沙漠里的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种生活最简单的享受是由三毛带来的。

  三毛跑到沙漠,在那里和荷西结婚。她当撒哈拉威的医生,她用相机给人们收魂。她不在乎金钱,花一千块买了五个石像、她欣赏一切,去木材店拿来五口棺材来做桌子、她痛恨富人,把所有钱存进银行,只靠荷西微薄的工资奖金来生活。三毛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有着平常的女人情结,也会为生活绞尽脑汁。她的笔下,却总能让我们乐观生活,让我们怀着欢悦的心情来看待一切。

  烛光前,我仍在读她的书。

  不太亮的灯光照射着书中感人至深的平凡道理,即使雨下了,也浇不灭我对三毛的爱意。

  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生活。就算我们是只木偶,也要在幕布下傻笑。因为我们要生活。

  “咔嗒”一声,三毛收走了我的魂。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3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这是一首三毛写的被广泛传唱的歌谣,从小不喜欢学习的三毛选择辍学去流浪,她流浪到了撒哈拉,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就是这本传奇——《撒哈拉的故事》。

  百度词条上说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地理上说撒哈拉沙漠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是世界第一大荒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我想我这辈子不一定有机会去那里,但是因为三毛清新、有趣的文字,让我对撒哈拉沙漠有了重新的认识。

  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用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阅读她的书,仿佛烛光下品着咖啡,久别回来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你们的表情不时表现出诧异、表现出惊奇、表现出欢笑。这里没有编剧,没有彩排,只有真实和有趣,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怀念三毛,希望她在天国,能够继续去“流浪”,继续写下传奇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

  三毛,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自从我读了《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就迷上了三毛。

  说实话,刚开始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并不大,因为我感觉这是一本写景,类似散文的那种。可自从我翻开书后,映入眼帘的,不是全描写景物多么多么好,随之发出感叹,而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真实景象。每一个事件,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而这样的书,正式我喜欢的。

  《撒哈拉的故事》有太多令我震惊的地方,第一就是,三毛要求到沙漠里去生活!这令我很难相信,因为没有几个女人,会要求去沙漠中居住,所以我觉得,三毛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豪迈,霸气的原因吧。

  三毛,是个奇女子!而这本书,在我看来,也是一本奇书。看这本书,就好像在看一部电影。虽然连一幅插图也没有,但那一字一词一句,已经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已经看到了撒哈拉的壮观,凄凉,撒哈拉威人的友善与蛮横,一支支军队和那些无辜的人们,仿佛我就是三毛,我就是荷西。

  奇女子,奇书,他们在撒哈拉的生活,更奇。打仗,荷西险入沼泽,三毛病发险些身亡......这一幕幕的景象,让我感觉,她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位探险家。撒哈拉里的日子,那么苦,可他们依旧能坚持。

  三毛就是一个有着巨大勇气,毅力,智慧并且乐观的人,她好像沙漠里的一株花,一棵树,在沙漠里留下生动,离奇的故事。她和荷西,沙漠的爱,流淌在撒哈拉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

  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三毛阿姨,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现代女作家之一。她的生平极富传奇色彩。一生渴望自由,特立独行;真诚善良,古道热肠;热爱生命,无论多么艰险的环境,都能保持可贵的生活情趣。她骨子里诙谐风趣,文笔凝练犀利却又不失细腻平实,寥寥数语,便将所要表达的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最初拜读她的大作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撒哈拉的故事》便深深吸引了我,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本又一本的佳作几乎霸占了所有课余时间,甚至很多课业时间也被它填满,同时少得可怜的零用钱被小心翼翼地积攒起来,只为某一天用它可以满心欢喜地捧回一本细细咀嚼。同样一本书,今时与往日读之,心境自不相同,所幸毫无疏离感,有的只是老友重逢般的喜悦。

  都说人以群分,可本人性格中规中矩,喜欢波澜不惊的日子,可偏偏痴迷她信马由缰,波澜壮阔的生活。犹如悄悄躲在安静角落的一隅,漫卷帘笼,神情专注地欣赏粉墨登场的`她,在诺大的专属舞台上恣意表演的一幕幕惊心动魄、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般的传奇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11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29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7-23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12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11-10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篇07-30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篇)11-23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汇总(15篇)09-15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5篇09-08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汇编15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