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3篇【优选】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读后感1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思想发源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后经其弟子及追随者不断完善其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道家思想,当然是还未被张道陵神化的道家思想。之所以将《老子》、《庄子》放到一起解读,是因为《庄子》中引用有《老子》的语句,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其中许多内容有相通之处,放在一起对比解读更加方便。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中除了那些深奥的字眼,也有一些让初学者误会的字眼,相比于上一句,更常见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现在词语的用法来解读这句话,刍狗就如同草芥一样,天地、圣人高高在上,对其治下之物轻视、不放在心上。然而这句话的正解却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在这种解释里或者说正统的解释里,“刍狗”是祭祀时所用的祭品,用完之后就放到路口任人踩踏;“天地无心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钱钟书说:“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悯惜”。说了这么多也就突出两个字:无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道家倡导不管是对待朝政还是自然,到不应该有太多人为因素,一切都应该任其自然发展,天地万物自有其规律,人们不应该妄加干预。“去智”就是老子对当时统治者提出的建议,即不妄加干预百姓的生活,精简政令任由民众自己发展。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每一次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代明君励精图治,所以才造就了像“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盛世”、“康乾盛世”等,然而“文景之治”不能算到其中,汉朝初年,秦末农民起义刚完结,外加秦朝本就徭役赋税繁重,造成民生凋敝,人口大量减少,而刚成立的汉朝也有内患——七王之乱,百姓是从一个火坑又跳到另一个火坑,这时整个汉朝就像是一个将死之人,对一个将死之人下猛药,那无疑是让他走的快一点,因此精简政令,国家少干预,是“文景之治”不同于其他盛世的主要特征,因为百姓的调养生息,所以人口和物资才慢慢恢复过来,有了一定的底气,刘彻才能穷兵黩武把匈奴赶回漠北,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清心寡欲则是老庄思想对普通百姓而言所提出的愿景,这句话放在今天很有实际意义,知足常乐,急流勇退等都无非是希望民众不要太沉溺于外在化的物质漩涡里,而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这与现在的的“逃离北上广”、“躺平”等不谋而合,只是身处于世,花花世界错综复杂,秉持初心不变之人又有几个。物质生活是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基础,“圣人”之道不是每个人的追求,凡人更多的是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对荣华富贵的向往,清心寡欲是为这个社会所不予接纳的高风亮节,圣人之道,永远不会彰显在凡人身上,那老子的理念放在今天就没一点现实意义嘛?不见得,对一个理念的认可并不需要身体力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所在的战国时期,各派学说盛行,对于乱世,各派都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有争论自然有辩论,当然也出现了像“白马非马”这样的诡辩,在《齐物论》这一篇章里,庄子对百家争鸣不断提出了批判,(当然看过外篇的人都知道,庄子批判最多的是儒墨两家,毕竟当时儒墨两家影响力大嘛)“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以自家学说订立的价值标准也许不被另一学派所认可,在这争论中并没有达成统一,也不会达成统一的见解,当然了强秦的铁骑虽缝上了各家的嘴。乱世中的人都有一个普遍愿望——天下太平,而哪一种“道”可以保有此道,则就是各派争论的原因,道家认为“无为”,墨家认为“兼爱”,儒家认为“礼乐”,唇枪舌战到最后还是法家的“法制”取胜,只不过前面各个思想对后世朝代多多少少也产生了影响,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儒家。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智弃辩,民利百信,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以我的道行还达不到畅谈政治的地步,虽说言论自由,到任何没根据、没证据、没考究的`信口开河,都是对这门学问的侮辱,这两句话我写在这里并不是我对治国理政有什么看法,而是以此为鉴,书只能是书,这些道理听上去多有道理也不见得有用,圣人之言无非是因为他们出生的早,这些所谓名言亦无非是他们的见解或者豪言壮语,离实际生活还是有不少距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起源,对于这种事件的对立联系以及转换可以说阐述的最早了,而到了《庄子》这里,就有了更加生动形象例子,《庄子·人间世》中写到有一异木虽高大,却“拳曲不可以为栋梁”,故无人砍伐,得以保全“树生”,这个道理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但“不材之木”要比“塞翁失马”这个典故早很多年,同属于服务道家思想,其始源于《老子》,发展于《庄子》,成熟于《淮南子》。毕竟西汉初期道家思想是当时统治者都推崇的主流思想,至于到后来董仲舒的提议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汉武帝时期的事了。《老子》、《庄子》中不乏一些哲学理念,而我作为读者由于水平有限,只能觉得:嗯,对,他们说的都对。至于为什么对,我则不能从逻辑上或结合实际来进行详细的阐述,故而只能言尽于此。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亦
如果要问《老子》为什么难懂,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概念,一个很抽象的概念——道。这个字不复杂,识字的人都认识,但这个字放到《老子》里就开始显得缥缈,很玄,老子用这个字去解释宇宙的起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傲。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些话句说实话我并没有理解,只是在每一章节后的讨论部分才稍微了解了一点这些语句的含义,很复杂,涉及到“道”的不可言说性与不可概念性,所以说我只能将这些文字照搬过来,任凭大家去“意会”而不去解读,不去“言传”。虽然不解其意,但我还是觉得这些语句很有格调,毕竟能理解这些话句的人很少,“凡人”听到这些只会有两个字“中二”。《庄子》里面则相对少了一些“中二”更多的是从一些寓言说起,借历史上名人志士来阐述道家思想,就像前面提到的孔圣人。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乐崩坏是西周末年专有名词,东周那几百年的战乱更不必说。那么什么是礼乐,为什么国家的混乱会导致礼乐的崩坏。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起始于周平王东迁都城至洛阳,至庄襄王灭掉东周文王结束,期间424年,而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点便是三家分晋,韩魏赵始为诸侯。在这里就引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侯,进而引出周朝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分封制,大家都知道分封制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一种统治制度,但很少有人细究与分封制配套的另一种制度——礼乐。儒家所提出的三纲五常便是来源于周朝的这些礼乐制度,孔老夫子生前也一直倡导这些礼乐制度,毕竟孔子前期在鲁国“国家图书馆”研习,(鲁国最初是周公旦的封地,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很长时间)更别说孔子后期还专门去周朝“国家图书馆”研习,礼乐的作用是什么呢?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大到诸侯会盟具体是个什么步骤,小到每个家庭内部的服从关系。依我之见,儒家之所以推崇“礼乐治国”其根本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是统治者统治标准化,的确后世的统治者也这样做了,但并没有那个王朝能幸免覆灭的噩梦。我想用这句话来描述整个王朝的历史再适合不过。王朝伊始都是推翻另一个王朝而成立的新篇章,受万众期待,受大部分人支持——得“道”;而后统治者不是纵溺享乐就是内斗,底层百姓可是有所怨言——失“道”,农民起义涌起;接着上层贵族对于当朝统治者的统治能力产生怀疑——失仁义;礼则是限制贵族反的最后一道枷锁,“皇恩浩荡”促使王朝覆灭后仍有一部分忠臣试图力挽狂澜。至于一心一意打算谋反的就另当别论了。
至于庄子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很是反感,大宗师篇中,便对生死进行了一番称述,这种“死生存亡一体”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临尸而歌”的惊世骇俗之举,所以在此也都一笔带过。
写完以上几个较大部分,或者说我认为必须单独拿出来讲的主题外,剩下有两方面的内容做一个补充,因为我认为可有可无,故而放到最后。其一便是《老子》、《庄子》中一些对人生有启发作用的语句,也就是所谓的大道理,单独把这些拿出来讲不是我的意愿,毕竟我不喜欢给别人说教;其二便是《庄子》不像《老子》那么确定只由李耳一人撰写,《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据考证内篇为庄子所作,而外篇大多是其弟子记录其言行或者弟子所作,杂篇则是收录了当时一些各家比较经典的说辞,流传最广的一篇莫过于《说剑》,以城郭为锋,列国为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的天子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的诸侯剑;以及舍命相搏的庶人剑。我将老庄放到一起写则必然是注重讲道家思想,就道家思想及名著都不曾悟透而又转身再去分析其他各家之言未免有些贪心不足。故而最后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大道理只挑《老子》中的,出于两点考虑:一,《老子》成书早,《庄子》中涉及到的大道理也大都来源于《老子》,或者说是对《老子》某些语句的重加工;二,《庄子》中对这些大道理进行了大量的举证,篇幅较大,若全部引用则显冗余,若只摘其结论则与《老子》无异。至于《庄子·杂篇》中的内容,则只选取与道家思想较密切的天下篇,其余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一章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如历代开国功臣,张良归隐,得以保全余生,韩信作为将军,曾指挥千军万马厮杀,可最后却死在几个宫女手里,不禁令人唏嘘,关于这段历史最官方的记录自然是《史记》和《汉书》,最官方的定论是谋反,但具体情况是怎么样没人知道,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强求同一。只是若韩信能像张良一样急流勇退或者像萧何一样毁去自己的声誉,降低自己的威信也许会多活两年。说回现实,藏拙是一种智慧,保全自己,保全家人的智慧,世纪悍匪张子强绑架的从来只有富豪,无所事事的混混找钱花也会首先考虑谁家有钱,有钱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你显得有钱,嫉妒会使人面目全非,更何况本就心术不正的人呢?活成一个普通人也是一种智慧,活成一个“平均人”也是一种选择,个性应该被张扬,但绝不是锋芒毕露的样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一种事物定有正反两面,对立的两面,但却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哲学概念中国古人老子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只是并未做仔细论证,不过后世注释之人各抒己见,倒是集百家言,用不同的话语做了解释,也相当于一种完善吧。秦国铁骑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建立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皇帝一人统领九州之地,普天之下莫敢不从,但由于权力交接出现问题,奸臣把持朝政之后,秦朝统治急转直下,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群,前期还有镇压的能力,到后期就成了霸王与沛公争雄,没秦朝这个实际统治者什么事了。我们作为一个后人看前人的历史总是那么清楚,可以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对于自己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身处这迷局中又有何人能看透这俗世,不都成你与事物的表象颜值即正义嘛?不都希望一夜暴富嘛?不都只向前看不向后看嘛。
都说读书应该把书读薄,诚然凝练的语言能更高效的表达,只是像《老子》、《庄子》甚至其他千万部经典书籍,不亲自阅读就永远不能领略其语言的魅力,这篇读后感每写一段我都翻一遍老庄,翻一遍发现自己总结的点好像还可以多加一点,越来越觉得这两本书通篇没有一句废话,都应该搬上来。至于文中写到的几点并非《老子》、《庄子》的全部,我只挑了几点我认为道家思想中重要的几点,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庄子》读后感2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身。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把国学的经典著作《庄子》用简单的语言和故事铭刻在了我们的心灵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快乐,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样才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告诉我们怎样修养道德品性,让情感智慧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够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种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的。
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在研究庄子之后,得出一个心得,他说:真正看懂《庄子》就会明白,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局或是一个终点。人是不断地经历许许多多的过程,长时间从磨练活出灿烂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烦恼、悲哀、无奈等很多负面的情绪,但这些其实都只是磨练我们成长的过程而已。于丹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让我们领略到这样一种大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让我们霍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5
《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
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的机会;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的一块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境界了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
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会觉得舍弃了许多,会留下很多遗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惊叹的同时,他又给他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描述,他说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劣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上会有几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会特别特别强调出来。今天我们从头翻阅进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名,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理想,但是一切从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孔子的"十五治于学"这可以说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人是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过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所以孔夫子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这样好学习的人很少见。这就是他十五开始上学的心情。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6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庄子》读后感3
我在初三的时候读过一次《庄子》,大二上学期再读的时候,理性分析的眼光多了一些,但是体验感悟的成分也少了一些。不过这次重读,还是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问题与收获。
(一)重读《庄子》的困难与经验
我们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曾经谈论过阅读《庄子》的方式与目的。当时我建议大家不要单纯把《庄子》当作一种知识体系去学习、阅读,更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人生智慧去体验、感悟,读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这也是我的阅读的方式。
后来我们曾多次遇上过很多问题与分歧。我记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自己的一个观点:中西哲学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例如西哲会批评中哲语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逻辑体系;中哲也可以批评西哲过于注重概念游戏,缺乏对德性、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感悟。我们以此差异来对两者进行认识、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此问题纠缠不放,故意抬杠,那也是有碍交流、进步的。
而《庄子》这本书的问题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个系统、逻辑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个不需多讲。其次,由于文言解读的差异,人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向去解读。另举《道德经》的一个例子,开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二个“道”字,到底是“遵循”的意思,还是“说明”的意思,两种解读,两种思想,国学有时候就有这个问题。再次,《庄子》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确定,到底它哪些部分是伪造的、被篡改过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实的,一贯的思想。
这样的问题也是还有很多,不一而足,它们导致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会遇上很多困难。比如说,我们哲学小组在读《庄子》的过程中,遇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庄子常说的、最重要的那个“道”,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能像读西哲一样,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就像我们把《论语》里面有关“仁”的表诉全部列出来对比,不能总结出什么是“仁”。而庄子的“道”,同样如此。
于是我们会开始思考,到底那些观点才更接近庄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观点明显是假托?我们到底是要去追求庄子思想的本真,还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对这些问题,我想每个人读书的立场、目的不一样,人们也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第一,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保持谨慎怀疑的态度,切莫以片面的理解,就以为自己领悟了庄子的.精髓。第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心阅读,走进庄子这个虚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过程已经会激发你的思考,你终究会有所收获。
(二)庄子为何不讲清楚他的“道”
在《庄子》当中,处处有在讲他所崇尚的“道”,但是都是描述,没有定义。所以我们对于“道”的理解,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心性的感悟。不过尽管如此,相信大家对“道”的理解,也不会相差太远的。
庄子或者道家所谓的“道”,大概是一种一元的、形而上的、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符合自然的、清静无为的存在。这样一种“道”,贯穿于庄子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等方方面面。
纵观东周诸子,除了阴阳家之外,道家算是最关注形而上的问题的了,老子就是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代表。我在大学里一位讲中国哲学的老师曾经有过一段很好的说明,他是这样说的,我们人、动物,会走会动会说话,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子在控制自己(古人就以为是心),脑子一发令,我们的手脚就会动,嘴巴就会说话了;那么老子就观察天地变化、山河日月,他也在想,这大自然一切一切的变化,是不是也有一个最高的“脑子”在发号施令呢?于是他就发现了“道”。道家的“道”,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符合一切自然的本性的,人只要获得了“道”,那就会走入最高的境界,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
那有一个问题来了,老子和庄子,为什么不把他们的“道”,用文字语言说清楚?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曾经多次讨论过的“言意之辩”。
首先来对比西方的哲学,西方古代思想家们的传统,一向注重概念、语言的清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他们已经强调概念、定义的重要性,而且对此也有诸多开创;后来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再一直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整个西方哲学,仿佛就是一个庞大而精致的概念王国。西方的思想家们,就是想要通过考察精确的语言概念来发展思维,从而认识世界。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则有另外一个传统——言意之辩。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会怀疑,语言真的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吗?就算我真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你可以准确地接收得到吗?道理很简单,我们每个人人生经验、知识水平不一样,很多时候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都是有主观性的。如果我说失恋了我很伤心,“伤心”这个词,可以准确地表达我此时内心情感是何种感受何种程度吗?你所理解的“伤心”,是以你昨晚掉了一百块钱那种“伤心”来理解的吗?
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先秦早有根源。《易经》也有写:“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道家则多次多方面地谈过这个问题。庄子认为,所谓的“道”都是渊博的、宏大的,无所不包的;而语言本身是糟粕,是狭窄的。如果“道”有了一个具体定义的框定,那么它就只能“是”这个而“不是”那个,但这是不符合“道”的本质的。这里有体现庄子的辩证法,不过我之后再详细谈。
对于“言意之辩”,不仅中国古代哲学有关注,西方后现代的思想家们也有具体深入的研究了。而我们哲学小组讨论的结论大概是,一定的语言和概念本身,会利于我们表达意思情感,加深对世界外物的思考与认识(比如你现在看我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否则我们或许只能通过大笑来表示开心、拍桌子来表示愤怒。但是语言和概念是相对静止的,思想和情感是非常细腻、丰富的,某些时候,概念也会妨碍我们认识世界,语言也会沦为“语言化石”。如果有心的朋友,应该对此格外小心。
所以,最后重申,由于庄子他们对语言和概念的不信任,我们读《庄子》,有时候不能通过精确的概念来理解,而是要通过心性经验来感悟。
(三)“道”的合理性来源
在上一节当中,我已经简单地提到,道家的“道”,是来自于老子对自然变化的观察,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来源之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道无所不容、无所不在。因为“道”,日月星云得以运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类社会得以运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发展。
然后我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读出来庄子的“道”的合理性来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倾向。他们在论证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时候,都会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尧舜禹、三皇五帝时期找到理论支撑。由于诸子都是民间兴起的私学,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官方的“正统”来证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别居然可以在同一个例子当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孔子会赞颂三代和西周时期的音乐,然后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而墨子也会提到三代时期的音乐,但是就会提倡“非乐”。
对于诸子的崇古,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诸子在引用以前的历史来论证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并非尊重客观现实与内在联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场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思想。第二个问题比较根本的是,我认为诸子这种“崇古”,是一种盲目的崇古。因为诸子总是在强调,过去有多好,远古有多好,现在就不好了。但是这种过去的好,其实更多是他们幻想、构建出来的。在远古时期,社会普遍更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疾病横行、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只不过垄断知识的人们,用文字为远古时期的社会粉饰太平罢了。
说回庄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与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时期,他是崇尚更久远更古老的、甚至三皇还没出现的时期的远古社会,并且从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发现这一点跟两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卢梭的做法很相似。卢梭为了论证“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存在,也是从人类远古的状态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卢梭的思想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赞人类的“原始自然”的状态,认为文明与智慧就是导致人类不平等和灾难发生的根源。
而庄子的做法一模一样,他崇尚“道”,而“道”的要求是无知、无欲、无为。庄子认为,智慧、欲望、妄为是导致东周时期战争不断、社会混乱、人民生活疾苦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崇尚远古时期,因为远古时期的人民正是无欲无知的,他们也不追求有所作为,所以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样的一切,才是符合“道”的。如果当今(东周)的社会想要获得安定,就要学习远古时期的社会,那样就可以获得“道”,获得幸福。这样的思想,在《在宥》、《缮性》、《庚桑楚》等篇目,多见论证,由于篇幅过长,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四)为什么要“无为”?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单、平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战争动乱。庄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赞颂这种社会状态。
然后他们考察智慧与技能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而庄子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人世间》)。也就是说,所有的智慧、技能、名声、礼节、等级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淳朴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渐发展出来的。因为有了斗争之心,所以才会又不断进步的智慧;因为有了盗窃,所以才会有锁链和监狱。所以《庄子》一书多有反对、批评儒家孔子主张恢复礼乐仁义的做法。
再者,庄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现之后的影响和后果。道家始终认为,仁义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这种文明的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远离自然淳朴的状态。所谓“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缮性》)因为提倡贤能,百姓就会互相竞争;因为提倡礼节,家人就会产生隔膜;因为有了贵重的财物,人民就会成为盗贼。
更进一步的是,庄子认为,因为人们脱离了淳朴的状态之后,世间善良的人会比邪恶的人要少得多,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智慧技能,也就作恶得多,而不是为善得多。在《胠箧》一文中庄子就有精妙的讽刺: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发明了笼子来保护自己的贵重物品,但是更聪明的盗贼直接把笼子都偷走了,这样一来,笼子不是为了给盗贼更好地保护他所盗之物吗?那些自以为聪明的臣子用礼乐制度来维系一个国家,结果倾国之贼把整一个国家都夺走了,所谓“盗国者为诸侯”,那样人民提倡的礼乐制度,不也是为乱臣贼子保存国家吗?
以上就是庄子和道家批评智慧仁义的主要原因。因此,庄子极力提倡“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反对智慧与仁义。
在《渔父》一篇中,庄子讥讽儒家想通过提倡礼乐来恢复社会和谐的做法,就像一个人想摆脱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阳下拼命奔走,结果跑到累了也没能摆脱影子。庄子主张,想要恢复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让人们放弃智慧,回归淳朴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摆脱影子的人,只要在树荫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谓“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绝圣弃知,大盗乃至,“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过,无论庄子的这个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现实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挡的。他所提倡的“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来也没有实现这一理念的实际措施。他只是一个思想家。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读后感06-01
《庄子》的读后感07-05
《庄子》读后感07-21
《庄子》读后感范文09-04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04-15
庄子读书心得02-26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荐)03-08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后感07-06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