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2-04-20 10:37: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使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平时要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不同类型、各方面知识的书籍,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的大海。因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我总是对自己说: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

  又如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这段话用对比的方法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呀。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亿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我常常告诫自己,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平时教师在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孩子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类似这样的具体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一直对照着灵活运用书中好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教育好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在师范的时候就曾翻阅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当时就只是蜻蜓点水式地翻翻,没有细读,只留了个大致的印象,知道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知道他还写过一本书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读他的书就像是在读他的随笔日记,书中记录了很多教育教学的理论及方法。你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能在书中得到解答。

  现在,越觉得很有必要再从头读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苏老很重视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他带着孩子们到森林、湖泊去观察生命的变化,用绘画、写童话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记录所见所闻,他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不同阶段的孩子思维的不同发展。让孩子们在自然现象面前发出惊叹,发展智力是去自然界“旅行”的目的。“我们的观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末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得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的引入他的意识里去。”孩子总喜欢提问,在大自然面前会提出无数“为什么”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观察的、触摸的、闻见的一切事物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刻就像有一条鲜明形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孩子们的心里,这样,他们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提出的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我们深为惊讶。可我发现,越到高年级,他们这种提问的品质却逐渐消失了。日本实行小班化,一个班才20人,他们经常周游全国,学生每年有30天外出旅行的时间。在中国,我们的孩子每年有1次春、秋游的机会,可是孩子们真正观察大自然了吗?哪些孩子会向你提出:“老师,为什么花会有不同的颜色?植物的生长为什么这么奇妙?”又有哪个老师会和孩子们说:“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吧,看谁有新的发现。”孩子们对身边的小草、花儿的形状、湖畔的夕阳等事物并不在意,他们似乎对简单的游戏、零食更有兴趣。疲于工作的父母更是没有时间带孩子去踏青,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甚少,获得的感官刺激当然也有限。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在“思维的发源地”尽情畅游呢?

  日本的孩子在学习如何切割木头,绑木块,用钻孔机打孔,他们还有上家政课。看到这些照片,我脑海里立刻想到的是苏老对儿童劳动方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1942年回到战争爆发前就一直热爱着的教育岗位,从1948年到1970年,他一直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特别重视儿童在复杂的、有创造性的劳动中发展智力。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在帕夫雷什中学,有各种各样的劳动试验室。有的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一切的活动模型;有的是专门做物理实验的;还有的是观察植物和动物生命过程的实验室。他鼓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们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小组,启迪智慧的各种劳动教会他们思考,促进智力的发展。“这种对劳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维终于因果联系、机能练习和实践联系有关的那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得到发展。”复杂、有创造性的劳动对孩子们智力因素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我们现在的学校里也设有劳动课、科学课。科学课向孩子们揭示生命科学的奥秘,他们无不为大自然生命物体的变化感到惊奇。但是他们用眼去观察、动手去实验的机会却很少,因为没有专职的老师,大量的实验器材都闲置起来了,一些用语言无法解释清楚的实验活动能省则省。孩子们只能在脑海里形成粗浅的、表面的知识,这对他们的脑力发展是不利的!劳动课就更别提了,纸上谈兵,对现实生活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作用。假如我们能把这样的每一节课都扎扎实实去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那么我们的孩子大概也能日本的孩子一样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了!

  以上是一些浅浅的读后感受,胡乱想到什么就写了。其实,每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些想法闪过脑海,但都很零碎,以后要想到什么就要把它写下来,整理以后也许就是读后感了。

  我们提倡校园成为书香校园,让老师写读后感是不错的方式,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多读书,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最让人担忧的是大家别把读书也像很多事情一样变成“形式主义”了。我们老师先带着一股书香气吧,再把香气熏陶给学生。让我们一起读好教育理论书,读懂每一位孩子的心,进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静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这是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第一句话,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心灵对话”。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另类校长”郑杰深邃的教育思想,它读起来非常亲切,并不像其他的教育专著那样处处都是大道理、空理论,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总结出问题症结的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中,其中的几个部分带给我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吸引学生自愿到学校来,这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设法让学生到校之后,能勤奋努力地学习。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往往通过“逼”的手段让学生读书。这种逼的手段或包括批评、教育、帮助、指导、训练、体罚,或包括表扬、奖励、哄骗、引诱等能用上的、能想到的。这些手段都只是暂时的,我们需要的是长效的手段。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来找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对知识的亲和力,明白了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而且实现自己幼小的生命价值。

  二、教师要有自我认同感,切不可妄自菲薄

  。眼下,“一级校”、“示范校”很流行,很多的学校纷纷创建,我校也不例外。我想,王校长在给我们学校确定这个办学目标时,应该思索了很久。这只是个目标,其真正用意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踏踏实实干好学校的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坦率地讲,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在外界心目中的学校形象并不怎么好。今天总结起来,我想原因在于:学校教职工并未真正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老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显得底气不足。这一点在教研活动时,与海南中学等外校教师接触中自然会流露出来,不敢发言,不敢讲话。老朋友或新朋友见面,相互之间往往会问,第一句,最近忙吗?你回答,忙呀,学生太差,教也教不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求上进不要学习,真不知教师怎么当好了。这样一回答,其实你是无心,人家拿着你的话稍加分析,就知道,你们学校学生很差,学生都不行,你们学校教师很苦很累,自然对你的学校印像不佳。接着他们第二问,工资待遇怎么样?你回答,好什么?跟你们完全不能比。这时你的回答也是无心,但别人就想,这学校创收那么差,条件很艰苦,这学校不行,学生又差,收人又低,不是薄弱学校是什么呢?学校品位肯定也差。第三句问,学校还可以吗?你回答:就那样,人那么多,乱七八糟。如果你再向别人抱怨几句领导怎么怎么无能,同事关系怎么怎么复杂,那行了,学校在外人心目中简直就一无是处了。朋友碰面,仅仅三句话,你已经为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打好了广告,一百多人每年碰到十个朋友,就是一千多条广告,这样子下去,学校真的不行了。

  我们中国人喜欢谦虚。明明你的衣服很漂亮,总要谦虚一下,说:不行,便宜货。我们习惯于“谦虚”,殊不知,如果在外人面前说起自己的工作单位时,这种谦虚却渐渐地损毁着学校形象。郑杰校长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大谦虚恰恰是一种毛病。毛病的根子有两条,一是习惯性自嘲,人生态度不够积极,闲聊中十句话有七句是抱怨,抱怨环境不好,领导不英明,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二是不知感恩,对美好的事物不知挂在心上。”

  其实,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美好的事物很多,为什么不说说美好事物呢?我们正在学习宽容和、赏识、赞美别人,可为什么不试着赞美一下自己,为自己打气呢?

  三、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杯银杯不如别人的口碑”,听到这句话时总觉得有些荒诞,我们不是讲“事实胜于雄辩”吗?但读完郑校长的一段话,静心思考,确实如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么能够凭几节演练千遍、反复作秀的公开课或“一把剪刀走天下”的论文来盖棺论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家长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那么你就有了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个口碑很好的教师,更有甚者,想在别人心中树起一道丰碑的教师,郑杰校长认为,办法有很多,道理却只有两条,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做受人欢迎的人。那么如何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呢?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自然也就受领导欢迎。你到处受欢迎,就会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碑。我觉得,在教师这个行业,也许“金杯银杯”真就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口碑”。看来,今后的生活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让自己活的美丽而开心。

  掩卷长思,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到处闪现着郑杰校长的深邃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我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之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也许正是这段话打动了我,让我迫切地想见识一下这位“另类校长”的新锐而独特的真诚建议。

  读着这些看似平淡无奇却意蕴深远的文字,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染着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全书,这才发现我真正地被这位“另类校长”的“另类”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我想郑杰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平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记得在我刚工作几年内,因为长期不充电,确实懒得捧起书本,习惯了每天浮躁的生活状态,也就麻木地混着日子。后来看着别的同事都忙着学习进修,自己也才幡然醒悟,然后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重新一头钻进书本,才体会到原来徜徉在书本中也别是一番滋味。现在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学习习惯,无论面对怎样的学习进修都不觉得可怕,而且能够把学到的理论努力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能不说是静气带给我的收获。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不培养乖孩子

  不培养乖孩子,并不是说我们都要把孩子培养成“坏孩子”、“捣蛋鬼”、“破坏狂”。“乖孩子”这三个字是中国长辈对儿童的“最高奖赏”,用于赞美孩子的服从和满足成人心意的行为。如果我们赞美儿童“乖”,一般都因为他(她)听话,我们一次次赞美,培养了孩子们的乖,他们开始学会放弃,学会依赖。

  “乖”是一种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到我们孩子言行和品格的价值判断,这不啻是父母们的专利,同时也是做老师的“武器”,只要“静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就知道,听话的孩子是如何增添了我们的“职业欢乐”,而痛楚则来自于他们的“叛逆”和“捣蛋”。我们从来不会欣赏他们的“不听话”,你只要回想一下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想想他们的名字,再想想他们的行为和品质,原来他们大多是“听话”“乖巧”“懂事”的,再想想我们评出的“三好生”等,有几个男生,有几个“特立独行”?原来教育中有那么大的偏见,原来我们理应公正的教育其实并不公正。

  而如果,我们做老师的自己都在倾一生之力学着做“乖老师”,我们就只有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我们发现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中,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中。

  这绝非危言耸听。君不见,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在社会的竞争中被无情淘汰。君不闻,现代职场上,很多曾经的“乖孩子”不会交往同事,不善融入团队,最后在职如坐针毡!难道十几年寒窗的苦读就学到这种程度?难道天之骄子竟如此之“骄”?太多的例子提醒我们,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深思吗?

  其实很多教师闲谈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慨:某某品学兼优的“乖孩子”虽然考上了某某重点高校,但是最终却没能真正在事业上出人头地,结果只是“泯然众人矣”;而某某调皮的不是很循规蹈矩的却很有个性的孩子,虽没能考上让老师骄傲的学校,但是在工作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却脱颖而出,事业有成。这不能不让我们想想我们的教育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这个问题。

  全书值得深思的地方当然远远不止于这两点,透过这两个方面我们已经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另类”的观点确实丰富了“另类校长”的“另类形象”,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郑杰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郑杰说:本书无害,不妨一读。而我要郑重地告诉你:此书不仅是一本无害的书,而且一定是一本对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大有裨益的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今天我继续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学习了其中的四、五、六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教育大师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教育影响力。这主要源自他热爱阅读、用心发现、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也因此成就了他是这样一个知识渊博、想法超群、教法独特、手段新颖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还是从三方面谈谈今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这就像盖一座楼房,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不管怎么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无济于事,因为楼房始终处于由根基不牢而随时倒塌的威胁之下。

  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教师不管教哪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必须了解其他年级的本学科教学大纲,注意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衔接、贯通。还需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知晓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再了解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明白要使学生以后能顺利地学习,那么在自己任教的年级学生应当知道些什么。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读写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2500个字会写,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如果学生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教师充分利用2500字的词汇表,按日分配,每天只占学生几分钟熟记、思考,把好学生基本读写关。

  二、“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他教物理学科教了6年,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推荐学生阅读有趣、有吸引力的书籍。在教电流定则时,他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特别高涨,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学生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不得不说,这位大教育家知识素养极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彻,如果自己不热爱学习,潜心钻研,何来渊博的知识,又怎么能给学生推荐那么丰富、有趣的书籍呢?

  三、对“学困生”的工作。

  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应该没有哪一位教师不认同的。有些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普通学生多出几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见惯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他建议给每一个“学困生”挑选一些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书籍和文章,让这些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教过名叫费佳的学生5年,这是一个对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一窍不通的学生。他首先亲自给这孩子精心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而是要求动脑筋思考。后来他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让我震撼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学困生补过课。平时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忙于补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现在我才明白我们补课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标不治本。而真正应该让学困生阅读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越多,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教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通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学习,我发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后我一定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文化、业务素养,做一个教育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刚拿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心里一阵郁闷: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看苏联时期的书?这书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吗?……无奈校长之命难违,只得细细品味这本书。读完后,我不禁赞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令人折服!他的教育思想是永恒的经典!

  感悟一: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由令人头疼的学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他的成长经历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呀,阅读能启迪人的心灵,但对于给后进生阅读的指导是我教育教学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无非是:花时间与后进生磨,然而多数时间是双方两败俱伤。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这是给我努力方向的钥匙,我要想办法让书籍成为我的学生的精神食粮,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无意中,我在网上看了一段对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视频访谈,他说:我们每天的吃饭、刷牙、洗脸需不需要毅力?不,这是习惯。我读书、写日记就像每天吃饭、刷牙、洗脸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现在忽视了读书,忽视这习惯的养成,等于现在放弃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也等于现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机会。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以及再发挥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

  感悟二: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大不及格分数的。”作为班主任为管理班级,我制定了一系列评分机制,我要求学生在早读、课间活动、文明午餐和做操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比,有每天的值日小干部记载情况,我根据记载情况一周总结汇总一次,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或是一本本子,或是一颗星等,同时对于扣分多的学生指出其努力的方向。我自以为做的不错,细想其实有时的评分太笼统,不够有分量,缺乏针对性,明显感觉这学期的效果不如上学期。再有我的英语教学方面,学生每天的口头作业完成情况,每次检查我都帮学生打好等第,有时急起来“较差”俩字“唰唰”写上了,有好几次个别女生被我弄得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想想真是糊涂,这样的评分根本没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感悟三:正确对待后进生。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对于后进生我恰恰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学习,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会千方百计让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为了他的成绩能提高一、两分,我倾注了心血,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曾经多次反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做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将成为我每一节课的目标。

  品味《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它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导航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前段时间读了《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数学教育》这本书,感想很多,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一时之间,无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永远都要牢牢记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教师这门工作,必须勤勤恳恳,不容懈怠,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

  这学期刚好我们也对数学情境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研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是我们小班段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由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的认知范围在扩大但此时他们心中的概念是具体的,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生动、有趣、形象的材料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使幼儿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情景融洽,才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并在主动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书中指出“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确,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毫无不在,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比如孩子来园后,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引导幼儿来看看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男孩子有多少人,女孩子有多少人,通过统计增强了幼儿的数学运用意识;幼儿进餐时,我利用分餐活动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玩水游戏时,我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器具,引导他们感知容量的守恒;幼儿整理玩具时,启发幼儿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摆放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的概念。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无时不存在着数学知识,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内容,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将幼儿零碎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完整的发展。在家里让家长朋友引导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鞋子的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

  书中建议“数学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渗透”。是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对他们进行各种知识教育都是粗浅的基本知识,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领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让幼儿不但能从其他领域中习得数学概念与技能,或从数学领域中习得其他各领域的重要概念,而且也能运用数学其他领域,或在数学中运用其他领域知识。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其实在艺术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在有些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的知识,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数宝宝游戏”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手中的文字及相对应的图画卡片,说出是什么,并用儿歌念出来,(“四”: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只小孩坐飞机),可以和同伴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然后,让幼儿找出“四”相对应的图画配成一对,成为好朋友。还会念“拍手歌”及做出相应的动作。另外,还学会了1~10的数字,以及学会图文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所以说,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语言气氛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注重幼儿每一天的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环节,让幼儿在熟悉的情景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利用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的情景去刺激幼儿的数学思维,将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互为整合,使孩子从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第75条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明白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只有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简单而又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

  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透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位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我认为这个秘诀十分重要。我们完全应当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那种只要带领孩子去玩,和孩子们一齐分享快乐就行了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要建立与孩子间的真正友谊,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信心和我们的情操去鼓励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伟大的友谊,教师务必付出巨大的精神财富。

  要想建立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我们的教师务必付出真诚的、真心的爱。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爱,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更加高尚。这种爱集中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蕴含着更加广泛的社会好处,这种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赢得学生的依靠,使学生乐于理解教诲,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9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此语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一语道破天机”:当学生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曾经在几个星期和几个月里所做的事情,大量的事实和结论一下子压到学生肩上,在他的头脑里把一切都搅合在一起了,正常的脑力劳动无法进行,学生的力量被使用得过了头。也就是说,复习是很重要,但要讲究方法,不能硬灌给学生所有学过的知识,在他还没来得及咀嚼就咽下去时,只能引起消化不良,甚至产生疾病。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应考之前的一个必经阶段。良好的复习可以弥补学生以往的学习漏洞,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文学科的复习具有另一种性质”、“要复习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的反复地读,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消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文科复习的方法很特殊,内容既多又杂,那我们就该有主次之分,把重要的东西摆在学生的面前,不能本末倒置。相反,如果在复习时,让学生大量的去记、去背、去写,点滴不漏地让学生全部掌握,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煎熬,他们会觉得又累又烦,不要说弥补漏洞了,就连巩固基础都很难。这时的复习就演变成了一种形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呢?除了上述所说的要分清主次之外,他还告诉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从他的建议中我有了以下启示:

  一、在复习时要有一定的次序。所谓的次序是指按课时或单元进行复习。不能杂乱无章,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学生被动地复习,是否有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二、在复习时应分类型进行。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分为几个类型,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复习。让学生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什么知识掌握的好,什么知识掌握的不好,应如何去加强,这样做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复习时要因人而宜。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复习,因为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基础牢靠,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自然就略胜一筹;但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就要逊色一点,这时就需要我们有耐心地、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地进行复习,决不能要求他们“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由此才不至于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四、在复习时要讲求效果。我们每复习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对学生进行检测,看看他们复习的质量如何,针对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督促和帮助学生搞好学期复习。

  “复习”这个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字眼,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认真计划过复习,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苏霍姆林斯基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固步自封,现在我真正领悟到:在复习时,如果方法得当,那么达到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就会有许多捷径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的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这句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写照的话语和他创造的全部宝贵作品,使我深深折服的同时,也照亮了我们教育人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育者不单纯是教育知识的"消费者",而是一名研究者,一名合理化建议者,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20xx年参加了渝中区黄咏梅特级教师工作室后,黄老师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留给我深深的思考。教研,对我来说是个最熟悉的陌生词汇。熟悉,是因为经常在各种场合都能接触到这个词汇。陌生是不会科研。站上讲台快九年的我开始有些职业倦怠,通过参加工作室和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教育巨著,我找到了职业兴趣新的增长点,走科研之路,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同时感谢我们学校的费校长,他让我们平时撰写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和小故事,积累教育战线上第一手教育教学实例。本次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是与几十年,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始终战斗在教育一线密不可分的。处在一线教育教学的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和背后的家长,给我们做科研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我坚信只要认真总结反思,真理之光就会有被我们发现的那一天。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虽然短暂,却为教育界做出卓越的贡献,关于教育的阐述专著41部,教育论文600多篇,童话故事小说 200多篇,在教育界是一座无法跨越的不朽丰碑。给教育界留下了一场盛大的思想盛宴。

  "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精彩片段。这段论述是对新修订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阐述,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时候,以前均采用门捷列夫的生动事迹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往往收效甚微。后来有一位老师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动:据说,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纸牌上,每天带在身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给每个小组 0张纸牌,(范本网网 )代表了10种元素,上面写有每种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质,请同学们将这些纸牌进行排列,尽可能多地反应元素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排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体会到了门捷列夫面对六十多种元素和种类繁多的资料时的困惑,感受到了科学背后发现的艰辛与不易。学生们通过体验式的方式渗透情感,价值和态度,收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实教师藏书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书本知识是教师的财富和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常常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人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件快乐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经典的论述是我们当代教育者实现"自成长"的密钥。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一书中也有如下的论述:"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全书,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由于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当代中学生信息储存量大,追求多元的教学方式,尤其喜欢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只有获得心灵认同感的师生关系才是最适合开展教育的前提。面临更多挑战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来全面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 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成长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可能有人会妨碍你成功,却没有人能阻止你成长。杨澜说过"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成长".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我真切的感受到,用32年的教育历程书写的人生日记,无不处处彰显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阅读伟人的巨著如一次灵魂的洗涤之旅和享受一场精神的大餐。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通过本次的阅读,让我有一种再出发的追求,回顾自己九年平凡的教育点滴,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理论,留给我诸多的思考和照亮了未来的教育生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尝一杯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犹如品尝一杯清茶,让人心旷神怡。《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便是这样一本好书。书中郑杰校长在代序中谦逊地写道:“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书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诚坦白地提出了100条给教师的新建议,让人觉得酣畅淋漓、神定气升。譬如他提出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懂得享受生活,学会赞美和倾听,不应该培养乖孩子,没有权力改造一切自然本性,要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书中有几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人类的伟大还在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供人享用音乐、艺术、文学等等,对自然物进行吸纳、再造、改造、提炼、概括、渲染、提升、强化之后,人从人造的景观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其实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本能,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的捕捉器,享有一切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性,很多时候自己迷失在无端和无穷的忙碌之中,从来不问自己:我是谁,我该怎么活着?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日子,以至于在班队课中当学生们和着电脑的旋律高唱《菊花台》的时候,只有我在一旁发愣,学生人人会哼会唱,而我这个老师竟连听都没听说过,无异于当头棒喝!当学生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尽情享受的时候,正是我心沉谷底的悲哀时刻:原来我只会埋头耕地,却不会抬头欣赏风景;我只会似驴拉磨,却不会让自己停留片刻思考未来。

  感谢孩子,一曲《菊花台》唤醒我这个沉睡多年的梦中人,同时为孩子们感到欣慰,依然天然地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高度的敏锐。

  记得小时侯常常唱一首歌:“幸福在哪里?朋友哇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幸福在哪里?朋友哇告诉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哼着幸福歌,却不知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它的诠释也都是不一样的。书中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的长进,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们会很幸福和满足。

  对照这幸福的三层楼,我这位教师现在位于幸福的第几层呢?恐怕是一层半吧,因为我还没有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苦多乐少。要更上一层楼,还得把教书看成是艺术,尽心尽职,在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中充盈自己,让自己充实而快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我发现,学习书本和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人文底蕴,将教学活动和人生思索融为一体。这样我才能登上所谓幸福的二层楼。

  确实,幸福正如歌唱的那样: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里。

  现在的教师确实是难当了,个个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掌上明珠,尤其是一些被家长宠爱过度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越来越感觉到“黔驴技穷”了:严厉批评他吧,怕上了“精神摧残”榜;若是气急动了手,那绝对是体罚级别,到头来是自己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苟且偷生”。可是长此以往,“害群之马”愈加增多,极大伤害了无辜的大部分好学生。这是现在困扰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头之痛。怎么办?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呢?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53条中,郑校长就深刻地分析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细致地阐述了惩戒与惩罚、体罚、管束的不同之处,指出了教师的惩戒权需要受限制,对学生的越轨行为进行裁量,选择恰当的惩戒方式,从而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履行好教师的职责。郑校长指出:惩戒学生的前提是为了教育学生,实施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合理公正,并符合相关的程序。在满足这四个条件后,再裁量选择恰当的惩戒方式:言语责备、隔离措施、剥夺某种特权、没收、留校、警告、记入学生档案的处分、停学等。

  是的,作为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对学生不作为是不可取的。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惩戒学生。此条建议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保护教师自己,让人豁然开朗。

  总之,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就是说教师要摆正为学生服务的位置,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要有好的心态。又如《谁是学校的主人》中提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么你就是学校的主人。还有很多内容如《把困难当作机会》、《不要培养乖孩子》等等,让人回味,令人思索。

  最后,我想说,这不仅是一本无害的书,而且是一本对我们许多教师有益的书。当我们听惯了各种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之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郑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犹如清风,帮我们驱散心头的阴云;犹如细雨,帮我们洗却心灵的污垢。

  请你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吧,它将点亮我们的生命之灯,在不经意间给人以许多心灵的萌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如果说世界上有两种职业最为重要,那我一定会选择教师和医生。因为医生能够维护机体的健康,拯救人类的生命,使人生存;而教师,在心灵的花园里播撒希望的种子,塑造人的灵魂,使生命更有价值。

  暑假期间,读了学校推荐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一书,感触颇多。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做一个合格教师的不易。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比其他职业具备更高的道德品质,具有终其一生不断学习的热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以及积极灵活的外交技巧等等。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其底线是善良,然后是博大的胸怀,悲悯和慈爱。只有如此,才能让下列品质水到渠成。

  1、尊重职业,恪尽职守。

  书中这样写到:“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为人师表的责任,一份以教师的理想、智慧、激情和魅力影响学生一生的责任。”责任驱使教师去思考,去奋斗,勤奋耕耘,责任心促使教师热忱、自觉地投入工作,他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于细微处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于是,有了那么多敬业的老师每天找后进生谈心,有了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感动。

  2、关爱和信任,让教育充满希望。

  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用慈悲的心去感动,用悲悯的心去教化。让绝望的家长因为教育而充满希望,而不是让家长更加绝望。

  每个班级都有很多学生,每个个体,对老师来说,他是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折掉一个两个,似乎无关大局。可这每一个个体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则是百分之百,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寄予着一个家庭的厚望。所以,善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富贵或贫贱、不因聪明或愚笨、不因乖巧或顽皮,一视同仁。

  身兼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角色,我们更理解每一个家长择校、选择老师的迫切的心情。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希望孩子的老师在哪些方面能给予我帮助,那么我就在哪些方面帮助家长;我因哪些事情而心生绝望,那么我就会在这些地方让家长重新燃起希望。推己及人,让教育更具有人性色彩。

  3、为人师表,用人格影响学生。

  因为善良、因为宽容、因为爱,所以我们更具有责任心,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耐心,更懂得尊重。所以,也就具有更高的人格魅力。

  关于人格魅力,书上是这样描写的:“人格影响力是人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影响力,它蕴涵着难以估量的强大力量,犹如无声的命令,润物的春雨和拨开云雾的灯塔。”教育学生是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在起作用,产生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而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让自己的人格充满魅力,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不愿将不堪展现在一个高尚的教师面前。

  其次,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思想深处的一个事件、一次对话、一个行动甚至是一个表情,需要经常擦亮一双慧眼,细心观察,把握准确,以便创造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记得在蓝缨的时候,学生都住校,要在校十天,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又是第一次离开家门住校的学生,因此很多人都会想家。在新学期的第一个月,他们在学校一连住了21天,于是开始散漫,懈怠,班级里弥漫的动荡和不安。恰逢9月下旬班级里有3个学生过生日,于是,我把握这个时机,精心策划了一个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活动方案。在班会课上,我串通一位老师,把这三名过生日的学生请出教师,然后拿出三张贺卡,让班级的每个学生写上祝贺的话,并签名,然后在这三个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刻,我们打开灯,大家一起唱生日快乐。然后许心愿,切蛋糕,等等,当时三个过生日的学生眼泪汪汪,他们感受到的是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和友爱,全班学生也都很感动,他们发现自己很重要,自己对同学的一句短短的祝词,竟然能让平淡的关系变得脉脉温情,这个班级也因此而温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班级成为最稳定、最团结、最温暖的集体。

  所谓把握教育契机,并不神秘。“本是平常一段歌”,关键是如何让这首平常的歌唱得动人心弦。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教育工作中应该致力于寻找这种最佳的教育契机,把它逐渐变成自发自觉行为。当教育学生的“契机”未到,要善于等待;当“契机”来临,要立即抓住;当“契机”已过,应善于迂回并创设新的契机。

  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和我们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媒介更新知识,接受新消息,甚至比教师的速度更快。因此,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学生和家长对老师不断更新的要求,包括知识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升级,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技巧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通往合格教师的道路上,我们上下求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近来,我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学生人格;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也许自己是师范生的缘故所以特别青睐于对如何能成为一名好老师有帮助的书。当在图书馆看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时,就莫名的感到它是特别的,些许是因为它的书本包装封面,些许是有些被震撼,一百条建议?是哪一百条?怎么会有那么多?好奇心驱使我把它从书架上拿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这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书。这本书足足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写得相当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另外,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十分适合向我们这样的未来将踏上教师职业道路的师范生阅读。

  我读后认为这是本教育经典书。我相信每个人读完以后真的会像我一样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薄,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也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让人不至于会因为枯燥干涩而放弃,反而因为其是生动的例子而更加急切的想把它一口气读完。

  虽然读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我到现在还能够说出那一百条建议之中的几条,例如有一条是“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这条建议是让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牢牢的让学生把基础扎扎实,就像是要有经济建设之后才能有上层建筑,如果一个学生连基础知识都不牢固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另外还有一条是“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读后我认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像是许三多里面说的一个也不能少的道理是一样的。

  除举得这两条建议之外,其他建议也都是十分精辟对成为一名好教师十分有实质性帮助的。我相信在每个人读完这本书后,都会像我一样感到这本书是令人倍感亲切并且让人深受启发的,因为这里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暑假中读了《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收获很大,使我进一步理解掌握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发现了一些以前总是似懂非懂问题的解决方法,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体会。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认真读一读“原著”《课程方案》和《地理课程标准》,在反复阅读掌握要领精髓的基础上,再结合各种“解读”书籍的研修,就能拓宽视野、加深理解、领会奥秘。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1.初高中教材必备常看。2.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堂课。3.认真及时写好教后札记。4.常备一个小本子,做一个收藏家,在平时要准备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遇到与教学有关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就立刻把它记下来,以备后用。5.及时消化最新的教学参考资料。6.经常上网,浏览相关网站。7.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身边的大小事。8.常写论文,提高理论水平。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使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轻重得当。首先要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将它们分配到每一环节中。否则,教学就会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失衡现象。课堂教学语言要灵活多变,语言要幽默风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要抓住学生心理,要注重语言的声凋高低,速度快慢,重点内容,可用重音,放慢速度或稍做停顿,也可以用轻声,同时还辅之以简单明了,形象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课堂上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在课堂过于寂静时要设法击活,在课堂空前“热闹”时要设法归于平静,这样课堂才能波澜起伏,学生学得既认真又轻松愉快。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体现他们的地位、意愿和作用,但又要服从教师引导调控,步调一致。学生可以在教师所控制的知识范围内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如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答问、争辩等,但不能过分突出个人意愿,瞎说乱谈,这就是放中有收。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语言,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掌握好地图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利用地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首先要会读图,读图顺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要严格坚持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阅读地图,收效明显。2.划 要让学生敢于删繁就简,有意识的勾划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并掌握他们的地理位置。3描 地图上有许多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描绘,以加深印象。4.摹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示意图要学生对此类示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照原图进行临摹,以求加深记忆、理解、掌握的程序。5.析 析图就是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一般来讲,析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①第一层面:挖掘信息。②第二层面:提炼信息。6.转 转就是地图教学中的图文转换,①图转文:将图中的信息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或表格总结出来,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②文转图:将课文中的文字信息变为图表形式。

  试卷评讲课的上法很重要,要改变过去常规上法,即:对全班错误率比较高的试题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答题,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评讲印象不深,学生记忆不深刻,可采用以下上法:每一次试卷改好后,要作详细统计,将失分率较高的题目统计出来,并在每一个学生试卷上将这些错题打上着重号,然后发下去要求学生重点订正这些题,同时在每一题后用简短的文字说明错误的原因。学生订正好后,又将试卷收过来,分析,归纳原因,找出典型代表。正式上评奖课时,先让那些代表阐述错误的原因,并让他们说明以后遇到此类问题该怎么办,待处理完这些错题后,随即发一份针对这些错题而出的练习,让学生当场实践自己承诺的纠错措施。题目不多,一定要当场完成,学生做好后,立即将答案发下去,同座位相互批改,让学生相互“揭发”,谁犯了同样的错误,让同座位再出类似的题目要求错的人重做,做不完,只有当课后作业,直到他改正错误。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几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来一个彻底围剿,也就是集中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当场相互批阅,将过去评讲试卷的笔记拿出来对照,看有谁事隔一段时间后又犯错,这些犯错的同学就被单独喊出来,再做专为他们特制的相关试题,以帮助他彻底纠正错误的思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03-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04-0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04-0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5篇)03-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5篇04-1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合集15篇)04-01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04-07

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03-31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03-31

教师节学生给老师的慰问信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