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

时间:2024-11-01 07:00: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选)《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者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主要记载了自己和妻子陈芸共同生活二十三年的点滴小事,虽然没有其他著作中的恢弘大场面,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桥段,但是通过作者生动的记述,让读者感受到夫妻二人深切的情感和深邃的精神共鸣,虽然已经问世两百多年,至今读起来依旧让人感动。

  古语有云:“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阴阳相合,夫妇相亲,乃是天经地义!夫妻之间,虽无骨肉之亲,却有恩爱之情。无论贫穷或富贵,健康或疾病,彼此都要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在现实生活中,我见过不少神仙眷侣,他们相知相守,心有灵犀,彼此滋养;同时也见过许多离散鸳鸯,他们对平淡的幸福生活嗤之以鼻,反而怨声载道,吝惜表达自己的'爱意。名作家亦舒曾说:“两个人,一男一女,愿意结为合法夫妻,共同生活,一起欢笑,又共度患难,人生虽然孤苦,你们两个人有商有量,互敬互爱,必觉幸福。”家庭出现矛盾往往源于夫妻之间过度指望对方:指望对方对自己好一点,指望对方更多地为家庭付出,指望对方能体贴自己……因为期望大,而对方做不到或做不好,因此而产生了矛盾。其实改变别人难如登天,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若不再指望对方为自己做什么,降低期望值,也就没有失望和失落,矛盾也会消除。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家若不和,定会影响情绪,一方面容易造成诸事不顺;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家庭中每个人的健康!

  周国平说的好:“在夫妻吵架中没有胜利者,结局不是握手言和,就是两败俱伤。”显然,家以和为贵!所谓和,即和谐、平和、和调。家庭能“和”源于人心能“和”,心和则身和,不但愉悦,而且健康。婚姻的意义,不在轰轰烈烈的浪漫之中,而在细水长流的点滴之间;婚姻的本质,不是一纸契约,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一场相知相伴的旅程,坎坷一起走,艰难不放手。如果有幸遇到愿意与你同甘共苦的那个人,定要善待珍爱!相遇不易,相守更难,这段来之不易的缘分,值得用心经营,与之白头偕老!

《浮生六记》读后感2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3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初读此书,思为清酒,细品之,才知是纯中带烈,口齿留香。谈及书中的两人,沈复和芸娘。只有芸娘,让我羡慕,让我心疼。

  我羡慕文中芸娘的学识。虽说那时也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芸娘显然与普通女子不同,她温文尔雅的皮囊之下,是不屈服于旧世界对女子偏见的灵魂。她涉猎广泛,也可以说是满腹诗书。沈复是一大才子,博览群书,两人婚前婚后经常吟诗作对,而芸娘对上沈复毫不怯懦,出口成章,辞藻优美,其能力丝毫不亚于沈复。如果当时女子可以考取功名,我想这官场,定有芸娘的一席之位。芸娘的学识不只只是表现在她与沈复吟诗作对,与朋友对句聚会,交朋友女儿识字,还表现在她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个人的审美上。插花也能以虫装饰,屏风可取天然植物缠绕其上,凉爽极致,且甚美。也难怪沈复说,今时闺阁之中,恐怕未必有如此兰心蕙质之女子了。

  我心疼芸娘的大度与淡然。芸娘婚后可以说大半生是在为沈复而活吧,她实在是太大度了,主动替沈复张罗纳妾,看到漂亮的女子,就主动接近,把对方当姐妹,如果其对沈复有意,便劝其成为沈复的小妾,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口中的贤妻吧。可我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不免为芸娘的.这种大度而感到心疼,你说芸娘不爱沈复吗?不,芸娘比谁都爱沈复,也许这就是爱的深切,爱到甘愿让其放肆生活吧。生活并不总是如意的,后面起起落落,发生了好些事,芸娘不言苦累,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的苦,生活颠沛流离,但俩人也自得其乐,尤其是芸娘,总能从这苦中找到甜来,你说是芸娘心大吗?她只是太爱沈复了,为了这个人,她能吃一切苦,受一切累。

  芸娘怎么去世的就不说了,总归是些不好的结局。但值得一说的是芸娘去世后沈复整个人如同丢了三魂六魄,整个人消瘦了不少,总的芸娘没有爱错人,沈复也是深爱着芸娘的,后面他也写道,重阳日,邻冢皆黄,芸墓独青,以此来表现对对芸娘的思念,只是沈复这人真的是对的上风流才子这四个字,这一点总是会让人有些伤心的。

  我真心佩服芸娘这般女子!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7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浮生六记》我一口气连读两三遍,每一次读来,我都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通过这本书我深深懂得:夫妻需要彼此成就以及相辅相成,“好夫妻,顺境时彼此成就,逆境时互不言弃”。

  当然还有日常生活中融洽相处的小细节,虽没有浪漫的海誓山盟,也没有鸡飞狗跳的情节故事,在平淡的生活中看到了感情最美好的一面,看到了一对好夫妻最应该有的模样。诚然,夫妻之间虽没有骨肉之亲,却是这世上关系最亲密的人。直面生活的鸡零狗碎,共担命运的雨雪风霜,肯定少不了磕磕绊绊。不过有时候婚姻其实也很简单:一屋二人,三餐四季,烟火里过日子,平凡中度余生。不求大富大贵,惟愿无病无灾!人生不易,男女能聚在一起是缘分,能组合成家庭,更是缘分中的缘分,值得我们此生好好珍惜!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浪漫,也是一个家的琐碎,既需要精神的`扶持,也需要经济的支撑。那些没有陪伴的婚姻,是一场漫长的独角戏,一人卖力演出,却得不到应有的掌声。互不关心的夫妻,只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即使生活相交,也如同擦肩而过。夫妻间知冷知热,婚姻才有声有色!俗话说:“知冷知热是夫妻。”现实生活没有偶像剧那么多浪漫的情节,平平淡淡才是真。夫妻需要好好经营,用心说话,让夫妻之间的感情,如同陈年佳酿般,越品越醇。即使工作再忙,别忘了抽空陪伴;即使生活再难,别忘了互相关心!杨绛先生曾经提及:好的婚姻,是我们一起努力,你很好,我也不差。

  夫妻共同努力,踏实工作,认真生活,雨打风吹也无惧,柴米油盐亦自在!有数据显示,夫妻关系和谐的人,其寿命明显延长!当然,磨擦是夫妻相处中不可避免的事,这是因为来自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性别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不协调的事情总是难免的。这就需要理解、体谅、宽容与适应。从中医来分析,夫妻双方可理解为阴与阳。阴阳结合在一起,你关爱我,我关爱你,则阴阳关系归于和谐。这种和谐甚至能使心与心相互交流。而心主神明,心若安和,则神明宣畅,人会精神平和。反之,若心失安和,则君火不明,精神就会变差。总之,家庭关系影响着心神,为了彼此的健康,为了彼此的快乐,家庭夫妻关系非和谐不可,否则即是夫妻彼此伤害!

《浮生六记》读后感9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由于是文言文体,所以只在空闲看上两篇,看完四记发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第一、二记趣味性最强,看得也最入迷,可能是因为有妻子芸一起,显得生活更加浪漫。

  第三记坎坷记秘记录不易的生活,开始伤感起来,所谓拮据生活,我觉得就是无法再过上像以前那种有下人服侍,有足够的钱进行各种娱乐,实际上沈复比普通人的生活好得多。

  第二记记录了一些好玩、有趣的事,读起来很轻松,第一篇“童趣”我记得是在人教版小学课本上见过,当时就觉得很有趣,还把那一管课文都背下来了。第四记记录作者去各地游历,描写的暑观奇象细节很到位,读了长见识,也算有个印象,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也去看看,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芸这个人物,主要在第一记。书的前言里就提到林语堂对荟的评价·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作者沈复与芸之间的关系很好,这是令我非常羡慕的,这样的女子应该是很多男人心中理想的'另一半吧!

  书中幕的物形象给我的感觉是温柔,美民,心流手巧。能够勤俭持家,放到现在的话就显得性格软弱了些,不过结合当初重男轻女和女性地位的时代背景,也就不难理解她不介意沈复和其他女性之间的事了,这点很多读者就觉得他配不上芸这样好的女子,这方面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两卷争议太大,不想读后人补撰的就没看,不过留下点遗憾也好,增加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书籍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学家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集。这部作品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细腻地叙述了他们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浮生六记》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种菊记艺和养生记道。每一记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展现了沈复和他的妻子芸娘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浮生六记》是一幅温馨细腻的生活画卷,它以沈复与妻子芸娘的日常生活为线索,展现了清朝中叶小知识分子家庭的喜怒哀乐。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被两位主人公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所打动,他们的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情趣和哲理。书中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两部分特别引起了我的'共鸣。沈复对婚姻生活的描写既真挚又细腻,他和芸娘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情感的细腻和生活的趣味。他们一起赏月、品茶、游园、种花,生活中的点滴都被作者用心记录,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坎坷记愁”则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另一面。当家庭遭遇困境,沈复和芸娘共同面对,彼此扶持,体现了夫妻间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在逆境中,他们的相互依靠和不懈努力,让人感动,也启示了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应对。

  “浪游记快”展示了作者游历四方时的所见所闻,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沈复的旅行并非奢华之旅,而是充满诗意的文化之旅,他用心体会每一处风景的独特之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最后两记“种菊记艺”和“养生记道”则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哲学。沈复不仅注重精神生活,也注重身体的健康和艺术修养。他在生活中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园艺还是书画,都透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践。读完《浮生六记》,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感受到了生活中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沈复和芸娘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品味和享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部书是对生活美学的一次深刻探讨,也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颂。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

  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一定能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浮生六记》却让我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夫妻。沈复与陈芸前半生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恩爱手册”。但后来遭遇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直到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陈芸很美,不仅是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的美,也是心灵的美。放在现代,我觉得陈芸一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宝藏生活博主。她亲手做衣帽,摘梅子酿酒,用植物做屏风,做竹帘,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红颜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艺,感性风雅。从夫妻二人的点滴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还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和教条,让我们还能看到超越时代的勇气。这对夫妻做了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不敢想不敢做的尝试。比如说,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会,并与沈三白以“表弟”相称。她自强自立,在父亲病逝,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个人做工,便撑起了一个家。这也难怪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面对布衣粗食的生活,陈芸从未觉得苦,她总能用她的蕙质兰心,给生活添点情趣。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在经过生活粗暴、苦涩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记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东西。

  淹没于真实生活的爱,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动的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身边肩并着肩,手牵着手,是我说唐诗,你懂李杜,我说汉赋,你知相如,我们仰慕着彼此的才华,又成为彼此心中的一叶舟。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初读《浮生六记》,读到陈芸对沈三白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生,不必坐远游计也。”一段,感叹:人生得妻如此,夫复何求?陈芸大概是每个文人都梦寐以求的女子。时而娇憨,时而妩媚,时而聪慧,时而率真。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的一个可爱的女人。可爱又可怜。

  陈芸有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主义,也有中国人的家长里短。可与君游,可与君乐,可与君共苦。日子好歹,都能陪着你。你傻,她也可以陪着你傻。初读浮生六记,开头两篇尽是趣事,觉得沈三白真是把柴米油盐过成了琴棋书画。那时候我还在爱上浪漫花艺公司工作,因闲情记趣一篇多有关于插花的记述,谢总便委托我写花语。谢总并不知道我好多都是抄的浮生六记。

  之后的日子里,我时常会翻出这本书来读。喜欢这样的文字,干干净净,自然流露,极美。后代的胡兰成有这种感觉,沈从文也有点,后期的庆山也得其中三昧。这本书应该人人都读的',好叫人知道中国文字的美,妙不可言。有时候想,会写文,吟诗作画,人生就有了别样的趣味。譬如沈三白,生于衣冠之家,书香门第,一生有过诗酒纵情,也有过潦倒落魄,及至晚年,将一生所历记之笔墨,他的人生便有了新光彩。如普鲁斯特所说:仿佛又重新活了一遍。因这文字,世人可观瞻沈三白的一生,也可认得陈芸这样极可爱的女子。

  倘若陈芸不死呢?倘若阿朱不死,乔峰和她的故事当怎样写?他们当真会去塞外放羊牧马吗?乔峰会快乐吗?阿朱的死成全了乔峰的痴情。倘若归有光妻子不死,《项脊轩志》该多无聊。也不会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这样让人肝肠寸断的文句。倘若苏妻不死,以苏轼之风流,自不会将之付诸笔墨。不会有人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倘若陈芸不死,沈三白一生不颠簸晃荡,他们的一生,也就是芸芸众生的一生。可见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是有道理的。

  这是真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浮生六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读后感04-30

浮生六记读后感05-03

《浮生六记》读后感05-30

浮生六记读后感03-10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04-17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04-04

《浮生六记》读后感[必备8篇]04-23

《浮生六记》读后感集锦15篇11-11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