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陆九龄》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九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九龄》阅读答案1
①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
②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③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
④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释】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不肯苟.简涉猎( ) ⑵士而耻.此( )
⑶是固.男子之事也 ( ) ⑷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
1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 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②士而.耻此 整襟正卧而.卒
A.①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相同。
B.①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不同。
C.①中的'“以”用法意义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相同。
D.①中的“以”用法意义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不相同。
19.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2分)
旧 有 义 社 以 备 寇 郡 从 众 请 以 九 龄 主之/门 人 多 不 悦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
⑵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
21.第④段体现了陆九龄怎样的教育理念。(3分)
答案:
17. (4分) ⑴苟且,随意⑵以……为耻辱⑶本来⑷放松,放纵
18.(2分)B)
19.旧 有 义 社 以 备 寇/郡 从 众请/以 九 龄 主 之/门 人 多 不 悦
20.⑴(陆九龄)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得分点:会,剽,省略句)
⑵人有难以用话语争辩的疑惑,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得分点:定语后置,适,固)
21.教育讲究方法,不强以为师;学习需要主动提问,同时讲求自悟,不固执己见。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陆九龄思考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地涉猎。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陆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陆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年岁不好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等到了兴国,兴国地临大江,这里的风俗节俭吝啬,很少有人知道学习的。陆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时时将衣服帽子穿戴整齐,好像要面对很多人一样,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职,家里的礼节像朝廷里一样严格。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的地方,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陆九龄》阅读答案2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纵
C.服除,调全州教授 服:服从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措:放弃
答案:C 【解析】 服:服丧。
9.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 旧有义社以备寇 木欣欣以向荣
C. 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 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C 【解析】A 前者“被 ”,后者“替”; B前者“用来”,后者表修饰关系; C都译为“如果”,表假设; D前者为“……的人”,后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就赶上湖南的茶寇剽掠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赐谥, 吕祖谦也给予了他很高评价。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其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没有什么和他交谈,那他也不急于阐说。
答案:B【解析】 “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说”的说法不合文意,因为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理解为“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而改任兴国军”。
《陆九龄》阅读答案3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于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比闾之长 比:与……相当
C.如临大众,劝绥引翼 绥:安抚
D.不满岁,以继母忧去 忧:担心,忧虑
5.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B.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C.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D.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就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赶上湖南的茶寇剽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赠奉赐谥。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不说出自己的困惑,那他也不急于先为人师,而是尽量让对方自己体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
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于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5分)
(2)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5分)
参考答案:
4.D
5.C
6.B
7.(1)这个时期,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高兴,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
(2)年岁不好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陆九龄思考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地涉猎。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陆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陆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年岁不好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等到了兴国,兴国地临大江,这里的风俗节俭吝啬,很少有人知道学习的。陆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时时将衣服帽子穿戴整齐,好像要面对很多人一样,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职,家里的礼节像朝廷里一样严格。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的地方,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陆九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雨中》阅读答案12-12
长城阅读答案12-05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12-16
《穷人》阅读及答案10-29
春天阅读答案09-12
《芭蕉》阅读答案11-12
语文阅读答案12-01
苦雨阅读答案11-03
《活着》阅读答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