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諌,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语词:( 4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时时而间进: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3】文中有一个常用成语,请找出来( 2分)
【小题4】“王”下令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哪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分)
答案
【小题1】的确、实在;土地方圆;当面;偶尔。 ( 4分)
【小题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分)
【小题3】门庭若市; ( 2分)
【小题4】颁布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命令,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2分)
【小题5】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面”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当面”,“诚”“地方”“时时”古义意义都不同,“诚”在古文中起语气强调作用,意为“确实”,“地方”,古文中是两个词,“地”指的是“土地”,“方”意为“方圆”,“时时”不是“经常”,而是“偶尔”(有时)。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内容浅显,学生学过,很熟悉。由于古文语言精练,字词常常是一字多义,且有丰富的变化,理解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文意和语境识记字词意义,尤其要注意词义的活用,比如本题中“面”字。
【小题2】
试题分析:将关键字理解清楚,“谤”,不是诽谤,而是“批评”,“议”:谈论(评论),“于”:在,“市朝”,指朝廷外市井之中,“闻”:让……听闻,“受”,通“授”,“下”:下等。
考点:古文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可意简单,容易翻译。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注意三点,词义,句式,语气,词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义的变化,句式要调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语气要译出,要符合句子表达的情感。
【小题3】
试题分析:“门庭若市”,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此成语出自本文,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考点:成语识记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含成语一目了然。汉语中的成语有来源有:古籍、历史故事、民间习俗或传说,现代语言概括。了解成语的出处,不仅能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成语的含义,还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小题4】
试题分析:直接引用文中齐王颁布的命令即可。齐王在邹忌的'劝说下,明白了纳谏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文中所写到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段中文字信息明确。理解古文的文意,首先要在文字上读懂古文,然后再分析文段中的句子,有些句子直接表达了问题,有的是隐含有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搜寻关键句子是重要的方法。
【小题5】
试题分析:从文中分析邹忌提出“忠言”的方式和采用的技巧,即可理解要使“忠言”不逆耳,首先要顺其心,劝说别人也要讲究方法,有理还要有“礼”。
考点:文意理解,发表意见。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人物的行为易于分析理解“忠言不逆耳”的原因。本题拟题很好,将熟语与文章阅读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2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⑥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⑦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⑧后宫,安敢不贺?”
[注]①罢朝:停止了早朝 ②会:必然,一定 ③田舍汉:庄稼汉 ④ 文德后:文德皇后 ⑤ 忤:触犯 ⑥ 廷争:在朝廷上争谏 ⑦具:穿戴好 ⑧备数:充数(谦虚的说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皆以美于徐公 于:
(2)王之蔽甚矣 蔽:
(3)时时而间进 间:
(4)皇后何为若是 是:
2、将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太宗曾罢朝”对比阅读答案
4、甲、乙两文中邹忌和文德皇后的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5、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联系现实你会想到什么呢?(2分)
参考答案:
1、(1)比 (2)受蒙蔽(每题1分,共2分)(4)是:这样
2、(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2)(他)每每在朝廷上与我谏诤,侮辱我,使我不自在。(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共4分)
3、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2分)
4、共同点:启发,诱导委婉劝谏,有针对性,使人容易接受。(2分)
5、魏征和长孙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征一样能直言不讳的人 2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3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①蔽:________
②闻:________
③孰:________
④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邹忌和齐王各是怎样的人?试作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受蒙蔽;②使……听到;③同“熟”,仔细;④以为或认为。
2.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②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3.邹忌——一个精细、聪明、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言善辩的谋臣,一个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为国为民的贤臣。齐王——一个胸怀豁达的明君,能够听取别人的规劝,能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意对即可)
4.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而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现身说法);采用设喻、暗示等方式委婉进谏,使人易于接受;齐威王是从谏如流的明君。(意对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4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由 (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 (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能冷静思考,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段强调齐威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使国内政治修明,体现本文主旨。
D.本文第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参考答案:
9.《战国策》西汉(2分)
10.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3分)
11.C(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5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12、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2分)
13、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译: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2分)(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
12.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3B
14(1)当面指责(2)满一年(一年也可)
15.(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翻译时大意得1分.谤讥闻译对得1分)(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翻译时大意得1分,前顾译对各1分)
16.(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6
达州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9——23题。(12分)
【甲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19.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仅标一处)(1分)
今齐地方千里
20.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2.【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3分)
答:
23.【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2分)
答:
答案:
19.(1分)今齐地/方千里
20.(2分)C
21.(4分)
(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每小题2分)
22.(3分)
第一问: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1分)
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1分)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1分)
23.(2分)略。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7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 》,相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期经 整理,编为三十三篇。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2)王之蔽甚矣
3.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说说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
5.邹忌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劝谏齐王取得成功的?请谈一谈邹忌的劝谏艺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战国策 刘向
2.(1)通“熟”,仔细。(2)受蒙蔽
3.有自知之明,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也能正确对待别人,不偏听偏信。
4.邹忌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深刻道理;邹忌讽谏并获得齐王认可,齐王实现“大治”。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前提,第二件事市第一件事的结果。
5.从生活小事设喻、类比推理出国家大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使齐王自己明白了个中道理。启示可围绕讲话要懂得艺术、技巧;根据对话者身份、地位不同使用恰当的方法、语气等回答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8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战国策》一书,是 时期由 (人名)编辑整理的。(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修八尺有余( ) ②孰视之 ( )
③私我也 ( ) ④今齐地方千里 ( )
3.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2分)
答:
4.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2分)
答:
5.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3分)
答:
参考答案:
1.西汉(或汉)刘向(每空0.5分)
2.①长,这里指身高②通熟仔细③偏爱④方圆(每小题0.5分)
3.略。(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勇于深思;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4.略。(围绕接受,认同,赞赏,肯定;③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④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表明改革的决心大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5.示例我: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自己及君,含蓄委婉。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设喻;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意思对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9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受蒙蔽)D.能谤讥于市朝(讥讽.)
小题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1)时时而间进 (2)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吾欲之南海
小题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
试题分析:D中应是能谤讥于市朝(议论)。
小题2:
试题分析:B中二者都是果真;A:偶尔/参与;C:比/在;D:代词/动词,到、往
小题3:
试题分析:D中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有误,应是通过家事推及到国事,使齐王广开言路,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0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小题1】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小题1】(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小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1
阅读(11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知所以亡矣。
【小题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2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4分,每处l分,意思对即给分)(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小题1】(2分)B拜见)
【小题1】(6分,每句2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l分疑问句l分) (2)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所以”“亡”各1分)
【小题1】(3分)原因(2分)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1分)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A长,身高 / 整治,治理C偶尔 / 私自,偷着D错误 / 到。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启示合理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横线字意思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 门庭若市(如果)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仔细)
C.朝服衣冠(朝廷) 皆朝于齐(朝拜)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漂亮、好看)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以……为美)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指出邹忌和齐威王对齐国“战胜于朝廷”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邹忌又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2)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意近即可)
3.因为齐国有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有齐威王这样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愿望的英明君主,所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意近即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3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 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期年之后:
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
参考答案:
(一) (16分)
⒌ (4分)
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一年
⒍ (4分)
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刺 讽( ) (2)臣之妻私臣营 私( )
(3)乃下令 乃( ) (4)闻寡人之耳者 闻(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个句子。(2分)
译文:
22.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语文段中的词语回答。(3分)
答:
23.请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答:
参考答案
20.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偏爱 于是否 使听到(4分)
21.期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要可说的了。(2分)
面刺; 上书;谤讥(3分)
23.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 (1 5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___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__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4分,每处l分,意思对即给分)(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7.(2分)B 拜见(A长,身高 整治,治理 C偶尔 私自,偷着 D错误 到) 8. (6分)每句2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l分疑问句l分)(2)由此看来,大王因受蒙蔽而不明太严重了。或,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严重)了。(“蔽”“甚”各1分)(3)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所以”“亡”各1分) 9.(3分)原因(2分)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1分)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思。(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今日不雨()
(3)王之蔽甚矣()
(4)故愿王熟计之也()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文段理解。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
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
。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
字就是明证。(4分)23、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2分)
阅读答案:
1、(1)指出,指责(2)下雨(3)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4)仔细
2、(1)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2)两只动物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就将它们一起捉住了。
3、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王之蔽甚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善
4、邹忌是为了让齐威王接受群臣吏民的劝谏;苏代为了让燕惠王停止讨伐赵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1-26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08-2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7-2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8-28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09-17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篇09-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11-0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4篇11-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通用15篇09-0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