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

时间:2024-06-20 07:19:4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当面,名词作状语)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齐读全文,研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

  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2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文。

  3、体会邹忌的劝说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

  4、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的态度。

  学习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1、体会邹忌的劝说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

  2、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的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预习案

  一、导入新课

  二、【链接材料】

  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三、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注意句子的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3、学生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4、小组展示朗读。

  四、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积累疑难点。

  展示方案提示:

  1、参照课下注释,解释句中关键词,理顺句意,积累疑点组内交流。(谨记:切不可对照译文一字一句地看。)

  2.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

  五、课堂检测

  1、文学常识

  《战国策》又称( )、( ),是一部( )总集,其体列为国别体,由( )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 )和( )。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共( )。为所作。

  2、给下面的字注音:

  昳( )丽窥( )镜谤( )讥( )皆朝( )于齐

  间( )进期( )年朝( )服衣冠

  3、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昳丽:服:窥镜:旦日:不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美我:私:诚知:地方左右蔽甚矣:皆以美于徐公:

  面刺:善:市朝:期年: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

  4、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美。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5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省略句:

  1)( )与( )坐谈

  2)皆以( )美于徐公

  3)( )问之客曰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表选择的句子,也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7、翻译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探究案

  探究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

  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设喻说理(类比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探究二: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

  (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心中害怕,回答比较敷衍。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客因为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4、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一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二是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把家事同国事类比、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5、“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6、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7、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①邹忌巧妙设喻、类比推理,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②齐威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8、概括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有智慧、目光敏锐、有自知之明、有魄力

  齐威王:从谏如流、心胸宽广、有气度

  9,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于: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探究三:理解课文主旨,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这篇文章讲述了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结果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补返货少犯错误。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劝解问题时,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本课总结:教师或学生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的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拓展案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

  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全书共策,着重记录了。

  明确:刘向国别体12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得2分)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人,我从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看出,齐王是个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暮寝而思之(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2分)

  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见学案)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1节):三问、三思↓(2节)三比↑(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

  类比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

  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

  2)尺

  (3)明日

  (4)美我

  (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

  (7)面刺

  (8)虽欲言

  (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相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3、课外选读《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辨析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及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出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臣的是否贤明,二看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板书:标题;附带简单介绍刘向及《战国策》的文字常识)

  二、检查预习

  1、为正音。

  2、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正音:(幻灯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弗如(fú)间进(jiàn)期年(jī)

  三、学生朗读全文,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如“今齐地方千里”

  四、重点词语释义(幻灯片)

  修八尺有余

  熟视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闻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完成常用文言词语

  “质”“及”“甚”“少”“异”“为”的辨析。

  六、再读全文

  七、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妻、妾、客是如何回答邹忌的,有何不同?为什么?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讽谏的结果如何?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稍加点拔即可。

  附板书: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家事──类比──国事

  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发放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这篇读后感,学生快速阅读之后,引发学生讨论: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千载而下令人景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干部对上级领导如果都像邹忌那样,委婉讽谏,我们的群众都像邹忌那样对自己的上司,对自己尊敬的长者,对自己的同事、亲朋好友提出批评意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

  2、请同学们思考,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从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

  如:“良药爽口更利于行”“贵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批评”“不能由已之好恶左右作出正确的判断”“要讲真话”“讲真话难。

  九、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十、发放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8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朝服衣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

  今齐地方千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说。

  谤讥:公开指责。

  (3)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说话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3、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难道一定是这样吗?战国时期的一位谋臣告诉我们“忠言”不一定“逆耳”,一“逆耳”的忠言更乐于让人接受,取到更好的效果。请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作品: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惊弓之鸟”“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解题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佚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明确:(1)yigrave;zhāo guān kuī j chaacute;o jiagrave;n

  2、分角色朗读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

  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

  ⑨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参照课下注释,通译课文。

  学生合作讨论后再对照注释翻译。

  小组内再翻译全文。

  (五)课堂练习

  1、辨析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的差异。

  ①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孰视之

  ②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④a、朝服衣冠,窥镜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王之蔽甚矣。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有知慧、善劝谏的邹忌和胸怀广、能纳谏的齐王。他们君臣一心,使齐国革除积弊,政治清明,最终“战胜于朝廷”。使周边的国家臣服于自己。希望大家能以史为鉴,取其精华,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三段

  2.掌握重点的注释和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10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 “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1、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这篇文章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2、首先老师找一个“三”做示范:本文从结构上看就可以分为三层,哪三层?分三个层次的好处是什么?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3、老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文中还暗含了许多的“三”,请从文中尽可能多的归纳出“三”,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分分别有什么好处?

  四、 “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 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1-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4篇09-16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02-03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篇10-1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通用15篇09-09

语文教案[优秀]08-08

语文教案(优秀)05-14

【优秀】语文教案02-17

[优秀]语文教案03-05